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削性及韧性优异的预硬钢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244508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切削性及韧性优异的预硬钢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极其优异的切削性,还兼具韧性和硬度的新的预硬型、主要用于塑料成形的金属模具用钢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主要作为塑料成形用金属模具使用的预硬钢,从缩短金属模具等的制作周期和提高使用寿命的观点出发,在要求切削性的同时,还要求优异的强度、耐磨损性、适度的韧性。但是,这些所要求的特性是相反的性质,还未能够获得均充分满足上述各特性的钢材。
对于上述要求,例如,提出有对低C-Mn-Ni-Mo(W)-Cu-Al系合金,通过使结晶粒度在粒度编号4~6的范围而兼具切削性以及韧性(参照专利文献1)。该钢的组织主要通过使C变低而调整成均匀的上部贝氏体组织,由该上部贝氏体组织确保切削性。另一方面,本发明申请人提出了主要通过使Mn量适当化调整成均匀的下部贝氏体组织,而形成兼具切削性以及韧性的低C-Mn-Ni-Mo(W)-高Cu-Al系合金(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特开平05-070887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平07-278737号公报上述的提案分别提出了对提高塑料成形用预硬钢的性能作出贡献的一种方法。但是专利文献1的上部贝氏体组织虽然切削性优异但是韧性还不充分。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的下部贝氏体组织虽然韧性优异但是切削性有一些差,也不充分。如此,在现有的金属模具用钢材中,在充分满足缩短金属模具制作周期以及提高使用寿命的要求方面,还有改善特性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根据上述要求,提供一种能够同时达到缩短金属模具的制作周期以及提高使用寿命,特别是最适于塑料成形用金属模具的预硬钢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者在仔细研究低C-Mn-Ni-(Mo、W)-Cu-Al系合金、或低C-Mn-Ni-(Mo、W)-高Cu-Al系合金的组成以及组织和切削性以及韧性的关系时,发现并非是提高切削性被认为是必须组织的上部贝氏体组织或下部贝氏体组织,而是调整为上部贝氏体和下部贝氏体的混合组织,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切削性,得到兼具优异的切削性和韧性的预硬钢。
即,本发明是一种切削性及韧性优异的预硬钢,其特征在于,其是一种工具钢,以质量%计,含有C0.05~0.17%、Si0.6%以下、Mn0.5~2.0%、Ni2.5~3.5%、Cr2.0%以下、W及Mo的一种或两种(1/2W+Mo)0.7%以下、Al0.5~1.5%、Cu0.7~2.5%,组织是上部贝氏体和下部贝氏体的混合组织。
这种切削性及韧性优异的预硬钢,其特征在于,优选为以质量%计,具有如下组成,含有C0.05~0.17%、Si0.6%以下、Mn0.5~2.0%、Ni2.5~3.5%、Cr0.3~0.8%、W及Mo的一种或两种(1/2W+Mo)0.7%以下、Al0.5~1.5%、Cu1.2~1.8%,余量由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组织是上部贝氏体和下部贝氏体的混合组织。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发明是一种切削性及韧性优异的预硬钢,以上述钢的任一种为基本组成,用S0.3%以下置换Fe的一部分,并使组织形成上部贝氏体和下部贝氏体的混合组织。
