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轧机组定宽压力机加工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00832阅读:534来源:国知局
一种热轧机组定宽压力机加工模块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热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轧机组定宽压力机加工模块,包括第一模块及第二模块,第一模块的侧面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模块的侧面设置有第二凹槽,所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相对设置。板带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板带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通过所述第一模块及所述第二模块的作用对板带减宽轧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轧机组定宽压力机加工模块,解决了尖角部位的成分与板带基体不能够融合的问题,避免了明显温度较低的尖角部位在轧制时被翻转到板带的上表面形成细线或翘皮的缺陷,提高了板带质量。
【专利说明】
一种热轧机组定宽压力机加工模块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乳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乳机组定宽压力机加工模块。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种热乳机组定宽压力机加工模块为方块形状,板带在乳制加工过程中,由于板带边部是热辐射散热较快的区域,板带边角部金属温度低于板带上下表面中部和板带心部的温度,这导致板带在侧边乳制和水平乳制过程中,厚度方向上的金属侧向流动速率高于上下表面,出现边部侧翻的现象。由于板带边角温度较低,与中部高温金属塑性变形协调性不一致,容易被撕裂,从而产生边部细线和边部翘皮等一系列的边部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热乳机组定宽压力机加工模块,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板带在定宽乳制时边角散热快、温度低的技术问题,避免板带边部产生侧翻、边部细线以及边部翘皮等缺陷。
[000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乳机组定宽压力机加工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模块及第二模块;
[0005]所述第一模块的侧面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模块的侧面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相对设置;
[0006]板带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板带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通过所述第一模块及所述第二模块的作用对所述板带减宽乳制。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包括:第一上端面、第一上斜面、第一底面、第一下斜面及第一下端面;
[0008]所述第一上端面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上斜面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一上斜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底面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一底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下斜面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一下斜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下端面的一端相接;
[0009]所述第一上端面及所述第一下端面在同一竖直面上;
[0010]所述第一上端面及所述第一下端面构成所述第一凹槽的外侧端部,所述第一上斜面及所述第一下斜面构成所述第一凹槽的侧部,所述第一底面构成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端面的一端与通过第一弧面与所述第一上斜面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一上斜面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弧面与所述第一底面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一底面的另一端通过第三弧面与所述第一下斜面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一下斜面的另一端通过第四弧面与所述第一下端面的一端相接;
[0012]所述第一弧面所在圆的半径、所述第二弧面所在圆的半径、所述第三弧面所在圆的半径及所述第四弧面所在圆的半径为20?50_。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底面的纵向厚度小于板带热状态时的厚度;
[0014]所述第一上斜面的纵向厚度、所述第一底面的纵向厚度及所述第一下斜面的纵向厚度之和大于板带热状态时的厚度。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端面的纵向厚度为28?32mm;
[0016]所述第一下端面的纵向厚度为48?52mm。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凹槽包括:第二上端面、第二上斜面、第二底面、第二下斜面及第二下端面;
[0018]所述第二上端面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上斜面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二上斜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底面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二底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下斜面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二下斜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下端面的一端相接;
[0019]所述第二上端面及所述第二下端面在同一竖直面上;
[0020]所述第二上端面及所述第二下端面构成所述第二凹槽的外侧端部,所述第二上斜面及所述第二下斜面构成所述第二凹槽的侧部,所述第二底面构成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
