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1757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合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压铸机等成形机的合模装置。
背景技术
在合模装置中,相对于安装有固定模的固定模板而移动安装有移动模的移动模板,由此进行固定模和移动模的开闭。当在模内填充有熔融金属等成形材料时,已被闭模的固定模和移动模以使该被填充的成形材料不向模外部漏出的方式以较大的力进行合模。通过使架设于模板之间的连接杆伸长来进行合模。当固定模和移动模被更换时,由于闭模时的距离发生变化,因此进行调整连接杆与模板之间的卡合位置等的模厚调整。关于如前所述的一系列的动作,提出有各种冲莫厚装置。
在专利文件1的合模装置中,作为用于开模闭模的驱动装置,具有缸筒固定于移动模板且活塞杆固定于连接杆的液压缸。通过在固定模板上固定连接杆并驱动液压缸,由此,该合模装置沿开模闭模方向相对固定模板移动移动模板。
在专利文件2的合模装置中,除了用于开模闭模的液压缸及用于合模的液压缸外,还具有模压力调整用液压缸。通过如下方式进行模厚调整,即利用模压力调整用液压缸改变相对于移动模板的连接杆的位置,从而改变移动模板与连接杆之间的卡合位置。
专利文件1:(曰本)特开2005-144802号公报专利文件2:(日本)特开平8-276482号7>才艮
在专利文件l中未提及模厚调整。另外,在专利文件2的技术中,仅仅为了进行模厚调整而设有与用于开模闭模或合模的液压缸不同的液压缸,从而导致合模装置复杂化
发明内容
因此,期待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调整模厚的合模装置。
本发明的合模装置,具有固定模板,其保持固定模;移动模板,其保持移动模且在开模闭模方向上相对所述固定模板能够移动;连接杆,其在所述开模闭模方向上延伸且能够贯穿所述固定模板和所述移动模板;第一卡合部,其能够将所述固定模板和所述移动模板中的 一个模板与所述连接杆卡合;开模闭模驱动装置,其具有固定部和活动部,该固定部设于所述固定模板和所述移动模板中的另 一个模板上,该活动部能够相对该固定部与所述连接杆一同朝向开模闭模方向驱动;以及控制装置,其能够控制所述开模闭模驱动装置,以便在已进行所述第一""^合部的卡合的状态下,通过驱动所述开模闭模驱动装置来进行开模闭模;所述连接杆在所述连接杆的长度方向上能够相对所述一个纟莫^1或所述活动部调整位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调整模厚。


图l是以开模状态且以最大模厚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合模装置
的图2是表示从图1的状态向闭模状态转移的中途状态的图3是表示从图2的状态向模接触状态转移后的状态的图4是说明图1的合模装置在成形周期中的动作的图5是以对最小模厚的模具进行模厚调整中的状态表示图1的合模装置
的图6是表示图5的后续情况的图;图7是表示图6的后续情况的图;图8是表示图7的后续情况的图;图9是说明图5至图8的模厚调整的流程图10是以模具更换的中途的状态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合模装置
的图ll是以连接杆拔出状态表示图IO的合模装置的图12是以开模状态且以最大模厚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合模装置
的图13是表示从图12的状态向闭模状态转移的中途状态的图;图;图15是以对最小模厚的模具进行模厚调整中的状态表示图12的合模装置的图16是表示图15的后续情况的图17是说明图15和图16的模厚调整的流程图18是以模具更换的中途的状态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合模装置
的图19是以开模状态且以最大模厚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合模装置
的图20是表示从图19的状态向闭模状态转移的中途状态的图;图21是表示从图20的状态向模接触状态转移后的状态的图;图22是以对最小模厚的模具进行模厚调整中的状态表示图19的合模装置的图23是表示图22的后续情况的图24是表示图23的后续情况的图25是说明图22至图24的模厚调整结果的图26是说明图22至图24的模厚调整的流程图27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合模装置。
附图标记i兌明
1 合模装置;5F 固定模板;5M移动模板;7A第一连接杆;13 开模闭模缸(开模闭模驱动装置);23 固定侧对开螺母;27A第一移动侧对开螺母;33控制装置;101F 固定模具(固定模);101M移动模具(移动模)。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对在多个实施方式之间共用或大致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下面的多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权利要求项如下
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权利要求l、 2、 4、 6~9
第三及第四实施方式权利要求l、 2、 5、 6-9
第五及第六实施方式权利要求l、 3、 4、 6~9(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合模装置1的侧视图,在局部包含剖面图。在图1中不仅表示出合模装置1的开模状态,而且表示出安装有最大模厚的模具的状态。
合模装置l具有底座3、固定在底座3上的固定模板5F、在底座3上可移动的移动模板5M以及架设在固定模板5F和移动模板5M之间的第一连接杆7A及第二连接杆7B。以下,有时将固定模板5F和移动模板5M简称为"模板5"而不区分这两者。另外,以下有时将第一连接杆7A和第二连接杆7B简称为"连接杆7"而不区分这两者。
固定模板5F保持有固定模具101F。移动模板5M保持有移动模具IOIM。以下,有时将固定模具IOIF和移动模具IOIM简称为"模具101"而不区分这两者。两个模板5彼此相对配置。以下,有时将与模板5的安装有模具101的面(模具安装面)相反的一侧称为背面侧。
移动模板5M例如通过载置于设在底座3上的滑座9,从而能够在相对于固定模板5F接近或离开的方向(开模闭模方向,即图1的纸面的左右方向)上移动。通过使移动模板5M朝向开模闭模方向移动,由此,模具101进行开模闭模。在底座3上固定有定位部件11,该定位部件ll相对于移动模板5M从背面侧抵接,限制移动模板5M朝向开模方向的驱动极限位置。
连接杆7在开模闭模方向上延伸。连接杆7的剖面例如为圓形。连接杆7例如设有四个,从开模闭模方向看,相对于模具101大致对称地配置在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在对角线上分别设有两个第一连接杆7A和第二连接杆7B。即,如图1所示,合模装置1除了具有构成上部连接杆的第一连接杆7A和构成下部连^J妄杆的第二连4^杆7B外,还具有构成下部连接杆的第一连接杆7A和构成上部连接杆的第二连接杆7B。
合模装置1具有开模闭模缸13,该开模闭模缸13产生使移动模板5M朝向开模闭模方向驱动的驱动力。开模闭模缸13由液压缸构成,其具有缸筒13a、收纳于缸筒13a的活塞13b及固定于活塞13b且从缸筒13a伸出的活塞杆13c。缸筒13a固定于移动模板5M。活塞13b能够在缸筒13a内以行程S滑动。活塞杆13c经由连接部件15固定在第一连接杆7A的端部。因此,在将第一连接杆7A卡合于固定模板5F的状态下,当驱动开模闭模缸13,使第一连接杆7A和移动模板5M相对移动时,移动模板5M相对于固定模板5F朝向开模闭模方向移动。
合模装置1具有合模缸17,该合模缸17产生使模具101合模的合模 力。合模缸17是液压缸,该液压缸由设于固定模板5F上的缸室19以及 一部分被收纳于缸室19内的活塞部件21构成。通过扩大连接杆7贯穿 固定模板5F的通孔的一部分的直径而构成缸室19。活塞部件21具有 插通有连接杆7且插通在固定模板5F的通孔中的圆筒状部分和扩大该圓 筒状部分的直径而形成且被收纳于缸室19内的活塞21a。活塞21a在开 模闭才莫方向上将缸室19分隔成两个缸室。通过有选择地向纟皮分隔的两个 缸室内供给液压油,由此,活塞21a在缸室19内滑动。因此,在才莫4妄触 (参照图3 )且使连接杆7与移动模板5M及活塞部件21卡合的状态下, 当以使活塞部件21朝向固定模板5F的背后侧移动的方式驱动合模缸17 时,连接杆7伸长。于是,对模具101施加对应于伸长量的力。
如上所述,连接杆7通过与固定模板5F (严格来讲是活塞部件21) 卡合而用于开模闭模,通过与活塞21a (严格来讲是活塞部件21 )及移动 模板5M卡合而用于合模。合模装置1具有使第一连接杆7A和活塞部 件21卡合的固定侧对开螺母23、使第二连接杆7B和活塞部件21卡合的 调整片25、使第一连接杆7A和移动模板5M卡合的第一移动侧对开螺母 27A以及使第二连接杆7B和移动模板5M卡合的第二移动侧对开螺母 27B。以下,有时将第一移动侧对开螺母27A和第二移动侧对开螺母27B 筒称为"移动侧对开螺母27"而不区分这两者。
固定侧对开螺母23在开模闭模方向上与活塞部件21卡合,从而能 够与活塞部件21 —同朝向开模闭模方向移动。另外,通过进行开闭,由 此固定侧对开螺母23能够卡合在形成于第一连接杆7A端部的固定侧被 卡合部7a上。在固定侧对开螺母23的内周面及固定侧被卡合部7a的外 周面上,分别形成有沿第一连接杆7A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环状槽,固 定侧对开螺母23及固定侧被卡合部7a通过啮合而卡合。多个环状槽可以 相互独立,也可以呈螺紋槽状地连续形成。