本发明的切削性及韧性优异的预硬钢,其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上述钢中优选,其上部贝氏体和下部贝氏体的混合组织,以面积%计下部贝氏体为20~80%。或者,本发明的切削性及韧性优异的预硬钢,其特征在于,进而硬度为34~45HRC。
而且,本发明的制造方法是切削性及韧性优异的预硬钢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将如下的工具钢加热到奥氏体区域后,进行向上部贝氏体和下部贝氏体的混合区域冷却的上部/下部混合贝氏体生成热处理,该工具钢以质量%计含有C0.05~0.17%、Si0.6%以下、Mn0.5~2.0%、Ni2.5~3.5%、Cr2.0%以下、W及Mo的一种或两种(1/2W+Mo)0.7%以下、Al0.5~1.5%、Cu0.7~2.5%。也可以用S0.3%以下置换Fe的一部分。在进行了上部/下部混合贝氏体生成热处理后优选进行回火,形成34~45HRC的硬度。
(发明效果)本发明的钢兼具现有的预硬钢所不具备的高水平的优异的切削性以及韧性。因此,未使其他的特性有很大的劣化,而极为有效地达成例如塑料成形用的工具寿命的延长化。另外,本发明的钢因为韧性高,所以即使在随着金属模具等的加工产生的热应力的作用下也难以产生裂纹,特别适于进行更高精度的金属模具加工。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金属微观组织(×400倍)的一例的照片。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金属微观组织(×400倍)的一例的照片。
图3是表示比较例的金属微观组织(×400倍)的一例的照片。
图4是表示比较例的金属微观组织(×400倍)的一例的照片。
具体实施例方式
形成本发明的主干的一个特征是在低C-Mn-Ni-(Mo、W)-Cu-Al系、或低C-Mn-Ni-(Mo、W)-高Cu-Al系的预硬钢中,使组织形成上部贝氏体和下部贝氏体的混合组织。
如上述,将现有的低C-Mn-Ni-(Mo、W)-Cu-Al系合金、或低C-Mn-Ni-(Mo、W)-高Cu-Al系合金作为预硬钢使用时,为了确保其切削性,以上部贝氏体组织或下部贝氏体组织的单相组织为目标而进行调制。但是,上部贝氏体组织是切削性优异的组织但相反也是韧性低的组织,另外,下部贝氏体组织相反是韧性优异的组织,但也是切削性有一些差的组织。
因此,本发明者发现,通过将现有的上部贝氏体组织或下部贝氏体组织的单相组织变更为上部贝氏体和下部贝氏体的混合组织,并进一步调整其最佳的混合平衡,而能够得到比上部贝氏体组织更优异的切削性,并且得到与下部贝氏体组织相同的韧性,同时实现缩短金属模具的制作周期和提高使用寿命。
此外,本发明所规定的上部贝氏体和下部贝氏体的混合组织,不仅取决于钢组成,而且也受到淬火时的冷却速度的很大的影响。但是,本发明的钢,特别是通过使Cu、Cr两元素的量最佳化而被充分调整,所以用于形成目标的上部贝氏体和下部贝氏体的混合组织的热处理工序,其管理并不困难。例如,加热到奥氏体区域后,即使进行热处理应变少的空冷,也能够得到上部贝氏体和下部贝氏体混合组织。此外,即使是热加工后的冷却速度是空冷以上的直接淬火,也能够得到上部贝氏体和下部贝氏体混合组织。
还有,通常钢组织中的贝氏体是冷却奥氏体时产生的相变生成物的一种,在珠光体生成温度和马氏体生成温度的中间温度范围产生。并且,显微镜观察时在珠光体相变温度附近产生的显示为羽毛状(块状),在马氏体生成温度附近产生的显示为针状,前者被称为上部贝氏体,后者被称为下部贝氏体。本发明所规定的上部贝氏体和下部贝氏体混合组织,若具体地表示,则是例如图1所示的组织(上部贝氏体30面积%,下部贝氏体70面积%),或图2所示的组织(上部贝氏体40面积%,下部贝氏体60面积%)。而且,为了比较,还显示了现有钢的上部贝氏体组织(图3)以及下部贝氏体组织(图4)。
如此的本发明钢的上部贝氏体和下部贝氏体混合组织,优选特征在于以面积%计(以下,仅记为%)下部贝氏体为20~80%。在切削性优异的上部贝氏体组织中,混合20~80%的作为不同组织的下部贝氏体,在切削时适当地脆化,由此,能够得到比均匀的上部贝氏体组织更优异的切削性。但是,下部贝氏体低于20%时韧性不充分,超过80%时切削性有一些差,因此设为20~80%。还有,若上部贝氏体为主体则韧性会有一些差,因此更优选为下部贝氏体为60%以上。另一方面,更优选下部贝氏体的上限为70%。
