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状部件及其端部密封方法

文档序号:10693082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管状部件及其端部密封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管状部件为管状部件(1),管状部件(1)包括:平板部(1h1、1h2),配置于管的两端部的至少一个端部(1a1)并形成为平板形状,在构成平板形状的延伸面的一个面和另一个面上形成有槽状的凹部(ta1、tb1、tb2),凹部(ta1、tb1、tb2)以使平板部(1h1、1h2)呈大致“W”字形的方式形成,并形成于与平板部(1h1、1h2)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且形成为具有未达到平板部(1h1、1h2)的一个板(1h1)与另一个板(1h2)的边界(1ha)的深度。
【专利说明】
管状部件及其端部密封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端部密封的管状部件及其端部密封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在车辆的左右的前轮上具有一对悬挂装置和稳定装置。悬挂装置安装于车轮上,用于吸收及减轻从路面经由车轮传递到车体的冲击。稳定装置可通过抑制左右车轮的位置偏差来提高车体的侧倾刚度。另外,悬挂装置与稳定装置经由稳定杆相连接。
[0003]稳定装置出于车辆的轻量化的目的而使用中空管(参照日本专利文献I)。
[0004]图12为示出以往的稳定装置的立体图。
[0005]稳定装置1I具有扭臂部1I a及扭杆部1I b,扭臂部1I a与扭杆部1I b的各个端部相连接。
[0006]为了对稳定杆进行螺栓固定,稳定装置101的左端部及右端部1lal通过热锻造而形成为平板状。
[0007]稳定装置101使用中空管,因此有在外侧(外表面的外方侧)和内侧(内表面的内方侦D的两侧因生锈而老化的担忧。尤其是,难以对稳定装置101的内侧进行涂装等的表面处理工作,在进入了水分的情况下,稳定装置101的内侧会生锈而腐蚀,存在稳定装置101的耐久性下降的担忧。
[0008]因此,优选的是,在使稳定装置101的左端部及右端部1lal塑性变形为平板状时,以水密的方式进行密封,从而使水分无法进入稳定装置101的内侧。
[0009](现有技术文献)
[0010](专利文献)
[0011 ] 专利文献I:日本特表2013-5044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2](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13]然而,在上述工序中存在如下情况:在端部1lal密封了的稳定装置101中,存在端部1lal未完全密封,密封的部位出现开放的现象。
[0014]另外,即使暂时密封,也存在因运输或制造组装工序中的意料之外的冲击,造成紧贴性下降的问题。
[0015]如果稳定装置101的密封性受损,则水分会进入内部因而耐久性下降的可能性增大。尤其是,在气温的高低差大的使用状况下,当气温下降时会在内部产生结露,进而变为减压状态而吸收外部的湿气。
[0016]另外,还存在将端部1lal经冲压而形成为平板状之后进行弯曲加工的情况(参照图13),因此存在在密封的端部1lal的内侧和外侧之间产生偏差,而施加不当的力,使密封性受损的忧虑。图13为示出以往的稳定装置的另一示例的立体图。
[0017]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端部经密封之后进行弯曲成型的情况下,也可维持密封性,并且具有高的耐久性及可靠性的管状部件及其端部密封方法。
[0018](解决问题的措施)
[0019]为了解决如上所述问题,第一技术方案的管状部件是使用中空的管而形成的管状部件,包括平板部,所述平板部配置于所述中空管的两端部的至少一个端部,所述平板部形成为平板形状,在形成所述平板形状的延伸面的一个面和另一个面上形成有槽状的凹部,所述凹部以使所述平板部至少呈大致“W”字形的方式形成,并形成于与所述平板部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且形成为具有未达到所述平板部的一个板与另一个板的边界的深度。
[0020]根据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管状部件,端部形成为平板形状,在形成所述平板形状的延伸面的一个面和另一个面上形成至少呈大致“W”字形的凹部,因此即使在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对于一个面和另一个面之间的位置偏差的阻力也大,而平板部的内应力或残余应变也相对地低,能够可靠地维持密封性。
[0021]另外,由于凹部形成为具有未到达平板部的一个板与另一个板的边界的深度,因此能够抑制强度的下降及经时性的耐久强度的下降。
[0022]根据第二技术方案的管状部件是在第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凹部形成于与所述平板部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
[0023]根据第二技术方案,由于凹部形成于与平板部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因此当施加了外力时阻力也大,可增强密封性。另外,在对管进行挤压成形的情况下,强度高。
[0024]根据第三技术方案的管状部件是在第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管状部件在所述平板部的端缘附近配置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是通过将比所述凹部更靠端缘侧的部位弯曲成型而成。
[0025]根据第三技术方案,由于具有与凹部相比更靠端缘侧的部位弯曲而成的弯曲部,因此可以避开其他部件而安装稳定装置。
[0026]根据第四技术方案的管状部件是在第三技术方案中,形成所述弯曲部的一侧的面的所述凹部的数量比在与形成所述弯曲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形成的所述凹部的数量少。
[0027]根据第四技术方案,弯曲成型而壁厚拉伸的一侧的凹部的数量比壁厚收缩的一侧的凹部的数量多,因此能够获得应对了弯曲成型的壁厚偏差的凹部。
[0028]根据第五技术方案的管状部件是在第三技术方案中,形成所述弯曲部的一侧的面的所述凹部的数量比在与形成所述弯曲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形成的所述凹部的数里多ο
[0029]根据第五技术方案,弯曲成型而壁厚拉伸的一侧的凹部的数量比壁厚收缩的一侧的凹部的数量少,因此能够获得应对了弯曲成型的厚度偏差的凹部。
[0030]根据第六技术方案的管状部件是在第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凹部的深度尺寸相对于所述管的壁厚尺寸的2倍的数值为约2.5?约6.6%。
