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壁筒体零件加强筋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09695发布日期:2021-09-10 23:59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一种薄壁筒体零件加强筋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筒体加强筋成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薄壁筒体零件加强筋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2.薄壁筒体在工业生产中经常用及,薄壁筒体在制造过程中,由于壁厚太薄圆周上的筒体通常需要进行向内或向外滚压加强筋,达到使用过程中的特殊要求,实现零件边缘部分的强化,改善零件外观,增强刚性,以及在零件上制成与其它零件装配、连接的部位。然而,滚压成型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一般的厚金属板件容易实现,但对于薄壁钛合金筒体零件而言,滚压成型工艺比较复杂,钛合金抗拉强度高,塑性差,不易实现。因此,现如今缺少一种高效稳定的实现钛合金薄壁筒体加强筋成型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薄壁筒体零件加强筋成型装置,其结构设计合理,通过拼接式内撑件和夹紧工装配合使用对薄壁筒体零件进行固定,利用数控车床上的车床卡盘固定夹紧工装并带动拼接式内撑件旋转,利用拼接式内撑件与夹紧工装锁紧薄壁筒体零件,采用滚轮自转运动对薄壁筒体零件进行滚压加强筋圆弧,防止薄壁筒体零件折裂和回弹,便于推广使用。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薄壁筒体零件加强筋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夹在薄壁筒体零件两端的夹紧工装和伸入至薄壁筒体零件内部且与所述夹紧工装相配合的拼接式内撑件,所述夹紧工装包括卡装在拼接式内撑件一端的第一夹紧件和卡装在拼接式内撑件另一端的第二夹紧件,所述第一夹紧件和第二夹紧件之间通过拉杆组件紧固连接为一体,所述拼接式内撑件为与薄壁筒体零件相配合的圆形筒体,所述拼接式内撑件的外圆面上设置有多个用于成型薄壁筒体零件的加强筋的圆弧槽,所述第一夹紧件和第二夹紧件均为圆盘形夹紧件,所述第一夹紧件和第二夹紧件均与拼接式内撑件呈同轴布设,所述第一夹紧件的外侧壁所围成的圆柱的直径和第二夹紧件的外侧壁所围成的圆柱的直径均大于拼接式内撑件的外径,所述第一夹紧件固定安装在数控车床上的车床卡盘上,所述拼接式内撑件的外侧设置有与圆弧槽相配合的滚轮。
5.上述的一种薄壁筒体零件加强筋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安装在数控车床的刀架上。
6.上述的一种薄壁筒体零件加强筋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紧件上靠近拼接式内撑件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卡装在拼接式内撑件内的第一限位凸台,所述第二夹紧件上靠近拼接式内撑件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卡装在拼接式内撑件内的第二限位凸台,所述第一限位凸台和第二限位凸台均为圆台形,所述第一限位凸台与第一夹紧件呈同轴布设,所述第二限位凸台与第二夹紧件呈同轴布设。
7.上述的一种薄壁筒体零件加强筋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拼接式内撑件的两
端分别开设有与第一限位凸台和第二限位凸台相配合的圆台形通孔,所述圆台形通孔的孔径由内至外逐渐增大,所述圆台形通孔的最小孔径等于拼接式内撑件的内径。
8.上述的一种薄壁筒体零件加强筋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紧件上远离拼接式内撑件的一侧设置有供车床卡盘卡装的卡接凸台,所述卡接凸台为圆形凸台且其与第一夹紧件呈同轴布设。
9.上述的一种薄壁筒体零件加强筋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组件包括螺纹连接杆和两个与螺纹连接杆相配合的锁紧螺母,所述螺纹连接杆的一端通过一个锁紧螺母固定在第一夹紧件上远离拼接式内撑件的一侧,所述螺纹连接杆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夹紧件、拼接式内撑件和第二夹紧件后与另一个锁紧螺母连接。
10.上述的一种薄壁筒体零件加强筋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连接杆与拼接式内撑件呈同轴布设。
11.上述的一种薄壁筒体零件加强筋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拼接式内撑件的两端分别与薄壁筒体零件的两端平齐,所述拼接式内撑件的外径等于薄壁筒体零件的内径,所述第一夹紧件的直径和第二夹紧件的直径均等于薄壁筒体零件的外径。
12.上述的一种薄壁筒体零件加强筋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拼接式内撑件沿其圆周方向分为两个第一内撑件拼接件和一个第二内撑件拼接件,两个所述第一内撑件拼接件相对布设,所述第二内撑件拼接件连接在两个第一内撑件拼接件之间。
13.上述的一种薄壁筒体零件加强筋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内撑件拼接件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供第二内撑件拼接件卡装的内大外小的卡装间隙。