另外,本发明钢的优选组成的特征在于,通过使Cu、Cr量适当化,而适度地使贝氏体组织微细化,将组织调整为优选的上部贝氏体和下部贝氏体的混合组织。即,在兼具硬度和切削性的低C-Mn-Ni-(Mo、W)-Cu-Al系、或低C-Mn-Ni-(Mo、W)-高Cu-Al系的预硬钢中,即使在淬火热处理工序时的管理比较容易的冷却速度范围,也能够使其兼备极其优异的切削性和韧性。
以下,说明本发明规定的钢的组成的规定理由。
C是将低C-Mn-Ni-Mo(W)-Cu-Al系、或低C-Mn-Ni-(Mo、W)-高Cu-Al系的预硬钢的淬火组织保持为贝氏体组织,并且用于赋予基质的基本添加元素,该基质带来基于回火中的Cu-Fe固溶体、Ni-Al金属间化合物和Mo、W碳化物的析出的析出硬化。若过多则使基材马氏体组织化降低切削性,另外,形成过度的碳化物使切削性降低。因此,在本发明中,规定为0.05~0.17质量%(以下,仅记为%)。优选为0.08%以上。最优选为0.10%以上及/或0.14%以下。
Si是提高对于作为钢制品使用时的氛围的耐蚀性的元素。若过多则导致铁素体的生成,另外使切削性下降,因此设为0.6%以下。若降低Si则各向异性降低,另外带状偏析降低,为了得到优异的镜面加工性而优选为0.4%以下。优选下限为0.1%。
Mn是对于本发明的韧性高的混合组织、优选为以含有20~80%的下部贝氏体组织为基材的混合组织的预硬钢来说最重要的元素之一。Mn基本上是提高基材的韧性的元素,需要0.5%以上。另外,Mn是提高贝氏体淬火性,易于得到作为本发明的优选组织的特征的20~80%的下部贝氏体组织的元素。因此,优选为1.0%以上,更优选添加1.25%以上。另外,Mn具有抑制铁素体的生成,赋予适度的淬火回火(时效)硬度的效果。但是,Mn过多时韧性变得过高,不能确保优异的切削性,因此限定在2.0%以下。优选为1.6%以下。
Ni的添加是为了提高贝氏体淬火性,另外抑制铁素体的生成,此外,在回火(时效)时,使Ni-Al金属间化合物析出,得到所要的硬度,并且,使延展性适当地下降,得到切削性的提高。过多时使贝氏体相变温度降低,使贝氏体组织过度地微细化,此外,还影响马氏体相变化,另外使基材的粘度上升而使切削性降低,因此设为3.5%以下,若过低则不能得到上述添加效果,因此设为2.5%以上。优选为2.6%以上,最优选为2.8%以上及/或3.2%以下。
Cr是为了得到本发明的混合组织、进而其优选的上部贝氏体和下部贝氏体的混合比率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具有即使在淬火热处理工序时的管理比较容易的冷却速度范围,也使贝氏体组织适当地微细化的效果。另外,还具有提高耐蚀性,提高氮化时的硬度,进一步抑制研磨加工时或制品保管时的生锈的效果。但是,过多时使贝氏体组织过度地微细化,还影响马氏体相变化,使切削性降低,所以需要设为2.0%以下。优选为1.0%以下,更优选为0.3%以上及/或0.8%以下。其特别是作为要求切削性的塑料成形用的金属模具钢有效。
W、Mo是在本发明钢的回火(时效)处理、特别是超过500℃的高温回火(时效)处理中,具有析出微细碳化物,导致析出(时效)硬化,另外提高相对于制品使用时的气氛的耐蚀性的作用的元素。本发明的情况,无须大量添加,过多会导致切削性的降低,因此将W及Mo的一种或两种以(1/2W+Mo)计设为0.7%以下。在特别想要获得上述添加的效果的情况下,优选以(1/2W+Mo)计设为0.1%以上。最优选为0.2%以上及/或0.4%以下。还有,虽然在上述效果中W及Mo同样处理,但是因为W与Mo相比扩散速度慢,所以大量添加W时,热加工时或淬火时未固溶碳化物残留的可能性变高。由此,从这一点出发,本发明优选仅采用Mo。
Al是在回火(时效)处理中带来Ni-Al金属间化合物的微细析出产生的析出(时效)硬化,使本发明的优异的切削性形成的重要的元素之一。另外,Al是用于得到希望硬度的添加元素,若进行氮化则具有使此时的氮化硬度上升的效果。过多时氧化铝系夹杂物的生成量增加,使镜面精加工性降低,另外使耐点蚀性下降,此外导致延展性的过度降低,因此,设为1.5%以下,过低时因为使切削性下降所以设为0.5%以上。特别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形成20~80%的下部贝氏体组织时的切削性而优选为0.8%以上。最优选为0.95%以上及/或1.2%以下。