[0031]根据第六技术方案,能够可靠地维持端部的密封。
[0032]关于第七技术方案的管状部件,第一管状部件是为了提高车辆的侧倾刚度而与左右的悬挂装置相连接的稳定装置。
[0033]根据第七技术方案,可实现能够获得第一管状部件效果的稳定装置。
[0034]第八技术方案的管状部件的端部密封方法为使用中空管而形成的管状部件的端部密封方法,利用第一模具的第一平面部及第一凸部与第二模具的第二平面部及第二凸部,按压所述中空管的两个端部的至少一个端部而形成平板部,并在形成所述平板部的延伸面的一个面和另一个面上,以使所述平板部至少呈大致“W”字形的方式形成槽状的凹部,所述槽状的凹部形成于与所述平板部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且形成为具有未达到所述平板部的一个板与另一个板的边界的深度。
[0035]根据第八技术方案,端部形成为平板形状,在形成所述平板形状的延伸面的一个面和另一各面上,以使所述平板部至少呈大致“W”字形的方式形成凹部,因此即使施加外力,也能够可靠地维持密封性。
[0036]另外,凹部形成为具有未达到所述平板部的一个板与另一个板的边界的深度,因此能够抑制强度的下降以及经时性的耐久强度的下降。
[0037]根据第九技术方案的管状部件的端部密封方法是在第八技术方案中,所述凹部形成于与所述平板部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
[0038]根据第九技术方案,凹部形成于与平板部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因此即使在施加外力时,阻力也大,可增强密封性。另外,在对管进行挤压成型的情况下,强度高。
[0039]根据第十技术方案的管状部件的端部密封方法是在第八技术方案中,所述平板部的比所述凹部更靠端缘侧的部位被弯曲成型。
[0040]根据第十技术方案,由于平板部的比凹部更靠端缘侧的部位被弯曲成型,因此能够避开其他部件来安装管状部件。
[0041]根据第十一技术方案的管状部件的端部密封方法是在第八技术方案中,形成所述弯曲部的一侧的面的所述凹部的数量比在与形成所述弯曲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形成的所述凹部的数量少。
[0042]根据第^^一技术方案,弯曲成型而壁厚拉伸的一侧的凹部的数量比收缩的一侧的凹部的数量多,因此能够获得应对了弯曲成型的厚度偏差的凹部,可有效抑制壁厚偏差。
[0043]根据第十二技术方案的管状部件的端部密封方法是在第八技术方案中,形成所述弯曲部的一侧的面的所述凹部的数量比在与形成所述弯曲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形成的所述凹部的数量多。
[0044]根据第十二技术方案,弯曲成型而壁厚拉伸的一侧的凹部的数量比收缩的一侧的凹部的数量少,因此能够获得应对了弯曲成型的壁厚偏差的凹部,可有效抑制厚度偏差。
[0045]根据第十三技术方案的管状部件的端部密封方法是在第八技术方案中,所述管状部件是为了提高车辆的侧倾刚度而与左右的悬挂装置相连接的稳定装置。
[0046]根据第十三技术方案,可实现能够获得第八方案中的管状部件的端部密封方法的效果的稳定装置。
[0047](发明的效果)
[0048]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在端部经密封之后进行弯曲成型的情况下,也可维持密封性的耐久性且可靠性高的管状部件及其端部密封方法。
【附图说明】
[0049]图1为示出与车辆的左右的悬挂装置相连接的实施方式I的稳定装置的立体图。
[0050]图2为示出稳定装置的立体图。[0051 ]图3为从图2的A方向观察稳定装置的扭臂部的端部的A方向向视图。
[0052]图4的(a)为从侧方观察使实施方式的稳定装置的端部塑性变形为平板状后的两个平板的结合面的侧方示意图,(b)为从侧方观察使比较例的稳定装置的端部塑性变形为平板状后的两个平板的结合面的侧方示意图。
[0053]图5的(a)为从侧方观察使稳定装置的端部形成为平板状并形成一侧的一个凹部的一个模具的侧面图,(b)为从侧方观察使稳定装置的端部形成为平板状并形成另一侧的两个凹部的另一个模具的侧面图。
[0054]图6的(a)、(b)为示出使稳定装置的端部塑性变形为平板状而密封,并弯曲成型的工序的图。
[0055]图7为示出实施方式2的稳定装置的立体图。
[0056]图8为从图7的B方向观察稳定装置的扭臂部的端部的B方向向视图。
[0057]图9的(a)为从侧方观察使实施方式2的稳定装置的端部塑性变形为平板状后的两个平板的结合面的侧方示意图,(b)为从侧方观察使作为比较例的以往的稳定装置的端部塑性变形为平板状后的两个平板的结合面的侧方示意图。
[0058]图10的(a)至(C)为示出使稳定装置的端部塑性变形为平板状来密封,并弯曲成型的工序的图。
[0059]图11的(a)为示出应用实例的电焊钢管的成型过程的图,(b)为示出应用实例的电焊钢管的立体图,(C)为应用实例的电焊钢管的放大横剖视图,(d)为对应用实例的电焊钢管进行塑性变形、压缩而形成为平板状的部位的放大横剖视图。
[0060]图12为示出以往的稳定装置的立体图。
[0061]图13为示出以往的稳定装置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0062]图14为示出实施方式3的稳定装置的立体图。
[0063]图15为示出从图14的B方向观察稳定装置的扭臂部的端部的B方向向视图。
[0064]图16为从侧方向观察使实施方式3的稳定装置的端部塑性变形为平板状的两个平板的结合面的侧方示意图。
[0065]图17的(a)至(C)为示出通过使实施方式3的稳定装置的端部塑性变形为平板状来密封,并弯曲成型的工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6]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0067]《实施方式I》
[0068]图1为示出与车辆的左右的悬挂装置相连接的实施方式I的稳定装置的立体图。
[0069]供车辆(未图示)的行驶所用的左右的车轮W经由悬挂装置3而安装于车体(未图示)。悬挂装置3具有螺旋弹簧3a和减震器3b。减震器3b将车轮W支撑为能够旋转的方式,并与螺旋弹簧3a协动而吸收并缓冲由车轮W施加的冲击。
[0070]减震器3b经由螺旋弹簧3a而安装于车体(未图示)。另外,利用构成悬挂装置3的减震器3b的粘性衰减力和螺旋弹簧3a的弹性力,车轮W的位移可受到衰减,可抑制车体的振动。
[0071]在安装于左右的车轮W的悬挂装置3之间,连接有稳定装置I。稳定装置I构成扭杆,可提高车体的侧倾刚度而抑制车辆的翻滚(rolling)。另外,侧倾刚度是指,对于由左右车轮W的位置偏差所导致的车体的横摇而引起的扭转的刚度。
[0072]稳定装置I连结分别支撑对置的左右车轮W、W的两个悬挂装置3、3的各个减震器3b。稳定装置I延伸设置于一个减震器3b与另一个减震器3b之间。换言之,稳定装置I沿着左右车轮W、W方向而配置。
[0073]关于稳定装置I,由于当车辆转弯时等,左右两个减震器3b、3b的位移量不同,中央部位的扭杆部Ib发生扭转,利用使这种扭转变形恢复的弹性力来抑制车辆的翻滚。
[0074]稳定装置I与减震器3b通过连杆臂部件2相连接。
[0075]〈稳定装置1>
[0076]图2为示出稳定装置的立体图.
