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式感应淬火冷却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80140发布日期:2021-07-30 13:30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式感应淬火冷却槽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淬火冷却槽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复式感应淬火冷却槽。



背景技术:

目前,淬火是将金属工件加热到临界温度ac3或ac1以上,并保温一段时间,使金属工件内部组织全部奥氏体化或部分奥氏体化,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冷却,以获得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相关技术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4897990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复式感应淬火冷却槽,包括盛有淬火液的淬火圆外槽和位于淬火圆外槽内的淬火内槽;淬火内槽上开设有通孔且淬火内槽上设置有环形喷水圈;环形喷水圈上开设有若干朝向环形喷水圈内部的喷水孔;淬火圆外槽内设置有抽水管;环形喷水圈上连接有于若干喷水孔均相通的出水管;出水管与抽水管相连通且出水管与抽水管相接处设置有循环冷却泵。水流流速过快时,会使出水管出现晃动的情况;当出水管晃动时会影响水流进入环形喷水圈的速率,从而对喷淋速率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工件淬火后的冷却效果。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出水管晃动时会影响水流进入环形喷水圈的速率,从而对喷淋速率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工件淬火后的冷却效果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降低出水管出现晃动的可能性,本申请提供一种复式感应淬火冷却槽。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复式感应淬火冷却槽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复式感应淬火冷却槽,包括淬火外槽以及用于将送液管固定于所述淬火外槽内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对送液管抵压固定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横杆以及分别固定于所述横杆一侧的两个立杆;所述淬火外槽内周面开设有两个第一安装槽;所述淬火外槽通过第一安装槽沿淬火外槽径向与立杆滑移连接;所述淬火外槽侧壁内设置有用于对立杆进行固定的固定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固定组件对立杆进行固定后,横杆会对送液管抵压固定,从而将送液管固定于淬火外槽的内侧壁。固定后的送液管在进入液体后会降低晃动的可能性,从而减少由于送液管晃动对喷水的影响,进而提高淬火后的冷却效果。

可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沿横杆长度方向与淬火外槽滑移连接的插接件以及固定于所述插接件远离立杆一侧的第三弹簧;所述插接件用于与立杆远离横杆一侧插接;两个第一安装槽的相对外侧分别分别开设有第四安装槽,所述淬火外槽通过第四安装槽与插接件滑移连接;所述第三弹簧远离插接件一端与所述第四安装槽远离第一安装槽一侧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弹簧为插接件提供向靠近立杆一侧的弹力,便于通过第三弹簧驱动插接件与立杆插接,从而为立杆提供固定效果,进而将立杆固定于第一安装槽内,并通过横杆对送液管进行固定。

可选的,每个所述第一安装槽远离横杆一侧均开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淬火外槽通过第二安装槽沿横杆长度方向滑移连接有滑移件;每个所述第二安装槽靠近第一安装槽一侧均开设有第三安装槽;所述淬火外槽通过第三安装槽沿淬火外槽径向滑移连接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靠近立杆一侧开设有用于穿设插接件的方形通孔;所述方形通孔靠近滑移件一侧固定有用于与插接件靠近滑移件一侧插接的连接件;所述滑移件与立杆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滑移件向靠近限位件一侧移动的第一抵压组件;所述滑移件与限位件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限位件向远离滑移件一侧移动的第二抵压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件为插接件提供限位效果;限位件移动后,穿设于方形通孔内的插接件与连接件分离,插接件在第三弹簧作用下向靠近立杆一侧复位,从而与立杆插接。设置限位件,降低插接件阻挡立杆移动的可能性。

可选的,所述限位件远离滑移件一侧固定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远离限位件一端与所述第三安装槽远离第二安装槽一侧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件向靠近淬火内槽一侧移动后,第二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第二弹簧向限位件施加向靠近远离淬火内槽一侧的弹力,便于通过第二弹簧驱动限位件向远离淬火内槽一侧复位。

可选的,所述第二抵压组件包括分别开设于滑移件与立杆相对内侧的两个第一斜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立杆通过第一斜面抵压滑移件,便于通过立杆推动滑移件向靠近限位件一侧移动。

可选的,所述第一抵压组件包括分别开设于滑移件与限位件相对内侧的两个第二斜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移件通过第二斜面抵压限位件,便于通过滑移件抵压限位件向淬火内槽一侧移动。

可选的,所述滑移件远离立杆一侧固定有燕尾块,所述第二安装槽远离第一安装槽一侧开设有燕尾槽,所述燕尾块通过燕尾槽与淬火外槽沿横杆长度方向滑移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燕尾槽为燕尾块提供导向作用,降低滑移件沿横杆长度方向移动过程中偏离轨道的可能性。

可选的,所述横杆靠近立杆一侧固定有两个第一弹簧,每个所述第一弹簧远离横杆一端均与所述淬火外槽内周面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横杆向远离淬火内槽一侧移动后,第一弹簧会向横杆施加向靠近淬火内槽一侧的弹力,便于通过第一弹簧驱动横杆向靠近淬火内槽一侧移动。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固定后的送液管在进入液体后会降低晃动的可能性,从而减少由于送液管晃动对喷水的影响,进而提高淬火后的冷却效果;