Cu与上述Cr同样是用于得到本发明的混合组织、特别是优选的上部贝氏体和下部贝氏体的混合比率的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具有即使在淬火热处理工序时的管理比较容易的冷却速度范围,也使贝氏体适当地微细化的效果。另外,是用于在回火(时效)处理中带来Fe-Cu固溶体的微细析出产生的析出(时效)硬化,赋予本发明钢的基本切削性,另外用于得到希望硬度的元素,此外,还带来优异的耐蚀性。但是,过多时会使热加工性降低,另外使贝氏体过度地微细化,还影响马氏体相变化,相反使切削性下降,因此设为2.5%以下,过低时不能得到上述添加效果,因此设为0.7%以上。优选为1.2%以上及/或1.8%以下。
另外,本发明中特别是为了提高切削性,可以添加0.3%以下的S。优选为0.002%以上。S的添加对提高切削性极其有效,但是其添加会带来镜面加工性劣化,所以在要求镜面性的情况下,优选将其利用降低至0.005%以下。
另外,从作为4A、5A族元素的V、Nb、Ta、Ti、Zr、Hf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元素,在使晶粒微细化,提高韧性的点上是具有相同作用的元素。大量添加,会将溶体化硬度以及时效硬度提高到必要以上,降低切削性和韧性,所以除了作为杂质管理时之外,即使进行添加,也优选分别控制在0.5%以下。还有,V具有提高回火软化抵抗的效果,但是相反形成硬质的V碳化物时,其特别是会对镜面加工性带来不良影响,所以在4A、5A族元素中优选进行单独且特别的管理。如果重视镜面加工性,则优选将V控制在0.1%以下。更优选为低于0.03%,进一步优选为低于0.02%。
从Be以及B选择的至少一种元素,是与作为改善大型制品的情况的淬火性的元素具有相同作用的元素。这些元素即使大量添加效果也少,相反会使加工性劣化,因此,除了作为杂质管理时之外,即使进行添加,也优选为Be0.5%以下及B0.01%以下。另外,从Pb、Bi、Se、Te选择的至少一种元素,与作为改善切削性的元素具有相同的作用。但是,这些元素的大量添加会使韧性劣化,因此仍然是除了作为杂质管理时之外,即使进行添加,也优选以总量计为0.5%以下。
本发明钢以例如34~45HRC的硬度的预硬状态供给,以这种状态加工成制品形状,如果是金属模具则在仿形加工之后,实施研磨加工,进一步实施高度镜面精加工或皱纹加工等而使用。在低于34HRC时,在使用时(作为金属模具的成形时)会发生磨损等的损伤的问题,另外,在超过45HRC时对切削性有不良影响,因此优选硬度为34~45HRC。
而且,本发明的预硬钢所要求的韧性,是为了防止裂纹和弯折所必要的特性。因此,作为韧性值是基于JIS-Z-2242(2005)的金属材料摆锤冲击试验方法的2mmU型切口试验片产生的冲击值,更具体地说,以后述的实施例的条件进行评价,优选为24J/cm2以上,更优选为25J/cm2以上。本发明优异的韧性在以钢的成分组成为基本的基础上,控制贝氏体组织,由此而实现,但是优选为考虑到与上述硬度值的平衡,而能够与优异的切削性相互实现。
预硬钢的供给方式,通常是如下这种流通路径,从原材厂家出厂已经调质为规定硬度的中间原材,加工厂家将该中间原材切断成必要的尺寸以及对6面进行切削精加工,还跟据需要进行磨削精加工,将其交给作为最终用户的金属模具厂家。而且,特别是最近,有为了提高最终用户侧的加工效率,中间的加工厂家将根据最终用户的要求预先调整为高精度的精加工尺寸的预硬钢作为“钢板(plate)”而供给的倾向。对于以钢板的形状供给的预硬钢,要求特别是在正面铣刀加工性,即正面铣刀切削中,能够以切削片的磨损少高效的切削等特征进行加工,并且还要求切削表面能够得到平滑的面粗糙度。因此,控制贝氏体组织而得到的本发明的预硬钢,因为特别是正面铣刀加工性优异,所以适用于这种钢板,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1将表1所示的化学成分的余量由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试料1进行热轧后,加热到880℃的奥氏体区域,分别以半冷5分、半冷15分、半冷30分、半冷70分的冷却条件进行贝氏体生成热处理(贝氏体淬火),在500~550℃的温度范围进行回火,将硬度调制在38~40HRC。对于组织,根据上述的冷却条件分别调制成下部贝氏体组织、20%的上部贝氏体和80%的下部贝氏体的混合组织、40%的上部贝氏体和60%的下部贝氏体的混合组织、上部贝氏体组织。还有,半冷(时间)是指从淬火温度冷却到(淬火温度+室温)/2的温度所需的时间。
