铆接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707202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铆接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领域,特别涉及铆接装置,包括辅助模和内压模,其中辅助模位于待铆接零件的外侧,内压模位于待铆接零件的内侧,所述的辅助模包括挤压板,该挤压板用于挤压待铆接零件上的铆钉头部,所述的内压模包括铆接冲头和用于驱动铆接冲头冲压铆钉尾部的内驱动单元。挤压板用于挤压、扶持铆钉头部,而铆接冲头用于冲压铆钉尾部,挤压板和铆接冲头构成铆接模具。由于挤压板对铆钉头部没有冲击作用,只是简单的定位扶持,不会造成铆钉头部的变形,从而保证待铆接零件外侧铆压面的平整、美观。而铆钉尾部位于待铆接零件的内侧,所以变形、不平整等缺陷只会集中在待铆接零件的内侧铆压面上,处于不可见位置,并不会影响产品的美观和质量,可以降低对铆接质量的要求。
【专利说明】
铆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领域,特别涉及铆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铆接作为机械加工中一种常用的连接方式,主要用于将两个厚度不大的板件,通过在其部位上打洞,然后将铆钉放进去,再利用模具挤压铆钉变形达到铆接的目的。通常盒体或壳体状零件的连接边就是采用铆钉连接的方式。这类零件由于受到内腔空间的限制,目前多是将用于挤压铆钉的铆接冲头放置在零件的外部,也就是直接挤压铆钉的头部,很容易导致铆钉头部的变形,造成铆压面不平整,影响严重影响铆接质量。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铆钉头部平整,铆接质量高的铆接装置。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铆接装置,包括辅助模和内压模,其中辅助模位于待铆接零件的外侧,内压模位于待铆接零件的内侧,所述的辅助模包括挤压板,该挤压板用于挤压待铆接零件上的铆钉头部,所述的内压模包括铆接冲头和用于驱动铆接冲头冲压铆钉尾部的内驱动单元。
[0005]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挤压板用于挤压、扶持铆钉头部,而铆接冲头用于冲压铆钉尾部,挤压板和铆接冲头构成铆接模具。由于挤压板对铆钉头部没有冲击作用,只是简单的定位扶持,不会造成铆钉头部的变形,从而保证待铆接零件外侧铆压面的平整、美观。而铆钉尾部位于待铆接零件的内侧,所以变形、不平整等缺陷只会集中在待铆接零件的内侧铆压面上,处于不可见位置,并不会影响产品的美观和质量,可以降低对铆接质量的要求。
【附图说明】
[0006]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07]图2是图1另一状态图;
[0008]图3是滑动块的结构示意图;
[0009]图4是驱动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一种铆接装置,包括辅助模10和内压模20,其中辅助模10位于待铆接零件50的外侧,内压模20位于待铆接零件50的内侧,所述的辅助模10包括挤压板11,该挤压板11用于挤压待铆接零件50上的铆钉头部,所述的内压模20包括铆接冲头21和用于驱动铆接冲头21冲压铆钉尾部的内驱动单元40。挤压板11用于挤压、扶持铆钉头部,而铆接冲头21用于冲压铆钉尾部,挤压板11和铆接冲头21构成铆接模具。由于挤压板11对铆钉头部没有冲击作用,只是简单的定位扶持,不会造成铆钉头部的变形,从而保证待铆接零件外侧铆压面的平整、美观。而铆钉尾部位于待铆接零件50的内侧,铆接导致的变形、不平整等缺陷只会集中在待铆接零件的内侧铆压面上,处于不可见位置,并不会影响产品的美观和质量,可以降低对铆接质量的要求。
[0011]所述的辅助模10还包括外驱动单元30,外驱动单元30用于驱动挤压板11远离或靠近待铆接零件50。铆接时,人工将铆钉放置在铆钉孔内,外驱动单元30驱动挤压板11抵靠在铆钉头部上,然后铆接冲头21冲压铆钉尾部,完成铆接动作。随后外驱动单元30驱动挤压板11远离待铆接件50,解除对待铆接件50的限位,为取下待铆接件50做好准备。
[0012]所述的辅助模10至少设置有两组且分布在内压模20的周边,待铆接零件50罩设在内压模20上,多个辅助模10对应于待铆接零件50的不同铆接边51布置,所述的内压模20至少包括两个铆接冲头21,且各铆接冲头21与挤压板11相互对应布置,所述的内驱动单元40驱动多个铆接冲头21同时挤压铆接边51。由于辅助模10位于内压模20的周边,也就是说内压模20位于中间,多组外驱动单元30同时向中间推动挤压板11,即使待铆接零件50在最初放置时有少量偏斜也会在多组挤压板11同时作用下处于中间位置,所以说无需对待铆接零件50进行精确定位,可以提高铆接效率。本发明中,一组辅助模10和一个铆接冲头21构成一组铆接组合,多组铆接组合同时动作,实现壳体状零件多条铆接边的同时铆接,大幅度提高加工效率。
