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棒料除锈机及除锈方法

文档序号:3252403阅读:3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棒料除锈机及除锈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黑色金属及有色金属表面处理的棒料除锈机以及除锈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金属棒料的除锈方法包括人工手动除锈和酸洗法除锈,前者除锈工人劳动强度大,除锈过程中散发的锈粉和灰尘严重污染环境,危害操作工人的身体健康,且除锈效果一般;后者虽然除锈效果比较理想,但是产生的大量废酸会严重污染水体、上壤,腐蚀设备,且生产过程中大量消耗能量,生产成本高。近来也有一些除锈机械出现,如专利号为02280759.4,名称为“除锈机”的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金属棒(管)表面的机械除锈装置,通过主轴上设置的刷子将通过主轴的金属棒(管)上的锈蚀清除干净,由于该除锈机的滚动送料装置只设置在棒料的出口端,而刷子设置在主轴的中段,因此存在着除锈死角,每根棒料的头端会有一段距离未除锈,造成棒料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无污染、成本低、无除锈死角的棒料除锈机。
本发明还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劳动强度小、能耗小的除锈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棒料除锈机包括机架、动力传动机构和滚刷机构,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动力传动机构和滚刷机构,所述动力传动机构包括电机、皮带轮、三角皮带、传动轴和轴承,所述滚刷机构包括滚刷调节支架、滚刷轴和滚刷,其结构特点是机架上还设置有滚轮夹紧输送机构,所述的滚轮夹紧输送机构包括大、小伞形齿轮、主轧辊、副轧辊、副轧辊托架和副轧辊调节手柄,主轧辊与小伞形齿轮同轴倾斜安装于机架上,副轧辊托架倾斜安装在机架上,副轧辊设置在副轧辊托架内,副轧辊托架与副轧辊调节手柄连接,所述的主轧辊和副轧辊为内凹形圆柱滚轮,所述的滚刷机构还包括滚刷电动机、皮带轮和三角皮带,所述的滚刷机构设置在机架中部,电动机通过皮带轮、三角皮带带动滚刷转动。
本发明所述的机架上倾斜设置有两个主轧辊,所述主轧辊的轴线互相平行且与棒料前进方向夹角为149-152度,所述两个主轧辊之间设置有滚刷机构,所述机架上倾斜设置有3-5个副轧辊,所述副轧辊其轴线互相平行且与棒料前进方向夹角为28-31度,所述主轧辊和副轧辊轴线空间相交,其所成锐角为56-62度。
本发明所述的主轧辊表面经过鱼鳞纹处理。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还有该棒料除锈机的除锈方法,其特点是通过人工将料送至主轧辊和副轧辊之间,再夹紧棒料,棒料自动旋转进料,棒料与转动的滚刷相接触,棒料在副轧辊的作用下调直,并通过设置在主轧辊之间的滚刷作用除锈。
本发明所述的夹紧棒料是通过调节副轧辊的位置来夹紧的。
本发明对不同规格的棒料进行除锈时,所述的滚刷可通过滚刷调节支架来调节位置。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由于滚刷机构设置在两个主轧辊之间,棒料可自动进料,无除锈死角,同时副轧辊和滚刷位置均可调节,可适用于不同直径及有一定弯曲度的棒料表面除锈。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还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使用该棒料除锈机的除锈方法利用机械扭曲、磨擦来校直和除锈,除锈过程无污染,能耗小,劳动强度小,生产成本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3为图2中B-B向剖视图。
图4为图2中C-C向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本发明包括机架28、动力传动机构29、滚轮夹紧输送机构30和滚刷机构31,机架28上设置有动力传动机构29、滚轮夹紧输送机构30和滚刷机构31,所述动力传动机构29包括电机1、皮带轮2-1和2-2、三角皮带3-1、减速器4、联轴器5、传动轴6、轴承7-1和7-2。所述电机1与皮带轮2-1连接,通过三角皮带3-1拖动皮带轮2-2,所述皮带轮2-2与减速器4相连,所述减速器4与连轴器5相连,所述传动轴6安装在轴承7-1和7-2内并与所述连轴器5相连。
所述滚轮夹紧输送机构30包括大伞形齿轮8-1和8-2、小伞形齿轮29-1和29-2、主轧辊9-1和9-2、主轧辊座10-1和10-2、副轧辊11-1、11-2、11-3、11-4和11-5、副轧辊托架12-1、12-2、12-3、12-4和12-5、副轧辊调节手柄15-1、15-2、15-3、15-4和15-5,所述大伞形齿轮8-1、8-2安装在传动轴6上,所述小伞形齿轮29-1、29-2安装在机架28上,与所述的大伞形齿轮8-1、8-2分别啮合。所述主轧辊9-1和9-2分别与小伞形齿轮29-1和29-2同轴安装在主轧辊座10-1和10-2内,所述主轧辊座10-1和10-2固定在机架28上。所述主轧辊9-1和9-2为内凹形圆柱滚轮,表面经过鱼鳞纹处理。所述主轧辊9-1和9-2倾斜设置,两者的轴线互相平行且与棒料前进方向夹角α为150度。所述副轧辊11-1、11-2、11-3、11-4和11-5分别安装在副轧辊托架12-1、12-2、12-3、12-4和12-5内,所述副轧辊11-1、11-2、11-3、11-4和11-5为内凹形圆柱滚轮均倾斜设置,其轴线互相平行且与棒料前进方向夹角β为30度,所述主轧辊9-1、9-2的轴线和副轧辊11-1、11-2、11-3、11-4、11-5的轴线在空间相交,其所成锐角均为60度。所述副轧辊托架12-1、12-2、12-3、12-4和12-5分别与副轧辊调节手柄15-1、15-2、15-3、15-4和15-5连接。
