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屈服强度≥690MPa的低屈强比耐候桥梁用结构钢及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457769发布日期:2018-09-15 01:38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桥梁钢及其生产方法,具体地属于一种屈服强度≥690mpa的低屈强比耐候桥梁用结构钢及生产方法,其使用厚度在8~50mm。



背景技术:

随着钢结构桥梁向大跨度、重载荷和高行车速度方向发展,对桥梁结构用钢板的技术要求越来越严格。高强度钢板的使用,理论上可以使桥梁跨径更大,荷载更重,可以降低结构自重,降低结构设计、制造、施工难度等。

众所周知,随着钢的强度提高,钢的屈强比一般也会升高,甚至可以达到0.93以上。这主要是因为高强钢采用了晶粒细化的理念,强度的提高是以降低塑性为代价的,同时组织特征以单相为主,没有引入复相的概念。由于屈强比很高,一旦构件发生过载,将迅速达到钢种极限强度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较高的屈强比,限制了高强度结构钢在桥梁工程上的应用。高强度钢可以使得构件减薄,这时腐蚀就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一方面要求在结构设计上考虑锈蚀余量,另一方面则要提高钢的自身耐候性。

为了减低钢的屈强比,同时不恶化钢的其他性能,需要晶粒适度细化,同时使钢中主控组织为硬软相比例、形态、尺寸适宜的复相组织。当软相的体积分数不大且分布适宜,钢的屈服强度主要取决于软相屈服强度,钢的抗拉强度基本接近于硬相的抗拉强度;若硬相与软相的强度相差较大,就可以明显地降低钢材的屈强比。

对于屈服强度为690mpa级高强度桥梁用结构钢,现有的生产工艺一般分为调质类和tmcp类。

当采用完全奥氏体化后淬火的调质工艺的钢,其屈强比一般大于0.90。当采用部分奥氏体化的两相区淬火工艺,对于薄规格钢板,一般能得到较低的屈强比,但是对于桥梁用厚规格钢板(例如板厚大于32mm),由于表层和心部实际冷速差异较大,很难获得比较稳定的低屈强比性能,并且钢板的低温韧性不稳定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调质类钢板还存在由于其焊接线能量大(>25kj/cm),所以会导致焊接接头软化和脆化问题。另外这两种调质类钢还存在生产工艺流程长,生产成本高不足。

当采用tmcp工艺时,由于特定的控制轧制和加速冷却工艺,一般虽然可以有效调整钢中硬软两相的比例、分布、尺寸等而能获得较低的屈强比,但在耐候性、焊接性、冷热加工稳定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未能在桥梁工程上获得推广应用。

经检索:

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102851615a的文献,提供了一种抗拉强度为800mpa级低屈强比结构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其成分:c:0.02%~0.08%、si:0.30%~0.50%、mn:1.50%~1.80%、nb:0.02%~0.04%、ti:0.005%~0.030%、mo:0.010%~0.19%、cr:0.30%~0.45%、cu:0.10%~0.29%、ni:0.10%~0.40%、als:0.010%~0.070%,余为fe。其方法包括冶炼、连铸和轧制,轧前钢坯加热温度1040~1230℃;再结晶区轧制温度≥1000℃;未再结晶区轧制温度950℃~(ar3+0℃~100℃),积累变形量大于50%;轧后冷却速度为30~60℃/s,终冷温度100~300℃。本发明钢种成本低,焊接性能好,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低屈强比。该文献要求钢板轧后冷却速率为30-60℃/s。对于桥梁用32mm以上的中厚板而言,现有冷却设备很难使钢板达到这么大的冷却速率。

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104583441a的外文文献,公开了一种具有屈服强度670-870n/mm2及抗拉强度780-940n/mm2的钢板生产方法,钢板的厚度为25-200mm。该发明的钢板的化学成分在规定范围内,α值为0.13~1.0质量%及β值为8.45~15.2,屈服强度为670~870n/mm2及抗拉强度为780~940n/mm2,上述钢板的板厚中心部的平均晶体粒径为35μm以下,且板厚为25~200mm。在对上述钢板进行了应力除去退火的情况下,进行了上述应力除去退火的部位的-40℃下的夏比吸收能为100j以上。该发明的钢虽然在消除应力退火后母材韧性和焊接热影响部ctod特性均优异,但是该钢采用了较为复杂的调质热处理工艺,钢的实际屈强比一般大于0.85,最高可达0.93。