[0013]所述的外驱动单元30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楔形块31和下楔形块32,上楔形块31连接驱动其上下运动的直线移动单元34,挤压板11固定在下楔形块32靠近内压模20—侧的板面上,所述的直线移动单元34驱动上楔形块31向下移动时,下楔形块32朝向内压模20靠近并挤压铆接边51,所述的下楔形块32的旁侧还设有驱动下楔形块32远离内压模20的复位单元33。依靠上楔形块31和下楔形块32之间的楔形面配合,将上楔形块31竖直方向的移动转换为下楔形块32水平方向的移动,同时在复位单元33的帮助下,完成挤压板11挤压或远离铆接边51的动作。
[0014]所述的内驱动单元40包括多个滑动块41和驱动滑动块41朝向铆接边51分散的驱动块42,所述的铆接冲头21固定在对应的滑动块41上,所述的滑动块41上设有斜面411,驱动块42上设有与各斜面411位置对应、斜率吻合的驱动斜面421,所述的驱动块42下端连接有驱动其上下移动的顶升单元44,所述的顶升单元44向上移动时,滑动块41朝向辅助模10靠近并挤压铆接边51,所述的滑动块41的旁侧还设有驱动滑动块41远离辅助模10的回位单元43。
[0015]每一个滑动块41上固定一个铆接冲头21,一个铆接冲头21对应一组辅助模10。如图1和2所示,顶升单元44向上推动驱动块42,时,驱动斜面421向上移动并挤压斜面411,将驱动块42的上下移动转化为滑动块41的左右移动,从而实现驱动铆接冲头21挤压铆钉尾部。待铆接动作完成后,顶升单元44向下回位,同时在回位单元43的作用下滑动块41回到最初的位置,此时铆接冲头21远离铆钉,解除对待铆接零件50的挤压,为取下铆接后的零件做好准备。
[0016]所述的复位单元33包括位于下楔形块32旁侧的的固定块331和复位拉簧332,复位拉簧332的一端连接固定块331,另一端连接下楔形块32;所述的回位单元43包括位于滑动块41旁侧的的固定板431和复位压簧432,复位压簧432的一端连接固定板431,另一端连接滑动块41。
[0017]所述的辅助模10共设有两组,且两组辅助模10共用同一个直线移动单元34,所述的内压模20对应设置有两个铆接冲头21。直线移动单元34可采用气缸,一个气缸同时驱动两组辅助模10动作,既可以保证辅助模10同时动作,又减少了零件数量,节约成本。
[0018]所述的挤压板11为平板结构且其板面大小可以覆盖铆接边51,所述的铆接冲头21由多个内压头单元211组成,内压头单元211的数量、位置与铆接边51上铆钉的数量、位置相对应。如图3所示,铆接冲头21由多个内压头单元211组成,每一个内压头单元211对应一个铆钉的位置。板面结构的挤压板11可以平整的贴靠在铆接边51上,此时挤压板11和铆钉头部为面接触,从而保证挤压板11对铆钉头部可靠的定位扶持。还可以将铆接边51上的铆接孔设置为沉头孔,这样铆钉头部就会凹陷在沉头孔内,也就是说铆钉头部不会凸显在铆接边51的表面上,该结构的铆接边51更加平整、美观。
[0019]所述的上楔形块31靠近下楔形块32—侧的板面包括自上而下倾斜的上楔形面311和顺接上楔形面311的上竖直面312,其中上楔形面311位于下方;下楔形块32靠近上楔形块31—侧的板面包括自上而下倾斜的下楔形面321和顺接下楔形面321的下竖直面322,其中下楔形面321位于下方;所述的上楔形面311和下楔形面321的斜率吻合。上竖直面312和下竖直面322的配合可以对上楔形块31、下楔形块32进行导向,确保上楔形面311和下楔形面321的精确配合。
[0020]所述的滑动块41靠近驱动块42—侧的板面由两个上下布置立面412和连接在两个立面412之间斜面411组成;所述的驱动斜面421靠近滑动块41 一侧的板面由两个上下布置导向立面422和连接在两个立面412之间的驱动斜面421组成。如图4所示,立面412和导向立面412的配合实现对驱动块42的导向,确保驱动块42的移动路径的精确度,从而保证铆压精度,进一步提高整个装置的质量。
【主权项】
1.一种铆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辅助模(10)和内压模(20),其中辅助模(10)位于待铆接零件(50)的外侧,内压模(20)位于待铆接零件(50)的内侧,所述的辅助模(1)包括挤压板(U),该挤压板(11)用于挤压待铆接零件(50)上的铆钉头部,所述的内压模(20)包括铆接冲头(21)和用于驱动铆接冲头(21)冲压铆钉尾部的内驱动单元(4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铆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助模(10)还包括外驱动单元(30),外驱动单元(30)用于驱动挤压板(11)远离或靠近待铆接零件(5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铆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