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66555发布日期:2019-05-24 22:36阅读:1227来源:国知局
造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尤其是涉及一种造型模具。



背景技术:

造型模具用在DISA线上,机器铸造的生产线叫DISA线。造型模具用来造型,造完的砂型用来浇注,经浇注制成产品。

造型模具的入水口是指用于浇筑的液体(如铁水)进入型腔的入口,入水口也叫内浇口。内浇口与内浇道连接,内浇道与铸件成型区连接,经浇筑后得到预期质量的产品。

但是,本领域人员发现,目前的造型模具给下线以后的产品的后续处理工序带来很多麻烦,例如进行浇道与铸件分离的工序时,铸件与浇道的分离较困难,需要进行研磨处理,工作量大。

因此,使用目前的造型模具加工出的铸件,铸件与浇道的分离较困难,存在加工时间长,加工效率低,加工质量低的问题。

综上,如何提供一种造型模具,使经其浇注制成的铸件在进行铸件与浇道的分离工序时更轻易、更简化,加工时间更短、加工效率更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造型模具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造型模具,以缓解现有技术中机器铸造的生产线使用的造型模具所存在的以下问题:经其浇筑的铸件上的浇道在后续加工时不易分离。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造型模具,包括内浇口,所述内浇口的两侧布置铸件成型区和内浇道,所述内浇口的内侧壁开设有第一应力槽;所述第一应力槽靠近所述铸件成型区布置;

所述内浇口的内侧壁开设有第二应力槽,所述第二应力槽包括依次连接的左槽壁、槽底和右槽壁,所述左槽壁靠近所述第一应力槽布置;

所述内浇口的内侧壁开设有第三应力槽,所述第三应力槽和所述第二应力槽相对于所述内浇口的轴线对称布置;

所述内浇口的内侧壁开设有第四应力槽,所述第四应力槽和所述第一应力槽相对于所述内浇口的轴线对称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应力槽包括依次连接的左槽壁、槽底和右槽壁,所述左槽壁位于靠近所述铸件成型区的一侧;

所述左槽壁和所述槽底,以及所述右槽壁和所述槽底之间的夹角均大于或者等于90°。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应力槽的左槽壁和所述槽底的夹角等于 90°。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应力槽的右槽壁和所述槽底的夹角为150°到155°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应力的左槽壁和所述第二应力的槽底之间的夹角为140°到150°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应力槽包括依次连接的左槽壁、槽底和右槽壁,所述左槽壁位于靠近所述铸件成型区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应力槽的右槽壁和所述第四应力槽的槽底之间的夹具为150°至160°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造型模具,包括相互连通的内浇口,内浇口的两侧布置铸件成型区和内浇道,内浇口和内浇道连通,铸件成型区和内浇道连通。内浇道使铁水得到缓冲,保证产品外观。内浇口与铸件及内浇道连接,保证铁水平稳充型,得到预期质量的产品。进行浇筑时用于浇筑的液体(如铁水)从内浇口进入,经内浇道到达铸件成型区内,铸件在铸件成型区内成型。

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造型模具,内浇口的内侧壁开设有第一应力槽。第一应力槽靠近铸件成型区布置。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的内侧壁开设有第一应力槽,当内浇口铸件成型后,铸件上的内浇道上形成一个突出部。把铸件上的浇道剪开使用液压钳,当铸件上的需要剪下的内浇道上有一个突出部时,液压钳可以直接以这个突出部为下液压钳的基准。由于液压钳在内浇道上的这一突出部的位置处受力比较集中,这一位置受到牵扯时会最先断开,形成断裂源,形成穿晶断裂。

因此,具有突出部的浇道更容易从铸件上分离。故使用所述造型模具所制成的铸件,铸件上的浇道在后续加工时更容易分离。而目前的造型模具,进行浇道与铸件分离的工序时,从铸件上分离浇道的较困难,有一些情况下还需要进行研磨处理,因此铸件与浇道分离时的工作量大。由于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造型模具后,所成型的铸件上的浇道在后续加工时更容易分离,进而,铸件上的内浇口几乎没有残留,后续加工中一些情况中不再需要研磨,即使需要研磨也更方便,并且减少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研磨的效率,降低了研磨的成本。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较之原有技术,具有铸件上的浇道在后续加工时容易分离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造型模具的平面图;