表1

*上述以外的元素低于0.01%切削性的评价实施了Φ80mm的平面铣刀(face mill)加工。即,在使用金属陶瓷(cermet)制的切削片,切削速度为116m/min,进给为0.09mm/刃,切入为1mm的加工条件中,测定工具磨损量,作为直到进行0.2mm的磨损的切削距离而评价。
韧性的评价,基于JIS-Z-2242(2005)的金属材料摆锤冲击试验方法,使用2mmU型切口试验片实施摆锤试验,测定室温下的摆锤冲击值。试验片在其长度为试料的轧制方向(L方向)的位置采取3个,将各试验片的结果值的平均值作为冲击值而进行评价。以上的结果示于表2。
表2

*组织的符号B表示贝氏体。
如表2所示,调制成上部贝氏体和下部贝氏体的混合组织的本发明钢与调制成上部贝氏体组织或下部贝氏体组织的单相组织的比较钢相比,切削性大幅提高。此外,在40%的上部贝氏体和60%的下部贝氏体的混合组织中,切削性进一步大幅提高。另外,对于韧性,与100%的下部贝氏体组织相比稍有不足,但是与100%的上部贝氏体组织相比明显优异。
实施例2将表3所示的化学成分的余量由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试料2~6进行热轧后,加热到880℃的奥氏体区域后,进行空冷,在500~590℃的温度范围进行回火,使用这样的供试材,进行切削性和韧性的评价。其中,试料2~5的空冷相当于半冷30分,试料6的空冷相当于半冷10分的冷却条件。
表3

*上述以外的元素低于0.01%切削性的评价实施了钻孔加工、Φ125mm的正面铣刀加工。钻孔加工的评价是以高速钢制的Φ2mm的钻头,在切削速度15m/min,进给速度120mm/min,加工深度20mm的加工条件下,测定了加工50个孔后的工具磨损量。正面铣刀加工的评价是使用金属陶瓷制的切削片,在切削速度为150m/min,进给速度为0.13mm/刃,切入为2(深度)×100(宽度)mm,切刃数为一枚的加工条件下,测定了切削49.7分钟时的工具磨损量。韧性的评价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以上结果示于表4。
表4

*组织的符号B表示贝氏体,M表示马氏体。
从表4可知,在试料2~5的任何组成中,通过调制成本发明的上部贝氏体和下部贝氏体的混合组织(下部贝氏体为20%~80%),而能够兼备优异的切削性和韧性(试料2由于Cu为1%而稍少,所以韧性变低,但是与实施例1、100%的上部贝氏体组织相比,明显优异)。另外,试料6组织中形成了一些马氏体组织,虽然韧性优异,但是切削性有一些差。
实施例3将表5所示的化学成分的余量由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试料7~9进行热轧后,加热到880℃的奥氏体区域,以相当于半冷40分的空冷进行冷却,在530~590℃的温度范围进行回火,将硬度调制成36~38HRC。根据上述冷却条件,将组织调制成30%的上部贝氏体和70%的下部贝氏体的混合组织。
表5

*一是低于0.001%*上述以外的元素低于0.01%切削性的评价实施了Φ160mm的正面铣刀加工。即,使用金属陶瓷制的切削片,在切削速度为115m/min,进给速度为0.12mm/刃,切入为2(厚度)×90(宽度)mm,切刃数为一枚的加工条件下,测定了切削60分钟时的工具磨损量。以上结果示于表6。
表6

从表6可知,未添加S的试料7和微量添加的试料8、9相比较,S即使微量也对提高切削性有效。S由于组织中的MnS的形成等对镜面性有不良影响,所以在重视镜面性时,优选微量添加。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切削性以及韧性优异的本发明的预硬钢,最适于例如塑料成形中使用的金属模具用钢,此外,也可以适用于注射成形机螺杆等需要硬度也重视切削性的机械零件等。
权利要求
1.一种切削性及韧性优异的预硬钢,其特征在于,其是一种工具钢,以质量%计,含有C0.05~0.17%、Si0.6%以下、Mn0.5~2.0%、Ni2.5~3.5%、Cr2.0%以下、W及Mo的一种或两种(1/2W+Mo)0.7%以下、Al0.5~1.5%、Cu0.7~2.5%,组织是上部贝氏体和下部贝氏体的混合组织。
