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51418阅读:642来源:国知局
冲击钻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冲击钻,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冲击功能切换结构的冲击钻。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冲击钻通常包括主轴,固定于主轴上且可随主轴一起移动的动端齿,及静端齿。动端齿和静端齿的端面分别设置有波浪形齿盘。当动端齿与静端齿啮合时,动端齿产生一定的冲击动作,冲击钻处于冲击模式;当动端齿与静端齿不啮合时,冲击钻处于钻进模式或扭力调节模式。通常设置有拨叉或旋转凸轮环来分离动端齿和静端齿,这种方式,由于在主轴的轴向方向上增加了元件来实现功能转换,使得冲击钻的轴向尺寸较大。

【发明内容】

[000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较短轴向尺寸的冲击钻。
[0004]一种冲击钻,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主轴、给所述主轴传递动力的齿轮机构、固定在所述主轴上且可随所述主轴一起运动的动端齿、能与所述动端齿相啮合的静端齿,冲击钻还包括用于可选择执行冲击动作的功能切换机构,所述功能切换机构包括转动地设置于壳体上的调节元件、以及相对于壳体可沿主轴轴向移动但不可旋转的离合件,所述调节元件用于调节主轴的输出扭矩并且可操作地控制所述离合件轴向移动以使所述离合件与所述静端齿之间可选择地结合以限制所述静端齿旋转。
[000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静端齿松配合地套在所述主轴上,离合件套在静端齿的外部。离合件上沿其圆周方向设有多个凹槽,所述静端齿上对应设有多个凸起。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调节元件相对壳体可依次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间往复转动;第一位置时,所述主轴可持续地输出旋转及冲击,冲击钻处于冲击模式;第二位置,所述主轴可持续地输出旋转,冲击钻处于钻进模式;第三位置,所述主轴可根据调节元件的预设值输出转矩,冲击钻处于螺丝批模式。调节元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离合件与静端齿结合,所述调节元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离合件与静端齿脱开。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功能切换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且能轴向滑动的拉杆,所述拉杆设置在所述离合件的外部且与所述离合件固定在一起。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杆与离合件通过钢丝圈连接,所述钢丝圈依靠弹力固定在所述拉杆上且包裹住拉杆,所述钢丝圈具有穿过拉杆并固定到所述离合件上的端部。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轴上设有前轴承和后轴承,所述动端齿及静端齿位于所述前轴承和后轴承之间,其中所述动端齿靠近所述前轴承,所述离合件与所述前轴承之间还设置有轴向压迫所述离合件的复位弹簧;所述冲击钻还包括套在所述前壳体上的调节元件,所述拉杆上设有凸起,所述调节元件的内壁设有可供所述凸起通过的凹槽,所述凹槽的侧面和凹槽的端面之间形成有凸轮面,所述凹槽的端面还形成有第一限位面。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冲击钻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前轴承上并将所述调节元件限位在所述壳体上的压板,所述压板上设置有限制所述调节元件旋转角度的限位凸起,所述调节元件上对应设有挡止部。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齿轮机构包括可旋转地设置在壳体内的内齿圈、与所述内齿圈啮合用来将动力传递给主轴的行星轮系,所述调节元件与所述前壳体之间还设有与所述调节元件螺纹连接的螺旋盖,其中,所述内齿圈的端面设有端齿,所述螺旋盖与所述端齿之间设有压簧、支撑柱及垫片,所述支撑柱穿过所述壳体以与所述端齿相接触,所述压簧承靠于所述螺旋盖并通过所述垫片压在所述支撑柱上。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包括在调节元件的内壁上沿圆周对称设置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凸起包括分别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对应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其中第一凸起在调节元件圆周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二凸起在调节元件圆周方向上的尺寸,第一凸起在调节元件径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二凸起在调节元件径向上的尺寸;第一凹槽在调节元件圆周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二凹槽在调节元件圆周方向上的尺寸;调节元件于第一凹槽外侧还设有第二限位面,于第二凹槽上方设置有部分盖住第二凹槽的遮蔽片。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离合件相对于壳体朝向动端齿方向轴向移动时,所述离合件与静端齿能实现脱离。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端齿与静端齿一直保持啮合状态;或所述动端齿与静端齿之间还设置有分离弹簧,所述离合件与所述静端齿结合但所述冲击钻空转时,分离弹簧使动端齿与静端齿分离。
[0015]上述冲击钻,离合件轴向移动与静端齿结合后,冲击钻可进入冲击模式,离合件径向地设置在静端齿的外围,其在主轴的轴向上的空间与动、静端齿重合,使冲击钻的轴向尺寸相对较短,结构紧凑。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实施例一的冲击钻的爆炸图;
[0017]图2为图1中内齿圈的示意图;
[0018]图3为实施例一的冲击钻处于螺丝批模式的示意剖面图;
[0019]图4为实施例一的冲击钻处于螺丝批模式的示意剖面图,显示了螺旋盖与内齿圈之间的配合结构;
[0020]图5为图1中扭力罩的示意图;
[0021]图6为图5所不的扭力罩另一角度的不意图;
[0022]图7为拉杆与扭力罩配合状态的示意图;
[0023]图8为实施例一的冲击钻的压板与扭力罩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0024]图9为实施例一的冲击钻处于钻进模式的示意剖面图;
[0025]图10为实施例一的冲击钻处于冲击模式的示意剖面图;
[0026]图11为实施例一的冲击钻处于冲击模式时的示意侧面图;
[0027]图12为实施例二的冲击钻的示意剖面图。
[0028]图中的相关元件对应编号如下:
[0029]100、冲击钻110、壳体 120、主轴
[0030]122、前轴承124、后轴承 130、齿轮机构
[0031]132、行星轮系 1322、行星轮1324、行星架
[0032]134、内齿圈1342、端齿1344、支撑柱
[0033]1346、垫片1348、压簧140、螺旋盖
[0034]150、扭力罩152、第一凹槽 1522、凸轮面
[0035]154、第二凹槽156、第一限位面157、第二限位面
[0036]158、遮蔽片159、挡止部 160、动端齿
[0037]170、静端齿182、离合件 183、拉杆
[0038]1832、环状部1834、侧臂1836、第一凸起
[0039]1837、第二凸起184、钢丝圈1842、端部
[0040]185、复位弹簧190、压板192、限位凸起
[0041]200、冲击钻210、壳体220、主轴
[0042]260、动端齿270、静端齿 282、离合件
[0043]283、拉杆290、分离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