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液分离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133252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油液分离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床辅助设备,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油液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车床的加工中,为了保证车削的安全性,保护刀头,在进行切削加工时,需要向刀头或者工件上喷洒冷却液,对工件以及刀头进行冷却,避免由于刀头过热发生损坏,在现有的数控车床或者加工中心内,设有储存冷却液的储液箱以及与储液箱相连的循环管路,冷却液喷出之后,可以被收集起来,进入储液箱内,水栗将储液箱内的冷却液抽出,即可进行重复冷却。
[0003]但是在工作时,由于工件或者机床上也需要用到润滑油,冷却液需要喷洒到工件上,而且,在冷却液在进入储液箱之前,需要流经机床上许多带有润滑油的部位,这样会将大量的润滑油也带入到储油箱内,这样在后期的喷洒过程中,冷却液和润滑油的混合物会一起被喷出,由于冷却液成分不纯,这样不仅会降低冷却液的冷却效果,另外在车削时刀头和工件接触的部分温度十分高,润滑油又是易燃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但是现有的机床,并没有设置相应的能够实现油液分离的装置,因此,有必要提出一个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将储液箱内的润滑油和冷确液分离出来油液分离装置。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油液分离装置,包括用于对将冷却液和润滑油进行分离操作的油液分离装置,在储液箱内设有将油液混合物取出的取液装置,所述取液装置的出液口与油液分离装置的进液口相通,所述油液分离装置设包括供冷却液流出的出液口以及供出油口,所述出液口与储油箱相连。
[0006]较佳的,所述油液分离装置包括上端呈开口设置的分离箱,所述分离箱内竖直设有挡油板,所述挡油板的两端固定设置在分离箱的内壁上,所述出液口以及出油口分别设置在挡油板的两侧,所述出液口的高度等于挡油板的底边的高度,所述出油口的高度高于挡油板的底边的高度。
[0007]较佳的,所述取液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储液箱上的导液板,所述储液箱上转动设有能够伸入储液箱内部的取液盘,所述取液盘垂直于导液板并且嵌设于导液板内。
[0008]较佳的,所述导液板的出液端可拆卸固定设有滤网。
[0009]较佳的,所述储液箱上位于导液板的外部包覆有呈环形设置的挡板。
[0010]较佳的,所述分离箱上位于出液口以及出油口处向外延伸设有导流槽。
[0011]较佳的,所述导液板端部竖直设有滑槽,所述滤网滑移设置于滑槽内。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单独的油液分离装置,可以将储液箱内的润滑油以及冷却液分离开来,分离完毕的冷却液可以进入冷却系统内,对工件以及刀头进行冷却,由于此时冷却液内没有参杂任何的杂质保证了冷却液的冷却效果,此外,由于将润滑油分离出来,进行集中收集,避免了润滑油与刀头以及工件接触,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油液分离装置实施例的装配视图一;
[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油液分离装置实施例的装配视图二 ;
[0015]图3为图2中A部放大图。
[0016]图中:1、储液箱;2、分离箱;21、出油口 ;22、出液口 ;3、挡油板;4、取液盘;5、导液板;51、滑槽;6、挡板;7、导流槽;8、滤网;9、油桶。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油液分离装置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0018]一种油液分离装置,包括用于对将冷却液和润滑油进行分离操作的油液分离装置,在储液箱1内设有将油液混合物取出的取液装置,取液装置的出液口 22与油液分离装置的进液口相通,工作时,取液装置将储液箱1内的油液混合物抽出,送入油液分离装置内,油液分离装置可以对润滑油以及冷却液进行分离,油液分离装置设包括供冷却液流出的出液口 22以及供出油口 21,出液口 22与储油箱相连,分离完毕之后,冷却液从出液口 22内排出,润滑油从出油口 21内排出,通过设置单独的油液分离装置,可以将储液箱1内的润滑油以及冷却液分离开来,分离完毕的冷却液可以进入冷却系统内,对工件以及刀头进行冷却,由于此时冷却液内没有参杂任何的杂质保证了冷却液的冷却效果,此外,由于将润滑油分离出来,进行集中收集,避免了润滑油与刀头以及工件接触,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
