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过控制凝固条件改善块状非晶合金塑性的方法

文档序号:3406004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通过控制凝固条件改善块状非晶合金塑性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i央状非晶合金制备的技术,具体为一种通过控制凝固剝牛改善块状非晶合金的塑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1960年美国Duwez教授等人采用熔体急冷法首先制得Au-Si系非晶态合金,四十,来,以Fe系、Ni系、Co系为代表的各类非晶态软磁合金因其在许多方面具有比常规商用晶态合金更优异的磁性能,已在电力、电子、信息等技术中应用。但这类传统糊一晶合金糊隔状态需要超过106K/s的极高的临界7转t]速度才能形成,成品多为薄膜、条带、细丝或粉末等低维形纟犬,其厚度或直径一般都不超过50Mm,这就大大限制了它们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范围。1988年以来,以日本Inoue教授和美国Johnson教授为代表的研究组率先研制出三维尺寸都达lmm量级的La系、Mg系、Zr系、Pd系、Ti系、Fe系、Cu系等i央体非晶合金。多组元的块体非晶合金具有极强的非晶(玻璃)形成能力(GFA),其临界冷速比传统非晶合金低很多,一般都不超过l()3K/s量级。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央##晶合金与相同成份的晶态合金相比,具有较低的弹性模量、极高的弹性极限(2.0%)、高的屈服强度、高的断裂韧性及优良的耐蚀性能等诸多优点,使其作为结构材料使用具有极大的前景。但是,块状非晶合金通常以剪切形式破坏,没有宏观塑性,限制了其作为结构材料的实际应用。此外,同时发现该材料尺寸不同其性能不同,相同成分不同制备工艺制备的非晶性能有差异,不同人制备的相同合金成分的非晶其性能也有差异,同一啊式样不同地方材料的性能有差异。这种性能不稳定也是材料应用的一大阻力。近年来,人们在发现塑性±央状金属玻璃上作了大量工作,目前已在Zr、Cu、Ti基合金上发现具有明显的宏观压縮塑性的±央状非晶合金或其复合材料。所用方法或手段仍存在争议或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发展一种具有一定普适性的改善士央状非晶合金塑性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和使用价值。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控制凝固条件改善块状非晶合金塑性的方法,该方法工艺成本低且简便易行,可以明显改善块状非晶合金的塑性性能。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通过控制凝固剝牛改善±央状非晶合金塑性的方法,采用铜模浇铸来制备i央状非晶合金样品,通过控制凝固条件在i央状非晶合金基体上析出均匀、弥散分布的纳米晶,其中纳米晶的尺度为115nm,体积分数为115%,从而在承受载荷过程中,诱发多重剪切带的形成,改善i央状非晶合金的塑性。其具体工艺参数如下真空度10—2lC)4pa,浇铸^g在合金的液相线温度至液相线温度加500K(优选为液相线温度以上100-300K),冷却速度10102K/s。所制备的i央状非晶合金力学性能指标如下压縮塑性应变8p=2%40%。本发明能够形成±央状非晶的金属熔体具有强烈的形成局±或有序结构的倾向,且这种局域有序结构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消失。根据非经典形核理论,在凝固过程中,这些局域有序结构可以遗留或充当异质形核的核心而长大。本方法通过控制浇铸温度,从而使非晶样品具有一种非晶基体上均匀、弥散分布着尺度在i15腦范围的纳米晶的mm结构。这种mn结构易诱发多重剪切带的形成而使样品具有室温下的宏观塑性。本发明提供的改善±央状非晶合金塑性的方法基理是通过控制浇铸温度,使非晶样品具有一种非晶基体上均匀、弥散分布着尺度在115nm范围的纳米晶的微见结构。析出的纳米晶与周围的基体具有良好的结合,在外加载荷的作用时,能够良好的传导应力,但是由于两者在弹性性會让的差异,比较容易产生应力集中,从而萌生大量的剪切带。在剪切带的扩鹏程中,剪切带与剪切带间、剪切带与析出的纳米晶间的相互作用使其扩展方向发生偏折、分叉或萌生大量的二次、三次剪切带,从而将应变分散到整个样品上,使样品的塑性得到明显的改善。本发明具有的优点1、本发明采用了通过控制浇铸温度的铜模铸造工艺,成本低且简便易行。2、本发明能适用大多数±央状非晶合金体系,如Cu、Zr、Ti基等,通过本方法使样品获得一种非晶基体上均匀、弥散分布着尺度在115腿范围的纳米晶的微观结构,从而改善±央状非晶合金的塑性,进一步{腿了±央状非晶合金的应用。图la-b为不同浇注温度下获得的样品的X-射线谱(图la)和DSC曲线(图lb)。图2a-d为不同浇注温度下获得的样品的高^i撫片。图3为不同浇注温度下获得的样品的压縮应力应变曲线。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通过实施例详述本发明。