助模(10)至少设置有两组且分布在内压模(20)的周边,待铆接零件(50)罩设在内压模(20)上,多个辅助模(10)对应于待铆接零件(50)的不同铆接边(51)布置,所述的内压模(20)至少包括两个铆接冲头(21),且各铆接冲头(21)与挤压板(11)相互对应布置,所述的内驱动单元(40)驱动多个铆接冲头(21)同时挤压铆接边(5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铆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驱动单元(30)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楔形块(31)和下楔形块(32),上楔形块(31)连接驱动其上下运动的直线移动单元(34),挤压板(11)固定在下楔形块(32)靠近内压模(20)—侧的板面上,所述的直线移动单元(34)驱动上楔形块(31)向下移动时,下楔形块(32)朝向内压模(20)靠近并挤压铆接边(51),所述的下楔形块(32)的旁侧还设有驱动下楔形块(32)远离内压模(20)的复位单元(3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铆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驱动单元(40)包括多个滑动块(41)和驱动滑动块(41)朝向铆接边(51)分散的驱动块(42),所述的铆接冲头(21)固定在对应的滑动块(41)上,所述的滑动块(41)上设有斜面(411),驱动块(42)上设有与各斜面(411)位置对应、斜率吻合的驱动斜面(421),所述的驱动块(42)下端连接有驱动其上下移动的顶升单元(44),所述的顶升单元(44)向上移动时,滑动块(41)朝向辅助模(10)靠近并挤压铆接边(51),所述的滑动块(41)的旁侧还设有驱动滑动块(41)远离辅助模(10)的回位单元(43)。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铆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位单元(33)包括位于下楔形块(32)旁侧的的固定块(331)和复位拉簧(332),复位拉簧(332)的一端连接固定块(331),另一端连接下楔形块(32); 所述的回位单元(43)包括位于滑动块(41)旁侧的的固定板(431)和复位压簧(432),复位压簧(432)的一端连接固定板(431),另一端连接滑动块(41)。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铆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助模(10)共设有两组,且两组辅助模(10)共用同一个直线移动单元(34),所述的内压模(20)上对应设置有两个铆接冲头(21)。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铆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挤压板(II)为平板结构且其板面大小可以覆盖铆接边(51),所述的铆接冲头(21)由多个内压头单元(211)组成,内压头单元(211)的数量、位置与铆接边(51)上铆钉的数量、位置相对应。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铆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楔形块(31)靠近下楔形块(32)—侧的板面包括自上而下倾斜的上楔形面(311)和顺接上楔形面(311)的上竖直面(312),其中上楔形面(311)位于下方;下楔形块(32)靠近上楔形块(31)—侧的板面包括自上而下倾斜的下楔形面(321)和顺接下楔形面(321)的下竖直面(322),其中下楔形面(321)位于下方;所述的上楔形面(311)和下楔形面(321)的斜率吻合。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铆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动块(41)靠近驱动块(42)一侧的板面由两个上下布置立面(412)和连接在两个立面(412)之间的斜面(411)组成;所述的驱动斜面(421)靠近滑动块(41) 一侧的板面由两个上下布置的导向立面(422)和连接在两个立面(412)之间的驱动斜面(421)组成。
【文档编号】B21J15/38GK106077408SQ201610740304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8月26日
【发明人】李学林, 谢彪
【申请人】合肥市富华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