[0077]稳定装置I由与车辆的形状相配合而弯曲的中空棒状的弹簧部件(钢管)构成。
[0078]稳定装置I具有扭臂部Ia及扭杆部Ib,扭臂部Ia与扭杆部Ib的各个端部相连接。
[0079]—对扭臂部Ia将各个左右的车轮W的上下位移作为扭转变形向扭杆部Ib传递。
[0080]扭杆部Ib经由笔直的棒状的形状,通过利用弹性力来使从左右的扭臂部Ia传递的扭转变形恢复,而以使一对扭臂部Ia分别返回原位置的方式进行工作。
[0081]左右的扭臂部Ia呈左右对称的形状且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对一个扭臂部Ia进行说明,而省略对另一个扭臂部Ia的说明。
[0082 ]图3为从图2的A方向观察稳定装置的扭臂部的端部的A方向向视图。
[0083]稳定装置I的扭臂部Ia的端部Ial塑性变形为具有槽状的凹部t(tal、tbl、tb2的)的扁平的平板部,而被密封。
[0084]凹部t配设为与各个端部Ial的平板部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参照图2)。
[0085]在端部Ial的中央部贯通设置有插通孔la3(参照图2),用于在将连杆臂部件2安装于稳定装置I时供螺栓插通。
[0086]〈稳定装置I的平板部(端部Ial)的凹部t>
[0087]在图3中示出的稳定装置I的端部Ial的平板部上,在一个延伸面上成型有一个凹部tal,而在另一个延伸面上成型有两个凹部tbl、tb2。
[0088]例如,作为第一例,对于使壁厚3.8mm的管状的稳定装置I的端部Ial塑性变形为平板状、并将塑性变形了的两个平板的各个厚度3.8mm相加所得的7.6mm的总厚度si,制作了两个种类的稳定装置IA,即,分别成型了凹部tal、tbl、tb2的各深度d为0.3mm的稳定装置1A、以及凹部tal、tbl、tb2的各深度为0.5mm的稳定装置1A。
[0089]相对于7.6mm的总厚度si,0.3mm的深度d约占3.9%。相对于7.6mm的总厚度si,
0.5mm的深度d约占6.6%。
[0090]作为第二例,对于使壁厚6mm的管状的稳定装置I的端部Ial塑性变形为平板状、并将塑性变形了的两个平板的各个厚度6mm相加所得的12mm的总厚度Si,制作了两个种类的稳定装置IB,即,分别成型了凹部tal、tbl、tb2的各深度d为0.3mm的稳定装置IB、以及凹部tal、tbl、tb2的各深度d为0.5mm的稳定装置1B。
[0091 ] 相对于12mm的总厚度sI,0.3mm的深度d约占2.5%。相对于12mm的总厚度si,0.5mm的深度约占4.2%。
[0092]另外,为了确认稳定装置I的端部Ial是否完全密封,进行了以下的试验。
[0093]具体地,将第一例的稳定装置IA从中央侧切断,并将第一例的稳定装置IA的端部Ial沉浸于水中,从切断口供给空气,此时从端部Ial未产生气泡。由此,确认了从端部Ial未泄漏空气。
[0094]同样地,将第二例的稳定装置IB从中央侧切断,并将第二例的稳定装置IB的端部Ial沉浸于水中,从切断口供给空气,此时确认了空气未从端部Ial泄漏。
[0095]图4的(a)为从侧方观察使实施方式的稳定装置的端部塑性变形为平板状后的两个平板的结合面的侧方示意图,(b)为从侧方观察使比较例的稳定装置的端部塑性变形为平板状后的两个平板的结合面的侧方示意图。
[0096]在对稳定装置I的端部Ial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例如,对端部Ial的一侧施加箭头α?的外力、对端部Ial的另一侧施加箭头β?的外力,通过在稳定装置I的端部Ial形成凹部tal、tbl、tb2,可如图4的(a)所示,塑性变形为平板状的端部Ial的两个平板lhl、平板lh2的结合面Iha变形为波状或挤压成型为波状,因此成为壁厚偏差的阻力,可维持密封。
[0097]另外,以往如比较例的图4的(b)所示,塑性变形为平板状的端部1lal的两个平板1lhl、平板101h2的结合面1lha呈平面状,因此在对端部1lal的一侧施加箭头α?的外力、对端部1lal的另一侧施加箭头β?的外力时,不变形为波状,或不会挤压成型为波状,因此不会成为壁厚偏差的阻力,可推测为密封性会受损。
[0098]此外,第一例、第二例仅仅是示例性的,稳定装置I的壁厚尺寸、凹部tal、tbl、tb2的各深度d的尺寸可以适当地选择第一例、第二例以外的数值。
[0099]〈用于成型稳定装置I的端部Ial的模具Kl、K2>
[0100]图5的(a)为从侧方观察使稳定装置的端部形成为平板状并形成一侧的一个凹部的一个模具的侧面图,(b)为从侧方观察使稳定装置的端部形成为平板状并形成另一侧的两个凹部的另一个模具的侧面图。
[0101]图6的(a)、(b)为示出通过使稳定装置的端部塑性变形为平板状来密封,并弯曲成型的工序的图。
[0102]首先,如图6的(b)所示,稳定装置I的端部Ial形成为平板状,并在形成其延伸面的一侧的面和另一侧的面上,分别形成有一个凹部tal和两个凹部tbl、tb2。
[0103]在上述工序中,使用在图5的(a)、(b)中示出的模具Kl和模具K2。
[0104]—个模具Kl(参照图5的(a))是将稳定装置I的端部Ial从一侧形成为平板状,并形成一个凹部tal的模子(参照图6的(a)、(b))。
[0105]模具Kl在冲压面kip上形成有用于使稳定装置I的端部Ial形成为平板状的平面部kla、用于形成一个凹部tal的凸部klb、以及供形成稳定装置I的端部Ial的一侧的按压傾斜部la4所用的R部klc。
[0106]另一个模具K2(参照图5的(b))是将稳定装置I的端部Ial从另一侧形成为平板状,并形成两个凹部tbl、tb2的模子(参照图6的(a)、(b))。
[0107]模具K2在冲压面k2p上形成有平面部k2a、凸部k2b、k2c以及R部k2d,上述平面部k2a用于使稳定装置I的端部Ial呈平板状;上述凸部k2b、k2c用于分别形成两个凹部tbl、tb2;上述R部k2d用于形成另一侧的按压傾斜部la5。
[0108]—个模具Kl的凸部klb形成为具有半径为r的曲率。
[0109]同样地,另一个模具K2的凸部k2b、k2c分别形成为具有半径为r的曲率。
[0110]若凸部klb、k2b、k2c的半径r过小,贝Ij无法形成稳定装置I的端部Ial的凹部tal、tbl、tb2的深度d(参照图3),而是与上述的图4的(b)的结构相似,因此不优选。另一方面,若凸部klb、k2b、k2c的半径r过大,贝Ij无法形成凹部七81、1:131、1^2的深度(1(参照图3),同样地与图4的(b)的结构相似,因此不优选。