[002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上端面的一端与通过第五弧面与所述第二上斜面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二上斜面的另一端通过第六弧面与所述第二底面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二底面的另一端通过第七弧面与所述第二下斜面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二下斜面的另一端通过第八弧面与所述第二下端面的一端相接;
[0022]所述第五弧面所在圆的半径、所述第六弧面所在圆的半径、所述第七弧面所在圆的半径及所述第八弧面所在圆的半径为20?50_。
[002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底面的纵向厚度小于板带热状态时的厚度;
[0024]所述第二上斜面的纵向厚度、所述第二底面的纵向厚度及所述第二下斜面的纵向厚度之和大于板带热状态时的厚度。
[002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上端面的纵向厚度为28?32mm;
[0026]所述第二下端面的纵向厚度为48?52mm。
[002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为10?40mm。
[002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或多种技术方案,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或优点:
[0029]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乳机组定宽压力机加工模块,板带侧面与上表面形成的尖角部位会按照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的形状进行乳制,乳制时会将板带边部的直角部分进行倒角处理,使得金属流向发生改变,防止板带边部侧翻。
[0030]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乳机组定宽压力机加工模块,边部倒角处理后的板带在空气中暴露时比边部为直角的板带散热慢,温度会比直角尖角的温度要高,解决了尖角部位的成分与板带基体不能够融合的问题,避免了明显温度较低的尖角部位在乳制时被翻转到板带的上表面形成细线或翘皮的缺陷,提高了板带质量。
【附图说明】
[0031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模块剖视图;
[003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乳机组定宽压力机加工模块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热乳机组定宽压力机加工模块,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板带在定宽乳制时边角散热快、温度低的技术问题,避免板带边部产生侧翻、边部细线以及边部翘皮等缺陷。
[0034]参见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乳机组定宽压力机加工模块,包括第一模块6及第二模块7,第一模块6及第二模块7结构相同。第一模块6的侧面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模块7的侧面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相对设置。在应用时,板带8的一端设置在第一凹槽内,板带8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凹槽内,通过第一模块6及第二模块7的作用对板带8进行减宽乳制。
[0035]其中,参见图1及图2,第一凹槽包括第一上端面1、第一上斜面2、第一底面3、第一下斜面4及第一下端面5。第一上端面I的一端通过第一弧面与第一上斜面2的一端相接,第一上斜面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弧面与第一底面3的一端相接,第一底面3的另一端通过第三弧面与第一下斜面4的一端相接,第一下斜面4的另一端通过第四弧面与第一下端面5的一端相接。第一上端面I及第一下端面5在同一竖直面上。第一上端面I及第一下端面5构成第一凹槽的外侧端部,第一上斜面2及第一下斜面4构成第一凹槽的侧部,第一底面3构成第一凹槽的底部。第一弧面所在圆的半径、第二弧面所在圆的半径、第三弧面所在圆的半径及第四弧面所在圆的半径为20?50mm(本实施例为40mm)。参见图1,第一底面3的纵向厚度H3小于板带8热状态时的厚度HB,第一上斜面2的纵向厚度H2、第一底面3的纵向厚度H3及第一下斜面4的纵向厚度H4之和大于板带8热状态时的厚度HB。第一上端面I的纵向厚度Hl为28?32mm(本实施例为30mm),第一下端面5的纵向厚度H5为48?52mm(本实施例为50mm)。第一弧面、第二弧面、第三弧面及第四弧面的设计,便于乳制时会将板带8边部的直角部分进行倒角处理,使得金属流向发生改变,防止板带8边部侧翻。
[0036]第二凹槽包括:第二上端面、第二上斜面、第二底面、第二下斜面及第二下端面。第二上端面的一端与通过第五弧面与第二上斜面的一端相接。第二上斜面的另一端通过第六弧面与第二底面的一端相接。第二底面的另一端通过第七弧面与第二下斜面的一端相接;第二下斜面的另一端通过第八弧面与第二下端面的一端相接。第五弧面所在圆的半径、第六弧面所在圆的半径、第七弧面所在圆的半径及第八弧面所在圆的半径为20?50mm(本实施例为40mm)。参见图2,第二底面的纵向厚度小于板带8热状态时的厚度;第二上斜面的纵向厚度、第二底面的纵向厚度及第二下斜面的纵向厚度之和大于板带8热状态时的厚度。第二上端面的纵向厚度为28?32mm(本实施例为30mm);第二下端面的纵向厚度为48?52mm(本实施例为50mm)。第五弧面、第六弧面、第七弧面及第八弧面的设计,便于乳制时会将板带8边部的直角部分进行倒角处理,使得金属流向发生改变,防止板带8边部侧翻。
[0037]参见图2,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深度为10?40mm(本实施例为30mm)。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对板带8进行边部倒角处理,边部倒角处理后的板带8在空气中暴露时比边部为直角的板带8散热慢,温度会比直角尖角的温度要高,解决了尖角部位的成分与板带8基体不能够融合的问题,避免了明显温度较低的尖角部位在乳制时被翻转到板带8的上表面形成细线或翘皮的缺陷,提高了板带8质量。
[003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乳机组定宽压力机加工模块的工作原理如下:参见图1及图2,使用时将板带8设置在第一模块6和第二模块7之间,控制第一模块6和第二模块7相向运动,板带8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内。第一模块6和第二模块7对板带8进行乳制的过程中,对板带8的边部进行倒圆角处理。
[003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乳机组定宽压力机加工模块,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4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乳机组定宽压力机加工模块,板带侧面与上表面形成的尖角部位会按照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的形状进行乳制,乳制时会将板带边部的直角部分进行倒角处理,使得金属流向发生改变,防止板带边部侧翻。
[004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乳机组定宽压力机加工模块,边部倒角处理后的板带在空气中暴露时比边部为直角的板带散热慢,温度会比直角尖角的温度要高,解决了尖角部位的成分与板带基体不能够融合的问题,避免了明显温度较低的尖角部位在乳制时被翻转到板带的上表面形成细线或翘皮的缺陷,提高了板带质量。
