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进行空气循环的等温正火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80927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进行空气循环的等温正火炉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
[0001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进行空气循环的等温正火炉。
[0002]【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对于金属工件(例如低中碳钢、合金钢灰口铸铁、高铬钢球等)的正火和空冷淬火处理,以此为锻造或铸造工件等后道切削工艺提供必要的准备。一般在炉中加热保温后,继之以空气快速冷却,其中工件的热能在冷却后大量流失,由此存在能源浪费大,热污染严重等缺陷。
[0003]
【发明内容】
: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可进行空气循环的等温正火炉,且可进行热回收循环使用,减少热量流失。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可进行空气循环的等温正火炉,包括主炉体和副炉体,所述主炉体通过隔断分隔成上层炉道和下层炉道,所述上层炉道内沿水平方向分为预热段和加热保温段,所述下层炉道为缓冷段,所述上层炉道和下层炉道水平设置,所述加热保温段的尾端与缓冷段的首端相通,所述上层炉道内设置有贯穿预热段和加热保温段的上层输送带,所述缓冷段内设置有下层输送带,于所述主炉体的水平方向上,所述下层输送带的首端突伸出上层输送带的尾端,所述副炉体与上层炉道之间分别通过热量导入管和冷量导出管连接,所述副炉体与下层炉道之间分别通过热量导出管和冷量导入管连接,所述热量导入管的一端设置在副炉体的顶部,另一端设置在上层炉道的顶部,所述冷量导出管的一端设置在副炉体上,另一端设置在上层炉道的底部,所述冷量导入管的一端设置在副炉体的底部,另一端设置在下层炉道的底部,所述热量导出管的一端设置在下层炉道的顶部,另一端设置在副炉体上。
[0005]进一步的:所述下层输送带为板链式输送带,所述板链式输送带由若干弧形板片组成。
[0006]进一步的:若干所述弧形板片具有用以承托工件的承接面,所述承接面上贴服有弧形垫片。
[0007]进一步的:所述热量导入管、冷量导出管、热量导出管和冷量导入管内分别设置有风机,所述风机靠近主炉体设置。
[0008]进一步的:所述副炉体上分别设置有分别与热量导入管、冷量导出管、热量导出管和冷量导入管对接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所述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位于第一接口和第四接口之间。
[0009]进一步的:所述副炉体内设置有呈喇叭状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的口径小于第二端口的口径,所述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对接在第一端口内。
[0010]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本发明的可进行空气循环的等温正火炉通过设置主炉体和副炉体,并将主炉体设置成上层炉道和下层炉道,上层炉道和下层炉道分别通过热量导入管、冷量导出管、热量导出管和冷量导入管与副炉体进行连接,且所述热量导入管的一端设置在副炉体的顶部,另一端设置在上层炉道的顶部,所述冷量导出管的一端设置在副炉体上,另一端设置在上层炉道的底部,所述冷量导入管的一端设置在副炉体的底部,另一端设置在下层炉道的底部,所述热量导出管的一端设置在下层炉道的顶部,另一端设置在副炉体上,从而利用冷量下沉,热量上升的原理,将上层炉道内的冷空气抽出,将下层炉道内的热空气抽出,然后在副炉体内混合分离再将分离后的热空气注入到上层炉道内,将冷空气注入到下层炉道内,以实现热回收循环使用,减少热量流失的目的。
[0011]【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可进行空气循环的等温正火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弧形板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2]【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0013]请参见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可进行空气循环的等温正火炉,包括主炉体I和副炉体2,所述主炉体I通过隔断11分隔成上层炉道12和下层炉道13,所述上层炉道12内沿水平方向分为预热段14和加热保温段15,所述下层炉道13为缓冷段,所述上层炉道12和下层炉道13水平设置,所述加热保温段15的尾端与缓冷段13的首端相通,所述上层炉道12内设置有贯穿预热段14和加热保温段15的上层输送带3,所述缓冷段13内设置有下层输送带4,于主炉体I的水平方向上,所述下层输送带4的首端突伸出上层输送带3的尾端,由于该下层输送带4的首端突伸出上层输送带3的尾端,从而可以防止上层输送带3上的工件(未图示)在落入到下层输送带4上时,工件掉落到下层炉道13的底部。所述副炉体2与上层炉道12之间分别通过热量导入管5和冷量导出管6连接,所述副炉体2与下层炉道13之间分别通过热量导出管7和冷量导入管8连接,所述热量导入管5的一端设置在副炉体2的顶部,另一端设置在上层炉道12的顶部,所述冷量导出管6的一端设置在副炉体2上,另一端设置在上层炉道12的底部,所述冷量导入管8的一端设置在副炉体2的底部,另一端设置在下层炉道13的底部,所述热量导出管7的一端设置在下层炉道13的顶部,另一端设置在副炉体2上。具体的:所述副炉体2上分别设置有分别与热量导入管5、冷量导出管6、热量导出管7和冷量导入管8对接的第一接口 21、第二接口 22、第三接口 23和第四接口 24,所述第二接口 22和第三接口 23位于第一接口 21和第四接口 24之间。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冷量导出管6内的空气和热量导出管7内的空气汇流,所述副炉体2内设置有呈喇叭状的导流板9,所述导流板9具有第一端口(未图示)和第二端口(未图示),所述第一端口的口径小于第二端口的口径,所述第二接口 22、第三接口 23对接在第一端口内。
