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打印环孔型气雾化喷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3025阅读:970来源:国知局
一种3D打印环孔型气雾化喷嘴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3D打印环孔型气雾化喷嘴。



背景技术:

3D 打印技术是制造业领域正在迅速发展的一项新兴技术,被称为“具有工业革命意义的制造技术”,已成为现代模型、模具和零部件制造的有效手段,在航空航天、汽车摩托车、家电、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了一定应用,在工程和教学研究等领域也占有独特地位。

传统的环孔型气雾化喷嘴是通过机加工加工成型的,机加工的喷嘴尺寸精度较差,体积过大,使用机加工的喷嘴生产粉末,粉末的球形度不达标。而3D打印出来的喷嘴经过数模处理后打印出来的喷嘴精度高、体积小、节省材料、雾化粉末球形度也较好。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而获得的精度高、体积小的喷嘴,结构简单、美观,能够使雾化的液体喷射均、空气阻力小的一种3D打印环孔型气雾化喷嘴。

技术方案:一种3D打印环孔型气雾化喷嘴,包括主体,主体上设有导流管、进气管、气腔、弯管,导流管设于主体中心,进气管设于主体侧边,进气管和气腔相连,气腔与弯管相连,弯管与气腔之间形成45°-60°夹角,弯管的底部出口在主体上围成环状,导流管设于弯管围成的区域中心。

进一步的,弯管的底部出口喷射出的气流与导流管喷射出的液体之间的夹角为45°-60°。

进一步的,弯管的直径从与气腔相连端至主体底部出口端逐渐减小。

进一步的,弯管的底部出口处的直径为1mm左右。

进一步的,3D打印环孔型气雾化喷嘴采用316L不锈钢粉末打印成型。

进一步的,弯管至少有四个,弯管的底部出口之间的间隔相等。

进一步的,气腔呈环形状设置在主体内。

进一步的,进气管至少为一个。

使用时,金属熔融液体从导流管上部倒入,进入导流管下面。与此同时,雾化介质从进气管进入气腔,再经过弯管,最终雾化介质从弯管的底部出口喷出,雾化介质对导流管流出的金属液体进行雾化。整个气雾化喷嘴由3D打印机一次打印成型,金属打印机的打印材料为316L不锈钢粉末。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由3D打印机打印成型,结构简单,打印出的喷嘴尺寸精度较高,体积小,节省材料。与原有的喷嘴相比,弯管的设置,使雾化介质以射流方式喷出,从而使导流管中的液体以雾化的状态喷出。弯管的底部出口在主体上围成环状,结构简单、美观。导流管设于弯管围成的区域中心位置,最终使导流管喷射出的经过雾化的液体喷射均匀、空气阻力小,能够使生产的粉末的球形度更好。弯管的直径从与气腔相连端至底部出口端逐渐减小,加大了喷射力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的半剖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附图标号:1-导流管;2-进气管;3-气腔;4-弯管;5-主体;6-底部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如图1-3,一种3D打印环孔型气雾化喷嘴,包括主体5,主体5上设有导流管1、进气管2、气腔3、弯管4,导流管1设于主体5中心,进气管2设于主体5侧边,进气管2和气腔3相连,气腔3与弯管4相连,弯管4与气腔3之间形成45°-60°夹角,弯管4底部出口6在主体5上围成环状,导流管1设于弯管4围成的区域中心,喷射出的。

进一步的,弯管4的底部出口6喷射出的气流与导流管1喷射出的液体之间的夹角为45°-60°。

进一步的,弯管4的直径从与气腔3相连端至主体5底部出口6端逐渐减小。

进一步的,弯管4的底部出口6处的直径为1mm左右。

进一步的,3D打印环孔型气雾化喷嘴采用316L不锈钢粉末打印成型。

进一步的,弯管4至少有四个,弯管4的底部出口6之间的间隔相等。

进一步的,气腔3呈环形状设置在主体5内。

进一步的,进气管2至少为一个。

使用时,金属熔融液体从导流管1上部倒入,进入导流管1下面。与此同时,雾化介质从进气管2进入气腔3,再经过弯管4,最终雾化介质从弯管4的底部出口6喷出,雾化介质对导流管1流出的金属液体进行雾化。整个气雾化喷嘴由3D打印机一次打印成型,金属打印机的打印材料为316L不锈钢粉末。

本实用新型由3D打印机打印成型,结构简单,打印出的喷嘴尺寸精度较高,体积小,节省材料。与原有的喷嘴相比,弯管4的设置,使雾化介质以射流方式喷出,从而使导流管1中的液体以雾化的状态喷出。弯管4的底部出口6在主体5上围成环状,结构简单、美观。导流管1设于弯管4围成的区域中心位置,最终使导流管4喷射出的经过雾化的液体喷射均匀、空气阻力小,能够使生产的粉末的球形度更好。弯管4的直径从与气腔3相连端至底部出口6端逐渐减小,加大了喷射力度。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和结构特征,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相关人士能够据以实施,但以上内容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所作的任何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