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保护盒高度调节工装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451184阅读:来源:国知局
式中,锁止件还可以采用除杆状部件10以外的其他的部件,而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作具体的限定和说明。
[0025]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铰合轴8的一端部固设在第一上连杆3-1上,而尾部开设有通孔(图中未标注)并穿过第一下连杆3-2,第二铰合轴9的一端部固设在第二上连杆4-1上,而尾部开设有通孔并穿过第二下连杆4-2,使得在实际操作中,工作人员可将一杆状部件10作为锁止件穿过第一铰合轴8的尾部通孔和第二铰合轴9的尾部通孔。
[0026]由此可知,当工作人员将第一上连杆3-1和第二上连杆4-1调整到相应的高度位置时,可通过将杆状部件10插入第一铰合轴8的尾部通孔和第二铰合轴9的尾部通孔,对第一铰合轴8和第二铰合轴9进行固定锁止,避免第一上连杆3-1和第二下连杆4-2以及第二上连杆4-1和第二下连杆4-2之间因自身重力的作用而产生枢转,以保持气体保护盒I的高度位置。
[0027]另外,对图1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分析可知,第一连杆组件3和第二连杆组件4以气体保护盒I的中心对称分布设置。
[0028]由此可知,在实际应用,当工作人员通过拉动第一连杆组件3和第二连杆组件4时,使得气体保护盒I在被第一连杆组件3和第二连杆组件4抬起的过程中,两端所受到的支撑力是相同的,从而使得气体保护盒I在上升或下降的过程中不易产生倾斜。
[0029]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铰接件6和第二铰接件5还分别包含螺栓(图中未标注)、套设在螺栓上的锁紧螺母(图中未标注)。在操作人员将气体保护盒I调整到适宜的高度位置,通过螺栓和锁紧螺母的配合使用,使得第一铰接件6和第二铰接件5将第一连接组件3和第二连接组件固定住。
[0030]由于第一铰接件6和第二铰接件5是采用螺栓和套设在螺栓上的锁紧螺母来分别实现第一连杆组件3、第二连杆组件4与底座2之间的固定连接,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在第一连杆组件3、第二连杆组件4与底座2直接连接时的连接强度,以保证气体保护盒I在操作时的安全性,并确保气体保护盒I的高度位置不变,并且便于工作人员对第一铰接件6和第二铰接件5进行安装和拆卸。
[0031]另外,在实际应用中,如图1所示,为了进一步在对气体保护盒I的高度位置进行限定时,并且保证气体保护盒I的高度位置,本实施方式的气体保护盒I高度调节工装还包含设置在底座2上对气体保护盒I进行支撑的伸缩杆7。
[0032]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由于底座2上设有对气体保护盒I高度调节工装进行支撑的伸缩杆7,可以对气体保护盒I起到一个缓冲作用,在气体保护盒I连接工装后,对气体保护盒I提供足够的支持力,以便保持气体保护盒I的高度位置。
[0033]具体的说,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伸缩杆7主要由第一杆件7-1和第二杆件7-2构成。其中,第二杆件7-2可插入第一杆件7-1的内部,且可以通过螺纹实现两者之间的连接。从而使得工作人员在安装或拆卸伸缩杆7时,不需要借助外部工具,通过将第二杆件7-2插入第一杆件7-1内部后向内旋转或向外旋转,就可以完成伸缩杆7的安装和拆装以及高度调节。
[0034]并且,为了保证伸缩杆7在对气体保护盒I进行支撑时,气体保护盒I受到的支撑力比较均匀,伸缩杆7位于第一连杆组件3和第二连杆组件4之间。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仅以伸缩杆7位于第一连杆组件3和第二连杆组件4的正中间时的位置作说明。
[003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杆件7-1和第二杆件7-2之间还可以采用定位销等进行固定连接,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第一杆件7-1和第二杆件7-2之间的连接方式是采用何种固定方式,不作具体的限定。
[003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铰合轴8和第二铰合轴9带有通孔的部位向外扩张,分别形成被杆状部件10穿过的套筒11和套筒12。
[0037]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由于套筒11和套筒12可以增加第一铰合轴8和第二铰合轴9与杆状部件10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第一铰合轴8和第二铰合轴9受杆状部件10的约束,同时便于工作人员快速的将杆状部件10插入第一铰合轴8和第二铰合轴9带有通孔的部位。
[0038]本第二实施方式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其进一步改进之处在于:第一铰合轴8的套筒11和第二铰合轴9的套筒12内设有内螺纹(图中未标注),杆状部件1的外表面设有外螺纹(图中未标注),杆状部件10分别与第一铰合轴8的套筒11和第二铰合轴9的套筒12通过内、外螺纹的相互旋合。其中,第一铰合轴8的套筒11与第二铰合轴9的套筒12内的内螺纹方向相反。
[0039]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杆状部件10在被插入套筒11和套筒12后,由于杆状部件10是通过外表面的外螺纹与套筒11和套筒12的内螺纹相互旋合的,并且由于套筒11和套筒12的内螺纹旋向是相反的,因此使得当工作人员旋转杆状部件10时,第一铰合轴8和第二铰合轴9是相对运动的,从而使得气体保护盒I跟随第一连杆组件3和第二连杆组件4产生高度位置的变化。
[0040]具体的说,在实际应用中,杆状部件10在被插入套筒11和套筒12后,当操作人员在向图1中A所示方向旋转杆状部件10时,通过杆状部件10的外表面的外螺纹与套筒11和套筒12的内螺纹相互旋合,使得第一铰合轴8和第二铰合轴9相互靠拢,从而使得气体保护盒I跟随第一连杆组件3和第二连杆组件4作上升运动。