图2为图1中C-C截面的剖视图。

标记:1-内浇口;2-铸件成型区;3-内浇道;

4-第一应力槽;5-第二应力槽;6-第三应力槽;7-第四应力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造型模具,所述造型模具包括内浇口 1,所述内浇口1的两侧布置铸件成型区2和内浇道3,所述内浇口的内侧壁开设有第一应力槽4;所述第一应力槽4靠近所述铸件成型区2布置。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造型模具,包括相互连通的内浇口1,内浇口1的两侧布置铸件成型区2和内浇道3,内浇口1和内浇道3连通,铸件成型区2和内浇道3连通。内浇道使铁水得到缓冲,保证产品外观。内浇口与铸件及内浇道连接,保证铁水平稳充型,得到预期质量的产品。进行浇筑时用于浇筑的液体(如铁水) 从内浇口进入,经内浇道到达铸件成型区内,铸件在铸件成型区内成型。

如图2,实施例提供的所述造型模具,内浇口的内侧壁开设有第一应力槽4。第一应力槽4的深度方向背离内浇口的轴线方向,第一应力槽靠近铸件成型区2布置。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的内侧壁开设有第一应力槽,当内浇口铸件成型后,铸件上的内浇道上形成一个突出部。把铸件上的浇道剪开使用液压钳,当铸件上的需要剪下的内浇道上有一个突出部时,液压钳可以直接以这个突出部为下液压钳的基准。由于液压钳在内浇道上的这一突出部的位置处受力比较集中,这一位置受到牵扯时会最先断开,形成断裂源,形成穿晶断裂。

因此,具有突出部的浇道更容易从铸件上分离。故使用所述造型模具所制成的铸件,铸件上的浇道在后续加工时更容易分离。而目前的造型模具,进行浇道与铸件分离的工序时,从铸件上分离浇道的较困难,有一些情况下还需要进行研磨处理,因此铸件与浇道分离时的工作量大。由于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造型模具后,所成型的铸件上的浇道在后续加工时更容易分离,进而,铸件上的内浇口几乎没有残留,后续加工中一些情况中不再需要研磨,即使需要研磨也更方便,并且减少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研磨的效率,降低了研磨的成本。

如图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应力槽4包括依次连接的左槽壁、槽底和右槽壁,所述左槽壁位于靠近所述铸件成型区2的一侧;所述左槽壁和所述槽底,以及所述右槽壁和所述槽底之间的夹角均大于或者等于90°。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应力槽的左槽壁和所述槽底的夹角等于 90°。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应力槽的右槽壁和所述槽底的夹角为150°到155°之间。

如图2,进一步的,所述内浇口1的内侧壁开设有第二应力槽5,所述第二应力槽5包括依次连接的左槽壁、槽底和右槽壁;其中第二应力槽5的左槽壁靠近所述第一应力槽4布置。

如图2,第二应力槽5和第一应力槽4均位于内浇口1的同一侧。但是第二应力槽5和第一应力槽4的尺寸不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应力的左槽壁和所述第二应力的槽底之间的夹角为140°到150°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内浇口的内侧壁开设有第三应力槽,所述第三应力槽和所述第二应力槽相对于所述内浇口的轴线对称布置。

如图2,第三应力槽6设置在第二应力槽5和第一应力槽4的对侧,第三应力槽6位于内浇口的另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内浇口1的内侧壁开设有第四应力槽7,所述第四应力槽和所述第一应力槽相对于所述内浇口的轴线对称布置。

如图2,可选的,第三应力槽6的尺寸可以参照第二应力槽5的尺寸。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应力槽包括依次连接的左槽壁、槽底和右槽壁,所述左槽壁位于靠近所述铸件成型区的一侧。

如图2,第四应力槽7和第三应力槽6均位于内浇口1的同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应力槽的右槽壁和所述第四应力槽的槽底之间的夹具为150°至160°之间。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