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汽车模具加工的防振磨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19571阅读:67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汽车模具加工的防振磨床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模具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了一种用于汽车模具加工的防振磨床。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模具加工用的磨床大都通过打磨头与放置在工作台上的工件接触,通过打磨电机带动打磨头转动,实现对汽车模具的磨削加工。现有的磨床的打磨头在切削过程中容易损坏,需要频繁更换磨头,而且现有的磨床无法实现分区自动吸合释放,加工精度低,同时磨床工作时,振动大,产生的噪音也大,导致操作环境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模具加工的防振磨床,操作便捷,结构简单,打磨头使用寿命长,能够实现分区自动吸合释放,加工精度高,同时具有防振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用于汽车模具加工的防振磨床,包括连接有电控箱的磨床机座,该磨床机座上固定设置有打磨电机与工作台、磨床机座底部设置有防振机构;所述打磨电机上连接有打磨头,该打磨头设置于工作台上方;所述磨床机座内还设置有调速电机,该调速电机通过传动轴连接有电磁吸盘;所述电磁吸盘设置于工作台上,且电磁吸盘呈圆盘状;所述电磁吸盘包括吸盘本体,该吸盘本体通过凹槽等分分隔出扇形部;所述扇形部内分布的线圈与该扇形部的吸盘本体形成扇形吸盘;所述防振机构包括中空外壳、第一弹簧,所述中空外壳内设有一横向卡槽;所述第一弹簧的底端与中空外壳的内壁底部相连接,第一弹簧的顶端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横向卡槽内设置有横向缓冲件,该横向缓冲件的顶面连接有磨床机座连接滑块。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工作台外设置有防护罩,且防护罩的外侧设置有启片器与防护挡板。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打磨电机有两个,且两个打磨电机上均连接有打磨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横向缓冲件包括两个第二滑块,两个第二滑块之间通过第二弹簧相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两个第二滑块的顶面与磨床机座连接滑块相连接、底面与横向卡槽相接触的面互为向下斜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中空外壳截面设为多边形或圆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磨床操作便捷,结构简单,打磨头使用寿命长,能够实现分区自动吸合释放,加工精度高,同时具有防振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向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B-B向局部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中电磁吸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防振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用于汽车模具加工的防振磨床,包括连接有电控箱1的磨床机座2,该磨床机座2上固定设置有打磨电机3与工作台4、磨床机座2底部设置有防振机构6;所述打磨电机3上连接有打磨头5,该打磨头5设置于工作台4上方;所述磨床机座2内还设置有调速电机7,该调速电机7通过传动轴8连接有电磁吸盘9;所述电磁吸盘9设置于工作台4上,且电磁吸盘9呈圆盘状;如图4所示,所述电磁吸盘9包括吸盘本体91,该吸盘本体91通过凹槽92等分分隔出扇形部93;所述扇形部93内分布的线圈与该扇形部93的吸盘本体91形成扇形吸盘;实施时吸盘本体91内的线圈和吸盘本体共同激发磁力,由于将吸盘本体91等分分隔出多个扇形部93,各个扇形部93是独立的模组,能够产生较强的吸持力吸持汽车模具,确保对汽车模具的加工以及加工精度。

如图5所示,所述防振机构6包括中空外壳61、第一弹簧62,所述中空外壳61内设有一横向卡槽63;所述第一弹簧62的底端与中空外壳61的内壁底部相连接,第一弹簧62的顶端连接有第一滑块64;所述横向卡槽63内设置有横向缓冲件,该横向缓冲件的顶面连接有磨床机座连接滑块65;所述横向缓冲件包括两个第二滑块66,两个第二滑块66之间通过第二弹簧67相连接;所述两个第二滑块66的顶面与磨床机座连接滑块65相连接、底面与横向卡槽63相接触的面互为向下斜面68。实施时优选所述中空外壳61截面设为多边形或圆形,本发明通过横向缓冲件进行缓冲,由于68斜面位移的缓冲,因此位移量较小,相应的对冲击能量的损失较小,既能有防振的效果又能满足磨床的工作效率,当磨床的振动变大时,横向缓冲件的两个第二滑块66被完全压缩进入中空外壳61内,使得第一弹簧62压缩,提高了磨床工作时的稳固性。

本发明优选所述工作台4外设置有防护罩10,且防护罩10的外侧设置有启片器11与防护挡板12,起到了防护作用,且磨削加工完成后的汽车模具可以通过启片器11启下拆卸。

本发明优选所述打磨电机3有两个,且两个打磨电机3上均连接有打磨头5,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