[0111]因此,优选恰当地形成稳定装置I的端部Ial的凹部tal、tbl、tb2的深度,S卩,成为壁厚偏差的阻力(参照图4(a))的半径r。
[0112]此外,只要是各凹部tal、tbl、tb2的深度或半径r可发挥出预期的作用、功能,则可以不必相同。
[0113]〈制作稳定装置I的工序〉
[0114]以下,对制作稳定装置I的工序进行说明。
[0115]首先,将用于制作稳定装置I的钢管切割为规定长度,来做准备。
[0116]接着,用弯曲工具以使规定长度的钢管呈图2所示的大致“二”字形的方式进行弯曲成型。
[0117]接着,通过对弯曲成型了的规定长度的钢管(稳定装置I的原材料)进行淬火,来提高硬度。
[0118]在此,如图6的(a)所示,形成为规定形状并淬火了的规定长度的钢管(稳定装置I的原材料)的端部Ial呈管状,且端缘Ie开口。
[0119]另外,使用下模即模具Kl和上模即模具K2,将钢管(稳定装置I的原材料)的端部Ial冲压成型(参照图6的(a)、(b))。
[0120]于是,规定长度的钢管(稳定装置I的原材料)的端部Ial从上方受到上模即模具K2的具有平面部k2a、两个凸部k2b、k2c、以及R部k2d的冲压面k2p按压,而从下方受到下模即模具Kl的具有平面部kla、凸部klb、R部klc的冲压面kip按压。
[0121]在这种情况下,如图6的(b)所示,在压接中,凹部tal在受限于两侧的两个凹部tbl、tb2的状态下被加压,由此,可防止塑性变形向横方向(图6的(b)的纸面左右方向)发展而造成力的流失。
[0122]因此,这些至少由如图6的(b)所示的凹部tbl、凹部tal、凹部tb2所成的大致“W”字形实现,作为其效果,可获得即使是浅的凹凸也能够紧贴的效果。
[0123]由此,如图6的(b)所示,规定长度的钢管(稳定装置I的原材料)的端部Ial的一侧的面利用上模即模具K2的平面部k2a形成为平板状(平板部),并利用上模即模具K2的两个凸部k2b、k2c形成了凹部tbl、tb2。同时,规定长度的钢管(稳定装置I的原材料)的端部Ial的另一侧的面利用下模即模具Kl的平面部kla形成为平板状(平板部),并利用下模即模具Kl的一个凸部klb形成了凹部tal。这样,端部Ial成为平板状,端缘Ie封闭而密封。
[0124]之后,在端部Ial的中央部利用钻孔贯通配设插通孔la3(参照图2)。但是,也可以借助于形成貫通孔的冲压加工,在端部Ial的中央部贯通配设插通孔la3。
[0125]接着,针对端缘Ie封闭的钢管(稳定装置I的原材料),在经退火而提高了韧性之后,可利用喷丸处理(shot peening),使由热处理而造成的鳞皮(氧化膜)脱落。
[0126]之后,经过涂装,完成稳定装置1(参照图2)。
[0127]根据上述结构,如图3所示,稳定装置I的端部Ial塑性变形为具有凹部tal、tbl、tb2的平板状而密封。由此,在端部Ial,在一侧的面和另一侧的面上分别形成凹部tal和凹部tbl、tb2,使得端部Ial呈浅的大致“W”字形。
[0128]此时,端部Ial至少呈大致“W”字形,由此,即使浅的凹凸形状也能够获得端部Ial的紧贴效果,并且,各个凹部tal、tbl、tb2形成为未达到端部Ia的平板lhl、lh2的边界的结合面lha(参照图4的(a))的深度,因此可平缓地设置其曲率。
[0129]由此,可显著地使塑性变形、内部应力最小化,可显著降低经时性的尺寸变化。另夕卜,可显著地降低应力应变,由此可显著地降低耐久性应力腐蚀。
[0130]进而,即使是针对温湿度、环境气体、药品等的对外环境变化,也难以发生尺寸的变化、强度的变化、可靠性的降低、紧贴性的降低。因此,显著地提高了耐久环境特性、耐应力腐蚀耐候性特性。
[0131]由此,能够抑制稳定装置I的端部Ial的强度的下降。另外,可使对稳定装置I反复地施加载荷时耐久性、抗疲劳性优良,可谋求紧贴效果的长寿命性。
[0132]因此,既能够抑制稳定装置I的端部Ial的强度的下降,也可提高密封性能。
[0133]另外,由于凹部tal、tbl、tb2的深度浅,因此能够实现生产设备的小型化,使生产性良好。
[0134]因此,即使在向稳定装置I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也可抑制稳定装置I的端部Ial的密封部位的壁厚偏差(参照图4的(a)),端部Ial的密封性不会受损。
[0135]对此,与本发明不同,在凹部为超过平板lhl、lh2的结合面Iha的深的凹部的情况下,针对由外力的弯曲造成的应力增加,稳定装置I在端部Ial发生破损的可能性增大,会引起所谓成品率下降的新的强度下降、生产性下降的问题。另外,若塑性变形大,则内应力过大,还容易引起经时性的尺寸变化。另外,对于耐久性应力腐蚀、对外环境变化,也容易引起尺寸变化、强度下降、可靠性下降、紧贴性下降等。
[0136]另外,稳定装置I的端部Ial在凹部tal、tbl、tb2的成型中易于塑性变形,因此如图6的(b)所示,将稳定装置I的端部Ial成型为平板状的冲压工序之际的保持时间与以往的保持时间相比得到缩短,生产性提高。保持时间得到缩短的原因认为是,通过对凹部tal、tbl、tb2进行成型,塑性变形的区域与以往的没有凹部的平板状的形状塑性变形的部分相比得到增加的缘故。
[0137]在根据平坦部的锻造的压接中,在瞬时的冲压的情况下,压接部在卸荷之后会再次开口。因此,为了防止所谓由诸如反冲等动作引起的开口,以数秒程度的加压下的静止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本实施方式I中,虽然详细机制尚未明确,但是可以通过所谓捕捉水平的增加这一现象来缩短该保持时间,可有助于工序的缩短、生产性的提高。
[0138]此外,凹部tal、tbl、tb2形成于与端部Ial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因此即使在对稳定装置I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得对由弯曲成型而引起的壁厚的偏差的阻力。另外,在对稳定装置I的管进行拉拔加工的情况下,通过将凹部tal、tbl、tb2形成于与端部Ial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能够获得最大的强度。
[0139]《实施方式2》
[0140]图7为示出实施方式2的稳定装置的立体图.