当一侧的多个环状槽与另一侧的多个环状槽之间的突条(突条)在 第一连接杆7A的长度方向上位于同一位置时,固定侧对开螺母23和固 定侧被卡合部7a啮合。因此,固定侧对开螺母23和固定侧#:卡合部7a 不得不进行调整第一连接杆7A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啮合调整。啮合调整能够通过 一 个间距(多个环状槽的间距P )以下的相对移动来进行。
与固定侧对开螺母23的多个环状槽的配置范围相比,固定侧被卡合 部7a的多个环状槽的配置范围较长地设定。因此,固定侧对开螺母23 和固定侧被卡合部7a能够在比啮合调整所需的调整范围(一个间距)大 的范围内,对第一连接杆7A与活塞21 (固定才莫板5F、活塞2ia)之间 的卡合位置进行调整。即,固定侧对开螺母23和固定侧被卡合部7a能够 在多个可卡合位置有选择地卡合。
调整片25被夹在活塞部件21的端部和设于第二连接杆7B端部的凸 缘7f之间,而且通过螺丝等固定在活塞部件21及凸缘7f上。当需要调 整第二连接杆7B相对于活塞部件21在第二连接杆7B长度方向的位置 时,调整片25被更换成厚度(第二连接杆7B长度方向的大小)不同的 其他调整片25。
移动侧对开螺母27在开模闭模方向上与移动模板5M卡合,能够与 移动模板5 M —同朝向开模闭模方向移动。在连接杆7上形成有与移动侧 对开螺母27卡合的移动侧被卡合部7b。移动侧对开螺母27及移动侧被 卡合部7b的结构与固定侧对开螺母23及固定侧^皮卡合部7a的结构相同, 省略说明。多个环状槽的间距在移动侧和固定侧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固定侧对开螺母23及移动侧对开螺母27通过螺母用缸35进行卡合 或脱开。螺母用缸35是液压缸。固定侧对开螺母23及移动侧对开螺母 27也可以通过电动才几等其他驱动装置来驱动。
合模装置1具有位置传感器29、液压回路31和控制装置33,其中 位置传感器29检测活塞部件21相对于固定模板5F在连接杆7长度方向 上的位置,液压回路31向各种缸供给液压油,控制装置33控制液压回 路的动作。
位置传感器29例如构成电磁式或光学式线性编码器,向控制装置33 输出伴随着活塞部件21的相对移动的脉冲信号,或者向控制装置33输 出包括基于该脉冲信号运算得到的活塞部件21的位置等信息的信号。
液压回路31构成为例如包括泵、执行机构、各种阀门等,其控制向 开模闭模缸13、合模缸17及螺母用缸35供给工作液。
控制装置33例如由包括CPU、 ROM、 RAM、外部存储装置等的计 算机构成。控制装置33基于存储在ROM或外部存储装置等的程序或者来自位置传感器29等的信号,经由液压回路31等控制开模闭模缸13、 合模缸17、固定侧对开螺母23及移动侧对开螺母27。
下面说明具有以上构成的合模装置1的动作。首先说明合模装置1 在成形周期中的动作。
图2是表示合模装置1从图1的状态转移到闭模状态(模接触状态) 的中途状态的侧视图,在局部包括剖面图。图3是表示合模装置1的模 接触状态的侧视图,在局部包括剖面图。图4是包含对合模装置1在成 形周期中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的图。图4的纸面左侧的流程图表示 出合模装置1的动作,纸面右侧的表格表示出各步骤中开模闭模缸13、 合模缸17、移动侧对开螺母27及固定侧对开螺母23的动作。在表格中, 朝上的箭头表示与上阶段相同。
在周期开始时,合模装置1处于如图1所示的开模状态。在该状态 下,开模闭模缸13的活塞13b位于头端HEP,即当把移动模板5M朝向 开模方向驱动时的驱动极限位置。当安装有最大模厚的模具101时,移 动模板5M位于开模方向的驱动极限位置,即抵接于定位部件11的位置。 另外,在开模状态下,合模缸17的活塞21a位于原位置OP,即与合模 时的驱动方向相反的一侧的驱动才及限位置。移动侧对开螺母27被脱开。 固定侧对开螺母23被卡合。固定侧对开螺母23虽在后述的模厚调整中 被脱开或卡合,但是在整个多个成形周期中保持卡合状态不变。
在步骤ST1中,使移动模板5M朝向闭模方向移动(前进),由此, 合模装置1进行闭模。具体地讲,控制装置33使开模闭模缸13的活塞 13b朝向杆端REP侧移动,使第 一连接杆7A和移动模板5M相对移动。 由于第 一连接杆7A通过固定侧对开螺母23卡合在固定模板5F上,因此 移动模板5M相对于固定模板5F向闭模方向移动。此时,由于合模缸17 的活塞21a位于原位置OP,因此,即使向合才莫缸17不供给工作液,活 塞21a也不移动。即,固定侧对开螺母23及第一连接杆7A不移动。为 了缩短成形周期,且减轻合模装置1的各部分的负载,开模闭模缸13优 选按照较低速、较高速、较低速的顺序^R驱动。
在步骤ST2中,如图2所示,移动模板5M在模接触距离为AS时停 止。这是因为开模闭模缸13到达杆端REP。换言之,当开模闭模缸13 到达杆端REP时,第 一连接杆7A调整其与固定模板5F之间的卡合位置,以使移动模板5M在模接触距离为△ S时停止。
另外,控制装置33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检测开模闭模缸13已到达驱 动极限位置(本实施方式中为杆端REP)。例如,在合模装置l设置检测 活塞13b的位置的位置传感器,控制装置33可以基于该位置传感器的检 测结果检测已到达驱动极限位置。位置传感器可以是检测活塞13b是否 已到达驱动极限位置的开关类的装置。例如,在合模装置1设置检测开 模闭模缸13的缸室压力的压力传感器,控制装置33可以根据由该压力 传感器检测的压力的上升等检测已到达驱动极限位置。控制装置33可以 不依赖于如前所述的位置传感器或压力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是以从开 模闭模缸13开始驱动后经过了一定时间为依据来判断已到达驱动极限位 置。
在步骤ST3中,控制装置33使移动侧对开螺母27卡合,从而使移 动模板5M与连接杆7卡合。此时,不需要进行第一移动侧对开螺母27A 与第一连接杆7A的移动侧被卡合部7b之间的啮合调整。之所以这样是 因为,开模闭模釭13的活塞13b位于杆端REP时第一连接杆7A与移动 模板5M(移动侧对开螺母27 )之间的相对位置与模厚无关而始终为恒定, 因此,预先设定连接部件15的长度或开模闭模缸13的安装位置等即可, 以便在活塞13b位于杆端REP时使第一移动侧对开螺母27A与第一连接 杆7A的移动侧被卡合部7b卡合。另外,也不需要进行第二移动侧对开 螺母27B与第二连接杆7B的移动侧被卡合部7b之间的啮合调整。之所 以这样是因为,如后所述,当开模闭模缸13到达杆端REP时,利用调整 片25调整第二连接杆7B与固定模板5F之间的卡合位置,以使第二移动 侧对开螺母28B与移动侧被卡合部7b啮合。
在步骤ST4中,合模装置1使移动模板5M再次前进。但是,该前进的 驱动方法与步骤ST1不同。具体地讲,控制装置33使合模缸17的活塞21a 朝向合模时的驱动方向移动。活塞部件21通过固定侧对开螺母23或调整片 25与连接杆7卡合,连接杆7通过移动侧对开螺母27与移动模板5M卡合, 因此,移动模板5M朝向闭模方向移动。此时的合模缸17的压力优选为低 压,以便抑制后述的模接触中的冲击。
在步骤ST5中,如图3所示进行模接触。此时,合模缸17的活塞21a 从原位置OP移动AS距离。因此,控制装置33预先存储距离AS,从而基于位置传感器29的检测结果,能够检测到模已接触。
在步骤ST6中,合模装置1进行合模。具体地讲,当控制装置33检 测模接触时,使合模缸17的压力上升直至能够得到规定的合模力。由于 合模力通过连接杆7的伸长量来确定,因此,控制装置33基于位置传感 器29的检测结果,能够检测到已得到规定的合模力。如果得到规定的合 模力,则合模装置1进入下一步骤。
在步骤ST7中,开始成形。具体地讲,熔融金属(熔融状态的金属 材料)从未图示的射出装置向形成于模具101内的未图示的型腔射出并 进行填充。型腔内的熔融金属通过射出装置被赋予低于合模力且较高的 压力。当型腔内的熔融金属凝固时,结束成形(步骤ST8)。从成形开始 到成形结束,维持规定的合模力。
在步骤ST9中,合模装置l进行减压。即,控制装置33停止向合模 缸17供给工作液,该工作液用于产生合模力。伴随着已伸长的连接杆7 的复原,合模缸17的活塞21a移动到从原位置离开距离AS的位置。即, 恢复到图3所示的状态。
在步骤ST10中,合模装置1进行开模的初期动作。具体地讲,控制 装置33使合模缸17向与合模时的驱动方向相反的一侧驱动。即,控制 装置33使合模缸17的活塞21a朝向原位置OP侧移动。由于活塞21a经 由连接杆7和移动侧对开螺母27卡合在移动模板5M上,因此移动模板 5M朝向开模方向移动。由此,进行开模,成形品从固定模具101F和移 动模具101M中的一个离开而留在另一个上。为了使成形品脱模,步骤 ST10中的合模缸17的驱动力被设定为较大。另外,活塞21a(移动模板 5M)的移动量在AS以下。
在步骤ST11中,合模装置1脱开移动侧对开螺母27,解除连接杆7 与移动模板5M之间的卡合。
在步骤ST12中,合模装置1使移动模板5M朝向开模方向移动(后 退)。具体地讲,控制装置33使开模闭模缸13的活塞13b朝向头端HEP 侧移动,使第一连4妾杆7A和移动才莫才反5M相对移动。由于第一连接杆7A 通过固定侧对开螺母23卡合在固定模板5F上,因此,移动模板5M相对 于固定模板5F朝向开模方向移动。另外,为了不仅缩短成形周期,而且 减轻合模装置1各部分的负载,开模闭模缸13优选按照较低速、较高速、较J氐速的顺序驱动。在步骤ST12中,也可以对液压油的流出或流入进行
控制,使得合模缸17在使移动模板5M移动的反作用下不朝向从原位置 OP离开的方向移动。