而当操作人员在向相反的方向旋转杆状部件10时,通过杆状部件10的外表面的外螺纹与套筒11和套筒12的内螺纹相互旋合,使得第一铰合轴8和第二铰合轴9相互远离,从而使得气体保护盒I跟随第一连杆组件3和第二连杆组件4作下降运动,进而可以方便操作人员通过旋转杆状部件10就可以实现对气体保护盒I升降的控制,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004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工作人员在利用杆状部件10对气体保护盒I的高度位置进行升降控制的过程中,不限于图1中A所示的方向,还可以是相反方向的,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0042]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气体保护盒高度调节工装,其特征在于:包含底座、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对气体保护盒进行支撑的连杆机构; 所述连杆机构包含对所述气体保护盒进行支撑的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二连杆组件,且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和所述第二连杆组件分别具有可活动的枢转部;其中,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和所述第二连杆组件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一铰接件与所述底座铰接,而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二铰接件与所述气体保护盒铰接; 所述气体保护盒高度调节工装还包含:对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和所述第二连杆组件的枢转部进行锁止的锁止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保护盒高度调节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包含与所述气体保护盒铰接的第一上连杆、与所述底座铰接的第一下连杆,而所述第二连杆组件包含与所述气体保护盒铰接的第二上连杆、与所述底座铰接的第二下连杆; 其中,所述第一连杆组件的第一上连杆和所述第一下连杆通过第一铰合轴相互铰接,而所述第二连杆组件的第二上连杆和第二下连杆通过第二铰合轴相互铰接,且所述第一铰合轴和所述第二铰合轴分别构成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和所述第二连杆组件的枢转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保护盒高度调节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合轴的端部固设在所述第一上连杆上,而尾部开设有通孔并穿过所述第一下连杆;所述第二铰合轴的端部固设在所述第二上连杆上,而尾部开设有通孔并穿过所述第二下连杆; 所述锁止件为同时穿过所述第一铰合轴的尾部通孔和所述第二铰合轴的尾部通孔的杆状部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保护盒高度调节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合轴和所述第二铰合轴带有通孔的部位向外扩张,分别形成被所述杆状部件穿过的套筒。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体保护盒高度调节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合轴的套筒和所述第二铰合轴的套筒内设有内螺纹,所述杆状部件的外表面设有外螺纹,所述杆状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铰合轴的套筒和所述第二铰合轴的套筒通过内、外螺纹的相互旋合; 其中,所述第一铰合轴的套筒与所述第二铰合轴的套筒内的内螺纹方向相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保护盒高度调节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和所述第二连杆组件以所述气体保护盒的中心对称分布。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保护盒高度调节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保护盒高度调节工装还包含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对所述气体保护盒进行支撑的伸缩杆。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体保护盒高度调节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杆包含第一杆件、插入所述第一杆件内的第二杆件; 其中,所述第一杆件和所述第二杆件之间采用螺纹连接,或采用定位销固定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体保护盒高度调节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杆位于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和所述第二连杆组件之间。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气体保护盒高度调节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件和所述第二铰接件分别包含螺栓、套设在所述螺栓上的锁紧螺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体保护盒高度调节工装,包含底座、设置在底座上对气体保护盒进行支撑的连杆机构。其中,连杆机构包含对气体保护盒进行支撑的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二连杆组件,且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二连杆组件分别具有可活动的枢转部。其中,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二连杆组件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一铰接件与底座铰接,而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二铰接件与气体保护盒铰接。并且,气体保护盒高度调节工装还包含对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二连杆组件的枢转部进行锁止的锁止件。同现有技术相比,不但能够便于工作人员在对气体保护盒的高度位置进行调节和固定,而且能够精简工作人员个数,节约时间,提升工作效率。
【IPC分类】B23K9/32
【公开号】CN205362970
【申请号】CN201620042446
【发明人】冯玉, 田宗瑞, 茅陆荣
【申请人】上海森松压力容器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7月6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6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