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107312981a的专利提供了一种低屈强比高强韧厚规格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公开了一种低屈强比高强韧厚规格钢板,其化学组分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c:0.060-0.080%、mn:5.5-6.0%、si:0.10-0.30%、al:0.015-0.040%、mo:0.15-0.30%、cr:0.20-0.40%、ni:0.15-0.40%、ti:0.01-0.03%、s≤0.006%、p≤0.010%,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该钢板具有较高的屈服强度和较低的屈强比,且具有良好的低温冲击韧性。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钢板的制造方法,其步骤包括:加热、轧制和热处理;该制造方法仅需要一次热处理,工艺简单,易于生产实施。其虽然屈服强度≥690mpa,屈强比≤0.80,具有良好的低温冲击韧性,钢板的厚度规格达到50-100mm,也不需要调质处理,但由于mn的含量高达5.5-6.0%,依据其实施例计算钢的碳当量cev达1.0%以上,焊接冷裂纹敏感性指数达0.36-0.41%,很显然其焊接性较差,(注:cev(%)=c+mn/6+(cr+mo+v)/5+(cu+ni)/15,pcm(%)=c+si/30+mn/20+cu/20+ni/60+cr/20+mo/15+v/10+5b。)

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101985725b的文献,其公开了一种780mpa级低屈强比建筑用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其钢板的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为:c:0.05~0.07%,si:0.2~0.3%,mn:1.8~2.0%,s≤0.005%,p≤0.008%,nb:0.02~0.03%,cr:0.15~0.3%,ni:0.2~0.4%,ti:0.01~0.03%,cu:0.2~0.4%,mo:0.25~0.4%,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夹杂。工艺制度:坯料加热到1190~1210℃后,进行二阶段轧制,轧后利用超快速冷却设备冷却,然后空冷至室温。该文献虽然不需要进行热处理,但是由于其mn含量为1.8-2.0%,易造成较为严重的中心偏析,而且该钢要求轧后冷却速率为30-100℃/s,这对设备的要求太高,另其屈服强度偏低,仅要求在630mpa级。

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102011068b的文献,公开了一种800mpa级低屈强比结构钢板及其生产方法。该钢的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为c:0.045~0.075%、si:0.30~0.55%、mn:1.55~1.95%、p:≤0.01%、s:≤0.0025%、alt:0.012~0.035%、cr:0.15~0.25%、mo:0.15~0.3%、cu:0.2~0.4%、ni:0.2~0.4%、nb:0.008~0.04%、v:0.008~0.04%、ti:0.008~0.03%、b:0.0008~0.0015%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夹杂。该钢使用rh真空处理,lf炉外精炼,全保护浇注,tmcp工艺,通过回火热处理,生产具有低屈强比、高强度、高加工硬化率。该钢板厚度规格为10~40mm,屈服强度≥550mpa,抗拉强度≥800mpa,屈强比<0.70,同时具有优良低温冲击性能、冷成型性能以及焊接性能。其虽然屈强比<0.70,但不仅强度级别低,而且由于进行了微b处理,而b属于轻元素,极易氧化,并且含b钢的焊接haz的低温韧性较不稳定。该钢在轧制结束后要在720-750℃进行回火处理,这一温度在ac1附近,会降低钢的屈强比,但是低温韧性会变差,依据其实施例,回火后的-20℃冲击功比轧态平均下降了10-20%,-40℃冲击功数据没有展示。很显然这种工艺存在一定的弊端。

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103352167的专利提供了一种低屈强比高强度桥梁用钢及其制造方法,公开了一种低屈强比高强度桥梁用钢及其制造方法,该钢的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为,c:0.06~0.10%,si:0.20~0.45%,mn:1.20~1.50%,p:≤0.010%,s:≤0.0020%,ni:0.30~0.60%,cu:0.20~0.50%,mo:0.15~0.50%,nb:0.025~0.060%,ti:≤0.035%,alt:0.020~0.040%,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本发明通过冶炼及精炼,合理的控轧控冷工艺及优化回火热热处理生产,使钢板的抗拉强度为700~780mpa,屈服强度为530~600mpa,延伸率为≥18%,屈强比≤0.80,-40℃低温纵向冲击≥100j,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匹配及低的屈强比。但是该钢没有考虑耐腐蚀性能。

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105950849a的文献,公开了一种低屈强比690mpa级高强钢板的生产工艺,钢板采用cu-ni-mo-cr微合金复合成分设计,其主要化学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cr:0.40~0.60%,mo:0.40~0.60%,cu:0.20~0.35%,ni:0.7~1.0%,钢板组织为回火b+f,屈强比≤0.85。本发明通过对cu-ni-mo-cr系微合金元素进行优化设计,并严格控制轧制及冷却工艺,获得良好力学性能的高强钢板。该钢虽不需要调质工艺,钢板厚度为40-70mm,但是要求第二阶段开轧温度为≤750℃,对于厚规格钢板,需要设备提供较大的轧制力,在现场实施较为困难,并且该钢的焊接性较差,依据其实施例计算的焊接冷裂纹敏感性指数pcm值达0.25-0.29%。