在步骤ST13中,开模闭模缸13的活塞13b到达头端HEP,结束开 模。如上所述,由于模具101为最大模厚的模具,因此移动模板5M到达 开模方向的驱动极限位置。合模缸17被控制为使活塞21a回到原位置OP。 朝向原位置OP的回归可在从步骤ST10到下一个周期的步骤ST1之间的 合适的时期进行。另外,在从步骤ST12到步骤ST13的期间,或者在步 骤ST13之后,成形品在未图示的挤出装置的作用下从模具101被挤出。 于是,成形周期结束。
下面,说明合模装置1在模厚调整中的动作。
图5至图8是表示模厚调整中的合模装置1的侧视图,在局部包括 剖面图。图9是说明合模装置1的模厚调整的流程图。
在步骤ST21中,进行模具的更换。在图5至图8中表示从图1至图 3所示的最大模厚的模具101更换为最小模厚的固定模具103F和移动模 具103M (以下有时简称为"模具103"而不区分这两者)时的例子。
在步骤ST22中,为了使模具103进行模接触,合模装置1使移动模 板5M朝向闭^f莫方向移动(前进)。该移动与图4的步骤Sl同样地,在利 用固定侧对开螺母23将第一连接杆7A与固定模板5F卡合的状态下,通 过驱动开模闭模缸13而使第一连接杆7A与移动模板5M作相对移动来 进行。
但是,在从模厚厚的模具更换为模厚薄的模具等情况下,仅依靠与 图4的步骤Sl同样的移动,不能够进行模接触。于是,合模装置l也使 第一连接杆7A相对于固定模板5F移动。具体地讲,如下所述。
在图5中表示如下状态,即在从最大模厚的模具101更换为最小模 厚的模具103的情况下,与图4的步骤Sl同样地,使开模闭模缸13移 动到杆端REP。另外,在图5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图1中的移动侧对开螺 母27和移动模板5M的位置。
如图2所示,在安装有模具101的情况下,模具101靠近到离开距 离AS的位置。但是,模具103因其模厚比模具101的模厚薄,故相隔如 下距离,该距离等于距离AS加上模具101与模具103之间的模厚之差。仅靠与图4的步骤S1相同的移动,不能使移动模板5M进一步前进。
于是,如图6所示,合模装置1脱开固定侧对开螺母23,解除第一 连接杆7A与固定模板5F之间的卡合,使开模闭模缸13移动到头端HEP。 然后,再次卡合固定侧对开螺母23。由此,合模装置1通过再次将开模 闭模缸13朝向杆端REP侧移动,由此,能够使移动模板5M朝向闭模方 向移动。在卡合固定侧对开螺母23时,驱动开模闭模缸13并进行啮合 调整。
如上所述,在使第一连接杆7A卡合在固定模板5F的状态下驱动开 模闭模缸13使移动模板5M移动时,在移动模板5M到达所期望的位置 之前,开模闭模缸13已到达驱动极限位置的情况下,解除第一连接杆7A 与固定模板5F之间的卡合,使开模闭模缸13朝向与移动移动模板5M时 的方向相反的方向驱动,仅使第一连接杆7A移动,再次使第一连接杆 7A与固定模板5F卡合,从而能够使移动模板5M移动到所期望的位置。 使移动模板5M朝向开模方向移动时的情况也与上述相同。
在步骤ST23中,如上所述使移动模板5M前进的结果是,进行模接 触。通过进行模接触,相对于第一连接杆7A的移动模板5M的移动被限 制,进而,开模闭模缸13的活塞13b也在行程S内的任意位置停止。
在步骤ST24中,合模装置1脱开固定侧对开螺母23,解除第一连接 杆7A与固定模板5F之间的卡合。
在步骤ST25中,合模装置1使开模闭模缸13的活塞13b移动到杆 端REP (合模时的驱动方向的驱动极限位置)。第一连接杆7A因解除了 其与固定模板5F之间的卡合,故朝向移动模板5M的背后侧移动。于是, 合模装置1处于图7所示的状态。
在步骤ST26中,合模装置1卡合固定侧对开螺母23,使第一连接杆 7A与固定模板5F卡合。此时,合模装置l使合模缸17的活塞21a从原 位置OP移动,进行固定侧对开螺母23的啮合调整。此时的活塞21a的 移动量为固定侧对开螺母23及固定侧被卡合部7a的多个环状槽的间距P 以下。
在步骤ST27中,卡合第一移动侧对开螺母27A,使第一连接杆7A 与移动模板5M卡合。此时,不需要啮合调整。这是因为,如在成形周期 的说明中叙述的那样,使开模闭模缸13的活塞13b移动到杆端REP时第一移动侧对开螺母27A与第一连接杆7A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因更换模具而 发生变化。
在步骤ST28中,使合模缸17的活塞21a回到原位置OP。此时,由 于第 一连接杆7A与固定侧对开螺母23及第 一移动侧对开螺母27A卡合, 因此伴随着活塞21a的移动,移动模板5M朝向开模方向移动。于是,固 定模具103F与移动模具103M分开(参照图8)。
在步骤ST29中,如图8所示,卡合第二移动侧对开螺母27B,使第 二连接杆7B与移动模板5M卡合。此时,第二移动侧对开螺母27B通过 更换调整片25而进行啮合调整。然后,例如,合模装置l脱开移动侧对 开螺母27,利用开模闭模缸13使移动模板5M朝向成形周期时的开模位 置移动,从而结束模厚调整。
从图8和图2的对比可知,模厚调整中的步骤ST29结束时的状态, 相当于成形周期中的步骤ST3结束时的状态。在成形周期的说明中叙述 的图2和图3的距离AS,与模厚调整的步骤ST26中固定侧对开螺母23 进行啮合调整时合模缸17的活塞21a的移动量相等。由于根据模厚不同, 步骤ST26中进行啮合调整所需的移动量发生变化,因此距离AS本身的 值因模具不同而不同。
从以上的动作说明中可以了解如下内容。固定侧对开螺母2 3和固定 侧被卡合部7a的卡合位置的可调整范围,与合模装置1的最大模厚 (Lmax)与最小模厚(Lmin)之差(Ldif = Lmax - Lmin )相等或者在该 差值以上。优选为,该可调整范围为所述差(Ldif)与啮合调整所需的一 个间距(P)以下的调整范围之和(Ldif+P)以下。该可调整范围例如大 于合模缸17的行程(固定侧对开螺母23相对于固定模板5F的可移动量), 且其大小为若不驱动开模闭模缸13则难以有效利用。由于第一连接杆7A 的移动侧被卡合部7b的卡合位置不因模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即使 不能调整卡合位置也是可以的。第二连接杆7B的移动侧被卡合部7b与 固定侧被卡合部7a同样地,由于其卡合位置因模厚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被设定成与固定侧被卡合部7a同等的大小。为了谋求开模闭模缸13的小 型化,开模闭模缸13的行程S优选为Ldif+P以下。
根据以上的第一实施方式,合模装置1具有控制装置33,该控制装 置33对固定侧对开螺母23和开模闭模缸13进行控制,以便在已进行固定侧对开螺母23的卡合的状态下,通过驱动开模闭模缸13来进行开模 闭模。另外,固定侧对开螺母23和固定侧被卡合部7a在第 一连接杆7A 的长度方向上,能够调整固定模板5与第 一连接杆7A之间的卡合位置。 因此,如参照图9进行说明的那样,能够利用开模闭模缸13使第一连接 杆7A与固定模板5F相对移动而进行模厚调整。即,也能够将开模闭模 缸13作为用于调整模厚的驱动装置而利用,该开模闭模缸13用于使移 动模板5M移动而进行开模闭模。其结果是,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进行模厚 调整。
而且,该模厚调整能够抑制因模厚的变化而导致开模闭模缸13的实 质性行程发生变化。例如,从图2和图5的对比可知,模厚越薄,合模 装置1越需要使移动模板5M前进。因此,当假设不能调整第一连接杆 7A与固定模板5F之间的卡合位置时,为了在最小模厚的情况下也能够 进行模接触,开模闭模缸13必须是行程S大的缸。如果设置了那样的开 模闭模缸13,当模厚比最小模厚厚时,开模闭模缸13的活塞13b在到达 驱动极限位置(杆端REP)之前,通过模接触来限制移动。即,导致活 塞13b的可动范围相应地减少才莫厚增加的量。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 中,由于能够调整第一连接杆7A与固定模板5F之间的位置,因此能够 使开模闭模缸13充分发挥其性能,例如以全行程驱动开模闭模缸13等。 其结果是,相对于最大模厚与最小模厚之差,能够实现开模闭模缸13的 小型化,并且谋求整个装置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合模装置l具有能够卡合移动模板5M与第一连接杆7A的第一移 动侧对开螺母27A及移动侧4皮卡合部7b、收納于在固定模板5F上设置 的缸室19内的活塞21a。另外,固定侧对开螺母23与活塞21a卡合,而 且能够与活塞21a—同沿开模闭模方向相对固定模板5F移动。另外,合 模装置1在进行固定侧对开螺母23和移动侧对开螺母27的卡合的状态 下,通过向缸室19供给工作液,能够产生基于连接杆7的伸长的合模力。 根据该构成,第一移动侧对开螺母27A与开模闭模缸13的缸筒13a的相 对位置被维持为恒定。因此,例如容易得到后述的效果,即不需要进行 移动侧对开螺母27的啮合调整、将模厚调整时的啮合调整所需的距离△ S转换为成形周期中的模即将接触之前的距离。
控制装置33在闭模时控制开模闭模缸13和移动侧对开螺母27,以便在使开模闭模缸13驱动到闭模时的驱动方向的驱动极限位置(杆端
REP)的情况下,进行移动侧对开螺母27和移动侧被卡合部7b的卡合。 因此,不仅能够有效利用开模闭模缸13的行程,而且通过利用驱动极限 位置而不需要进行啮合调整,从而缩短成形周期。
控制装置33在模厚调整中控制固定侧对开螺母23和开模闭模缸13, 以便在进行模接触且已解除固定侧对开螺母23和固定侧被卡合部7a的卡 合的状态下,使开模闭模缸13移动到闭模时的驱动极限位置(杆端REP ), 进行固定侧对开螺母23的卡合,在之后的多个成形周期中,维持模厚调 整中的固定侧对开螺母23的卡合并进行开模闭模。因此,可简单地进行 上述的模厚调整,该模厚调整是为了在成形周期的闭模时使开模闭模缸 13驱动到杆端REP而进行的。