[0141]实施方式2的稳定装置21可形成为,对实施方式I的稳定装置I的扭臂部Ia的端部Ial弯曲成型,而形成弯曲部la2。
[0142]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I的稳定装置I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0143]稳定装置21由与车辆的形状相配合而适当地弯曲的中空的棒状的弹簧部件(钢管)构成。
[0144]稳定装置21具有左右的扭臂部21a、以及扭杆部Ib,扭臂部21a与扭杆部Ib的各个端部相连接。
[0145]扭杆部Ib具有笔直的棒状的形状,通过利用弹性力使从左右的扭臂部21a传递的扭转变形恢复,以使一对扭臂部21a分别返回原位置的方式进行工作。
[0146]在左右的扭臂部21a上分别形成有弯曲形状的弯曲部la2。左右的扭臂部21a呈左右对称的形状且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对一个扭臂部21a进行说明,而省略对另一个扭臂部21a的说明。
[0147]图8为从图7的B方向观察稳定装置的扭臂部的端部的B方向向视图。
[0148]稳定装置21的扭臂部21&的端部1&1塑性变形为具有槽状的凹部〖(〖&1、价1、仏2)的平坦的平板部而密封,在比凹部t更靠端缘侧的平板部上弯曲成型有弯曲部la2。
[0149]凹部t配设为分别与端部Ial的平板部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参照图7)。
[0150]在端部Ial的弯曲部la2的中央部,贯通配设有插通孔la3,该插通孔la3用于当向稳定装置21安装连杆臂部件2时插通螺栓。
[0151]用于对稳定装置21的端部Ial成型的模具可使用与实施方式I的模具K1、K2(参照图5的(a)、(b))相同的模具。
[0152]为了确认稳定装置21的端部Ial是否完全被密封,进行了以下的试验。
[0153]具体地,将稳定装置21从中央侧切断,并将稳定装置21的端部Ial沉浸于水中,从切断口供给空气,此时从端部Ial未产生气泡。由此,确认了从端部Ial未泄漏空气。
[0154]图9的(a)为从侧方观察使实施方式2的稳定装置的端部塑性变形为平板状后的两个平板的结合面的侧方示意图,(b)为从侧方观察使作为比较例的以往的稳定装置的端部塑性变形为平板状后的两个平板的结合面的侧方示意图。
[0155]另外,在对稳定装置21的端部Ial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弯曲部la2时,形成弯曲部la2的一侧收缩变形(图9的(a)的箭头α2),而形成弯曲部la2的相反一侧则拉伸变形(图9的
(a)的箭头β2)。
[0156]但是,由于在稳定装置21的端部Ial形成凹部tal、tbl、tb2,因此如图9的(a)所示,塑性变形为平板状的端部Ial的两个平板lhl、lh2的结合面Iha变形为波状,或者挤压成型为波状,成为壁厚偏差的阻力(参照图9的(a)的箭头α2、β2),可维持密封。进而,在压缩侧形成凹部tal而在延伸侧形成凹部tbl、tb2,因此随着延伸侧的凹部的数量的增多,可确实地抑制壁厚偏差。
[0157]另一方面,以往如比较例的图9的(b)所示,塑性变形为平板状的端部1lal的两个平板101hl、101h2的结合面1lha呈平面状,不会成为壁厚偏差的阻力(参照图9的(b)的箭头α3、β3),可认为密封性会受损。
[0158]〈制作稳定装置21的工序〉
[0159]以下,对制作稳定装置21的工序进行说明。
[0160]首先,准备被切断为规定长度的用于制作稳定装置21的钢管。
[0161]接着,用弯曲工具使规定长度的钢管弯曲成型为图7所示的大致“二”字状。
[0162]接着,通过对弯曲成型的规定长度的钢管(稳定装置21的原材料)进行淬火,来提高硬度。
[0163]图10的(a)至(C)为示出使稳定装置的端部塑性变形为平板状来密封,并弯曲成型的工序的图。
[0164]如图10的(a)所示,形成为规定形状并淬火了的规定长度的钢管(稳定装置21的原材料)的端部Ial呈管状,且端缘Ie开口。
[0165]另外,利用下模即模具Kl和上模即模具K2对钢管(稳定装置21的原材料)的端部Ial进行冲压成型(参照图的10(a)、(b))。
[0166]通过冲压成型,规定长度的钢管(稳定装置21的原材料)的端部Ial从上方借助于上模即模具K2的具有平面部k2a、两个凸部k2b、k2c、R部k2d的冲压面k2p而受到按压,并从下方借助于下模即模具Kl的具有平面部kla、凸部klb、R部klc的冲压面kip而受到按压。
[0167]由此,如图10的(b)所示,规定长度的钢管(稳定装置21的原材料)的端部Ial的一侧的面利用上模即模具K2的平面部k2a而形成为平板状(平板部),并利用上模即模具K2的两个凸部k2b、k2c而形成凹部tbl、tb2。
[0168]同时,规定长度的钢管(稳定装置21的原材料)的端部Ial的另一侧的面利用下模即模具Kl的平面部kla而形成为平板状(平板部),并利用下模即模具Kl的一个凸部klb而形成凹部tal。由此,端部Ial成型为平板状,端缘Ie封闭而密封。
[0169]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0的(b)所示,在压接时,凹部tal在由两侧的两个凹部tbl、tb2约束的状态下被加压,由此可防止塑性变形向横方向(图10的(b)的纸面左右方向)发展而造成的力的流失。
[0170]这与实施方式I同样地,至少实现了如图10的(b)所示的由凹部tbl、凹部tal、凹部tb2所成的大致“W”字形的方式形状,作为其效果,可获得即使是浅的凹凸也能够紧贴的效果O
[0171]之后,如图10的(C)所示,规定长度的钢管(稳定装置21的原材料)的端部Ial的前端部向下方弯曲成型,形成弯曲部la2。
[0172]之后,在端部Ial的弯曲部la2的中央部通过钻孔而贯通配设插通孔la3(参照图7)。
[0173]但是,也可以在将端部Ial的前端部向下方弯曲成型之前、即如图10的(b)所示的端部Ial成型为平板状之后,利用形成貫通孔的冲压加工,在端部Ial的所述的中央部贯通配设插通孔la3。
[0174]接着,端缘Ie封闭而形成了弯曲部la2的钢管(稳定装置21的原材料)在通过退火而提高了韧性之后,可执行喷丸处理,使因热处理而产生的鳞皮(氧化膜)脱落。
[0175]之后,进行涂装,完成稳定装置21(参照图7)。
[0176]根据上述结构,在将稳定装置21的端部Ial塑性变形为具有凹部tal、tbl、tb2的平板状而密封之后,对弯曲部la2进行弯曲成型。这样,在端部la,在一侧的面和另一侧的面上分别形成凹部tal和凹部tbl、tb2。
[0177]因此,在对弯曲部la2进行弯曲成型时,能够抑制稳定装置21的端部Ial的被密封的部位的偏差(参照图9的(a)),不会使端部Ial的密封性受损。
[0178]另外,如图10的(b)所示,关于稳定装置21的端部Ial被成型为平板状的冲压工序时的保持时间,因凹部tal、tbl、tb2的成型而易于塑性变形,因此可从以往的约3秒缩短成约I秒。
[0179]进而,由于加工为平板状的冲压工序的时间缩短,因此能够在稳定装置21的端部Ial处于高温的状态下,直接转变到作为下一道工序的弯曲部la2弯曲成型的工序。因此,可提尚下一道工序的加工性。
[0180]此外,凹部tal、tbl、tb2形成于与端部Ial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因此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得对于由弯曲成型而引起的壁厚偏差的阻力。另外,在对稳定装置21的管进行拉拔加工的情况下,通过将凹部tal、tbl、tb2形成于与端部Ial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能够获得最大的强度。
[0181]《实施方式3》
[0182]图14为示出实施方式3的稳定装置31的立体图.
