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回转工件轴颈现场修复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35784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重型回转工件轴颈现场修复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重型回转工件轴颈现场修复装置,包括支架和设置在支架上的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通过链轮与回转体连接,在回转体上设置滚动支撑体和刀座,在刀座顶部设有棘轮棘爪;在刀座上安装有进给丝杠与滑动导轨,所述进给丝杠上安装有扭矩弹簧,所述推杆安装在进给丝杠的一端,所述推杆与凸轮配合,所述凸轮与设置在工件上的定位环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提供了一种转子损伤轴颈可在线车削、磨削加工的便携式设备,有效解决了设备运行稳定性、轴向进刀均匀性、径向进刀安全性问题;且汽轮机不用揭汽缸,转子轴不用抽出,具有工期短、风险小、费用低等优点。
【专利说明】
重型回转工件轴颈现场修复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重型回转工件轴颈现场修复装置,用于重型回转工件的现场加工、磨削。
【背景技术】
[0002]汽轮机、燃机、核电、发电机等转子运行时,在润滑不良情况下轴颈会产生大面积的拉伤及磨损,支撑轴颈的圆度与表面光洁度会严重超标。如不及时修复,往往会出现设备故障,甚至发生安全事故。
[0003]由于转子体积大、质量重,修复工作难度大,常用的解决办法是返厂修复,但汽轮机开汽缸难度大、运输不便、风险大、费用高且费时,性价比相当低,转子现场修复逐渐成为客户首选。
[0004]转子现场修复方法有车削法、刷镀法、贴片微弧点焊法、自熔电极微弧焊接法等,焊接与刷镀均需将转子整体抽出才能进行,车削法可以不开缸,翻瓦后就加工,是大面积损伤修复的首选。现场焊接与刷镀后也需人工打磨至要求的光洁度与圆度,打磨时间长,焊后车削也是非常经济的实施方法。
[0005]转子现场修复有两种方式:转子转动加工与刀具转动加工。转子转动加工准备工作量大、风险大,因转子轴颈已经损伤,再现场运行可能有其它不确定安全因素出现,转子固定加工方式更简单、方便、安全。
[0006]已有的转子现场修复设备存在不足之处:1、棘轮棘爪方式轴向进刀,由于惯性作用使进刀量不均匀;2、径向进刀手动旋转轴推动可调刀体径向移动,安全性差;3、设备运行时,回转体轴向滑移。上述问题均影响轴颈加工质量,降低加工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了一种重型回转工件轴颈现场修复装置。
[0008]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重型回转工件轴颈现场修复装置,包括支架和设置在支架上的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通过链轮与回转体连接,在回转体上设置滚动支撑体和刀座,在刀座顶部设有棘轮棘爪;在刀座上安装有进给丝杠与滑动导轨,所述进给丝杠上安装有扭矩弹簧,所述推杆安装在进给丝杠的一端,所述推杆与凸轮配合;所述凸轮与设置在工件上的定位环连接。
[0009]进一步地,在所述定位环上设置有轴承,在所述回转体上设置有夹紧体支架,在夹紧体支架上设置有偏心轴,所述偏心轴设置在轴承上,在偏心轴上设置有螺母。
[0010]进一步地,所述棘轮棘爪包括设置在固定支架上的棘爪支架,以及设置在棘爪支架上的棘爪,所述棘爪与棘轮配对,所述棘轮与棘轮轴连接,在棘轮轴上设置有可调刀体。[0011 ]进一步地,所述棘爪支架通过螺钉和定位销设置在固定支架上。
[0012]进一步地,所述定位环通过紧定螺钉与工件连接。[0013 ]进一步地,在所述推杆通过单向轴承与进给丝杠连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扭矩弹簧通过进给丝杠将推杆与回转体连接。
[0015]进一步地,所述凸轮通过蝶形螺母与定位环连接。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提供了一种转子损伤轴颈可在线车削、磨削加工的便携式设备,有效解决了设备运行稳定性、轴向进刀均匀性、径向进刀安全性问题;且汽轮机不用揭汽缸,转子轴不用抽出,具有工期短、风险小、费用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0017]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0018]图1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0019]图2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0020]图3是凸轮机构实现轴向进刀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4是棘轮棘爪实现径向进刀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轴向定位组件实现轴向定位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种重型回转工件轴颈现场修复装置,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支架1、传动机构2、棘轮棘爪3、刀座4、定位环5、工件6、回转体7、轴向定位组件8、滚动支撑体9、滑动导轨10、凸轮机构11、蝶形螺母12、凸轮13、推杆14、单向轴承15、扭矩弹簧16、进给丝杠17、固定支架18、螺钉19、定位销20、棘爪21、棘轮轴22、棘轮23、可调刀体24、棘爪支架25、紧定螺钉26、轴承27、螺母28、偏心轴29、夹紧体支架30等,其中:
