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叶防装反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77867阅读:1076来源:国知局
风叶防装反工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风叶防装反工装。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电梯空调的风叶装配完全靠装配人员和检验人员目视操作。由于风叶本身无防反设计结构,总装线生产装配时无防装反工装,因此导致装配人员很容易将风叶装反。同时,风叶装反后在测试过程中,风量、风速和电流参数等于正常机组基本相同,导致在检测过程中也很难检测出装反的风叶,从而引起风叶装反后流入售后的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000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风叶容易装反的问题,提供一种风叶防装反工装。
[0004]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提供的一种风叶防装反工装,包括第一限位机构;
[0005]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包括卡接部;
[0006]当安装风机中的风叶时,所述卡接部卡在所述风机中的导流圈的侧板与风叶外圈之间;且,
[0007]所述卡接部的厚度等于所述风叶正装时所述风叶外圈与所述侧板之间的间隙距离。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机构的主体呈杆状;且,
[0009]所述第一限位机构还包括凸起部;
[0010]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卡接部连接后呈“L”型,与所述导流圈的侧板相配合。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机构的凸起部与所述卡接部一体成型。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起部未与所述卡接部连接的一端与所述导流圈的底板相接触。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机构为刚性材料。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限位机构;
[0015]所述第二限位机构与所述第一限位机构结构相同,并且位置相对。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机构;
[0017]所述连接机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机构连接;
[0018]所述连接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机构连接;且,
[0019]所述连接机构分别与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和所述第二限位机构连接后呈U型结构。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一限位机构的连接端,以及所述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限位机构的连接端均为直角连接。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和所述第二限位机构的连接为焊接、粘接或螺纹连接。
[00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结构、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和所述第二限位机构一体成型。
[0023]上述风叶防装反工装的有益效果:其在进行风机中的风叶装配时,通过在风机中的导流圈上设置第一限位机构。其中,第一限位机构的卡接部卡在导流圈的侧板与风机中的风叶外圈之间。同时,设置卡接部的厚度等于风机中的风叶正装时风叶外圈与导流圈的侧板之间的间隙距离。由于风叶反装时风叶外圈与导流圈的侧板之间的间隙,小于风叶正装时风叶外圈与导流圈的侧板之间的间隙,而第一限位机构的卡接部的厚度等于风叶正装时风叶外圈与导流圈的侧板之间的间隙距离。因此,在风叶装配过程中风叶出现反装情况时,第一限位机构不能够从风叶外圈与导流圈的侧板之间的间隙中抽离出来。由此在风叶装配过程中,可通过查看第一限位机构能够由风叶外圈与导流圈的侧板之间的间隙中抽离出来,来及时发现风叶出现反装的情况,从而有效避免了风叶反装的现象,最终解决了风叶容易装反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风叶防装反工装一具体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风叶防装反工装一具体实施例进行风叶装配后的示意图;
[0026]图3为风机装配风叶前进行电机支架、电机和导流圈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风叶防装反工装一具体实施例进行风叶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9]参见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风叶防装反工装100 —具体实施例,包括第一限位机构110。第一限位机构110包括卡接部111。当安装风机中的风叶时,卡接部111卡在风机中的导流圈200的侧板210与风叶外圈300之间。并且,卡接部111的厚度等于风叶正装时风叶外圈300与侧板210之间的间隙距离。
[0030]由于风叶反装时,风叶外圈300与导流圈200的侧板210之间的间隙,小于风叶正装时风叶外圈300与导流圈200的侧板210之间的间隙,因此根据风叶正反装情况下,风叶外圈300与导流圈200的侧板210之间的间隙不一样的原理,通过设置卡在风叶外圈300和导流圈200的侧板210之间的第一限位机构110的卡接部111的厚度一定(即设置第一限位机构110的卡接部111的厚度等于风叶正装时风叶外圈300与导流圈200的侧板210之间的间隙距离)。当风叶出现反装情况时,通过查看第一限位机构110能否由风叶外圈300与导流圈200的侧板210之间的间隙中抽离出来,来及时发现风叶出现反装的情况,从而有效避免了风叶反装的现象,最终解决了风叶容易装反的问题。
[0031]具体的,参见图3和图4,在进行风机装配时,首先将风机中的电机支架400、电机500及导流圈200等部件装配完成。由于电机支架400、电机500及导流圈200等部件的装配与现有装配完全相同,因此不再赘述。
[0032]待电机支架400、电机500及导流圈200等部件装配完成之后,将第一限位机构110放置在导流圈200的侧板110上,其中,第一限位机构110的卡接部111直接搭在导流圈200的侧板210上,即可实现卡接部111卡在导流圈200的侧板210与风叶外圈300之间。
[0033]然后,再进行风叶的装配。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以轴流风叶为例。将风叶套入电机轴中,通过对风叶轴孔与电机轴之间进行打螺母进行固定。由于在进行打螺母固定过程中,第一限位机构110的卡接部111卡在风叶外圈300与导流圈200的侧板210之间,并且卡接部111的厚度等于风叶外圈300与导流圈200的侧板210之间的间隙距离。因此,如果风叶装配正确(即风叶正装),则在进行打螺母固定时,风叶外圈300不会对第一限位机构110的卡接部111产生挤压,螺母能够顺利打紧到位,且第一限位机构110能够顺利由风叶外圈300与导流圈200的侧板210之间的间隙抽离出来。如果风叶装反,则螺母不能打紧到位,同时第一限位机构110在风叶外圈300的挤压下不能由风叶外圈300与导流圈200的侧板210之间的间隙抽离出来。
[003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风叶防装反工装的一具体实施例,第一限位机构110的主体呈杆状。其中,第一限位机构I1的长度可大于或等于风叶外圈300的直径。并且,第一限位机构110还包括凸起部112。凸起部112与卡接部111连接后呈“L”型,与导流圈200的侧板210相配合。
[0035]其通过设置第一限位机构110的主体呈杆状,并在第一限位机构110设置凸起部112。通过设置凸起部112与卡接部111相连接,并且凸起部112与卡接部111连接后呈“L”型,与导流圈200的侧板210相配合,使得第一限位机构110能够稳固地卡在导流圈200的侧板210未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