本申请人从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桥梁钢的市场发展趋势及急需出发,并结合现有生产技术设备,如冷却设备的能力(即便是改进或采用目前的新的技术,对于32mm以上厚度钢板,都无法达到冷却速度在35℃/s以上)的现实状况,提出在保证桥梁结构高强钢的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采用低屈强比(0.74~0.85)的技术性能指标表征桥梁结构钢的性能,以实现大跨度、更大载荷、降低结构自重,降低结构设计、制造、施工难度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保证桥梁结构高强钢屈服强度≥690mpa,抗拉强度在810~930mpa,-40℃kv2≥150j的前提下,使屈强比在0.74~0.85,以解决桥梁工程在向大跨度、重载荷方向发展面临的选材用材问题,降低结构自重,降低桥梁工程设计、制造、施工难度等的屈服强度≥690mpa的低屈强比耐候桥梁用结构钢及生产方法。

实现上述目的的措施:

一种屈服强度≥690mpa的低屈强比耐候桥梁用钢,其组分及重量百分比含量为:c:0.04~0.10%,si:0.01~0.20%,mn:0.80~1.70%,p≤0.010%,s≤0.005%,cu:0.20~0.55%,ni:0.40~1.50%,mo:0.20~0.80%,cr:0.35~0.70%%,nb:0.030~0.090%,ti:0.008~0.030%,als:0.015~0.060%,n:≤0.0080%,ca:0.0010~0.0050%%,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且c+nb:0.11~0.15%;同时要满足:碳当量cev=c+mn/6+(cr+mo+v)/5+(ni+cu)/15≤0.65%,焊接冷裂纹敏感性指数pcm=c+si/30+mn/20+cu/20+ni/60+cr/20+mo/15+v/10+5b≤0.25%,耐候性指数i(%)=26.01cu+3.88ni+1.20cr+1.49si+17.28p-7.29cu×ni-9.10ni×p-33.39cu2≥6.0%;力学性能屈服强度≥690mpa,抗拉强度在810~930mpa,屈强比在0.74~0.85,-40℃kv2≥155j;金相组织为贝氏体+铁素体,其中铁素体体积比不低于20%。

优选地:以下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含量在:c:0.044~0.89%,si:0.022~0.187%,mn:0.92~1.65%,ni:0.47~1.35%,mo:0.28~0.72%,cr:0.38~0.63%%,nb:0.042~0.083%,c+nb:0.115~0.142%。

生产一种屈服强度≥690mpa的低屈强比耐候桥梁用钢的方法,其步骤:

1)对铸坯加热,并控制均热段铸坯心部的温度在1080~1180℃;

2)进行粗轧,控制粗轧温度在1130~980℃,并按照成品厚度t+(25~60)mm控制中间坯的厚度;

3)进行精轧,并控制精轧开轧温度在930~830℃(具体温度与成品板厚有关,成品厚度越薄,开轧温度越高),终轧温度在750~820℃;

4)进行分段冷却:第一阶段:冷却速率为1~2℃/s,并控制该段钢板的铁素体体积比达20%到40%;第二阶段:冷却开始温度在730~800℃,在冷却速率为10~30℃/s下冷却至100~350℃;第三阶段:自然冷却至室温;

5)进行回火,回火温度在180~380℃,并在此温度下保温20~40min,保温时间与成品厚度成正相关关系;

6)自然冷却至室温。

优选地:精轧开轧温度在920~820℃,终轧温度在760~810℃。

优选地:第二阶段冷却开始温度在740~790℃,冷却速率在12~30℃/s。

优选地::回火温度在200~350℃,并在此温度下保温25~32min。

本发明中各元素的作用

本发明的c含量选择在0.04%~0.10%。c是提高钢的强度的有效元素,当碳含量较高时,如超过0.12%时,极易形成马氏体而恶化钢的低温韧性,抗拉强度也容易超出上限,对焊接性的影响更大。当碳含量较低时,如小于0.04%,会使钢板强度不足,钢中的硬相偏少,屈强比控制较为困难。c含量的优选在0.044~0.89%。

本发明的si含量在0.01~0.20%,过高含量的si将恶化高强钢焊接haz的低温韧性,本发明将si的上限设定为0.20%,由于脱氧的原因,钢中会残留一定的si,因此si的下限设定为0.01%。si含量的优选在0.022~0.187%。