[0024]在支架I上方设置传动机构2,所述传动机构2通过链轮与回转体7连接,在回转体7上设置滚动支撑体9和轴向定位组件8,在回转体7内设置工件6,在回转体7和工件6之间设置刀座4,在刀座4顶部设有棘轮棘爪3,在刀座4上安装有进给丝杠17与滑动导轨10,所述进给丝杠17上安装有扭矩弹簧16,所述推杆14安装在进给丝杠17的一端通过单向轴承15连接,所述推杆14与凸轮机构11的凸轮13配合;所述凸轮13通过蝶形螺母12与定位环5连接;在丝杠17上设置刀座4,刀座4内设置可调刀体24,在可调刀体24上设置棘轮轴22,棘轮轴22上设置棘轮23;定位环5通过紧定螺钉26与工件连接,固定支架18通过蝶形螺母12与定位环5连接,在固定支架18的一端通过螺钉19、定位销20设置有棘爪支架25,在棘爪支架25上设置有棘爪21,棘爪21与棘轮22配合。在定位环5上设置有轴承27,夹紧体支架30安装于回转体7上,在夹紧体支架30上设置有偏心轴29,所述偏心轴29设置在轴承27上,在偏心轴29上设置有螺母28。
[002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链轮传动机构2带动回转体7沿工件6旋转,进而带动刀座4转动,刀座安装有进给丝杠与滑动导轨,丝杠转动可带动刀座轴向移动。丝杠转动由凸轮机构11实现,回转体7每转一圈,安装于丝杠上的推杆转动一定角度,实现刀座轴向进刀。刀座顶部设有棘轮棘爪3,回转体7每转一圈棘轮棘爪工作一次,实现刀具径向进刀。加工时,先径向进刀,当切削厚度达到加工要求后,拆除棘爪;装上凸轮与推杆,刀具轴向进刀。
[0026](I)轴向进刀:
[0027]如图3所示,凸轮13为可快速拆卸零件,当需要轴向进刀时,快速装上凸轮,蝶形螺母12定位,当回转体7转动一转时,推杆14经过凸轮一次,推杆摆动一定角度,在单向轴承15扭矩作用下带动丝杠17转动,进而带动刀座4轴向进刀,推杆前端装有轴承,推杆轴承在定位环上滚动,减小滑动摩擦力与磨损量。经过凸轮后推杆在扭矩弹簧16作用下复位,使推杆轴承始终与定位环接触,由于单向轴承的单方向可转动性,推杆复位时不会带动丝杠转动,回转体匀速旋转实现刀具轴向进刀,进刀量均匀、稳定、柔和,加工效果良好,避免了棘轮因惯性使丝杠转动不均和快速进刀现象。轴向加工宽度达到要求后,拆除凸轮,缓慢降低回转体7转速至停止,避免停机过程打刀现象。凸轮规格不同,可实现不同轴向进刀量。
[0028](2)径向进刀:
[0029]当加工轴颈不是台阶轴,加工时径向进刀必须在设备运行状态下进行,不然刀尖会断裂,图4所示结构可实现径向自动进刀,安全可靠。实施过程为:回转体7每转动一周,棘爪21驱动棘轮23转动一定角度,棘轮23与棘轮轴22连接,棘轮轴22通过螺纹与可调刀体24连接,棘爪21转动进而实现可调刀体24径向进刀;拔出定位销20,棘爪支架25可沿螺钉19旋转,停止径向进刀,缓慢停止回转体7转动,拧紧刀座4侧面顶丝实现对可调刀体24位置固定,刀体定位后可进行轴向进刀加工。
[0030](3)轴向定位:
[0031]如图5所示,紧定螺钉26将定位环5固定在工件6上,作为轴向定位基础,夹紧体支架30安装于回转体7上,旋转偏心轴29,调整轴承27与定位环5的夹紧力,锁紧螺母28,实现回转体7轴向定位,避免加工过程中轴向窜动对加工精度影响。
【主权项】
1.一种重型回转工件轴颈现场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和设置在支架上的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通过链轮与回转体连接,在回转体上设置滚动支撑体和刀座,在刀座顶部设有棘轮棘爪;在刀座上安装有进给丝杠与滑动导轨,所述进给丝杠上安装有扭矩弹簧,在进给丝杠的一端安装推杆,所述推杆与凸轮配合;所述凸轮与设置在工件上的定位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回转工件轴颈现场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定位环上设置有轴承,在所述回转体上设置有夹紧体支架,在夹紧体支架上设置有偏心轴,所述偏心轴设置在轴承上,在偏心轴上设置有螺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回转工件轴颈现场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棘轮棘爪包括设置在固定支架上的棘爪支架,以及设置在棘爪支架上的棘爪,所述棘爪与棘轮配对,所述棘轮与棘轮轴连接,在棘轮轴上设置有可调刀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重型回转工件轴颈现场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棘爪支架通过螺钉和定位销设置在固定支架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回转工件轴颈现场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环通过紧定螺钉与工件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回转工件轴颈现场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推杆通过单向轴承与进给丝杠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回转工件轴颈现场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扭矩弹簧通过进给丝杠将推杆与回转体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回转工件轴颈现场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通过蝶形螺母与定位环连接。
【文档编号】B24B5/36GK205519669SQ201620164290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3月4日
【发明人】丁继明, 李德平, 张强, 曹杰
【申请人】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