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油分管校形连接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65533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油分管校形连接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轮机的燃油分管与喷嘴的装配设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燃油分管校形连接机构。
【背景技术】
[0002]在现代燃气轮机燃烧室及其试验装置中,为了达到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通常在燃油总管组件中对喷嘴和燃油分管的接触处,进行二次保护。此种措施在某型系列发动机中比较常见,当今空客和波音民航客机中,很多机型都采用此系列的发动机。但是在平常的维护和保养中发现,由于二次保护的套管与燃油分管、喷嘴的配合精度都要求较高,当多次装配后,燃油分管本身会产生变形,导致燃油分管和喷嘴接触处不能完全对心,当安装防漏油护套后,造成燃油分管和喷嘴接触处产生应力,导致接触不良,不能完全密封燃油,高压下渗漏的燃油就会沉积在防漏油护套内,燃油浸泡用于二次保护的密封胶圈,会使胶圈失效,影响发动机的安全性。但是当装配防漏油护套后,无法观察里面的燃油分管和喷嘴接触处是否完好,也无法进行打压试验来检验,只能靠装配人员的经验和技术来保证,无形中增加了此处装配的难度。
[0003]现有技术中某型系列发动机中燃油分管和燃油喷嘴装配剖面结构示意图见图1,其中防漏油护套2为圆筒形结构,并配合燃油喷嘴盖6,燃油分管4,局部设计了转接,采用密封胶圈密封的方法,分别在燃油喷嘴盖6头部和燃油分管4中间转接段分别加装了第一密封胶圈3和第二密封胶圈5。首先燃油喷嘴盖6和燃油分管4采用球锥密封的方式,通过小外套螺母7用螺纹拧紧的方式将燃油分管4和喷嘴盖6接触处进行密封。通过大外套螺母1用螺纹拧紧在燃油喷嘴盖6上的方式,将防漏油护套2安装在燃油喷嘴6和燃油分管4的外面,通过压紧密封胶圈的方式达到二次密封的效果。
[0004]现在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不改变原有燃油总管结构方案的基础上设计一种装置/结构来检查装配是否符合要求,降低装配后造成的漏油概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不改变原有燃油总管结构方案的基础上设计的检查装配是否符合要求,降低装配后造成的漏油概率的燃油分管校形连接机构。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燃油分管校形连接机构,用于检验燃油总管中燃油分管与燃油喷嘴盖连接处的密封效果,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7]校形外套螺母,内侧为圆环形且截面为槽型结构,其中一槽边上设置有螺纹,用于与燃油喷嘴盖连接;
[0008]校形护套,为圆筒形结构,其中一端内侧设置凸环且外侧为阶梯型的环状结构,有效地避开了第二密封胶圈,另一端与燃油分管结构匹配且间隙配合有效地避开了第一密封胶圈;
[0009]校形护套套在燃油分管与燃油喷嘴盖连接处并通过校形外套螺母定位。外套螺母通过带螺纹的槽边固定连接在燃油喷嘴盖上,另一槽边通过校形护套上凸环和外侧阶梯型的环状结构将校形护套卡紧。
[0010]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校形外套螺母通过设置有螺纹的槽边与燃油喷嘴盖螺纹连接。保障连接的稳定性与密封性。
[0011]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燃油总管中燃油分管与燃油喷嘴盖连接处安装燃油分管校形连接机构中:L1’ = LI ;L2’ = L2 ;L3’〈L1’,定义:L1为防漏油护套径向方向与所述燃油喷嘴盖的最小距离山1’为校形护套径向方向与所述燃油喷嘴盖的最小距离;L2为防漏油护套径向方向与所述燃油分管的最小距离山2’为校形护套径向方向与所述燃油分管的最小距离山3’为校形护套径向方向与所述校形外套螺母的最小距离。
[001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燃油分管校形连接机构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不改变原有燃油总管结构方案,在实际装配前采用此连接机构进行模拟装配,然后通过打压或试片检验的方法,检查装配是否符合要求,降低了装配后造成的漏油概率,装置的稳定性高,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现有技术中某型系列发动机中燃油分管和燃油喷嘴装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燃油分管校形连接机构的一优选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标记:
[0016]1-大外套螺母、2-防漏油护套、3-第一密封胶圈、4-燃油分管、5-第二密封胶圈、6_燃油喷嘴盖、7-小外套螺母、1’ -校形外套螺母、2’ -校形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更好地理解按照本实用新型方案的燃油分管校形连接机构,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燃油分管校形连接机构的优选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说明。
