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半固态压铸铜转子方法

文档序号:10602925阅读:545来源:国知局
真空半固态压铸铜转子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电动机技术领域,涉及转子,具体提出一种真空半固态压铸铜转子方法,主要特点是采用以下工艺流程:铜材熔化——制备非枝晶组织无氧铜一等量分割——制备半固态无氧铜——真空压铸——铸铜转子,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产品组织结构更加致密均衡,导电性能和动平衡性能更好,成品率提高等优点。
【专利说明】
真空半固态压铸铜转子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电动机技术领域,涉及转子,具体是一种真空半固态压铸铜转子方法。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电动机转子为铸铝转子。为了节约电能,提高电动机工作效果,近年来有人探索将铸铝转子改为铸铜转子,但是铸铜转子生产难度较大。
[0003]在铸铜转子的生产过程中,铜材熔化阶段会出现较多气泡或铜液流动短路,导致铜转子铸件内部产生气孔,渣孔或发生“氢脆”现象,严重影响铜转子的性能质量,从而影响到电动机的工作效果。为了防止氧化,有人采取在铜材熔化阶段,当温度达到800°C时向铜液中加入适量表面覆盖剂,如木炭、或碱、或硼砂等,为了解决流动性,当温度达到10000C时向铜液中加入适量的稀释剂,如磷铜,但是这样由于在铜液中加入了杂质,又会降低铸铜转子的导电性能,最后仍影响到电动机的工作效果。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经过调查研究,不断探索,反复试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半固态压铸铜转子方法,能够更好地解决铸铜转子生产难题,保证铜材在熔化、压铸整个生产过程中,都不会被氧化,不会出现气孔、渣孔、成品“氢脆”现象,保证压铸时铜液的流动性,有效提高铸铜转子的质量、性能。
[0005]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真空半固态压铸铜转子方法,工艺流程如下:
铜材熔化一制备非枝晶组织无氧铜一一等量分割一一制备半固态无氧铜一一真空压铸半固态无氧铜一铸铜转子,其中:
铜材熔化步骤,用熔炼炉将铜材熔化;
制备非枝晶组织无氧铜步骤,用非枝晶组织制备器,把无氧铜制成非枝晶组织无氧铜; 等量分割步骤,将非枝晶组织无氧铜,经过冷却,分割出单个转子所需要的铜量;
制备半固态无氧铜步骤,将分割出的等量非枝晶组织无氧铜经过加热炉加热,制成球状半固态无氧铜;
真空压铸半固态无氧铜步骤,将矽钢叠片装入模具,将加热炉、压力机连同模具置于真空罩内,在真空罩外一侧连通真空栗,球状半固态无氧铜通过溜道自动滚入模具,用压力机压铸成型;
铸铜转子步骤,从真空罩内取出铸铜转子铸件,得到铸铜转子产品。
[0006]在上述工艺流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铸铜转子的质量,加快压铸步骤,其中:
在铜材熔化步骤,还将熔炼炉置于真空罩内。
[0007]在真空压铸半固态无氧铜步骤,还将模具在加热炉内预热;还将矽钢片加以表面清理,将矽钢叠片加以消磁,加以预热。
[0008]本发明由于采用上述工艺流程的步骤和措施,在真空无氧环境状态下,将铜材制备成非枝晶组织无氧铜和球状半固态无氧铜,自动滚入模具压铸等,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产品无“氢脆”现象,内部无气孔,结构组织更加细腻致密,均衡,导电性和动平衡性能更好,成品率提尚等显者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09]本发明真空半固态压铸铜转子方法,在具体的工艺流程步骤中,其中在制备半固态无氧铜步骤,将分割出的非枝晶组织无氧铜经过中频加热炉加热到1000 —1200°C,使非枝晶组织无氧铜的固态率达到0.4 — 0.7;其中在模具预热,矽钢叠片预热中,经中频炉加热到600 —700 °C。
[0010]利用本发明的工艺方法,试制出的铸铜转子产品,经装机试验,表现良好,运转正常,实现了本发明的任务。
【主权项】
1.一种真空半固态压铸铜转子方法,其特征是采用以下工艺流程: 铜材熔化一制备非枝晶组织无氧铜一一等量分割一一制备半固态无氧铜一一真空压铸半固态无氧铜一铸铜转子,其中: 铜材熔化步骤,用熔炼炉将铜材熔化; 制备非枝晶组织无氧铜步骤,用非枝晶组织制备器,把无氧铜制成非枝晶组织无氧铜; 等量分割步骤,将非枝晶组织无氧铜,经过冷却,分割出单个转子所需要的铜量; 制备半固态无氧铜步骤,将分割出的等量非枝晶组织无氧铜经过加热炉加热,制成球状半固态无氧铜; 真空压铸半固态无氧铜步骤,将矽钢叠片装入模具,将加热炉、压力机连同模具置于真空罩内,在真空罩外一侧连通真空栗,球状半固态无氧铜通过溜道自动滚入模具,用压力机压铸成型; 铸铜转子步骤,从真空罩内取出铸铜转子铸件,得到铸铜转子产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半固态压铸铜转子方法,其特征在铜材熔化步骤,还将熔炼炉置于真空罩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半固态压铸铜转子方法,其特征在真空压铸半固态无氧铜步骤,还将模具在加热炉内预热;还将矽钢片加以表面清理,将矽钢叠片加以消磁,加以预热。
【文档编号】B22D17/14GK105964971SQ201610358664
【公开日】2016年9月28日
【申请日】2016年5月27日
【发明人】宋照峰, 崔钰, 刘安东, 王智, 林贵生, 宋哲文, 齐田成林, 卢法孟
【申请人】宋照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