固定侧对开螺母23和固定侧被卡合部7a能够在每隔一定间距排列的 多个卡合位置卡合,由于控制装置33在使固定侧对开螺母23和固定侧 被卡合部7a卡合时,从原位置OP (开模方向的驱动极限位置)使活塞 21a移动一个间距以下而进行啮合调整,因此,能够将在模厚调整中啮合 调整所需的距离AS作为成形周期中模即将接触前的距离。其结果是,在 成形周期中,与固定侧对开螺母23及固定侧被卡合部7a的啮合调整无关, 使开模闭模缸13驱动到杆端REP而实现闭模。
在以上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固定才莫具101F和固定才莫具103F分别是 本发明的固定模的一个例子,移动模具IOIM和移动模具103M分别是本 发明的移动模的 一个例子,固定模板5F是本发明的 一侧的模板的 一个例 子,移动模板5M是本发明的另一侧的模板的一个例子,开模闭模缸13 是本发明的开模闭模驱动装置的 一个例子,缸筒13a是本发明的固定部的 一个例子,活塞杆13c是本发明的活动部的一个例子,固定侧对开螺母 23是本发明的第一卡合部及模厚调整部的一个例子,移动侧对开螺母27 是本发明的第二卡合部的 一个例子。 (第二实施方式)
图10和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合模装置201的侧视图,在局 部包括剖面图、透视图。图10表示更换模具的中途的状态。图11表示 连接杆拔出状态。在图10和图11中,上方侧的剖面图和下方侧的剖面 图分别表示不同位置的剖面图。即,无论哪个剖面图,均表示第一连接杆7A位置的剖面图。另外,省略了下部侧且为移动侧的螺母用缸35等 的图示。在图IO和图11中可认为四根连接杆7均由第一连接杆7A构成。
合模装置201具有用于从固定模板5F拔出上部连接杆(第一连接杆 7A和第二连接杆7B各一根。如上所述,在图10和图11中仅表示第一 连接杆7A)的拉拔缸214,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合模装置1不同。 具体地讲,如下所述。
拉#犮缸214由液压缸构成,具有缸筒214a、收纳于釭筒214a内的活 塞214b以及固定于活塞214b且/人缸筒214a伸出的活塞杆214c。
将作为上部连接杆的第 一连接杆7A拔出的拉拔缸214,在将开模闭 模缸13和第一连接杆7A连接的连接部件215之间,相对于开模闭模缸 13串联连接。即,开才莫闭模缸13的活塞杆13c和拉拔缸214的缸筒214a 被固定,拉拔缸214的活塞杆214c与连接部件215 一皮固定。
因此,如图10和图11所示,合模装置201通过驱动开模闭模缸13 和拉拔缸214这两者,从而能够以相加两者4亍程后的行程驱动作为上部 连接杆的第一连接杆7A。于是,能够从固定模板5F拔出作为上部连接 杆的第一连接杆7A。由此,容易进行模具更换作业。
另外,合模装置201通过使拉拔缸214的活塞214b相对缸筒214a 不移动,从而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仅利用开模闭模缸13来驱动 作为上部连接杆的第 一连接杆7A,该拉拔缸214用于拔出作为上部连接 杆的第一连接杆7A。其结果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第一实 施方式中得到的各种效果。例如,在成形周期中,与模厚无关,能够以 全行程使用开模闭模缸13。
另外,拔出作为上部连接杆的第二连接杆7B的拉拔缸214与现有技 术的拉拔缸相同。即,该拉拔缸214虽未特别进行图示,^f旦是例如缸筒 214a固定在移动^f莫板5M上,活塞杆214c固定在连"l妄部件215上。 (第三实施方式)
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合模装置301的侧视图,在局部包括剖 面图。图12表示安装了最大模厚的模具101时的开模状态。
第一实施方式的合模装置1在移动模板5M上具有开模闭模缸13, 与之相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合模装置301在固定模板5F上具有开模闭模 缸13,这一点与合模装置l不同。具体地讲,在开模闭模缸13中,缸筒13a经由将固定侧对开螺母23 安装在活塞部件21上的板状部件而设置在固定模板5F上。因此,缸筒 13a能够在合模缸17的活塞21a的行程内,沿开模闭模方向相对于固定 模板5F移动。开模闭模缸13的活塞杆13c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经 由连接部件15固定在第一连接杆7A上。其中,活塞杆13c固定在第一 连接杆7A的固定才莫板5F侧的端部上。
合模装置301在将移动模板5M和第一连接杆307A卡合的状态下, 驱动开模闭模缸13,使第一连接杆307A相对于固定模板5F移动,从而 能够朝向开模闭模方向移动移动模板5M。
为了卡合移动模板5M和第一连接杆307A,合模装置301具有设于 移动模板5M上的第 一移动侧对开螺母27A和设于第 一连接杆307A上的 第一移动侧^皮卡合部307b。
第一移动侧对开螺母27A和第一移动侧被卡合部307b的构成,与第 一实施方式的移动侧对开螺母27和移动侧被卡合部7b相同。其中,第 一移动侧被卡合部307b设置在比移动侧被卡合部7b更宽的整个范围内。
另外,为了方便起见,只是对第二连接杆307B标注了与第一实施方 式的第二连接杆7B不同的附图标记,其结构与第二连接杆7B相同。以 下,有时将第一连接杆307A和第二连接杆307B简称为"连接杆307" 而不区分这两者。
说明合模装置301的动作。首先说明合模装置301在成形周期中的动作。
图13是以闭模时的中途状态表示合模装置301的侧视图,在局部包 括剖面图。另外,图13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中图2和图3的中间状态。 图14是包含说明合模装置301的动作的流程图的图。图14的标记方法 与图4相同。其中,关于对开螺母的动作,区别表示固定侧对开螺母23 及第二移动侧对开螺母27B的动作和第一移动侧对开螺母27A的动作。
图14的步骤ST51 ~ ST63对应于图4的ST1 ~ ST13。但是,由于合 模装置301在已进行第一移动侧对开螺母27A的卡合的状态下,驱动开 模闭模缸13并进行开模闭模,因此,涉及固定侧对开螺母23及移动侧 对开螺母27的动作等与图4不同。
具体地讲,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固定侧对开螺母23同样地,第三实
19施方式的第一移动侧对开螺母27A在整个多个成形周期中都被卡合。另 一方面,第三实施方式的固定侧对开螺母2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侧对 开螺母27同样地进行卡合或脱开(周期开始时、步骤ST53、步骤ST61 )。 换言之,开模闭模缸13、合模缸17及第二移动侧对开螺母27B的动作与 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下面按照图14的流程图进行说明。其中,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 点为中心进行说明,有时省略了与第一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换言之, 关于第一实施方式,已进行说明的动作等,也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适当 地进行。
在周期开始时,合模装置301处于如图12所示的开模状态。在该状 态下,开模闭模釭13的活塞13b位于头端HEP,即朝向开模方向驱动移 动模板5M的驱动极限位置。合模缸17的活塞21a位于原位置OP,即与 合模时的驱动方向相反的 一 侧的驱动极限位置。第 一 移动侧对开螺母2 7 A 被卡合。第二移动侧对开螺母27B和固定侧对开螺母23被脱开。
在步骤ST51中,合模装置301使移动模板5M朝向闭模方向移动(前 进)并进行闭模。具体地讲,控制装置33使开模闭模缸13朝向杆端REP 侧移动,使第一连接杆7A和固定模板5F相对移动。由于第一连接杆7A 通过第一移动侧对开螺母27A与移动模板5M卡合,因此移动模板5M相 对于固定模板5F朝向闭模方向移动。此时,合模缸17的活塞21a优选 维持在原位置OP。
在步骤ST52中,开模闭模釭13到达杆端REP,移动模板5M在离 模接触还有距离AS处停止。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开模闭模缸13到达杆 端REP时,调整第一连接杆7A与移动模板5M之间的卡合位置,以使移 动模板5M在离模接触还有距离AS处停止。
在步骤ST53中,如图13所示,控制装置33卡合第二移动侧对开螺 母27B,使移动模板5M与第二连接杆7B卡合。此时,不需要进行第二 移动侧对开螺母27B与移动侧被卡合部7b之间的啮合调整。这是因为如 在后面叙述的那样,在模厚调整中,通过调整片25预先进行啮合调整。
在步骤ST53中,卡合固定侧对开螺母23,使第一连接杆7A与合模 缸17的活塞21a卡合。此时,不需要进行固定侧对开螺母23与固定侧被 卡合部7a之间的啮合调整。这是因为,由于开模闭模缸13的活塞13b的相对位置 与模厚无关而始终恒定,因此预先调整连接部件15的长度或开模闭模缸 13的安装位置等即可,使得当活塞13b位于杆端REP时固定侧对开螺母 23与固定侧^皮卡合部7a卡合。
步骤ST54 ST6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步骤ST4 ST10相同。其中, 在步骤ST54 ST56、 ST59及ST60中,开才莫闭模缸13的整体,随着合 模缸17的活塞21a的移动,与活塞部件21或固定侧对开螺母23—同移 动。