[001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层输送带4为板链式输送带,所述板链式输送带4由若干弧形板片41组成,以防止工件滚动而掉落到下层炉道13的底面,同时,也便于承接从上层炉道12上掉落下来的工件。若干所述弧形板片41具有用以承托工件的承接面42,所述承接面42上贴服有弧形垫片43,以防止掉落到板链式输送带4上的工件与板链式输送带4刚性碰撞,以保护工件。为了加快主炉体I和副炉体2内的空气置换,所述热量导入管5、冷量导出管6、热量导出管7和冷量导入管8内分别设置有风机10,所述风机10靠近主炉体I设置。
[0015]综上所述,可进行空气循环的等温正火炉通过设置主炉体I和副炉体2,并将主炉体I设置成上层炉道12和下层炉道13,上层炉道12和下层炉道13分别通过热量导入管5、冷量导出管6、热量导出管7和冷量导入管8与副炉体2进行连接,且所述热量导入管5的一端设置在副炉体2的顶部,另一端设置在上层炉道12的顶部,所述冷量导出管6的一端设置在副炉体2上,另一端设置在上层炉道12的底部,所述冷量导入管6的一端设置在副炉体2的底部,另一端设置在下层炉道13的底部,所述热量导出管7的一端设置在下层炉道13的顶部,另一端设置在副炉体2上,从而利用冷量下沉,热量上升的原理,将上层炉道12内的冷空气抽出,将下层炉道13内的热空气抽出,然后在副炉体2内混合分离再将分离后的热空气注入到上层炉道12内,将冷空气注入到下层炉道13内,以实现热回收循环使用,减少热量流失的目的。
[0016]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可进行空气循环的等温正火炉,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炉体和副炉体,所述主炉体通过隔断分隔成上层炉道和下层炉道,所述上层炉道内沿水平方向分为预热段和加热保温段,所述下层炉道为缓冷段,所述上层炉道和下层炉道水平设置,所述加热保温段的尾端与缓冷段的首端相通,所述上层炉道内设置有贯穿预热段和加热保温段的上层输送带,所述缓冷段内设置有下层输送带,于所述主炉体的水平方向上,所述下层输送带的首端突伸出上层输送带的尾端,所述副炉体与上层炉道之间分别通过热量导入管和冷量导出管连接,所述副炉体与下层炉道之间分别通过热量导出管和冷量导入管连接,所述热量导入管的一端设置在副炉体的顶部,另一端设置在上层炉道的顶部,所述冷量导出管的一端设置在副炉体上,另一端设置在上层炉道的底部,所述冷量导入管的一端设置在副炉体的底部,另一端设置在下层炉道的底部,所述热量导出管的一端设置在下层炉道的顶部,另一端设置在副炉体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进行空气循环的等温正火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输送带为板链式输送带,所述板链式输送带由若干弧形板片组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进行空气循环的等温正火炉,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弧形板片具有用以承托工件的承接面,所述承接面上贴服有弧形垫片。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进行空气循环的等温正火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量导入管、冷量导出管、热量导出管和冷量导入管内分别设置有风机,所述风机靠近主炉体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进行空气循环的等温正火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炉体上分别设置有分别与热量导入管、冷量导出管、热量导出管和冷量导入管对接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所述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位于第一接口和第四接口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进行空气循环的等温正火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炉体内设置有呈喇叭状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的口径小于第二端口的口径,所述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对接在第一端口内。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进行空气循环的等温正火炉通过设置主炉体和副炉体,并将主炉体设置成上层炉道和下层炉道,上层炉道和下层炉道分别通过热量导入管、冷量导出管、热量导出管和冷量导入管与副炉体进行连接,且所述热量导入管的一端设置在副炉体的顶部,另一端设置在上层炉道的顶部,所述冷量导出管的一端设置在上层炉道的底部,所述冷量导入管的一端设置在副炉体的底部,另一端设置在下层炉道的底部,所述热量导出管的一端设置在下层炉道的顶部,从而将上层炉道内的冷空气抽出,将下层炉道内的热空气抽出,然后在副炉体内混合分离再将分离后的热空气注入到上层炉道内,将冷空气注入到下层炉道内,以实现热回收循环使用,减少热量流失的目的。
【IPC分类】C21D1/28, C21D9/00
【公开号】CN105543462
【申请号】CN201610124239
【发明人】孙学明, 宋国平, 钱卫芳, 石磊, 陈佳奇
【申请人】苏州新凌电炉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5月4日
【申请日】2016年3月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