[0183]除了后述的一个凹部tal和两个凹部tbl、tb2的形成位置之外,实施方式3的稳定装置31与实施方式2的稳定装置21(参照图7)具有相同结构。
[0184]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0185]实施方式3的稳定装置31与实施方式2的稳定装置21具有如下的不同点:如图14所示,在上下相反侧形成有在如图7所示的稳定装置21的端部Ial的两面(上下部面)上形成处于对置状态的一个凹部tal和两个凹部tbl、tb2。
[0186]S卩,如图14所示,在稳定装置31的端部Ial的上部面(一个面)上形成有两个凹部tbl、tb2,在下部面(另一个面)上形成有一个凹部tal。这些两个凹部tbl、tb2和一个凹部tal的形成状态为,上述的稳定装置21的大致“W”字形的形状在弯曲的内侧与外侧是相反的。换言之,朝向图14,呈上下颠倒的大致倒“W”字形。在图15中也示出了这些凹部tbl、tb2及凹部tal的形成位置。图15为示出从图14的B方向观察稳定装置31的端部Ial的B方向向视图。
[0187]图16为从侧方向观察使实施方式3的稳定装置31的端部Ial塑性变形为平板状的两个平板Ihl、lh2的结合面Iha的侧方示意图。
[0188]如图16所示,在对稳定装置31的端部Ial弯曲加工而形成弯曲部la2(参照图14)时,弯曲部la2的内周侧的面(形成弯曲部的一侧的面)如箭头α2所示收缩变形。另一方面,弯曲部la2的外周侧的面(与形成弯曲部侧相反一侧的面)如箭头β2所示拉伸变形。在这些收缩变形及拉伸变形时,端部Ial的两个平板lhl、lh2的结合面Iha成型为波状,因此成为壁厚偏差的阻力。由此,能够维持端部Ial的密封。
[0189]在此,在实施方式2的稳定装置21的端部Ial,如图7所示,在外周侧面上形成有两个凹部tbl、tb2,在与这些凹部tbl、tb2的中间位置相对置的内周侧面的位置形成有一个凹部tal。因此,在对端部Ial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弯曲部la2(参照图7)时,如图9的(a)所示,拉伸变形的力(箭头β2)向使两个凹部tbl、tb2分开的方向起作用,收缩变形的力(箭头α2)向从两侧对处于两个凹部tb 1、tb2中间的一个凹部ta I进行按压的方向起作用。这些力的作用方式类似于折扇以扇轴为支点向外周侧展开的力的作用方式。即,力作用于这样的方向:在端部Ial,以内周侧的一个凹部tal为支点,使两个凹部tbl、tb2分开而向外周侧延伸的方向。总之,在进行上述的弯曲加工时,力以易于向弯曲方向弯曲的方式发挥作用。
[0190]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3的稳定装置31中,如图14所示,与稳定装置21相反地,在端部Ial的内周侧面上形成有两个凹部tbl、tb2,在外周侧面上形成有一个凹部tal。
[0191]由此,在稳定装置31的端部Ial,当进行与上述相同的弯曲加工时,如图16所示,夕卜周侧的拉伸变形的力(箭头¢2)向使一个凹部taI向两侧分开的方向发挥作用,内周侧的收缩变形的力(箭头α2)向从两侧对两个凹部tbl、tb2进行按压的方向发挥作用。这种情况类似于,力在上述的折扇处于上下颠倒的状态下,扇轴在朝向两侧分开的方向上被拉伸,而折扇的外周侧从两侧受到挤压的方向发挥作用的状态。即,在端部Ial,力以内周侧的两个凹部tbl、tb2从两侧受到挤压,而外周侧的一个凹部tal在朝向该两侧而拉开的方向发挥作用。总之,会产生难以向上述弯曲方向弯曲的力。
[0192]像这样,在实施方式3的稳定装置31中,在端部Ial,与实施方式2的稳定装置21相比,针对弯曲方向,阻力更强地发挥作用。换言之,在收缩变形的力(箭头α2)和拉伸变形的力(箭头β2)两者都作用于端部Ial的情况下,在稳定装置31的端部Ial,对抗这两个力的反作用力与实施方式2的稳定装置21相比更强地发挥作用。
[0193]为此,在将弯曲部la2弯曲加工为如图14中所示的规定状态后将此稳定装置31经由弯曲部la2安装于车辆的悬挂装置3(参照图1)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如下的效果。
[0194]在因经由悬挂装置3传递到稳定装置31的左右车轮的位置偏差所造成的收缩变形力(箭头α2)和拉伸变形力(箭头β2)两者都作用于端部Ial的情况下,在端部Ial,抵抗该两个力的力与稳定装置21相比更强地发挥作用。利用这些阻力,可抑制左右车轮的位置偏差,可提高车体的侧倾刚度。
[0195]〈制作稳定装置31的工序〉
[0196]接着,对制作稳定装置31的工序进行说明。
[0197]首先,以规定长度切割用于制作稳定装置31的钢管来进行准备。
[0198]接着,用弯曲工具使规定长度的钢管弯曲成型为图14所示的大致“二”字形。
[0199]接着,对弯曲成型了的规定长度的钢管(稳定装置31的原材料)进行淬火,来提高硬度。
[0200]图17的(a)至(C)为示出通过使稳定装置31的端部塑性变形为平板状来密封,并弯曲成型的工序的图。
[0201]如图17的(a)所示,形成为规定形状并淬火了的规定长度的钢管(稳定装置31的原材料)的端部Ial呈管状,且端缘Ie开口。
[0202]另外,钢管(稳定装置31的原材料)的端部Ial利用下模即模具Kl和上模即模具K2冲压成型(参照图17的(a)、(b))。此外,模具K1、K2(参照图5的(a)、(b))与实施方式2的模具相同。
[0203]通过按压成型,规定长度的钢管(稳定装置31的材料)的端部Ial从上方利用上模即模具Kl的具有平面部kla、凸部klb、以及R部的klc的冲压面kip所按压,并从下方利用下模即模具K2的具有平面部k2a、两个凸部k2b、k2c、以及R部的k2d的冲压面k2p所按压。
[0204]由此,如图17的(b)所示,规定长度的钢管(稳定装置31的原材料)的端部Ial的一侧的面由上模即模具Kl的平面部kla形成为平板状(平板部),并由上模即模具Kl的一个凸部klb形成凹部tal。
[0205]同时,规定长度的钢管(稳定装置31的原材料)的端部Ial的另一侧的面由下模即模具K2的平面部k2a形成为平板状(平板部),并由下模即模具K2的两个凸部k2b、k2c形成凹部tbl、tb2。由此,端部Ial形成为平板状,端缘Ie封闭而密封。
[0206]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7的(b)所示,在进行压接时,上方的凹部tal在被配设于该凹部tal的两侧的对置位置的下方的两个凹部tbl、tb2所夹住的方式而被约束的状态下被加压。因此,可防止塑性变形作为横方向的力(图17的(b)的纸面左右方向)发展而造成的力的流失。
[0207]这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至少能够实现由如图17的(b)所示的一个凹部tbl和两个凹部tal、凹部tb2所形成的逆大致“W”字形,因此作为其效果,可获得即使是浅的凹凸形状也能够紧贴的效果。
[0208]之后,如图17的(C)所示,将规定长度的钢管(稳定装置31的原材料)的端部Ial的前端部向下方弯曲成型,形成弯曲部la2。
[0209]之后,在端部Ial的弯曲部la2的中央部利用钻孔贯通配设插通孔la3(参照图14)。
[0210]但是,也可以在将端部Ial的前端部向下方弯曲成型之前、即如图17的(b)所示,在端部Ial成型为平板状之后,通过形成貫通孔的冲压工序,将插通孔la3贯通配设于端部Ial的上述中央部。