在步骤ST61中,合模装置301使固定侧对开螺母23脱开,解除第 一连接杆7A与固定模板5F之间的卡合。另外,合模装置301使第二移 动侧对开螺母27B脱开,解除第二连接杆7B与移动模板5M之间的卡合。
在步骤ST62中,合模装置301使移动模板5M朝向开模方向移动(后 退)。具体地讲,控制装置33使开模闭模缸13的活塞13b朝向头端HEP 侧移动,使第一连接杆7A与固定模板5F相对移动。由于第一连接杆7A 通过第一移动侧对开螺母27A卡合在移动模板5M上,因此移动模板5M 相对于固定模板5F朝向开模方向移动。
在步骤ST63中,开模闭模缸13的活塞13b到达头端HEP,结束开模。
接着,说明合模装置301在模厚调整中的动作。
图15和图16是表示模厚调整中的合模装置301的侧视图,在局部 包括剖面图。图15和图16分别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6和图7。图 17是说明合模装置301的模厚调整的流程图。
图17的步骤ST71 ~ ST76对应于图9的步骤ST21 ~ ST26。但是,由 于合模装置301通过调整第一移动侧对开螺母27A的卡合位置来进行模 厚调整,因此,涉及固定侧对开螺母23和移动侧对开螺母27的动作(步 骤ST74, ST76)等与图9不同。
下面按照图17的流程图进行iJL明。其中,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 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了与第一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换言之,关于 第一实施方式,已说明的动作等,也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适当地进行。
在步骤ST71中进行模具的更换。在图15和图16中例示了从图12 和图13所示的最大模厚的模具101更换为最小模厚的模具103的情况。在步骤ST72中,为了使模具103进行模接触,合模装置301使移动 模板5M朝向闭模方向移动(前进)。该移动与图14的步骤S51同样地, 在利用第一移动侧对开螺母27A卡合第 一连接杆7A与移动模板5M的状 态下,通过驱动开模闭模缸13,使第一连接杆7A与固定模板5F相对移
动来进行。
但是,在从模厚厚的模具更换为模厚薄的模具等情况下,与第一实 施方式的步骤ST22同样地,仅依靠与图14的步骤S51同样的移动,不 能进行模接触。于是,合模装置301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也使第一 连接杆7A相对于成形周期中被固定的模板(第一实施方式中为固定模板 5F,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为移动才莫板5M)移动。
例如,在已进行最大模厚的模厚调整的状态下,即使将开模闭模缸 13的活塞13b移动到杆端REP,移动模板5M也只移动到如图13所示的 位置。于是,如图15所示,解除第一移动侧对开螺母27A的卡合,使开 模闭模缸13的活塞13b移动到头端HEP。然后,再次卡合第一移动侧对 开螺母27A。由此,合模装置301通过再次使开模闭模缸13朝向杆端REP 侧移动,能够使移动模板5M朝向闭模方向移动。另外,在卡合第一移动 侧对开螺母27A时,驱动开模闭模缸13,进行啮合调整。
如上所述,在已将第一连接杆7A与移动模板5M卡合的状态下驱动 开模闭模缸13并使移动模板5M移动时,在移动模板5M到达所期望位 置之前开模闭模缸13已到达驱动极限位置的情况下,解除第一连接杆7A 与移动模板5M之间的卡合,使开模闭模缸13朝向与移动移动模板5M 时的方向相反的方向驱动而仅移动第一连接杆7A,通过再次卡合第一连 接杆7A与移动模板5M,能够使移动模板5M移动到所期望的位置。将 移动模板5M朝向开模方向移动时的情况也相同。
在步骤ST73中,如上所述使移动模板5M前进的结果是,进行模接 触。通过进行模接触,移动模板5M及第 一连接杆7A相对于固定模板5F 的移动被限制,进而,开模闭模缸13的活塞13b也在行程S内的任意位 置停止。
在步骤ST74中,合模装置301使第一移动侧对开螺母27A脱开,解 除第 一连接杆7A与移动模板5M之间的卡合。
在步骤ST75中,合模装置301使开模闭模缸13的活塞13b移动到杆端REP (闭模时的驱动方向的驱动极限位置)。由于第一连接杆7A祐二 解除与移动模板5M之间的卡合,因此其朝向固定模板5F的背后侧移动。 于是,合模装置301处于如图16所示的状态。
在步骤ST76中,合模装置301卡合第一移动侧对开螺母27A,使第 一连接杆7A与移动模板5M卡合。此时,合模装置301从原位置OP移 动合模缸17的活塞21a,进行第一移动侧对开螺母27A的啮合调整。此 时的活塞21a的移动量为第一移动侧对开螺母27A及第一移动侧纟皮卡合 部307a的多个环状槽的间距P以下。
在步骤ST77中,卡合固定侧对开螺母23,使第一连接杆7A与固定 模板5F卡合。此时,不需要啮合调整。这是因为如在成形周期的说明中 叙述的那样,将开模闭模缸13的活塞13b移动到杆端REP时固定侧对开 螺母23与第 一连接杆7A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因模具更换而发生变化。
在步骤ST78中,使合才莫缸17的活塞21a回到原位置OP。此时,由 于第 一连接杆7A与固定侧对开螺母23及第 一移动侧对开螺母27A卡合, 因此,随着活塞21a的移动,移动模板5M朝向开模方向移动。于是,固 定模具103F与移动才莫具103M分开。
在步骤ST79中,与步骤ST29同样地,通过调整片25进行啮合调整, 卡合第二移动侧对开螺母27B,使第二连接杆7B与移动模板5M卡合。 这样,合模装置301结束模厚调整。
从以上的动作说明中可以了解如下内容。第三实施方式的固定侧对 开螺母23及固定侧被卡合部7a,与第 一 实施方式的第 一移动侧对开螺母 27A及第一连接杆7A的移动侧被卡合部7b同样地,由于卡合位置不因 模厚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即使不能调整卡合位置也是可以的。第三实施 方式的第一移动侧对开螺母27A及第一移动侧被卡合部307b,与第一实 施方式的固定侧对开螺母23及固定侧被卡合部7a同样地,卡合位置的可 调整范围与合模装置1的最大模厚(Lmax)与最小模厚(Lmin)之差(Ldif =Lmax-Lmin)相等或者在该差值以上。在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第 一移动侧被卡合部307b较大地形成的情况,但是,第一移动侧被卡合部 307b也可以形成为其可调整范围为Ldif+P以下。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 移动侧对开螺母27B及移动侧净皮卡合部7b的可调整范围,与第一实施方 式的第二移动侧对开螺母27B及移动侧被卡合部7b的可调整范围相同。根据以上的第三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即,能够得到如下效果以简单的结构能够进行模厚调整、抑制因模厚 的变化而导致开模闭模缸13的实质性行程发生变化。
合模装置301在同一板(第三实施方式中为固定模板5F)上具有开 模闭模缸13和合模缸17。另外,固定侧对开螺母23及开模闭模缸13这 两者均与合模缸17的活塞21a卡合,能够与活塞21a—同沿开模闭模方 向移动。根据该构成,固定侧对开螺母23与开模闭模缸13的缸筒13a 之间的相对位置被维持为恒定。其结果是,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容 易得到如下效果,即不需要进行固定侧对开螺母23的啮合调整、将模厚 调整时的啮合调整所需的距离△S转换为成形周期中的模即将接触之前 的距离。
在合模装置301中,开模闭模缸13设置在固定模板5F上,第一连 接杆7A在开模闭模中移动而驱动移动模板5M。由于以前存在连接杆在 开模闭模中停止的固有概念,因此,通过本实施方式可谋求技术的丰富 化。其结果是,例如将开模闭模缸13等固定在固定模板5F上而能够谋 求移动模板5M的轻量化。
在以上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固定模板5F是本发明的另 一侧的模板的 一个例子,移动模板5M是本发明的一侧的模板的一个例子,开模闭模缸 13是本发明的开模闭模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第一移动侧对开螺母27A 是本发明的第一卡合部及模厚调整部的一个例子,固定侧对开螺母23是 本发明的第二卡合部一个例子。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关于构成本发明的 一侧的模板及另 一侧的模板的模板、以及构成第一^^合部及第二卡合部 的卡合部,固定侧及移动侧的情况与第 一实施方式相反。 (第四实施方式)
图18是以模具更换的中途状态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合模装置401的 侧视图,在局部包括剖面图、透视图。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与第一-第 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在图18中,与图 10同样地,上方侧的剖面图与下方侧的剖面图表示第一连接杆7A位置 的剖面图。另外,省略了下部侧且为移动侧的螺母用缸35等的图示。