[0042]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主权项】
1.一种热乳机组定宽压力机加工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模块及第二模块; 所述第一模块的侧面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模块的侧面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相对设置; 板带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板带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通过所述第一模块及所述第二模块的作用对所述板带减宽乳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乳机组定宽压力机加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包括:第一上端面、第一上斜面、第一底面、第一下斜面及第一下端面; 所述第一上端面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上斜面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一上斜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底面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一底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下斜面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一下斜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下端面的一端相接; 所述第一上端面及所述第一下端面在同一竖直面上; 所述第一上端面及所述第一下端面构成所述第一凹槽的外侧端部,所述第一上斜面及所述第一下斜面构成所述第一凹槽的侧部,所述第一底面构成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乳机组定宽压力机加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端面的一端与通过第一弧面与所述第一上斜面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一上斜面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弧面与所述第一底面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一底面的另一端通过第三弧面与所述第一下斜面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一下斜面的另一端通过第四弧面与所述第一下端面的一端相接; 所述第一弧面所在圆的半径、所述第二弧面所在圆的半径、所述第三弧面所在圆的半径及所述第四弧面所在圆的半径为20?50_。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乳机组定宽压力机加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面的纵向厚度小于板带热状态时的厚度; 所述第一上斜面的纵向厚度、所述第一底面的纵向厚度及所述第一下斜面的纵向厚度之和大于板带热状态时的厚度。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乳机组定宽压力机加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端面的纵向厚度为28?32mm; 所述第一下端面的纵向厚度为48?52mm。6.如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热乳机组定宽压力机加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包括:第二上端面、第二上斜面、第二底面、第二下斜面及第二下端面; 所述第二上端面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上斜面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二上斜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底面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二底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下斜面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二下斜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下端面的一端相接; 所述第二上端面及所述第二下端面在同一竖直面上; 所述第二上端面及所述第二下端面构成所述第二凹槽的外侧端部,所述第二上斜面及所述第二下斜面构成所述第二凹槽的侧部,所述第二底面构成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乳机组定宽压力机加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端面的一端与通过第五弧面与所述第二上斜面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二上斜面的另一端通过第六弧面与所述第二底面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二底面的另一端通过第七弧面与所述第二下斜面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二下斜面的另一端通过第八弧面与所述第二下端面的一端相接; 所述第五弧面所在圆的半径、所述第六弧面所在圆的半径、所述第七弧面所在圆的半径及所述第八弧面所在圆的半径为20?50mm。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乳机组定宽压力机加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面的纵向厚度小于板带热状态时的厚度; 所述第二上斜面的纵向厚度、所述第二底面的纵向厚度及所述第二下斜面的纵向厚度之和大于板带热状态时的厚度。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乳机组定宽压力机加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端面的纵向厚度为28?32mm; 所述第二下端面的纵向厚度为48?52mm。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乳机组定宽压力机加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为10?40mm。
【文档编号】B21B15/00GK205587435SQ201620180886
【公开日】2016年9月21日
【申请日】2016年3月9日
【发明人】王晓东, 阮文伟, 张扬, 袁秉文, 王健, 杨孝鹤, 王文忠, 王贵阳, 王建功, 董维利, 左晓军, 董浩, 张弛, 朱志鹏, 安洋, 苏长水, 张泽鹏, 史金芳, 李炳娜
【申请人】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