本发明的mn含量在0.80~1.70,mn是重要的强韧化元素,是奥氏体稳定化元素,能扩大铁碳相图中的奥氏体区,促进中温组织转变。较高含量的mn极易在钢中产生严重的中心偏析,恶化钢的低温韧性,焊接时钢板haz容易产生裂纹,对于得到本发明钢的力学性能来讲,也是不必要的,而太低的mn则容易降低钢的强度。mn含量的优选在0.92~1.65%。

本发明的p≤0.010%,较高含量的p会显著提高钢的耐候性,但也会降低钢的焊接性,增加钢的冷脆倾向,产生比较严重的中心偏析。

本发明的s≤0.005%,较高含量的s会降低钢的耐蚀性、低温韧性、z向性能。

本发明的cu含量为0.20~0.55%,cu能改善钢的淬透性,可以明显提高厚钢板的心部强度,也是重要的提高耐候性的元素,cu的加入量大于0.50%时,钢板焊接热影响区韧性会降低,且在钢坯加热过程中易产生网裂。cu含量的最佳优选为0.25~0.45%。

本发明的ni含量为0.40~1.50,ni能提高淬透性,具有一定的强化作用,还能显著地改善母材和焊接haz的低温韧性。ni还能有效阻止cu的热脆引起的网裂。对于高强钢而言,加入量小于0.40%,则ni提高低温韧性的作用不明显,但含量过高则增加生产成本。ni含量的优选在0.47~1.35%。

mo:0.28~0.72%,cr:0.38~0.63%%,nb:0.042~0.083%,c+nb:0.115~0.142%。

本发明的mo含量为0.20~0.80,mo可以使铁素体从奥氏体中析出并增加奥氏体的稳定性,对珠光体的形成具有强烈的阻碍作用,促进贝氏体类组织转变。mo由于扩散速度较慢,可以提高微合金碳氮化物的热稳定性,这对于高强度中厚板桥梁用钢尤其重要。因为桥梁杆件在焊接过程中会由于不均匀受热产生变形,为了保证构件的尺寸精度,只能采用火焰方式进行矫正,一般的桥梁结构厚钢板,在火焰矫正后会发生显著的强度弱化和韧性恶化,而适宜的mo可以有效地降低这种影响。适量的mo还会改善由于厚度方向由冷速不均匀所带来的组织不均匀问题。但是mo属于贵重元素,过量的mo将会提高钢的合金成本,也会使钢板和焊接接头的低温韧性显著恶化。mo含量的优选在0.28~0.72%。

本发明中cr的含量为0.35~0.70%,适宜的cr可以提高钢的强度,显著改善钢的耐候性,但是含量过高,如超过0.80%则易增加焊接难度,而小于0.35%则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cr含量的优选在0.38~0.63%%。

本发明的nb含量为0.030~0.090%,优选地在0.042~0.083%。nb是强碳氮化合物形成元素,能提高钢的奥氏体再结晶温度,奥氏体可以在更高的轧制温度下进行轧制。此外nb在控制轧制连续冷却过程中的析出强化作用,通过nb的碳氮化物的应变诱导析出可以钉扎奥氏体晶粒,细化奥氏体晶粒并提高强度及低温韧性。nb在大于0.090%时,在低碳贝氏体钢中细化晶粒提高强度的效果非常明显,屈强比也较难控制,而小于0.030%时,钢的晶粒细化效果不太明显,影响钢的强度和韧性。

本发明的ti含量为0.008~0.030,ti是强氮化物形成元素,ti的氮化物能有效地钉扎奥氏体晶界,因此有助于控制奥氏体晶粒的长大。

本发明的钢als含量控制在≤0.060,al是钢中的主要脱氧元素。al含量过高时将导致al的氧化物夹杂增加,降低钢的纯净度,不利于钢的韧性。al的熔点较高,在生产中,al可以用来阻止晶粒长大。

本发明对n的含量有限定,要求≤0.0080%,过高含量的n将影响钢的时效性能。

本发明中ca的含量控制在0.0005~0.0060%,适宜的ca可以使硫化物球化,改善钢的纵横向力学性能差异,提高钢的耐候性,但是过高的含量的ca将增加夹杂物风险,恶化钢质。

此外,为了保证合适的强韧性,c和nb还必须满足c+nb=0.11~0.15%,优选地在0.115~0.142%。降低c含量可以提高碳化铌的固溶度,这样就允许添加较高含量的nb,以提高钢的强化效果。因此,当碳含量较高时,钢中添加较高含量的nb将不可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强化效果。在本发明中,为了简化起见,c和nb的含量有一个适宜的限定,即c+nb=0.115~0.142%。