第四实施方式的合模装置401构成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合模装置301 中设置有第二实施方式的拉拔缸214。拉拔缸214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将开模闭模缸13与第一连接杆7A连接的连接部件215之间,相对于 开模闭模缸13串联连接。第四实施方式的动作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动作相 同。其中,第一连接杆7A朝向固定模板5F的背后侧被拔出。 (第五实施方式)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合模装置501的侧视图,在局 部包括剖面图。图19不仅表示合模装置501的开模状态,而且表示安装 了最大模厚的模具的状态。
在第一 第四实施方式中,连接杆7或307不仅与开模闭模缸13的 活塞杆13c固定,而且能够相对于未设置有开模闭模缸13的连接杆(在 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为固定模板5F,在第三及第四实施方式中为移动 模板5M)调整位置。与此相对,在第五实施方式中,连4矣杆507构成为 能够相对于开模闭模缸13的活塞杆13c调整位置。具体地讲,如下所述。
合模装置501具有下部连接杆507L和上部连接杆507U。以下,有 时将下部连接杆507L和上部连接杆507U简称为"连接杆507"而不区 分这两者。连接杆507例如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设有四才艮,从开才莫闭 模方向看,相对于才莫具101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大致对称地配置。即, 下部连接杆507L和上部连接杆507U各设有两根。
开模闭模缸13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在移动模板5M上。活 塞杆13c经由后述的模厚调整装置515固定在下部连接杆507L的端部上。 即,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活塞杆13c通过连接部件15固定在第一连接杆 7A上的情况同样地,活塞杆13c固定在下部连接杆507L上。因此,与 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利用开模闭模缸13经由下部连接杆507L能够驱 动移动一莫板5M。
合模装置501具有将上部连接杆507U和活塞部件21卡合的固定 侧对开螺母23、将下部连接杆507L和活塞部件21卡合的调整片25、将 上部连接杆507U和移动模板5M卡合的上部移动侧对开螺母27U以及将 下部连4妻杆507L和移动才莫板5M卡合的下部移动侧对开螺母27L。以下, 有时将上部移动侧对开螺母27U和下部移动侧对开螺母27L简称为"移 动侧对开螺母27"而不区分这两者。
在上部连接杆507U上形成有与固定侧对开螺母23卡合的固定侧被 卡合部507a。在上部连接杆507U上还形成有与上部移动侧对开螺母27U卡合的上部移动侧被卡合部507bU。在下部连接杆507L上形成有与下部 移动侧对开螺母27L卡合的下部移动侧被卡合部507bL。以下,有时将 上部移动侧净皮卡合部507bU和下部移动侧#1卡合部507bL简称为"移动 侧被卡合部507b"而不区分这两者。
固定侧对开螺母23、固定侧被卡合部507a、移动侧对开螺母27、移 动侧被卡合部507b及调整片25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但是,固 定侧被卡合部507a的配置范围,比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侧-故卡合部7a 的配置范围短。另外,下部移动侧被卡合部507bL的配置范围,比第一 实施方式的移动侧被卡合部7b的配置范围、本实施方式的上部移动侧被 卡合部507bU的配置范围长。
另外,下部连4妄杆507L通过调整片25进行卡合,而上部连接杆507U 通过固定侧对开螺母23进行卡合,这是为了在模具更换中从固定模板5F 容易地41出上部连4妄杆507U。
合模调整装置515构成为,不仅使开模闭模缸13的活塞杆13c与下 部连接杆507L卡合,而且在连接杆507的长度方向上调整该卡合位置, 从而能够进行模厚调整。模厚调整装置515具有固定在活塞杆13c上的 板39、设于板39且能够与下部连接杆507L卡合的模厚用对开螺母37 以及驱动模厚用对开螺母37的螺母用缸35。
板39由金属等板状部件构成,与移动模板5M的背面相对而配置。 在板39上形成有下部连接杆507L贯穿的通孔。
模厚用对开螺母37的结构与固定侧对开螺母23或移动侧对开螺母 27相同。模厚用对开螺母37相对于下部移动侧被卡合部507bL进行卡合。 另外,模厚用对开螺母37与下部移动侧对开螺母27L同样地,在连接杆 507的长度方向上能够调整与下部移动側被卡合部507bL之间的卡合位 置。
说明具有以上构成的合模装置501的动作。首先说明合模装置501 在成形周期中的动作。
图20是表示将合模装置501从图19的状态转移到合模状态(模接 触状态)的中途状态的侧视图,在局部包括剖面图。图21是在模接触状 态下表示合模装置501的侧视图,在局部包括剖面图。
在合模装置501中,模厚用对开螺母37在整个成形周期中被卡合,活塞杆13c与下部连接杆507L被卡合。因此,合模装置501通过与第一 实施方式的合模装置1同样地进行动作,使成形周期反复。图4也能够 用于第五实施方式,图19相当于图1,图20相当于图2,图21相当于图3。
如图20所示,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当闭模时,开模闭模缸13到达 杆端REP,移动模板5M在离模接触还有距离AS处停止。这是因为,模 厚调整装置515相对于下部连接杆507L的卡合位置被调整为,当开模闭 模缸13到达杆端REP时,使移动模板5M在离模接触还有距离AS处停止。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在移动模板5M在离模接触还有距离AS处位于 停止状态的步骤ST3 (图4)的卡合过程中,也不需要进行移动侧对开螺 母27与移动侧被卡合部507b之间的啮合调整。
之所以不需要进行下部移动侧对开螺母27L的啮合调整,理由如下。 当开模闭模缸13的活塞13b位于杆端REP时,模厚用对开螺母37与下 部移动侧对开螺母27L之间的距离始终恒定。另一方面,在模厚用对开 螺母37与下部移动侧对开螺母27L之间的距离为下部移动侧被卡合部 507bL的间距P的整数倍的情况下,在模厚用对开螺母37和下部移动侧 对开螺母27L中的一个能够与下部移动侧被卡合部507bL啮合时,另一 个也能够与下部移动侧被卡合部507bL啮合。因此,如果预先将活塞13b 位于杆端REP时模厚用对开螺母37与下部移动侧对开螺母27L之间的距 离设置为间距P的整数倍,则模厚用对开螺母37与下部移动侧被卡合部 507bL卡合,因此下部移动侧对开螺母27L无需啮合调整而能够与下部 移动侧被卡合部507bL卡合。
之所以不需要上部移动侧对开螺母27U的啮合调整,理由如下。上 部移动侧对开螺母27U与下部移动侧对开螺母27L之间的位置关系为恒 定。另外,合模缸17的活塞21a位于一定位置(例如原位置OP)时上 部移动侧被卡合部507bU与下部移动侧;故卡合部507bL之间的位置关系 也为恒定。因此,如果设定上部移动侧对开螺母27U等的位置,以便在 下部移动侧对开螺母27L (模厚用对开螺母37)能够卡合时,使上部移 动侧对开螺母27U也能够卡合,则下部移动侧对开螺母27L能够卡合, 因此上部移动侧对开螺母27U也能够卡合。接着,说明合模装置501在模厚调整中的动作。
图22至图24是表示模厚调整中的合模装置501的侧视图,在局部 包括剖面图。图26是说明合模装置501的模厚调整的流程图。
在步骤ST91中,进行模具的更换。在模具更换时,固定侧对开螺母 23被脱开,上部连接杆507U从固定模板5F被拔出。当安装新的模具时, 上部连接杆507U再次插入在固定模板5F中,固定侧对开螺母23被卡合。 另外,在模具更换的前后,固定侧对开螺母23与上部连接杆507U之间 的卡合位置不变。上部连接杆507U的固定模板5F侧的端部与定位部件 抵接,以便不进行固定侧对开螺母23的啮合调整,该定位部件用于使上 部连接杆507U位于固定侧对开螺母23的啮合位置。
在图22至图24中例示了已从图19至图21所示的最大模厚的模具 101更换为最小模厚的模具103的情况。
在步骤ST92中,合模装置501为了使模具103进行模接触,使移动 模板5M朝向闭模方向移动(前进)。该移动与图4的步骤Sl同样地,在 利用模厚调整装置515使开模闭模缸13的活塞杆13c与下部连接杆507L 卡合的状态下,通过驱动开模闭模缸13,使下部连接杆507L与移动模板 5M相对移动来进行。
但是,在从模厚厚的模具更换为模厚薄的模具等情况下,仅依靠与 图4的步骤Sl相同的移动,不能够进行模接触。于是,合模装置501变 更下部连接杆507L与活塞杆13c之间的卡合位置。具体地讲,如下所述。
图22表示如下状态,即当已从最大模厚的模具101更换为最小模厚 的模具103时,与图4的步骤Sl同样地,使开模闭模缸13移动到杆端 REP的状态。在图22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图19中的移动侧对开螺母27及 移动模板5M的位置。