[0018]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油分管校形连接机构,用于检验燃油总管中燃油分管4与燃油喷嘴盖6连接处的密封效果,包括:
[0019]校形外套螺母1’,内侧为圆环形且截面为槽型结构,其中一槽边上设置有螺纹;校形护套2’,为圆筒形结构,其中一端内侧设置凸环且外侧为阶梯型的环状结构,另一端与所述燃油分管4结构匹配且间隙配合;校形护套2’套在所述燃油分管4与所述燃油喷嘴盖6连接处并通过校形外套螺母1’定位。
[0020]校形外套螺母1’通过设置有螺纹的槽边与燃油喷嘴盖6螺纹连接。螺纹连接既能保障连接的稳固性,同时能够保障校形护套2’内的气密性,防止从校形外套螺母1’与燃油喷嘴盖6之间漏气,对燃油总管中燃油分管4与燃油喷嘴盖6连接处的密封效果的监测造成影响。
[00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油分管校形连接机构在燃油总管中燃油分管4与燃油喷嘴盖6连接处安装燃油分管校形连接机构中:L1’ = LI ;L2’ = L2 ;L3’〈L1’,定义:L1为防漏油护套2径向方向与燃油喷嘴盖6的最小距离山1’为校形护套2’径向方向与燃油喷嘴盖6的最小距离;L2为防漏油护套2径向方向与燃油分管4的最小距离;L2’为校形护套2’径向方向与燃油分管4的最小距离山3’为校形护套2’径向方向与所述校形外套螺母1’的最小距离。采用该种方式的设计就保证了校形装配时的间隙与真实装配时的间隙一致,且校形护套2’的定位是靠校形外套螺母1’完成。
[0022]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油分管校形连接机构按照上述要求装配完成后在环形的校形护套2’径向方向与燃油分管4的最小距离L2’处涂抹肥皂泡沫,然后对管路进行打压,即可通过检查肥皂泡沫是否异常,来判断第一层的密封是否完好。若肥皂泡沫未产生异常则需要对管路进行校形,重复装配,直到达到满足要求为止。除此之外,还可在环形的校形护套2’径向方向与燃油分管4的最小距离L2’处插入比L2’厚度小的铜片或者铜环,通过铜片或者铜环是否产生应力来判断管路是否满足要求,若铜片或者铜环无法通过则需要对管路进行校形,重复装配,直到达到满足要求为止。
[0023]以上结合本实用新型的燃油分管校形连接机构具体实施例做了详细描述,但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还需要说明的是,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燃油分管校形连接机构技术方案的范畴包括上述各部分之间的任意组合。
【主权项】
1.一种燃油分管校形连接机构,用于检验燃油总管中燃油分管(4)与燃油喷嘴盖(6)连接处的密封效果,其特征在于,包括: 校形外套螺母(1’ ),内侧为圆环形且截面为槽型结构,其中一槽边上设置有螺纹; 校形护套(2’),为圆筒形结构,其中一端内侧设置凸环且外侧为阶梯型的环状结构,另一端与所述燃油分管(4)结构匹配且间隙配合; 校形护套(2’ )套在所述燃油分管(4)与所述燃油喷嘴盖(6)连接处并通过校形外套螺母(1,)定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分管校形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校形外套螺母(1’)通过设置有螺纹的槽边与所述燃油喷嘴盖(6)螺纹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分管校形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燃油总管中燃油分管(4)与所述燃油喷嘴盖(6)连接处安装燃油分管校形连接机构中:L1’ = LI ;L2’ = L2 ;L3’< L1’,定义:L1为防漏油护套(2)径向方向与所述燃油喷嘴盖(6)的最小距离山1’为校形护套(2’ )径向方向与所述燃油喷嘴盖(6)的最小距离;L2为防漏油护套(2)径向方向与所述燃油分管⑷的最小距离山2’为校形护套(2’)径向方向与所述燃油分管⑷的最小距离;L3’为校形护套(2’ )径向方向与所述校形外套螺母(1’ )的最小距离。
【专利摘要】一种燃油分管校形连接机构,涉及燃气轮机的燃油分管与喷嘴的装配设计技术领域,用于对燃油总管中燃油分管与燃油喷嘴盖连接处校形,校形外套螺母内侧为圆环形且截面为槽型结构,其中一槽边上设置有螺纹;校形护套为圆筒形结构,其中一端内侧设置凸环且外侧为阶梯型的环状结构,另一端与所述燃油分管结构匹配且间隙配合;校形护套套在所述燃油分管与所述燃油喷嘴盖连接处并通过校形外套螺母定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油分管校形连接机构不改变现有燃油总管结构方案,在实际装配前采用此连接机构进行模拟装配,然后通过打压或试片检验的方法,检查装配是否符合要求,降低了装配后造成的漏油概率。
【IPC分类】B21D3/00, B21C51/00
【公开号】CN204974832
【申请号】CN201520771555
【发明人】门玉宾, 万云霞, 齐健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
【公开日】2016年1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9月3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