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少热流冲击的均匀冷却铸轧铜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1999阅读:7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少热流冲击的均匀冷却铸轧铜辊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辊连铸水冷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减少热流冲击的均匀冷却铸轧铜辊,属于铸造冶金设计领域。



背景技术:

双辊连铸水冷铜辊作为板材制作过程中的重要设备,在生产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高温合金的金属钢液温度很高,因此对于高温合金的瞬间冷却要求很高。

目前,自动化控制程度较高的双辊连铸铸轧制作设备多为国外制造。近几年,国内先后涌现出多条双辊连铸铸轧生产线,但由于国内设备自动化控制水平不高,且双辊连铸设备铜套冷却效果不好,从而导致现有双辊连铸设备制作的板材质量和性能稳定性与国外的产品存在很大差距。在双辊连铸铸轧过程中,稳定的KISS点是保证板材厚度均匀的首要条件。由于双辊连铸设备铜辊水冷效果直接影响金属液体在两个铜辊之间的KISS点,从而使得熔池-结晶辊的表面液相接触区、相变区、收缩区以及轧制区四区位置不断变化,进而影响合金板材的厚度、横向厚差、表面致密度及机械性能。现有的双辊连铸设备铜辊,由于冷却水道分布不合理,从而导致水流量不均匀,严重影响铜辊的使用寿命,而且现有铜辊表面容易在铸轧过程中磨损严重,从而影响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冷却效果好,成本低的减少热流冲击的均匀冷却铸轧铜辊。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减少热流冲击的均匀冷却铸轧铜辊,包括圆柱钢套及套装与所述圆柱钢套外部的铜套,所述圆柱钢套的右端中心设有进水盲孔,所述盲孔的左端设有多个分支流道,所述铜套的套壁内沿轴向均布有冷却水道,所述铜套的左侧设有连通所述冷却水道和分支流道的左环形腔,所述圆柱钢套的右端还设有沿所述进水盲孔周边分布的出水流道,所述出水流道上设有径向流道,所述铜套的右侧设有连通所述冷却水道和径向流道的右环形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铜套上设计有沿圆周方向分布的冷却水道,进水量更均匀,水流性更稳定,有利于铜套的冷却降温,有利于连铸过程中带材的板型厚度均匀,并且保证了板材的表面质量;铜辊冷却效果好,不仅能提高板材的产品质量,提高了产品的性能指标和生产效率,同时提高了操作人员的安全性和降低了劳动强度,解决了金属液体冷却结晶的问题;铜套与圆柱钢套采用相互嵌套组成密封式进出水循环冷却结构,水流量更大,冷却效果更好;总之,本实用新型冷却效果好、性能稳定、结构简单、易拆装、成本低,可广泛应用在冶金、水利水电、电力行业以及汽车行业等领域。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铜套的外表面激光熔覆镀Cr或Ni层,镀层厚度0.5-2mm耐磨层。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耐磨层可通过激光熔覆等技术覆盖在铜套的外表面,由于生产过程中铜辊与板材之间的磨损严重,会大大降低了铜辊的使用寿命,增大了生产成本,故可在铜套表面进行热喷涂镍、铬、镉等材料,极大提高铜套表面的硬度、耐磨性、耐腐蚀、耐疲劳等机械性能,极大提高铜套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分支流道为四个或六个。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钢套采用一进四出或者六出的水路结构,水流量更大,水流更均匀,冷却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圆柱钢套;2、铜套;3、进水盲孔;4、分支流道;5、冷却水道;6、左环形腔;7、出水流道;8、径向流道;9、右环形腔;10、耐磨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减少热流冲击的均匀冷却铸轧铜辊,包括圆柱钢套1及套装与所述圆柱钢套外部的铜套2,所述圆柱钢套1的右端中心设有进水盲孔3,所述进水盲孔3的左端设有多个分支流道4,所述铜套的套壁内沿轴向均布有冷却水道5,所述铜套的左侧设有连通所述冷却水道和分支流道的左环形腔6,所述圆柱钢套的右端还设有沿所述进水盲孔周边分布的出水流道7,所述出水流道上设有径向流道8,所述铜套的右侧设有连通所述冷却水道和径向流道的右环形腔9。

所述铜套的外表面激光熔覆镀Cr或Ni层,镀层厚度0.5-2mm耐磨层10。耐磨层可通过激光熔覆等技术覆盖在铜套的外表面,由于生产过程中铜辊与板材之间的磨损严重,会大大降低了铜辊的使用寿命,增大了生产成本,故可在铜套表面进行热喷涂镍、铬、镉等材料,极大提高铜套表面的硬度、耐磨性、耐腐蚀、耐疲劳等机械性能,极大提高铜套的使用寿命。

所述分支流道为四个或六个。钢套采用一进四出或者六出的水路结构,水流量更大,水流更均匀,冷却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