本发明之所以控制精轧开轧温度在930~830℃,终轧温度在750~820℃;优选地在精轧开轧温度在920~820℃,终轧温度在760~810℃,是由于过高的开轧温度容易导致混晶,过低的开轧温度不能保证有效终轧温度,当终轧温度过高或者过低时,不易生成所需的硬软复相组织,且钢的强韧性会造成影响。

本发明之所以控制第一阶段:冷却速率为1~2℃/s,并控制该段钢板的铁素体体积比达到20-30%;第二阶段:冷却开始温度在730~800℃,在冷却速率为10~30℃/s下冷却至100~350℃,优选地在第二阶段冷却开始温度在730~790℃,冷却速率在12~30℃/s,是由于在第一阶段,需要使钢中得到适宜的铁素体组织,在第二阶段,则需要较大的冷却速率完成硬相组织的转变。本发明之所以控制回火温度在180~380℃,并在此温度下保温20~40min,优选地回火温度在187~365℃,并在此温度下保温25~32min,是由于回火可以降低钢板残余应力,且屈强比不至于太高。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在保证桥梁结构用高强钢屈服强度≥690mpa,抗拉强度在810~930mpa,-40℃kv2≥150j的前提下,使屈强比在0.74~0.85,解决了桥梁工程在向大跨度、重载荷方向发展面临的选材用材问题,可以降低结构自重,降低桥梁工程设计、制造、施工难度等。

说明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金相组织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予以详细描述:

表1为本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的取值列表;

表2本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的主要工艺参数列表;

表3为本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性能检测情况列表。

本发明各实施例均按照以下步骤生产:

1)对铸坯加热,并控制均热段铸坯心部的温度在1080~1180℃;

2)进行粗轧,控制粗轧温度在1130~980℃,并按照成品厚度t+(25~60)mm控制中间坯的厚度;

3)进行精轧,并控制精轧开轧温度在930~830℃,终轧温度在750~820℃;

4)进行分段冷却:第一阶段:冷却速率为1~2℃/s,并控制该段钢板的铁素体体积比达到20%;第二阶段:冷却开始温度在730~800℃,在冷却速率为10~30℃/s下冷却至100~350℃;第三阶段:自然冷却至室温;

5)进行回火,回火温度在180~380℃,并在此温度下保温20~40min,保温时间与成品厚度成正相关关系;

6)自然冷却至室温。

表1本发明实施例与比较例的化学成分列表(wt%)

注:①实施例1-9均经微ca处理,实际含量≤0.0060%。

②对比例2中al含量为全铝含量。

③对比例1为cn102851615a号文献中的实施例1,对比例2为cn101985725b号专利中的实施例3,对比例3为cn102011068b号专利中的案例1,以下同。

表2本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的主要工艺参数列表

表3本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的力学和耐蚀性能对比列表

注①:实施例1中的冲击试样采用10×7.5×55mm辅助试样尺寸,实施例2-9采用标准冲击试样尺寸10×10×55mm;

②:对比例1中记载为rel。

由表1可见,对比例1没有关注si含量过高时对母材和焊接haz低温韧性的有害作用,并且钢种的ni含量偏低,不足以使这种高强钢保持稳定的低温冲击韧性,并且没有考虑c和nb在钢中的有益配比。对比例2除了具有对比例1所有的不利特征外,钢中mn含量偏高,极易形成较强的中心偏析。对比例3的si含量也偏高,并且钢中还添加了极易氧化的b元素。由表1中的耐腐蚀性指数i可见,本发明实施例一般在6.3-7.6%,明显高于对比例的6.1-6.3%,所以本发明钢的耐腐蚀性要明显优于或等于对比例。

由表2可见,对比例1对轧后冷却速率要求太高,59.2℃/s的冷速对于厚钢板(如≥25mm)而言,很显然常规设备难以达到要求。对比例2中40mm厚度的钢板要求冷速为31℃/s,很显然也偏高。对比例3的冷却速度适中,但是钢板要进行720℃回火,由于这一温度接近与钢的临界点ac1,屈强比虽然能保证,但是钢的低温韧性会变差。本发明要求钢的轧后冷速为10-30℃/s,一般的设备都能满足要求。

由表3可见,对比例1的低温韧性偏低。对比例2的屈服强度偏低。对比例3屈强比很低,仅0.65,很显然,过低的屈强比也会造成的一定的资源浪费,因其屈服强度过低,并且钢的低温韧性也偏低,如只展示了-20℃冲击试验性能。

本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最佳例举,并非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性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