如图20所示,当安装有模具101时,模具101靠近到离开距离AS 的位置。但是,由于模具103的模厚比模具101薄,因此分开如下距离, 该距离为在距离AS上相加模具101与模具103之间的模厚之差的距离。 仅依靠与图4的步骤S1同样的移动,不能使移动模板5M进一步前进。
于是,如图23所述,合模装置501使模厚用对开螺母37脱开,解 除活塞杆13c与下部连接杆507L之间的卡合,使开模闭模缸13移动到 头端HEP。然后,再次卡合模厚用对开螺母37。由此,合模装置501通过再次使开模闭模缸13朝向杆端REP侧移动,能够使移动模板5M朝向 闭模方向移动。在卡合模厚用对开螺母37时,驱动开模闭模缸13,进行
啮合调整。
如上所述,当以卡合活塞杆13c与下部连接杆507L的状态驱动开才莫 闭模缸13而使移动模板5M移动时,在移动模板5M到达所期望的位置 之前开模闭模缸13已到达驱动极限位置的情况下,解除活塞杆13c与下 部连接杆507L的卡合,使开模闭模缸13朝向与移动移动模板5M时的 方向相反的方向驱动,相对于下部连接杆507L使活塞杆13c移动,并再 次使活塞杆13c与下部连接杆507L卡合,由此,能够使移动模板5M移 动到所期望的位置。将移动模板5M朝向开模方向移动时的情况也相同。
在步骤ST93中,如上所述使移动模板5M前进的结果是进行模接触。 通过进行模接触,移动模板5M相对于下部连接杆507L的移动被限制, 进而,开模闭模缸13的活塞13b也在行程S内的任意位置停止。
在步骤ST94中,合模装置501使模厚用对开螺母37脱开,解除活 塞杆13c与下部连接杆507L之间的卡合。
在步骤ST95中,合模装置501使开模闭模缸13的活塞13b移动到 杆端REP (闭模时的驱动方向的驱动极限位置)。由于解除了活塞杆13c 与下部连接杆507L之间的卡合,因此活塞杆13c相对于下部连接杆507L 朝向移动模板5M的背后侧移动。于是,合模装置501处于如图24所示 的状态。
在步骤ST96中,合模装置501卡合模厚用对开螺母37,使活塞杆 13c与下部连接杆507L卡合。此时,合模装置501使合模缸17的活塞 21a从原位置OP移动,进行模厚用对开螺母37的啮合调整。此时活塞 21a的移动量为模厚用对开螺母37和下部移动侧被卡合部507bL的多个 环状槽的间距P以下。
之后,合模装置501使合模缸17的活塞21a回到原位置OP。另外, 合模装置501通过使开模闭模缸13的活塞13b朝向头端HEP移动,使移 动模板5M朝向开模方向移动。由此,合模装置501处于与图19相当的 开模状态,模厚调整结束。
图25是说明模厚调整结果的图。具体地讲,图25表示如下的假定 状态,即,假定将合模缸17的活塞21a从步骤ST96结束时的状态回到步骤ST96的调整啮合前的位置(原位置OP )而卡合移动侧对开螺母27。 该状态相当于在图20中已卡合移动侧对开螺母27的状态。从图25和图 20的对比可知,在图20中已说明的距离AS与步骤ST96的啮合调整中 合模缸17的活塞21a的移动量相等。另外,由于步骤ST96中啮合调整 所需的移动量对应于模厚而变化,因此距离△S本身的值因模具不同而不 同。
如上所述,由于移动侧对开螺母27被设定为,只要模厚用对开螺母 37卡合在下部连接杆507L上,开冲莫闭才莫缸13的活塞13b位于杆端REP 时其能够与连接杆507卡合,因此,步骤ST96的模厚用对开螺母37的 啮合调整相当于进行移动侧对开螺母27的啮合调整。
从以上的动作说明中可以了解如下内容。
之所以移动侧对开螺母27和移动侧被卡合部507b能够调整卡合位 置是因为,由于模厚变化,模接触时移动模板5M与固定模板5F之间的 距离发生变化,进而,在移动侧对开螺母27和移动侧被卡合部507b的 相对位置已发生变化时,也能够使移动侧对开螺母27和移动侧被卡合部 507b卡合。即,移动侧对开螺母27和移动侧被卡合部507b在对最大模 厚的模具进行闭模(参照图20等)以及对最小模厚的模具进行闭模(参 照图25等)这两种情况下需要与连接杆507卡合。因此,移动侧被卡合 部507b被设定为卡合位置的可调整范围为最大模厚(Lmax)与最小模厚
(Lmin)之差(Ldif = Lmax - Lmin )以上。优选为,上部移动侧^皮卡合 部507bU被设定为,当把啮合调整所需的范围设为一个间距(P)时,卡 合位置的可调整范围为Ldif+P以下。
下部移动侧一皮卡合部507bL需要构成为,不4义能够与下部移动侧对 开螺母27L卡合,而且也能够与模厚用对开螺母37卡合。由于模厚用对 开螺母37配置在移动模板5M (下部移动侧对开螺母27L)的背面侧, 因此,下部移动侧被卡合部507bL能够与模厚用对开螺母37卡合而朝上 部移动侧被卡合部507bU的背后侧延伸。换言之,下部移动侧被卡合部 507bL形成为其长度超过与下部移动侧对开螺母27L卡合所需的范围
(Lmax-Lmin)。具体地讲,模厚用对开螺母37即使在移动模板5M位 于开模方向的驱动极限位置的状态(图19)下,也需要能够卡合。于是, 下部连接杆507L和下部移动侧;陂卡合部507bL 4支长地形成为,即4吏在移动模板5M位于开模方向的驱动极限位置的状态下,也朝向移动模板5M 的背面侧突出。
为了在模厚变化时也抑制开模闭模缸13的行程变化,模厚用对开螺 母37和下部移动侧被卡合部507bL构成为能够调整卡合位置。该可调整 范围优选在最大模厚与最小模厚之差(Ldif)以上,更优选在Ldif+P以 下。模厚用对开螺母37和下部移动侧被卡合部507bL的卡合位置的可调 整范围例如大于合模缸17的行程,且其大小为若不驱动开模闭模缸13 则难以有效利用。
下部移动侧对开螺母27L的卡合位置的可调整范围与模厚用对开螺 母37的卡合位置的可调整范围部分重叠。具体地讲,这些范围以这样的 长度重叠,即从卡合位置的可调整范围(Ldif以上)减去开模闭模缸13 的活塞13b位于头端HEP时移动侧对开螺母27与模厚用对开螺母37之 间的距离(Dis:当移动侧对开螺母27与模厚用对开螺母37最靠近时的 距离)后的长度(例如,Ldif+P-Dis)。换言之,下部移动侧被卡合部 507bL越使距离Dis缩小,被移动侧对开螺母27和模厚用对开螺母37共 用的部分越多,能够实现小型化。
为了谋求开模闭模缸13的小型化,优选为,开模闭模缸13的行程S 为Ldif + P以下。
根据以上的第五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第一 ~第四实施方式同样的 效果。即,能够得到如下各种效果以简单的结构能够进行模厚调整的 效果、抑制因模厚的变化而导致开模闭模缸13的实质性行程发生变化的
效果等。
在下部连接杆507L上形成有下部移动侧;陂卡合部507bL,移动侧对 开螺母27在下部连接杆507L的长度方向的多个卡合位置能够有选择地 卡合该下部移动侧被卡合部507bL。另外,模厚调整装置515在多个卡合 位置能够有选择地卡合下部移动侧被卡合部507bL。因此,下部移动侧被 卡合部507bL通过被移动侧对开螺母27的卡合与模厚调整装置515的卡 合共用,可谋求装置的简单化。
在以上的第五实施方式中,固定模具IOIF和固定模具103F分别是 本发明的固定模具的一个例子,移动模具IOIM和移动模具103M分别是 本发明的移动模具的 一 个例子,固定模板5F是本发明的 一侧的模板的一个例子,移动模板5M是本发明的另一侧的模板的一个例子,调整片25 是本发明的第 一卡合部的 一个例子,开模闭模缸13是本发明的开模闭模 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缸筒13a是本发明的固定部的一个例子,活塞杆 13c是本发明的活动部的一个例子,模厚调整装置515或模厚用对开螺母 37是本发明的模厚调整部的一个例子,移动侧对开螺母27是本发明的第 二卡合部的一个例子。 (第六实施方式)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合模装置601的侧视图,在局 部包括剖面图。在图27中表示对应于第五实施方式的图20的状态。
在合模装置601中,模厚调整装置615具有连接杆支承功能,这一 点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合模装置501不同。具体地讲,如下所述。
模厚调整装置615的板639与移动模板650M同样地,由底座3沿开 模闭模方向可移动地支承。更详细地讲,板639与移动才莫板605M共用滑 座9。另外,板639和移动才莫板605M的移动范围在滑座9上的重叠范围 被限制为,与模厚用对开螺母37和下部移动侧对开螺母27L的卡合位置 在上述下部移动侧;故卡合部507bL的重叠范围相同。
另外,在板639上,下部连接杆507L贯穿的通孔639h形成为下部 连接杆507L可嵌合的大小和形状。因此,下部连接杆507L在通孔639h 内被板639支承,在通孔639h中能够滑动。下部连接杆507L的载荷经 由板639被底座3支承。
由于下部连接杆507L由模厚调整装置615支承,因此移动模板605M 无需支承下部连接杆507L。因此,移动沖莫板605M的、下部连接杵507L 贯穿的通孔605h形成为比合模装置501的通孔5h (图19)大,以使其 相对于下部连4妄杆507L非接触。
合模装置601在成形周期及模厚调整中的动作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
根据第六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即,能 够得到如下的各种效果涉及模厚调整的结构的简单化、在成形周期中 与模厚的变化无关而能够以全行程利用开模闭模缸13等。