[0211]接着,端缘Ie封闭且形成有弯曲部la2的钢管(稳定装置31的材料)在执行退火而提高了韧性之后,可执行喷丸加工,使因热处理而产生的鳞皮(氧化膜)脱落。
[0212]之后,进行涂装,完成稳定装置31(参照图14)。
[0213]根据上述结构,在将稳定装置31的端部Ial塑性变形为具有一个凹部tal及两个凹部tbl、tb2的平板状来密封之后,对弯曲部la2进行弯曲成型。由此,在端部Ial的一个面和另一个面上分别形成一个凹部tal和两个凹部tbl、tb2。
[0214]因此,当对弯曲部la2进行弯曲成型时,稳定装置31的端部Ial的密封了的部位的偏差受到抑制(参照图16),端部Ial的密封性不会受损。
[0215]另外,如图17的(b)所示,关于稳定装置31的端部Ial成型为平板状的冲压工序时的保持时间,由于利用一个凹部tal及两个凹部tbl、tb2的成型而使得易于进行塑性变形,而与以往相比得以缩短。
[0216]进而,由于形成为平板状的冲压工序的时间缩短,因此能够在稳定装置31的端部Ial处于高温的状态下,直接转变到作为下一道工序的弯曲部la2弯曲成型的工序。因此,能够提尚下一道工序的加工性。
[0217]此外,一个凹部tal及两个凹部tbl、tb2形成于与端部Ial的与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因此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得针对由弯曲成型而引起的壁厚偏差的阻力。另外,在对稳定装置31的管进行拉拔加工的情况下,一个凹部tal及两个凹部tbl、tb2形成于与端部Ial的与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由此能够获得最高的强度。
[0218]〈应用实例〉
[0219]图11的(a)为示出应用实例的电焊钢管的成型过程的图,(b)为示出应用实例的电焊钢管的立体图,(C)为应用实例的电焊钢管的放大横剖视图,(d)为对应用实例的电焊钢管进行塑性变形、压缩而形成为平板状的部位的放大横剖视图。
[0220]上述应用实例为将本发明应用于电焊钢管P的情况。
[0221]关于电焊钢管p(参照图11的(a)),如图11的(b)所示,可将钢板T卷成管状,并对其接缝(对接部)Pa进行焊接来制成为管状。
[0222]在电焊钢管p的内部,由于通过焊接而制成管状,因此在接缝pa上存在由焊接而引起的内侧的焊珠b I (参照图11的(c))。而接缝pa的外侧的焊珠可被去除。
[0223]因此,在将电焊钢管P的端部pi冲压加工为平板状的情况下,如图11的(d)所示,由于在内部残留焊珠bl,因此难以以平板状的方式进行密封。
[0224]因此,如实施方式1、2、3所述,可以通过使电焊钢管P的端部pi呈平板状,并形成凹部tal、tbl、tb2,来进行密封。
[0225]之后,即使是进行弯曲成型,也可通过如上述的图4的(a)、图9的(a)及图16所示的作用,来维持密封。
[0226]电焊钢管P的成本为挤压成型的管的成本的约1/1.4?约1/2,因此在制作端部密封的弯曲成型的管的情况下,可使用电焊钢管P。因此,可以通过对电焊钢管P的端部进行密封来提尚耐久性,获得成本优势。
[0227]另外,在实施方式1、2、3中说明的结构也能够适用于应用实例,并且在应用实例中也可发挥与在实施方式1、2、3中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0228]如上所述,由于对端部Ial进行密封之后进行弯曲成型也能够维持密封,因此能够实现耐久性及可靠性高的管状部件及其端部密封方法。
[0229]《其他的实施方式》
[0230]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端部Ial形成凹部tal、tbl、tb2,端部Ial呈浅深度的大致“W”字形的情况,但是只需具有至少呈大致“W”字形的凹部即可,凹部的数量也可以多于凹部tal、tbl、tb2。
[0231]但是,若增加凹部的数量,则会造成模具形状的复杂化,因此优选在端部Ial形成凹部tal、tbl、tb2的结构。
[0232]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管状部件,例示说明了稳定装置1(21、31),但是本发明可以适用于稳定装置1(21、31)以外的管状的管状部件。
[0233]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对管状部件的稳定装置21、31的两端部进行密封并弯曲成型的情况,但是也可以采用对管状部件的两端部的任一侧进行密封并弯曲成型的结构。
[0234]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形成有凹部tal、tbl、tb2的方向被配置为与端部Ial(平板部)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的情况,但是只要与端部I a I的长度方向交叉,则形成凹部tal、tbl、tb2的方向也可以不具有与稳定装置1(21、31)的端部Ial(平板部)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的倾斜。
[0235]然而,在凹部tal、tbl、tb2形成于与端部Ial (平板部)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的情况下,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得对于由弯曲成型而引起的壁厚偏差的阻力。另外,在对管状部件(稳定装置1、21、31)进行拉拔加工的情况下,强度最大。因此,更优选凹部tal、tbl、tb2形成于与端部Ial (平板部)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
[0236]5.形成于作为管状部件的稳定装置1(21、31)的端部Ial的一个凹部tal和两个凹部tbl、tb2仅仅是示例,在能够发挥说明的作用的情况下,可任意选择形成于端部Ial的凹部的数量、尺寸。
[0237]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构成稳定装置I(21,31)的端部Ial的平板部的延伸面的一个面上形成凹部tal,在另一个面上形成凹部tbl、tb2的情况,但是在仅在构成该延伸面的一个面或另一个面的任一者上形成凹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调整凹部的深度来获得一定的密封效果。
[0238]因此,可以采用如下结构,S卩,可在构成管状部件(稳定装置1、21、31)的端部的平板部的延伸面的一个面或另一个面中的任一者上形成凹部。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可采用在管状部件(稳定装置1、21、31)的两端部的至少任一端部的一个面或另一个面上形成凹部之后进行密封并弯曲成型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在一个模具的冲压面上具有平面部和凸部。
[0239]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凹部tal、tbl、tb2的形状在横断面上为具有圆的曲率的形状的凹部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只要能够获得规定的密封效果,可以任意选择凹部的形状,可以是具有除圆以外的梯形、椭圆、二次曲线等的凹形状的凹部。