实施例1选择的合金为Cu-Zr-Al,具体成分为47.5%Cu,47.5%Zr,5%A1(原子百分比)。本发明Cu-Zr-Al母合金的冶炼方法为常规技术,本实施例母合金冶炼具体工艺参数与过程如下本实施例所用的原材料分别为Zr、Cu、Al高纯金属(纯度不低于99.9wt.%);母合金锭采用电弧熔炼,首先将工作腔抽真空至l(T3104pa,然后再通入高纯氩气(纯度为99.99祉%)进行熔炼;熔炼合金之前,首先将Ti金属锭熔化,通过氧化反应形成氧化钛以进一步降低工作腔内氧的分压;为保证合金铸锭的成分尽可能均匀,每个合金辯定均需^l敏妇5次;将合^f定压碎成小块,将一定质量的小i央合金方iA下面带有小孔(直径11.5mm)的石英管内后,将工作腔抽真空至10—3l()4pa,再进行感应熔炼。控制合金熔鹏度,用高纯氩气将石英管内的合金熔体喷入正下方的铜模,获得直径为2mm的样品,冷却速度10102K/s。合金熔体的温度分为两个范围液相线,至液相线温度加500K和液相线驗加500K以上两个阶段,以下叙述分别朋氏温和高温力口以区别。用X射线、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高分辨电镜分析低温和高温样品的结构,可知高温样品(合金熔体具体温度为1973K)为纯非晶结构,而低温样品(合金熔体具体温度为1273K)的结构为非晶基体上弥散均匀分布着纳米晶,尺度为l15nm,体积百分比约为8%。室温压縮试验表明,获得的纯非晶样品(高温样品)表现出典型的±央状非晶合金的脆性断裂特征,压縮塑性应变约为0.1%,而低温样品表现出良好的塑性变形能九压縮塑性应变约为12.5%。图la-b为低温和高温浇注的Cu-Zr-Al合金的X-射线谱和DSC曲线。经分析可知,两样品的X-射线谱和DSC曲线都具有典型的非晶结构特征。图2a-d为低温和高温浇注的Cu-Zr-Al合金的高分辨照片。由图2a-d可知,高温样品(图2a-b)为典型的纯非晶,低温样品(图2c-d)含有大量的纳米晶。图3为低温和高温浇注的Cu-Zr-Al合金的压縮应力与应变曲线。由于低温样品含有大量的纳米晶,大大改善了±央状非晶合金的塑性性能,由纯非晶的0.1%提高到12.5%。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合金成分为62%Zr、15.4%Cu、12.6%Ni、10%A1(原子百分比)。铜模浇铸具体工艺参数如下真空度10—3104Pa,冷却速度10102K/s。低温样品含有的纳米晶的体积百分比约为35%。高温样品(合金熔体具!m度为1873K)的塑性应变约为0.5%,而低温样品(合金熔体具m^为1273K)的塑性应变为12.0%。实施例3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合金成分为55。/。Zr、5%Ni、10%A1、30%Cu(原子百分比)。铜模浇铸具体工艺参数如下真空度10—sl(^Pa,冷却速度10l(^K/s。低温样品含有的纳米晶的体积百分比约为12%。高温样品(合金熔体具体温度为1973K)的塑性应变约为0.1%,而低温样品(合金烙体具体温度为1273K)的塑性应变为3.5%。表1为不同浇注温度下获得的样品的力学性能<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表1中,高温为液相线鹏加500K以上的温度;低温为液相线鹏至液相线皿加500K的^t。权利要求1、一种通过控制凝固条件改善块状非晶合金塑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铜模浇铸,通过控制凝固条件在块状非晶合金基体上析出均匀、弥散分布的纳米晶,其中纳米晶的尺度为1~15nm,体积分数为1~15%;采用铜模浇铸制备块状非晶合金样品时,其合金熔体的温度为液相线温度至液相线温度加500K之间。2、按照权利要求1戶皿的改善±央状非晶合金的塑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铜模绕祷具体工艺参数如下真空度10-2l()4pa,冷却速度10102K/s。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i央状非晶合金的塑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制备的i央状非晶合金力学性能指标如下压縮塑性应变8p=2%40%。全文摘要本发明涉及块状非晶合金制备的技术,具体为一种通过控制凝固条件改善块状非晶合金的塑性的方法。该方法工艺成本低且简便易行,可以明显改善块状非晶合金的塑性性能,适合大多数非晶体系。本发明采用铜模浇铸的方法,通过调整浇铸温度,使合金熔体的温度为液相线温度至液相线温度加500K之间进行浇注,在样品中获得分布均匀的、尺度在1~15nm范围的纳米晶,从而使块状非晶合金具有高的塑性。本发明开发了一种改善块状非晶合金塑性的新方法,拓展了块状非晶合金的应用领域。文档编号B22D27/20GK101347830SQ20071001216公开日2009年1月21日申请日期2007年7月18日优先权日2007年7月18日发明者张海峰,朱正旺,宏李,王爱民,胡壮麒申请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