1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5.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薄壁筒体零件的内部设置拼接式内撑件,同时在拼接式内撑件的外圆面上设置圆弧槽用于成型薄壁筒体零件的加强筋,能够通过滚轮使薄壁筒体零件均匀变形,并防止折裂和回弹,拼接式内撑件给薄壁筒体零件内孔施加向外的径向支撑,同时能够辅助滚轮使薄壁筒体零件均匀地形成加强筋圆弧,可靠稳定,实现成型方式简单,容易实现,且成型效率高,成型质量好,投入成本低,使用范围广。
16.2、本实用新型通过拉杆组件在拼接式内撑件的两端分别安装第一夹紧件和第二夹紧件,能够对薄壁筒体零件进行有效夹紧和定位,同时能够通过数控车床上的车床卡盘带动薄壁筒体零件进行旋转,进而实现薄壁筒体零件加强筋的成型,整个装置稳定性较高,能有效提高薄壁筒体零件加强筋的成型质量。
17.3、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第一夹紧件的直径和第二夹紧件的直径均大于拼接式内撑件的外径,能够保证当薄壁筒体零件套设在拼接式内撑件的外部后,薄壁筒体零件能够限位于第一夹紧件和第二夹紧件之间,避免薄壁筒体零件在加强筋的成型过程中,薄壁筒体零件发生移动,进而影响薄壁筒体零件加强筋的成型质量。
1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通过拼接式内撑件和夹紧工装配合使用对薄壁筒体零件进行固定,利用数控车床上的车床卡盘固定夹紧工装并带动拼接式内撑件旋转,利用拼接式内撑件与夹紧工装锁紧薄壁筒体零件,采用滚轮自转运动对薄壁筒体零件进行滚压加强筋圆弧,防止薄壁筒体零件折裂和回弹,便于推广使用。
19.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式内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内撑件拼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内撑件拼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拼接式内撑件;
ꢀꢀꢀꢀꢀꢀꢀꢀ1‑
1—第一内撑件拼接件;
[0026]1‑
2—第二内撑件拼接件;
ꢀꢀ
2—第一夹紧件;
ꢀꢀꢀꢀꢀꢀ2‑
1—第一限位凸台;
[0027]2‑
2—卡接凸台;
ꢀꢀꢀꢀꢀꢀꢀꢀꢀꢀ
3—第二夹紧件;
ꢀꢀꢀꢀꢀꢀ3‑
1—第二限位凸台;
[0028]
4—车床卡盘;
ꢀꢀꢀꢀꢀꢀꢀꢀꢀꢀꢀꢀ
5—滚轮;
ꢀꢀꢀꢀꢀꢀꢀꢀꢀꢀꢀꢀ
6—螺纹连接杆;
[0029]
7—锁紧螺母;
ꢀꢀꢀꢀꢀꢀꢀꢀꢀꢀꢀꢀ
8—圆弧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装夹在薄壁筒体零件两端的夹紧工装和伸入至薄壁筒体零件内部且与所述夹紧工装相配合的拼接式内撑件 1,所述夹紧工装包括卡装在拼接式内撑件1一端的第一夹紧件2和卡装在拼接式内撑件1另一端的第二夹紧件3,所述第一夹紧件2和第二夹紧件3之间通过拉杆组件紧固连接为一体,所述拼接式内撑件1为与薄壁筒体零件相配合的圆形筒体,所述拼接式内撑件1的外圆面上设置有多个用于成型薄壁筒体零件的加强筋的圆弧槽8,所述第一夹紧件2和第二夹紧件3均为圆盘形夹紧件,所述第一夹紧件2和第二夹紧件3均与拼接式内撑件1呈同轴布设,所述第一夹紧件2的外侧壁所围成的圆柱的直径和第二夹紧件3的外侧壁所围成的圆柱的直径均大于拼接式内撑件1的外径,所述第一夹紧件2固定安装在数控车床上的车床卡盘4上,所述拼接式内撑件1的外侧设置有与圆弧槽8相配合的滚轮5。
[0031]
实际使用时,圆弧槽8沿拼接式内撑件1的周向布设,通过在薄壁筒体零件的内部设置拼接式内撑件1,同时在拼接式内撑件1的外圆面上设置圆弧槽8用于成型薄壁筒体零件的加强筋,能够通过滚轮5使薄壁筒体零件均匀变形,并防止折裂和回弹,拼接式内撑件1给薄壁筒体零件内孔施加向外的径向支撑,同时能够辅助滚轮5使薄壁筒体零件均匀地形成加强筋圆弧,可靠稳定,实现成型方式简单,容易实现,且成型效率高,成型质量好,投入成本低,使用范围广。
[0032]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拉杆组件在拼接式内撑件1的两端分别安装第一夹紧件2和第二夹紧件3,能够对薄壁筒体零件进行有效夹紧和定位,同时能够通过数控车床上的车床卡盘4带动薄壁筒体零件进行旋转,进而实现薄壁筒体零件加强筋的成型,整个装置稳定性较高,能有效提高薄壁筒体零件加强筋的成型质量。
[0033]
具体实施时,通过使第一夹紧件2的直径和第二夹紧件3的直径均大于拼接式内撑件1的外径,能够保证当薄壁筒体零件套设在拼接式内撑件 1的外部后,薄壁筒体零件能够限位于第一夹紧件2和第二夹紧件3之间,避免薄壁筒体零件在加强筋的成型过程中,薄壁筒体零件发生移动,进而影响薄壁筒体零件加强筋的成型质量。
[0034]
具体实施时,滚轮5的外圈设置有与圆弧槽8相配合的环形凸沿,滚轮5的表面涂抹有润滑剂,使滚轮5与薄壁筒体零件接触表面达到润滑的效果,避免加强筋成型过程中滚轮
5对薄壁筒体零件的硬性损伤。
[0035]
本实施例中,所述滚轮5安装在数控车床的刀架上。
[0036]
具体实施时,薄壁筒体零件的成型过程中,数控车床的刀架带动滚轮 5做圆周径向进给和轴向水平平移运动,滚轮5通过轴承安装在数控车床的刀架上,滚轮5还可相对于刀架进行自转,使薄壁筒体零件形成加强筋圆弧,可靠稳定,使用效果好。
[0037]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紧件2上靠近拼接式内撑件1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卡装在拼接式内撑件1内的第一限位凸台2