而且,在第六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省去移动才莫板605M与下部连接 杆507L之间的接触部的衬套,因此能够使移动模板605M的加工精度低。 其结果是,加工费降低。另外,在开模闭模中,移动模板605M与下部连接杆507L之间不产生滑动阻力,能够减轻开模闭模缸13的负载。由于 模具接触时的限制部减少,因此模具的接触面积增加,并且也能够谋求 铸件飞边(錄張<9 )的减少。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的实施方式,可以以各种形态实施。 合模装置并不只限用于压铸机。例如,也可以用于将熔融状态的树 脂作为成形材料的注射成形机等其他成形机。另外,合模装置并不限于 分别设置开模闭模用的驱动装置和合模用的驱动装置,也可以由一个驱 动装置兼顾开模闭模和合模。还有,在把合模用驱动装置与开模闭模用 驱动装置分开设置的情况下,该合模用驱动装置并不限于使内置于模板 的活塞卡合在连接杆上。例如,也可以是从背后挤压模板的合模用驱动 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合模用的驱动装置U7)设于固定 模板的情况,但是合模用的驱动装置(17)也可以设于移动模板上。此 时,开模闭模驱动装置可以设置在固定模板和移动模板中的任一个上, 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关于连接杆与开模闭模驱动装置(13)的活动部的可调整位置的形 态(第五及第六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的合模装置, 即开模闭模驱动装置设置在移动模板上,并且在开模闭模中连接杆被卡 合在固定模板上。但是,该形态的合模装置也可以与第三及第四实施方 式同样地,使开模闭模驱动装置设置在固定模板上,并且在开模闭模中 使连接杆卡合在移动模板上。
连接杆的数量不限于四根,可采用适当的数量。另外,与开模闭模 驱动装置卡合的连接杆可从多个连接杆中适当地选择。与开模闭模驱动 装置卡合的连接杆数量和不与开模闭模驱动装置卡合的连接杆的数量之
比并不限于l: 1,可适当地设定。
开模闭模驱动装置等驱动装置不限于液压缸。例如,驱动装置可以 是旋转式电动机和进给丝杠机构,也可以是线性电动才几。液压缸不限于
油压缸。例如,'液压釭可以是作为工作液而〗吏用7K的'液压缸。
在开模闭模驱动装置为液压缸的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缸 筒卡合在模板上且活塞杆卡合在连接杆上的情况,但是,也可为缸筒卡
合在连接杆上且活塞杆卡合在模板上。开模闭模方向和缸的伸縮方向之间的关系,也不限于当拉伸缸时为闭模,也可为当收缩缸时为闭模。液 压缸不限于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连接杆并列地配置。例如,液压缸可以在
左右方向上相对连接杆并列地配置。
驱动极限位置是在物理方面被确定的驱动界限。例如,当驱动装置 为液压缸时,驱动极限位置是活塞的可移动范围的端部位置。该端部位 置通常是活塞与缸室的端部内壁抵接的位置。例如,当驱动装置包含进 给丝杠机构时,驱动极限位置是螺母的可移动范围的端部位置。该端部 位置通常是螺母到达螺紋槽的端部的位置。
在开模闭模中,合模装置无需利用开模闭模驱动装置的全行程。即 使不利用全行程,在模具更换的前后,如果调整模厚调整部的卡合位置, 以使开模闭模中的行程的变化量小于模厚的变化量,那么与现有技术相 比,也能够有效地利用开模闭模驱动装置,在该现有技术中以与模厚的 变化量相同的变化量增加或减少开模闭模的行程。
在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当开模闭模驱动装置被驱动到闭模时的驱动方 向的驱动极限位置时进行模厚调整,以使第二卡合部(在第一及第五实
施方式中为移动侧对开螺母27,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为固定侧对开螺母23 ) 啮合的情况。但是,啮合调整可以在到达驱动极限位置之后进行,或者 也可以在到达驱动极限位置之前进行。另外,第一^^合部、第二卡合部 及模厚调整部不限于包含对开螺母,可以使用各种装置。
关于拉拔缸,只要是与开模闭模驱动装置串联连接的缸即可,并不
限于在本实施方式中所示的缸。例如,也可以由一个伸缩筒构成开沖莫闭 模缸及拉拔缸这两者。另外,连接杆拉拔功能可以设置在连接杆与开模 闭模驱动装置(13)的活动部的可调整位置的形态(第五及第六实施方 式)中。
成形周期或模厚调整可以全自动地进行,也可以是一部分由工作人 员进行操作。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把合模方法、模厚调整方法等方法作为 发明点。在实施方式中例示的用于实现成形周期的模厚调整,也可通过
权利要求
1.一种合模装置,具有固定模板,其保持固定模;移动模板,其保持移动模且在开模闭模方向上相对所述固定模板能够移动;连接杆,其在所述开模闭模方向上延伸且能够贯穿所述固定模板和所述移动模板;第一卡合部,其能够将所述固定模板和所述移动模板中的一个模板与所述连接杆卡合;开模闭模驱动装置,其具有固定部和活动部,该固定部设于所述固定模板和所述移动模板中的另一个模板上,该活动部能够相对该固定部与所述连接杆一同朝向开模闭模方向驱动;以及控制装置,其能够控制所述开模闭模驱动装置,以便在已进行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卡合的状态下,通过驱动所述开模闭模驱动装置来进行开模闭模;所述连接杆在所述连接杆的长度方向上能够相对所述一个模板或所述活动部调整位置。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由模 厚调整部构成,该模厚调整部在所述连接杆的长度方向上能够调整所述一个 模板和所述连接杆之间的卡合位置。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模厚调整部, 该模厚调整部将所述连接杆和所述活动部卡合,并且在所述连接杆的长度方 向上能够调整其卡合位置。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第二卡合部,其能够卡合所述另一个模板和所述连接杆;以及活塞,其被收纳在设于所述一个模板上的缸室内;所述第一^^合部与所述活塞卡合,且与所述活塞一同沿开模闭模方向相 对所述一个模板能够移动;在进行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的卡合的状态下,通过向所述 缸室供给工作液,能够产生基于所述连接杆的伸长的合模力。
5.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第二卡合部,其能够卡合所述另一个模板和所述连接杆;以及活塞,其被收纳在设于所述另一个模板上的缸室内;所述第二卡合部与所述活塞卡合,且与所述活塞一同沿开模闭模方向相 对所述一个模板能够移动;所述开模闭模驱动装置与所述活塞卡合,且与所述活塞一同沿开模闭模 方向相对所述一个模板能够移动;在进行所述第一""^合部及所述第二卡合部的卡合的状态下,通过向所述 缸室供给工作液,能够产生基于所述连接杆的伸长的合模力。
6.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第二卡合部,其能够卡合所述另一个模板和所述连接杆; 所述控制装置在成形周期的合模时控制所述开模闭模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二卡合部,以便将所述开模闭模驱动装置驱动到所述合模时的驱动方向的 驱动极限位置时进行所述第二卡合部的卡合。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在模厚 调整中控制所述模厚调整部和所述开模闭模驱动装置,以便在进行模接触且 所述模厚调整部的卡合已被解除的状态下,使所述开模闭模驱动装置移动到所述合模时的驱动极限位置时进行所述模厚调整部的卡合,并且,在之后的 多个成形周期中,维持所述模厚调整中的所述模厚调整部的卡合并进行开模闭模。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活塞,其被收纳在设于所述一个模板或所述另一个模板上的缸室内且能 够与所述连接杆一同移动;所述模厚调整部在每隔一定间距排列的多个卡合位置能够有选择地卡 合,并且以如下方式卡合,即在成形周期的合模时使所述活塞位于与合模时 的驱动方向相反的一侧的驱动极限位置的状态下,当使所述开模闭模驱动装 置驱动到所述合模时的驱动极限位置时,所述固定模与所述移动模以 一个间 距以下的间隔相对。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在模厚 调整中使所述模厚调整部卡合时,使所述活塞自与合模时的驱动方向相反的 一侧的驱动极限位置在一个间距以内的范围内移动而进行啮合调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合模装置,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调整模厚。合模装置(1)具有开模闭模缸(13)、固定侧对开螺母(23)及控制装置(33)。其中,开模闭模缸(13)设于移动模板(5M)上且能够驱动第一连接杆(7A);固定侧对开螺母(23)能够将第一连接杆(7A)和固定模板(5F)卡合;控制装置(33)控制开模闭模缸(13),以便在已进行固定侧对开螺母(23)的卡合的状态下,通过驱动开模闭模缸(13)来进行开模闭模。第一连接杆(7A)在连接杆的长度方向上相对固定模板(5F)能够调整位置。
文档编号B22D17/26GK101637817SQ20091016552
公开日2010年2月3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29日
发明者丰岛俊昭, 真 辻, 野田三郎 申请人:东芝机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