所述主轧辊9-1、9-2之间安装有滚刷机构31,所述滚刷机构31包括滚刷电动机22、皮带轮2-3和2-4、三角皮带3-2、滚刷调节支架25、滚刷轴26和滚刷27,所述滚刷电机22与皮带轮2-3连接,通过三角皮带3-2拖动皮带轮2-4,所述皮带轮2-4与滚刷轴26连接,所述滚刷27安装在滚刷轴26上,所述滚刷调节支架25与滚刷轴26连接。
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主轧辊9和副轧辊11的轴线在空间相交是指主轧辊9和副轧辊11的轴线从左视、右视、俯视、仰视方向看均互为两条异面直线,而从主视、后视方向看,两轴线相交,其交角γ为60度。
参见图1、图2、图3、图4和图5,使用时,电机1拖动皮带轮2-1、2-2,经减速箱4,传动轴6,拖动两对伞形齿轮,使主轧辊9-1、9-2转动。同时,滚刷电动机22,拖动皮带轮2-3、2-4,使滚刷27高速旋转。人工将棒料18送至主轧辊9-1和副轧辊11-1之间,通过旋转各个副轧辊调节手柄15,调节各个副轧辊11的位置,从而夹紧棒料18。当棒料18进入主轧辊9-1和副轧辊11-1之间后,棒料18就自动旋转进料,调节滚刷调节支架25使滚刷27接触棒料18表面进行除锈,通过副轧辊11的作用调直棒料18。所述主轧辊9-1和9-2表面经过鱼鳞纹处理,可压松棒料18表面的氧化层以方便除锈。由于设置有两个主轧辊9-1和9-2,且滚刷机构31设置在两个主轧辊9-1和9-2之间,因此棒料18从头到尾都能除锈,无除锈死角。另外,由于各个副轧辊11和滚刷27的位置都能进行调节,因此可适应直径为12mm~80mm的棒料除锈,且同一规格的棒料调节好副轧辊11和滚刷27位置之后可连续作业。
本实施例中采用5个副轧辊,也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采用3个或4个副轧辊,同时根据安全卫生生产的要求,还可在机架28上设置防尘排屑装置。根据安全卫生生产的要求,还可在机架28上设置防尘排屑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棒料除锈机,包括机架、动力传动机构和滚刷机构,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动力传动机构和滚刷机构,所述动力传动机构包括电机、皮带轮、三角皮带、传动轴和轴承,所述滚刷机构包括滚刷调节支架、滚刷轴和滚刷,其特征在于;机架上还设置有滚轮夹紧输送机构,所述的滚轮夹紧输送机构包括大、小伞形齿轮、主轧辊、副轧辊、副轧辊托架和副轧辊调节手柄,主轧辊与小伞形齿轮同轴倾斜安装于机架上,副轧辊托架倾斜安装在机架上,副轧辊设置在副轧辊托架内,副轧辊托架与副轧辊调节手柄连接,所述的主轧辊和副轧辊为内凹形圆柱滚轮,所述的滚刷机构还包括滚刷电动机、皮带轮和三角皮带,所述的滚刷机构设置在机架中部,电动机通过皮带轮、三角皮带带动滚刷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棒料除锈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架上倾斜设置有两个主轧辊,所述主轧辊的轴线互相平行且与棒料前进方向夹角为149-152度,所述两个主轧辊之间设置有滚刷机构,所述机架上倾斜设置有3-5个副轧辊,所述副轧辊其轴线互相平行且与棒料前进方向夹角为28-31度,所述主轧辊和副轧辊轴线空间相交,其所成锐角为56-62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棒料除锈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轧辊表面经过鱼鳞纹处理。
4.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棒料除锈机的除锈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人工将料送至主轧辊和副轧辊之间,再夹紧棒料,棒料自动旋转进料,棒料与转动的滚刷相接触,棒料在副轧辊的作用下调直,并通过设置在主轧辊之间的滚刷作用除锈。
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紧棒料是通过调节副轧辊的位置来夹紧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锈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不同规格的棒料进行除锈时,所述的滚刷可通过滚刷调节支架来调节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棒料除锈机及除锈方法,包括机架、动力传动机构和滚刷机构,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动力传动机构和滚刷机构,其结构特点是机架上还设置有滚轮夹紧输送机构,所述的滚轮夹紧输送机构包括大、小伞形齿轮、主轧辊、副轧辊、副轧辊托架和副轧辊调节手柄,所述的滚刷机构还包括滚刷电动机、皮带轮和三角皮带。通过人工将料送至主轧辊和副轧辊之间,夹紧棒料后自动旋转进料,棒料在副轧辊的作用下调直,并通过设置在主轧辊之间的滚刷作用除锈。本发明具有以下的优点棒料可自动进料,无除锈死角,可适用于不同直径及有一定弯曲度的棒料表面除锈,除锈过程无污染,能耗小,劳动强度小,生产成本低。
文档编号B24B27/033GK1927539SQ200610141759
公开日2007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30日
发明者王一 申请人:王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