一种基于内冷功能的铣刀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33304发布日期:2021-08-03 13:19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内冷功能的铣刀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内冷功能的铣刀结构。



背景技术:

铣刀时用于铣削加工的刀具,铣刀主要用于铣床上加工平台、台阶、沟槽或切断工件等。

先现阶段对铣刀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能,传统方式中基本上都是通过外部处理进行降温,其效果不佳且对于钻孔内部无法进行冲洗降温,从而影响刀体的使用寿命且高温会造成工件的变形从而影响加工生产,同时在铣刀工作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屑如不及时清理则会影响材料的生产质量,其次在对多数铣刀的刀体仅为金属材质直接构成,寿命与导热性能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基于内冷功能的铣刀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内冷功能的铣刀结构,包括刀柄,所述刀柄顶端中部固定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顶端固定连接在滚珠轴承内部钢圈底端,所述滚珠轴承内部钢圈顶端固定连接有t型传输管,所述t型传输管转动连接在套筒内部,所述连接管底端与刀柄内部顶端进水腔相连,所述进水腔左右两端均连接有分流腔,所述分流腔底端分别连接在集水腔顶端左右两侧,所述集水腔底端左右两侧均连接有l型连接腔,所述刀柄底端固定连接有刀体,所述刀体底端中心处设置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顶端固定连接在压缩弹簧一端,所述压缩弹簧另一端固定连接在集水腔顶端内壁上,所述刀体外侧设置有保护层,所述刀体内侧设置有导热层。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套筒顶端开口处固定连接有进水管。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二连接块滑动连接在喷水腔左右两侧内壁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l型连接腔底端内侧开口处均与喷水腔相连。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分流腔外侧均设置有多个延伸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刀体材质为钨合金。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保护层材质为氮碳化钛。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导热层材质为铜。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首先通过进水管将冷却水经套筒、t型传输管与连接管进入进水腔内部同时在滚珠轴承的作用下保证铣刀的正常转动,然后通过分流腔将冷却水传输至集水腔内,从而实现对铣刀左右两侧均进行降温,同时集水腔内的冷却水对刀体进行冷却降温,相对于传统的外部降温方式此种方式降温更为迅速,其次通过第一连接块与加工材料之间的挤压并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实现第二连接块向压缩弹簧方向的移动从而使集水腔内的水由l型连接管喷出,对所产生的废屑进行及时冲洗,从而保证了加工生产的质量。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保护层采用氮碳化钛增强外部的强度与耐磨性,从而延长刀体的使用寿命,通过导热层采用铜增强导热的性能,从而提高散热的效率,值得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基于内冷功能的铣刀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基于内冷功能的铣刀结构中刀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基于内冷功能的铣刀结构的正视图。

图例说明:

1、刀柄;2、连接管;3、滚珠轴承;4、t型传输管;5、套筒;6、进水腔;7、分流腔;8、集水腔;9、l型连接腔;10、刀体;11、第一连接块;12、第二连接块;13、压缩弹簧;14、喷水腔;15、保护层;16、导热层;17、进水管;18、延伸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基于内冷功能的铣刀结构,包括刀柄1,刀柄1起到链接外部驱动装置的作用,刀柄1顶端中部固定连接有连接管2,连接管2起到对冷却水传输的作用,连接管2顶端固定连接在滚珠轴承3内部钢圈底端,滚珠轴承3保证了铣刀的正常转动,滚珠轴承3内部钢圈顶端固定连接有t型传输管4,t型传输管4转动连接在套筒5内部,t型传输管4设置在套筒5内部从而既保证t型传输管4随滚珠轴承3的转动而正常转动同时又可保证冷却水的正常传输,套筒5起到对冷却水传输与限制t型传输管4的作用,连接管2底端与刀柄1内部顶端进水腔6相连,进水腔6左右两端均连接有分流腔7,分流腔7底端分别连接在集水腔8顶端左右两侧,集水腔8底端左右两侧均连接有l型连接腔9,在对铣刀进行内冷却时,首先通过进水管17将冷却水传输至套筒5内,在t型传输管4的作用下将冷却水传输至连接管2内,通过连接管2将水传输至刀柄1顶端内部进水腔6内,冷却水通过进水腔6传输至两侧的分流腔7内对刀柄1以及刀体10顶端进行冷却,在分流腔7的作用下将冷却水传输至集水腔8内,通过集水腔8对刀体10进行冷却,相对于传统的外部冷却该内部冷却方式更为迅速且冷却效率更佳,刀柄1底端固定连接有刀体10,刀体10底端中心处设置有第一连接块11,第一连接块11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12,第二连接块12顶端固定连接在压缩弹簧13一端,压缩弹簧13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喷水腔14顶端内壁上,在铣刀工作的过程中,通过铣刀刀体10顶端与所加工材料的接触对第一连接块11进行挤压,从而使第一连接块11向压缩弹簧13方向移动,进而带动第二连接块12的移动与压缩弹簧13的收缩,此时冷却水经l型连接腔9底端内侧出口端流出至喷水腔14并由喷水腔14底端开口处进行喷水从而对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屑进行冲洗,从而保证了加工生产质量,刀体10外侧设置有保护层15,保护层15大大提高了刀体10的使用寿命,刀体10内侧设置有导热层16,导热层16对加工过程中刀体10所产生的热能进行传输,从而加速散热并提高了冷却的速率。