1,所述第二夹紧件3上靠近拼接式内撑件1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卡装在拼接式内撑件1内的第二限位凸台3

1,所述第一限位凸台2

1和第二限位凸台3

1均为圆台形,所述第一限位凸台2

1与第一夹紧件2呈同轴布设,所述第二限位凸台3

1 与第二夹紧件3呈同轴布设。
[0038]
实际使用时,第二限位凸台3

1和第二限位凸台3

1能够对拼接式内撑件1进行限位,保证拼接式内撑件1与第一夹紧件2和第二夹紧件3之间连接可靠,通过将第一限位凸台2

1和第二限位凸台3

1均设置为圆台形,便于第一夹紧件2和第二夹紧件3相对于拼接式内撑件1进行快速的安装和拆卸。
[0039]
本实施例中,所述拼接式内撑件1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与第一限位凸台 2

1和第二限位凸台3

1相配合的圆台形通孔,所述圆台形通孔的孔径由内至外逐渐增大,所述圆台形通孔的最小孔径等于拼接式内撑件1的内径。
[0040]
实际使用时,圆台形通孔的最大孔径小于拼接式内撑件1的外径,保证拼接式内撑件1与第一限位凸台2

1之间、以及拼接式内撑件1与第二限位凸台3

1之间均保证有一定的面接触。
[0041]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紧件2上远离拼接式内撑件1的一侧设置有供车床卡盘4卡装的卡接凸台2