2.第三弹簧为插接件提供向靠近立杆一侧的弹力,便于通过第三弹簧驱动插接件与立杆插接,从而为立杆提供固定效果,进而将立杆固定于第一安装槽内,并通过横杆对送液管进行固定;

3.限位件为插接件提供限位效果;限位件移动后,穿设于方形通孔内的插接件与连接件分离,插接件在第三弹簧作用下向靠近立杆一侧复位,从而与立杆插接。设置限位件,降低插接件阻挡立杆移动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复式感应淬火冷却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淬火外槽;2、淬火内槽;21、环形喷液圈;22、漏液通孔;23、循环冷却泵;24、送液管;25、输液管;26、燕尾块;27、燕尾槽;3、固定装置;31、固定件;32、横杆;33、立杆;34、第一安装槽;35、第一弹簧;36、第二安装槽;37、滑移件;38、第一斜面;4、限位件;41、第三安装槽;42、第二弹簧;43、第二斜面;44、第四安装槽;45、插接件;46、第三弹簧;47、方形通孔;48、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复式感应淬火冷却槽。参照图1,复式感应淬火冷却槽包括淬火外槽1以及固定于淬火外槽1内的淬火内槽2。淬火内槽2内周面嵌设有环形喷液圈21。淬火内槽2底面开设有漏液通孔22。淬火外槽1一侧设置有循环冷却泵23;淬火外槽1内设置有用于与循环冷却泵23固定连接的送液管24;淬火内槽2外周面固定连通有与循环冷却泵23固定连接的输液管25。淬火外槽1内设置有用于固定送液管24的固定装置3。淬火过程中,循环冷却泵23会通过输液管25将淬火液输入环形喷液圈21内,并通过环形喷液圈21向淬火内槽2内的工件进行喷淋。淬火液由漏液通孔22流入淬火外槽1内,并经过送液管24重新流回循环冷却泵23内。

固定装置3包括用于对送液管24抵压固定的固定件31。固定件31包括横杆32以及分别固定于横杆32一侧的两个立杆33。淬火外槽1内周面开设有两个第一安装槽34;淬火外槽1通过第一安装槽34沿淬火外槽1径向与立杆33滑移连接。横杆32靠近立杆33一侧固定有两个第一弹簧35,每个第一弹簧35均套设于立杆33周侧,每个第一弹簧35远离横杆32一端均与淬火外槽1内周面固定连接。横杆32向远离淬火内槽2一侧移动后,第一弹簧35会向横杆32施加向靠近淬火内槽2一侧的弹力,便于通过第一弹簧35驱动横杆32向靠近淬火内槽2一侧移动。

每个第一安装槽34远离横杆32一侧均开设有第二安装槽36,淬火外槽1通过第二安装槽36沿横杆32长度方向滑移连接有滑移件37。滑移件37与立杆33的相对内侧分别开设有第一斜面38。每个第二安装槽36靠近第一安装槽34一侧均开设有与第一安装槽34平行设置的第三安装槽41。淬火外槽1通过第三安装槽41沿淬火外槽1径向滑移连接有限位件4。限位件4远离滑移件37一侧固定有第二弹簧42,第二弹簧42远离限位件4一端与第三安装槽41远离第二安装槽36一侧固定连接;限位件4向靠近淬火内槽2一侧移动后,第二弹簧42处于压缩状态,第二弹簧42向限位件4施加向靠近远离淬火内槽2一侧的弹力,便于通过第二弹簧42驱动限位件4向远离淬火内槽2一侧复位。滑移件37与限位件4的相对内侧分别开设有第二斜面43。滑移件37远离立杆33一侧固定有燕尾块26,第二安装槽36远离第一安装槽34一侧开设有燕尾槽27,燕尾块26通过燕尾槽27与淬火外槽1沿横杆32长度方向滑移连接。燕尾槽27为燕尾块26提供导向作用,降低滑移件37沿横杆32长度方向移动过程中偏离轨道的可能性。

每个第三安装槽41远离第一安装槽34一侧均开设有第四安装槽44,淬火外槽1通过第四安装槽44沿横杆32长度方向滑移连接有插接件45。插接件45用于与立杆33远离横杆32一侧插接。插接件45远离立杆33一侧固定有第三弹簧46,第三弹簧46远离插接件45一端与第四安装槽44远离第一安装槽34一侧固定连接;插接件45向远离立杆33一侧移动后,第三弹簧46处于压缩状态,第三弹簧46向插接件45施加向靠近立杆33一侧的弹力,便于通过第三弹簧46驱动插接件45向靠近立杆33一侧复位。限位件4靠近立杆33一侧开设有用于穿设插接件45的方形通孔47。方形通孔47靠近滑移件37一侧固定有用于与插接件45靠近滑移件37一侧插接的连接件48。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复式感应淬火冷却槽的实施原理为:

立杆33向远离淬火内槽2一侧移动后,立杆33会通过第一斜面38抵压滑移件37,并推动滑移件37向远离立杆33一侧移动;滑移件37通过第二斜面43抵压限位件4,并推动限位件4向靠近淬火内槽2一侧移动。限位件4移动后,穿设于方形通孔47内的插接件45与连接件48分离,插接件45在第三弹簧46作用下向靠近立杆33一侧复位,从而与立杆33插接。插接件45为立杆33提供固定效果后,横杆32为送液管24提供固定作用,降低送液管24移动的可能性。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