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重轮侧盖加工的定位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36757阅读:430来源:国知局
支重轮侧盖加工的定位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重轮侧盖加工的定位机构,包括胀紧套和用以带动胀紧套缩胀的缩胀机构,胀紧套包括安装部和用以供支重轮的侧盖套置的缩胀部,缩胀部连接在安装部上。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将该定位机构设置在工作台上,将待加工的侧盖套置在缩胀部上,通过缩胀机构使得缩胀部胀开并顶压住侧盖,实现侧盖的定位,该结构简易,定位方便,同时利用了支重轮侧盖本身的特点,胀紧部可以均匀顶压在侧盖的内壁上,实现稳定定位。
【专利说明】
支重轮侧盖加工的定位机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重轮侧盖加工的定位机构。
【背景技术】
[0002]支重轮是挖掘机、推土机等履带式工程机械或坦克等履带式军工机械底板四轮一带中的一个部件,主要用于支撑这类工程机械或军工机械的重量,让履带沿着轮子前进。每个支重轮的轮体两端都安装有两个支重轮侧盖,且与支重轮的轮体不同,支重轮侧盖一般都不是回转体,加工过程较为复杂,因此支重轮侧盖的生产效率严重制约了支重轮的生产效率。
[0003]传统上加工支重轮侧盖一般使用普通的铣床或钻床进行加工,由于支重轮侧盖上具有多个与其他零件配合的安装孔和配合平面,各个安装孔的大小、加工位置以及加工位置各不相同,对于螺纹孔还需要进行攻牙等工序,各个平和平面的加工位置和加工精度也各不相同,需要使用多台铣床或钻床设备进行加工,支重轮侧盖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多次定位和装夹,影响加工精度,此外,由于需要使用多台铣床或钻床设备,整个加工生产线较长,不仅占用空间,而且加工过程中的半成品在各个加工设备之间进行多次转移,增加了工件被碰伤和被氧化的几率,同时,加工过程中被占用的物料相对较多,需要的操作员工也较多,增加了生产成本。
[0004]传统的加工机床在对侧盖进行定位时,存在着定位操作麻烦,侧盖受力不均、定位稳定性相对较差的缺点。
[0005]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易、定位方便、稳定的支重轮侧盖加工的定位机构。
[000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0008]支重轮侧盖加工的定位机构,包括胀紧套和用以带动胀紧套缩胀的缩胀机构,胀紧套包括安装部和用以供支重轮的侧盖套置的缩胀部,缩胀部连接在安装部上。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缩胀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胀紧套内的拉紧套和用以带动拉紧套移动的第四气缸,第四气缸的活塞杆与拉紧套固定连接,拉紧套的外壁顶压在所述胀紧套的内壁。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缩胀部呈套管状,所述缩胀部上设有沿所述胀紧套轴向布设的条形通槽,条形通槽从所述缩胀部的内壁贯穿至外壁,条形通槽包括第一条形通槽和第二条形通槽,以所述缩胀部靠近所述安装部的一端为第一端,相对的另一端为第二端,第一条形通槽从第一端向第二端延伸,第二条形通槽从第二端向第一端延伸,所述缩胀部的内径从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增加,所述拉紧套的外壁从第一端至第二端外径逐渐增加。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条形通槽靠近所述第二端处形成第一圆孔加强部,所述第二条形通槽靠近所述第一端处形成第二圆孔加强部。
[0012]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将该定位机构设置在工作台上,将待加工的侧盖套置在缩胀部上,通过缩胀机构使得缩胀部胀开并顶压住侧盖,实现侧盖的定位,该结构简易,定位方便,同时利用了支重轮侧盖本身的特点,胀紧部可以均匀顶压在侧盖的内壁上,实现稳定定位。
【附图说明】
[0013]图1本实用新型配合翻转台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配合翻转台的主视图;
[0015]图3为图2中A-A向剖视图;
[0016]图4为本实用新型配合翻转台的俯视图;
[0017]图5为图4中B-B向剖视图;
[0018]图6为图5中C处的放大图;
[0019]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胀紧套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胀紧套的俯视图;
[0021]图中:
[0022]10-底座11-第一支撑座
[0023]12-第二支撑套 20-工作台
[0024]30-驱动轴31-驱动盘
[0025]32-第一气缸33-齿条
[0026]34-齿轮40-胀紧套
[0027]41-拉紧套42-第四气缸
[0028]401-安装部402-胀紧部
[0029]403-第一条形通槽404-第二条形通槽
[0030]50-侧盖51-第一凸耳
[0031]52-第二凸耳53-套管部
[0032]60-第二气缸61-定位杆
[0033]62-定位孔63-定位套
[0034]64-定位锥面70-导块
[0035]71-第三气缸72-第一校正部
[0036]73-第二校正部 74-第一校正面
[0037]75-第二校正面 76-第一导孔
[0038]77-第二导孔78-第一导杆
[0039]79-第二导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阐述。
[0041 ]参照图1至图8,支重轮侧盖加工翻转台,包括翻转座、可转动地设置在翻转座上的工作台20、用以驱动工作台20转动的驱动机构以及用以实现侧盖50定位的定位机构,定位机构包括安装在工作台20上的胀紧套40和用以实现胀紧套40外胀或者内缩的缩胀机构,侧盖50配合套设在胀紧套40外。在胀紧套40外胀时,胀紧套40的外壁顶压在侧盖50的内壁中实现侧盖50在工作台20上的定位。在本实用新型中,定位机构优选为两套,一个工作台20上可以同时加工两个支重轮侧盖,以提高加工效率。
[004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翻转座包括底板10和设置在底板10上的第一支撑座11和第二支撑座12,所述工作台20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一支撑座11上,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二支撑座12上。
[004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第一支撑座11采用箱体结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座11上,具体是设置在箱体内,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轴30、驱动盘31、第一气缸32、齿轮34以及用以驱动齿轮34转动的齿条33,驱动轴30的两端通过轴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座11上,驱动轴30沿水平方向设置,驱动盘31的中心固定在驱动轴30上,齿条33与第一气缸32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一气缸32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座11上,齿轮34与齿条33配合设置,齿轮34套设在驱动轴30上,所述工作台20与驱动盘31固定连接。采用这种结构,通过第一气缸32带动齿条34移动,齿条34移动带动齿轮33转动,进而带动驱动轴30转动,驱动轴34带动驱动盘31转动,实现工作台20的转动,从而带动侧盖50转动一定的角度,进行相应加工面的加工。