[0240]8.此外,虽然例示了以钢作为管部件的稳定装置1(21、31)的材质,但管部件的材质可以为钢以外的材质。
[0241]9.此外,若对图2所示的左右端部Ial同时进行图6的(a)、(b)所示的上述冲压加工,则能够抑制尺寸误差,可制造均一的高质量的稳定装置I。因此,优选对左右的端部Ial同时进行上述冲压加工。
[0242]同样,若对图7或图14所示的左右端部Ial同时进行图10的(a)、(b)或图17的(a)、
(b)所示的上述冲压加工,则能够抑制尺寸误差,可制造均一的高质量的稳定装置21、31。因此,优选对左右的端部Ial同时进行上述冲压加工。
[0243]10.以上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各种结构,但也可以采用使用其中的一部分,或适当地选择各种结构的一部分并组合的结构。
[0244](附图标记的说明)
[0245]1、21、31:稳定装置(管状部件);3:悬挂装置;1&1:端部(平板部);
[0246]la2:弯曲部;lhl、lh2:平板(平板部);lha:结合面(边界);
[0247]Kl:模具(第二模具);kla:平面部(第二平面部);klb:凸部(第二凸部);
[0248]K2:模具(第一模具);k2a:平面部(第一平面部);
[0249]k2b、k2c:凸部(第一凸部);
[0250]tal:在稳定装置的端部的平板状的一个面上形成的凹部(凹部);
[0251]tbl、tb2:在稳定装置的端部的平板状的另一个面形成的凹部(凹部)。
【主权项】
1.一种使用中空的管而形成的管状部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平板部,所述平板部配置于所述管的两端部的至少任一个端部,所述平板部形成为平板形状,并在构成所述平板形状的延伸面的一个面和另一个面上形成有槽状的凹部, 关于所述凹部,所述平板部形成为大致“W”字形,并形成于与所述平板部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并且,所述凹部形成为具有未达到所述平板部的一个板与另一个板的边界的深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形成于与所述平板部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状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配置于所述平板部的端缘附近,所述弯曲部由比所述凹部更靠端缘侧的部位弯曲成型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状部件,其特征在于,形成有所述弯曲部的一侧面的所述凹部的数量比在与形成有所述弯曲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所形成的所述凹部的数量少。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状部件,其特征在于,形成有所述弯曲部的一侧面的所述凹部的数量比在与形成有所述弯曲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所形成的所述凹部的数量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的深度尺寸相对于所述管的壁厚尺寸的2倍的数值为约2.5?约6.6%。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部件是为了提高车辆的侧倾刚度而与左右的悬挂装置相连接的稳定装置。8.—种管状部件的端部密封方法,所述管状部件是使用中空的管而形成的,所述端部密封方法的特征在于, 利用第一模具的第一平面部及第一凸部和第二模具的第二平面部及第二凸部, 来按压所述中空管的两端部的至少一个端部而形成平板部, 在构成所述平板部的延伸面的一个面和另一个面上,以使所述平板部至少呈大致“W”字形的方式形成槽状的凹部,所述槽状的凹部形成于与所述平板部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且形成为具有未达到所述平板部的一个板与另一个板的边界的深度。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状部件的端部密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形成于与所述平板部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状部件的端部密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部的比所述凹部更靠端缘侧的部位弯曲成型。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状部件的端部密封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弯曲部的一侧的面的所述凹部的数量比在与形成所述弯曲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形成的所述凹部的数量少。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状部件的端部密封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弯曲部的一侧的面的所述凹部的数量比在与形成所述弯曲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形成的所述凹部的数量多。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状部件的端部密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部件是为了提高车辆的侧倾刚度而与左右的悬挂装置相连接的稳定装置。
【文档编号】B21D53/88GK106061639SQ201580011095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5年3月31日 公开号201580011095.X, CN 106061639 A, CN 106061639A, CN 201580011095, CN-A-106061639, CN106061639 A, CN106061639A, CN201580011095, CN201580011095.X, PCT/2015/60146, PCT/JP/15/060146, PCT/JP/15/60146, PCT/JP/2015/060146, PCT/JP/2015/60146, PCT/JP15/060146, PCT/JP15/60146, PCT/JP15060146, PCT/JP1560146, PCT/JP2015/060146, PCT/JP2015/60146, PCT/JP2015060146, PCT/JP201560146
【发明人】胜野健治
【申请人】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