套筒5顶端开口处固定连接有进水管17,外部冷却水由进水管道17流入铣刀内部,第二连接块12滑动连接在喷水腔14左右两侧内壁上,l型连接腔9底端内侧开口处均与喷水腔14相连,通过第二连接块12在喷水腔14左右两侧内壁上的滑动实现对l型连接腔9底端内侧出口端的开关的控制,当刀体10未与所加工材料接触时,在压缩弹簧13的作用下使第二连接块12对l型连接腔9底端内侧的出口端进行封堵,从而使内部的水无法进行喷出,在对加工材料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通过加工材料与第一连接块11之间挤压使第一连接块11向压缩弹簧13方向移动,进而带动第二连接块12的移动与压缩弹簧13的收缩,此时冷却水经l型连接腔9底端内侧出口端流出至喷水腔14并由喷水腔14底端开口处进行喷水,分流腔7外侧均设置有多个延伸腔18,延伸腔18增大冷却水与内部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冷却的效率,实现快速冷却的目的,刀体10材质为钨合金,钨合金具有高密度、高熔点、高硬度、高耐磨性、耐高温与耐腐蚀的优点,保护层15材质为氮碳化钛,氮碳化钛具有高强度与高耐磨性的特点,可显著提高金属的使用寿命,导热层16材质为铜,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

工作原理:在对铣刀进行内冷却时,首先通过进水管17将冷却水传输至套筒5内,在t型传输管4的作用下将冷却水传输至连接管2内,通过连接管2将水传输至刀柄1顶端内部进水腔6内,冷却水通过进水腔6传输至两侧的分流腔7内对刀柄1以及刀体10顶端进行冷却,同时在分流腔7上设置的延伸腔18的作用下增大冷却水与内部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冷却的效率,实现快速冷却的目的,在分流腔7的作用下将冷却水传输至集水腔8内,通过集水腔8对刀体10进行冷却,相对于传统的外部冷却该内部冷却方式更为迅速且冷却效率更佳,在铣刀工作的过程中,通过铣刀刀体10顶端与所加工材料的接触对第一连接块11进行挤压,从而使第一连接块11向压缩弹簧13方向移动,进而带动第二连接块12的移动与压缩弹簧13的收缩,此时冷却水经l型连接腔9底端内侧出口端流出至喷水腔14并由喷水腔14底端开口处进行喷水从而对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屑进行冲洗,从而保证了加工生产质量,当刀体10未与所加工材料接触时,在压缩弹簧13的作用下使第二连接块12对l型连接腔9底端内侧的出口端进行封堵,从而使内部的水无法进行喷出,同时刀体10材质为钨合金,钨合金具有高密度、高熔点、高硬度、高耐磨性、耐高温与耐腐蚀的优点,保护层15材质为氮碳化钛,氮碳化钛具有高强度与高耐磨性的特点,可显著提高金属的使用寿命,导热层16材质为铜,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从而加速散热并提高了冷却的速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