[004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还包括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第二气缸60、定位杆61以及设置在所述驱动盘31上的定位孔62,定位杆61与第二气缸60的活塞杆固定连接,在实施例中,定位杆61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二气缸60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座11上,定位孔62与定位杆61配合设置,定位孔62围绕着所述驱动盘31的中心均匀布设。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定位孔62为四个。在这种结构,通过第一气缸32的活塞杆的行程的设置,使得齿条33刚好驱动驱动轴30转动四分之一圆周,也即每次驱动盘90转动四分之一圆周,侧盖50转动90度,当侧盖90转动90度后,通过第二气缸60的活塞该带动定位杆61移动,使得定位杆61卡入驱动盘31,实现驱动盘31的精准定位。为了使得定位孔62与定位杆61更好地配合,在定位孔62内设有定位套63,定位套63的内壁设置成定位锥面64,定位杆61的端部相应地设置成圆锥面。
[004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还包括校正机构,校正机构包括导块70和第三气缸71,导块70与第三气缸71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三气缸71固定在所述工作台20上,导块70上设有第一校正部72和第二校正部73,所述侧盖50具有套管部53和形成在套管部53上的第一凸耳51和第二凸耳52,第一凸耳51上设有第一支撑面,第二凸耳52上设有第二支撑面,第一校正部72上设有与第一支撑面对应的第一校正面74,第二校正部73上设有与第二支撑面对应的第二校正面75,第一校正面74与第二校正面75处于同一平面。采用这种结构,利用支重轮侧盖本身结构,通过第三气缸71带动第一校正部72和第二校正部73同时移动,第一校正面74和第二校正面75推动侧盖50转动至一定的位置,之后再通过胀紧套40对侧盖50进行定位,在侧盖50加工的过程中,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能够始终保持在同一平面上,保证支重轮50加工的精准度。
[004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工作台20上设有第一导杆78和第二导杆79,所述导块70上设有第一导孔76和第二导孔77,所述导块70通过第一导孔76和第二导孔77可滑动地穿设在第一导杆78和第二导杆79上。第一导杆78和第二导杆79的设置使得导块70能够精准移动。
[004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缩胀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胀紧套40内的拉紧套41和固定在所述工作台20上的第四气缸42,第四气缸42的活塞杆与所述拉紧套41固定连接,胀紧套40固定在所述工作台20上。第四气缸42的活塞杆沿竖直方向设置,通过活塞杆的伸缩,实现拉紧套41的上下位移。
[004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胀紧套40包括安装部401和连接在安装部401上的缩胀部402,安装部401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工作台20上,缩胀部402呈套管状,缩胀部402上设有沿所述胀紧套40轴向布设的条形通槽,条形通槽从缩胀部402的内壁贯穿至外壁,条形通槽包括第一条形通槽403和第二条形通槽404,以缩胀部402靠近安装部401的一端为第一端,相对的另一端为第二端,第一条形通槽403从第一端向第二端延伸至接近第二端,第二条形通槽404从第二端向第一端延伸至接近第一端,缩胀部402的内径从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增加,相应地,拉紧套41的外径对应逐渐增加。而第一条形通槽403和第二条形通槽404的设置,使得胀紧套40能够整体外胀或者内收,从而使得胀紧部402的外壁能够很好地与侧盖50进行配合。优选地,所述第一条形通槽403靠近所述第二端处形成第一圆孔加强部405,所述第二条形通槽404靠近所述第一端处形成第二圆孔加强部406。
[0049]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图示和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主权项】
1.支重轮侧盖加工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胀紧套和用以带动胀紧套缩胀的缩胀机构,胀紧套包括安装部和用以供支重轮的侧盖套置的缩胀部,缩胀部连接在安装部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重轮侧盖加工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缩胀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胀紧套内的拉紧套和用以带动拉紧套移动的第四气缸,第四气缸的活塞杆与拉紧套固定连接,拉紧套的外壁顶压在所述胀紧套的内壁。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重轮侧盖加工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缩胀部呈套管状,所述缩胀部上设有沿所述胀紧套轴向布设的条形通槽,条形通槽从所述缩胀部的内壁贯穿至外壁,条形通槽包括第一条形通槽和第二条形通槽,以所述缩胀部靠近所述安装部的一端为第一端,相对的另一端为第二端,第一条形通槽从第一端向第二端延伸,第二条形通槽从第二端向第一端延伸,所述缩胀部的内径从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增加,所述拉紧套的外壁从第一端至第二端外径逐渐增加。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重轮侧盖加工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条形通槽靠近所述第二端处形成第一圆孔加强部,所述第二条形通槽靠近所述第一端处形成第二圆孔加强部。
【文档编号】B23Q3/18GK205520658SQ201620262337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3月31日
【发明人】杨春锦
【申请人】泉州市华茂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