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气密性压铸模具的局部加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85939阅读:5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铸造模具部件,尤其是一种高气密性压铸模具的局部加压结构。



背景技术:

在压铸行业中,对于重要的动力零部件、气密性要求高、壁厚差别大或有耐压要求且含有热节的铸件,采用普通压铸方法往往会产生缩孔,缩松等缺陷,导致产品不能通过高压力下的渗漏测试,不能达到设计使用要求,这主要是由于液态金属在较长的浇道里凝固速度很快,冲头传递过来的压力无法维持到铸件的最终凝固,造成铸件最后凝固的部位即热节处经常有疏松出现。为消除此类压铸缺陷,传统压铸模的局部加压结构一般是在产品表面加压,加压部位比产品实际高度高出一部分,高出部分需通过后加工去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压铸模具型腔内部料液进行局部加压的高气密性压铸模具的局部加压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气密性压铸模具的局部加压结构,包括:模具体、型腔镶块,型腔镶块固定安装在模具体内,其中:在模具体上设有油缸,在型腔镶块上设有内通型腔的导套,油缸上的推杆穿过模具体置于型腔镶块内,其自由端上设有加压杆,该加压杆穿设在导套中,加压杆自由端与型腔相对应。

上述的高气密性压铸模具的局部加压结构,所述的加压杆通过螺钉与油缸推杆固定连接。

上述的高气密性压铸模具的局部加压结构,所述的油缸与模具体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上述的高气密性压铸模具的局部加压结构,加压杆与导套的配合公差取间隙配合。

上述的高气密性压铸模具的局部加压结构,加压杆与导套的配合公差在0.032~0.077之间。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后,由于采用了对压铸模具型腔局部位置增加加压杆,对其进行料液加压的结构形式,避免了压铸件在压铸过程中由于壁厚薄、料液流动压力不足等原因所产生的缩孔、缩松等缺陷问题。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动作灵活顺畅,增压效果明显。本实用新型是设在产品的孔、凸台等部位设置加压杆,直接铸成产品底孔。工作原理是:铝液进入半固态状态,油缸动作推动加压连接杆,加压连接杆推动加压杆冲破表层固体,进入产品内部加压补缩。结构难点操作:a、加压开始时间选择:加压开始时间选择在加压部位金属液刚进入半固态时的加压效果最佳,此时枝晶形成的网络强度比较低,在压力下枝晶网格破碎,枝晶间的液体被挤出而产生补缩流动。由于现阶段压部位金属液刚进入半固态时间难以从理论上准确把握,只能依靠压铸实验不断调整,以获得最佳的加压开始时间。b、加压杆与加压套的配合公差选择:加压杆与加压套的配合公差取间隙配合,但取值太大,配合间隙太大,加压套容易进铝卡死;取值太小,配合间隙太小,加压杆受热膨胀容易磨损,影响寿命。其最佳配合公差在0.032~0.077之间,以此为依据选用加压杆与加压套的配合公差。

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加压结构应用于:气密性要求较高和壁厚差别大的链条盖等重要的汽车动力零件。本实用新型经压铸生产测试应用,具有结构合理,压铸产品内部质量达到标准的合格率98%以上。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模具体,2、型腔镶块,21、型腔,3、油缸,4、导套,5、加压杆。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高气密性压铸模具的局部加压结构,包括:模具体1、型腔镶块2,型腔镶块2固定安装在模具体1内,在模具体1上设有油缸3,在型腔镶块2上设有内通型腔的导套4,油缸3上的推杆穿过模具体1置于型腔镶块2内,其自由端上设有加压杆5,该加压杆5穿设在导套4中,加压杆5自由端与型腔21相对应。

优选的是,加压杆5通过螺钉与油缸3推杆固定连接。

优选的是,油缸3与模具体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优选的是,加压杆5与导套4的配合公差取间隙配合。

优选的是,加压杆5与导套4的配合公差在0.032~0.077之间。

本实用新型具体应用时,当料液进入半固体状态时,油缸3动作,油缸3上的推杆向前推进,同时带动安装在端部的加压杆5前推,加压杆5沿导套4滑动往前推进,进入型腔21。此时,型腔21内的空间被压缩,料液在高压下平均而紧密地分布在型腔内,从而解决了压铸件在压铸过程中所产生的缩孔、缩松等缺陷问题。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