2.一种切削性及韧性优异的预硬钢,其特征在于,以质量%计,具有如下组成,含有C0.05~0.17%、Si0.6%以下、Mn0.5~2.0%、Ni2.5~3.5%、Cr0.3~0.8%、W及Mo的一种或两种(1/2W+Mo)0.7%以下、Al0.5~1.5%、Cu1.2~1.8%,余量由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组织是上部贝氏体和下部贝氏体的混合组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切削性及韧性优异的预硬钢,其特征在于,以质量%计,用S0.3%以下置换Fe的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切削性及韧性优异的预硬钢,其特征在于,上部贝氏体和下部贝氏体的混合组织,以面积%计下部贝氏体为20~8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切削性及韧性优异的预硬钢,其特征在于,上部贝氏体和下部贝氏体的混合组织,以面积%计下部贝氏体为20~80%。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切削性及韧性优异的预硬钢,其特征在于,硬度为34~45HRC。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切削性及韧性优异的预硬钢,其特征在于,硬度为34~45HRC。
8.一种切削性及韧性优异的预硬钢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如下的工具钢加热到奥氏体区域后,进行向上部贝氏体和下部贝氏体的混合区域冷却的上部/下部混合贝氏体生成热处理,该工具钢以质量%计含有C0.05~0.17%、Si0.6%以下、Mn0.5~2.0%、Ni2.5~3.5%、Cr2.0%以下、W及Mo的一种或两种(1/2W+Mo)0.7%以下、Al0.5~1.5%、Cu0.7~2.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切削性及韧性优异的预硬钢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以质量%计,用S0.3%以下置换Fe的一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切削性及韧性优异的预硬钢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了上部/下部混合贝氏体生成热处理后,回火至34~45HRC的硬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具有极其优异的切削性,还兼具韧性和硬度的、适用于塑料成形中使用的金属模具用钢的预硬钢及其制造方法。该预硬钢是一种工具钢,以质量%计,含有C0.05~0.17%、Si0.6%以下、Mn0.5~2.0%、Ni2.5~3.5%、Cr2.0%以下、W及Mo的一种或两种(1/2W+Mo)0.7%以下、Al0.5~1.5%、Cu0.7~2.5%,组织是上部贝氏体和下部贝氏体的混合组织,优选下部贝氏体为20~80面积%的混合组织,硬度为34~45HRC。也可以用S0.3%以下置换Fe的一部分。该制造方法为将上述组成的工具钢加热到奥氏体区域后,进行向上部贝氏体和下部贝氏体的混合区域冷却的上部/下部混合贝氏体生成热处理,其后进行形成硬度为34~45HRC的回火。
文档编号C22C38/44GK101029373SQ20071008420
公开日2007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07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2日
发明者井上义之, 远山文夫, 中津英司, 田村庸, 细田康弘, 安藤光浩 申请人: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