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合金包裹铜纳米线制备多功能核壳纳米材料的方法

文档序号:9243139阅读:7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合金包裹铜纳米线制备多功能核壳纳米材料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核壳纳米材料,尤其是涉及一种合金包裹铜纳米线制备多功能核壳纳米材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光电子器件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透明电极在平板电视、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触摸屏、有机发光二级管、太阳能电池等光电子器件有着广泛的应用。所谓透明电极,就是一层既能传导电流又不阻碍光通过的薄膜。传统的透明电极材料一般是ITO及AZO等,随着光电子的快速发展,对于透明电极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传统电极因其制作工艺复杂、资源短缺及价格昂贵等带来的矛盾日渐突出。另外,由于柔性衬底材料的迅速发展,寻找新型透明电极材料的要求显得更为迫切。近几年来,以PEDOT为代表的导电聚合物、碳纳米管、石墨稀以及金属纳米线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研宄(A.R.Rathmell et al.,Adv.Mater.2011,23,4798)。其中,Cu纳米线透明电极具备了可大规模定量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等优势,同时与ITO还有着相当的光电特性,因此其在众多新型透明电极材料中脱颖而出,被公认为新一代的透明电极材料。
[0003]在Cu纳米线的研宄中,人们发现其有很好的机械稳定性,弯折1000次以上仍保持性能不变(s.R.Ye et al.,Adv.Mater.2014,26,6670),唯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增加Cu纳米线的稳定性,特别是抗氧化能力。因此Wiley研宄小组尝试用不同方法在Cu纳米线表面分别包裹了 N1、Zn、Sn 等金属(Z.F.Chen et al.,Acs.Nan0.2014,8,9673),以此提高了 Cu纳米线的抗氧化能力。然而,由于其包裹实验过于繁琐,包裹不同金属需用到不同的实验方法,且他们在裹Sn,Zn实验中用到的电镀法,成本昂贵,工艺复杂,难于大规模运用。
[0004]基于上述考虑,如何将N1、Zn、Sn、Ti等这类高电导率强抗氧化性的金属包裹在Cu纳米线上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不仅可以提高Cu纳米线电极的抗氧化性,而且具有不同功函数的透明金属电极,提高铜基纳米线透明电极应用上广泛性和灵活性的一种合金包裹铜纳米线制备多功能核壳纳米材料的方法。
[0006]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0007]I)将Cu纳米线与金属有机盐混溶于十八烯胺溶液中并装入反应容器内;
[0008]2)将反应容器置于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中,在设定温度下进行搅拌加热,整个反应在两个温度区间内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大气氛围下,将反应容器内溶液温度由室温加热至80?120°C后,磁力搅拌器进入恒温加热模式,溶液温度保持不变,同时,通入N2,使反应溶液在队氛围下恒温加热10?20min ;第二阶段,当金属有机盐为乙酰丙酮镍或乙酰丙酮锌(即在Cu纳米线上包裹镍或锌)时,反应温度为180?210°C,此时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温度设定为180?210°C ;当金属有机盐为乙酰丙酮钒或乙酰丙酮钛(即在Cu纳米线上包裹钒或钛)时,反应温度为140?170°C,此时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温度设定为140?170°C,当反应溶液的温度由80?120°C达到设定温度后,反应再次进入恒温加热模式,30?60min后,反应结束;
[0009]3)反应结束后,关闭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待反应溶液自然冷却,加入正己烷溶液,再将反应容器置于超声仪中进行超声后,将溶液转移至离心管中离心,纳米线固体沉积在离心管底部,将离心管中的上层溶液倒掉即可获得完成包裹后的Cu纳米线。
[0010]在步骤I)中,所述金属有机盐可选自乙酰丙酮镍、乙酰丙酮锌、乙酰丙酮钒、乙酰丙酮氧钛等中的一种;所述Cu纳米线与金属有机盐的摩尔比可为(4?20): 1
[0011]在步骤3)中,所述正己烷溶液的加入量可为反应容器容量的1/3 ;所述超声的时间可为3?5min。
[0012]本发明利用离心技术和液相合成法,将不同金属可选择地、灵活地包裹在Cu纳米线表面,形成同轴型的包裹结构。利用壳层金属稳定不易氧化的特性,提高Cu纳米的稳定性;利用壳层金属功函数不同的特点,实现透明电极功函数可调,提高了 Cu纳米线的电学特性。
[0013]本发明实现了用同一种方法在Cu纳米线上包裹上了不同金属,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定量制备,易于大规模生产运用。包裹后的Cu纳米线不仅保持了良好的光电特性又具备了抗氧化的特性,加之所包裹的金属有着不同的功函数,因此能实现在各类光电器件上的广泛应用。
[0014]本发明的关键是:1)本发明采用特定的反应物进行液相化学合成,首先是反应溶剂采用十八烯胺。十八烯胺起溶剂、分散剂、还原剂、表面活性剂等作用。其次,选择了性质类似,不同金属的乙酰丙酮盐作为金属壳层的前驱物,获得金属壳层源。2)本发明的另一关键是设置温度梯度,分阶段进行反应,这主要是利用反应物的化学性质来设计的。抓住了以上两个关键点后,设计技术路线,并取得了预期效果,完成了金属包裹,制备出一维核壳纳米结构。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金属包裹Cu纳米线的原理示意图。
[0016]图2为制备的铜纳米线的SEM图。
[0017]图3为合成的N1Cu核壳结构纳米线的TEM图。
[0018]图4为N1Cu核壳结构纳米线中Cu的TEM元素mapping图。
[0019]图5为N1Cu核壳结构纳米线中Ni的TEM元素mapping图。
[0020]图6为合成的ZnOCu核壳结构纳米线的SEM图。
[0021]图7为ZnOCu核壳结构纳米线中Cu的TEM元素mapping图。
[0022]图8为ZnOCu核壳结构纳米线中Zn的TEM元素mapping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在Cu纳米线表面包裹镍壳层为例。
[0024]1、首先,反应前的准备工作以及对Cu纳米线和乙酰丙酮镍进行化学配比。
[0025]I)确定出Cu纳米线的摩尔质量,将事先制备好分散在正己烷溶液的适量Cu纳米线装入50ml容量的离心管中,将离心管放入离心中进行离心处理,离心机参数为:转速9000r/min,离心时间 5min。
[0026]2)离心处理后将离心管上层的正己烷溶液倒掉,保留沉积在离心管底部的Cu纳米线固体。为了减小误差,一般将离心管放置一小段时间,使残留的正己烷挥发得更加完全,从而获得更为纯净的Cu纳米线。
[0027]3)用分析天平称量底部沉有Cu纳米线的离心管的质量,用该质量减去离心管的质量就是将要参与反应Cu纳米线的质量(注:一般在装入Cu纳米线和正己烷溶液前用分析天平称得空离心管的质量),通过换算即可获得Cu纳米线的摩尔质量。
[0028]4)用移液管量取8?15ml十八烯胺溶液于步骤3)中的离心管中,将离心管放入超声仪中,超声I?2min,使得Cu纳米线分散在十八烯胺溶液。随后将分散有Cu纳米线的十八烯胺溶液转移至25ml的反应容器中(反应容器)。
[00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