[0019]油液分离装置包括上端呈开口设置的分离箱2,油液混合物从取液装置内输出之后,进入分离箱2内,分离箱2内竖直设有挡油板3,挡油板3的两端固定设置在分离箱2的内壁上,挡油板3焊接固定在分离箱2内,出液口 22以及出油口 21分别设置在挡油板3的两侧,由于润滑油的密度小于冷却液的密度,因此,润滑油是悬浮在冷却液的上方的,利用此性质,将出液口 22的高度等于挡油板3的底边的高度,出油口 21的高度高于挡油板3的底边的高度,当分离箱2内的油液积蓄满之后,油液从出油口 21处溢出,冷却液从出液口 22处溢出,通过设置挡油板3以及将出油口 21高于挡油板3的底边设置,挡油板3可以将油润滑阻挡在一侧,位于挡油板3另一侧的即可排出冷却液,实现油液分离,挡油板3将分离箱2分成出液区和出油区,出液区与出液口 22相连,出油区与出油口 21相连,在出油区内漂浮有润滑油,需要说明的是,取液装置中输出的油液混合物,从靠近出油口 21的一侧进入分离箱2,这样挡油板3才能够起到挡油、分离的作用,将润滑油漂浮物阻挡在分离箱2内设有出油口 21的一侧,仅仅只需要设置挡油板3,即可实现油液分离,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0020]本实施例中,取液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储液箱1上的导液板5,导液板5的两端设有侧板,避免油液混合物从导液板5上滑落,导液板5的输出端指向分离箱2的出油区设置,储液箱1上开设有开口,储液箱1上位于开口处转动设有能够伸入储液箱1内部的取液盘4,取液盘4与储液箱1内的油液混合物相接触,取液盘4垂直于导液板5并且嵌设于导液板5内,在导液板5上沿导液板5的长度方向设有开口槽,取液盘4伸入开口槽内,工作时,电机驱动取液盘4转动,取液盘4上附着的油液混合物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到导液板5上,实现油液混合物的取出,通过采用上述取液方案,油液混合物的输出速度十分均匀,分离箱2内的分离效果好。为了避免取液盘4上的油液混合物甩出,在储液箱1上位于导液板5的外部包覆有呈环形设置的挡板6,当油液混合物被甩到挡板6上之后,可以顺着挡板6,滴入储液箱1内,避免了油液混合物洒出,导致油液混合物被浪费。
[0021]由于油液混合物内存在一定的杂质,为了避免杂质在分离箱2内堆积,造成后续清理麻烦,在导液板5的出液端可拆卸固定设有滤网8,滤网8可以将油液混合物内的杂质在进入分离出来,在导液板5的端部设有滑槽51,滑槽51竖直设置于导液板5的侧板上,滤网8滑移设置于滑槽51内,滤网8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可以固定在滑槽51内。
[0022]为了方便收集从分离箱2内排出的润滑油以及冷却液,在分离箱2上位于出液口22以及出油口 21处向外延伸设有导流槽7,在地面上摆放有用于存储润滑油的油桶9,输出润滑油的导流槽7的输出端位于油桶9上方,输出冷却液的导流槽7的输出端与储液箱1相连,冷却液在分离完成之后,通过导流槽7,流入储液箱1内,进入冷却循环。
[0023]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油液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对将冷却液和润滑油进行分离操作的油液分离装置,在储液箱内设有将油液混合物取出的取液装置,所述取液装置的出液口与油液分离装置的进液口相通,所述油液分离装置设包括供冷却液流出的出液口以及供出油口,所述出液口与储油箱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液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液分离装置包括上端呈开口设置的分离箱,所述分离箱内竖直设有挡油板,所述挡油板的两端固定设置在分离箱的内壁上,所述出液口以及出油口分别设置在挡油板的两侧,所述出液口的高度等于挡油板的底边的高度,所述出油口的高度高于挡油板的底边的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液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液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储液箱上的导液板,所述储液箱上转动设有能够伸入储液箱内部的取液盘,所述取液盘垂直于导液板并且嵌设于导液板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液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板的出液端可拆卸固定设有滤网。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液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箱上位于导液板的外部包覆有呈环形设置的挡板。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液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箱上位于出液口以及出油口处向外延伸设有导流槽。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液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板端部竖直设有滑槽,所述滤网滑移设置于滑槽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液分离装置,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用于对将冷却液和润滑油进行分离操作的油液分离装置,在储液箱内设有将油液混合物取出的取液装置,所述取液装置的出液口与油液分离装置的进液口相通,所述油液分离装置设包括供冷却液流出的出液口以及供出油口,所述出液口与储油箱相连,通过设置单独的油液分离装置,可以将储液箱内的润滑油以及冷却液分离开来,分离完毕的冷却液可以进入冷却系统内,对工件以及刀头进行冷却,由于此时冷却液内没有参杂任何的杂质保证了冷却液的冷却效果,此外,由于将润滑油分离出来,进行集中收集,避免了润滑油与刀头以及工件接触,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
【IPC分类】B23Q11/10
【公开号】CN205043540
【申请号】CN201520796710
【发明人】阮佳龙
【申请人】昆山振昆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2月24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1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