2,所述卡接凸台2

2为圆形凸台且其与第一夹紧件2呈同轴布设。
[0042]
实际使用时,通过利用数控车床上的车床卡盘4调节尺寸,满足多种夹紧工装的夹持的需求,采用数控车床上的车床卡盘4固定夹紧工装并带动拼接式内撑件1旋转,保证薄壁筒体零件的圆度,并防止薄壁筒体零件的严重变形。
[0043]
本实施例中,所述拉杆组件包括螺纹连接杆6和两个与螺纹连接杆6 相配合的锁紧螺母7,所述螺纹连接杆6的一端通过一个锁紧螺母7固定在第一夹紧件2上远离拼接式内撑件1的一侧,所述螺纹连接杆6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夹紧件2、拼接式内撑件1和第二夹紧件3后与另一个锁紧螺母7连接。
[0044]
实际使用时,在螺纹连接杆6上螺纹安装两个锁紧螺母7形成所述拉杆组件,便于夹紧工装的拆装,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0045]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夹紧件2和第二夹紧件3上均开设有供螺纹连接杆6穿过的圆形通孔,当拉杆组件将夹紧工装装配好之后,两个锁紧螺母 7分别与第一夹紧件2和第二夹紧件3的端面紧贴。
[0046]
本实施例中,所述螺纹连接杆6与拼接式内撑件1呈同轴布设。
[0047]
本实施例中,所述拼接式内撑件1的两端分别与薄壁筒体零件的两端平齐,所述拼接式内撑件1的外径等于薄壁筒体零件的内径,所述第一夹紧件2的直径和第二夹紧件3的直径均等于薄壁筒体零件的外径。
[0048]
实际使用时,薄壁筒体零件的内壁与拼接式内撑件1的外侧壁紧贴,保证薄壁筒体
零件6滚压后的表面平整,避免滚轮5能够在薄壁筒体零件的外侧平稳滚动,避免滚轮5在薄壁筒体零件加强筋的成型过程中发生振动,薄壁筒体零件加强筋的成型质量好。
[0049]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拼接式内撑件1沿其圆周方向分为两个第一内撑件拼接件1

1和一个第二内撑件拼接件1

2,两个所述第一内撑件拼接件1

1相对布设,所述第二内撑件拼接件1

2连接在两个第一内撑件拼接件1

1之间。
[0050]
实际使用时,第一内撑件拼接件1

1和第二内撑件拼接件1

2均为圆弧形结构,两个第一内撑件拼接件1

1和一个第二内撑件拼接件1

2拼接在一起形成拼接式内撑件1。
[0051]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一内撑件拼接件1

1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供第二内撑件拼接件1

2卡装的内大外小的卡装间隙。
[0052]
实际使用时,第二内撑件拼接件1

2为与卡装间隙相配合的内大外小的圆弧件,能够保证在薄壁筒体零件的加强筋成型好后,第二内撑件拼接件1

2向内推动,进而使得两个第一内撑件拼接件1

1和第二内撑件拼接件1

2分离,便于薄壁筒体零件的拆卸。
[0053]
本实用新型实际使用时,将第一夹紧件2固定在数控车床上的车床卡盘4上,将两个第一内撑件拼接件1

1和一个第二内撑件拼接件1

2拼接在一起形成拼接式内撑件1,将薄壁筒体零件套设在拼接式内撑件1的外侧,然后将套设有薄壁筒体零件的拼接式内撑件1一端卡装在第一夹紧件 2上,然后在拼接式内撑件1的另一端装上第二夹紧件3,并通过拉杆组件将第一夹紧件2和第二夹紧件3拉结固定,将滚轮5安装在数控车床上的刀架上,滚轮5的初始位置位于薄壁筒体零件外侧且与薄壁筒体零件的表面保持一定距离,启动数控车床,车床卡盘4自转带动薄壁筒体零件转动,滚轮5自转且向薄壁筒体零件靠近,利用滚轮5对薄壁筒体零件进行滚压成型,成型过程中,滚轮5做圆周径向进给和轴向水平平移运动,使薄壁筒体零件形成加强筋圆弧。
[0054]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