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韧性轨道交通用贝氏体钢车轮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80405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韧性轨道交通用贝氏体钢车轮及其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韧性轨道交通用贝氏体钢车轮及其制造方法,包含:碳C:0.10~0.40%,硅Si:1.00~2.00%,锰Mn:1.00~2.50%,镍Ni:0.20~1.00%,稀土RE:0.001~0.040%,磷P≤0.020%,硫S≤0.020%,其余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残余元素;且1.50%≤Si+Ni≤2.50%,2.00%≤Si+Mn≤4.0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热处理工艺,使车轮轮辋获得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结构;辐板、轮毂获得粒状贝氏体和过饱和铁素体为主的金相组织结构,车轮具有高的屈服强度、韧性和低温韧性等综合力学性能,而且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车轮的使用寿命和综合效益。
【专利说明】
-种高初性轨道交通用贝氏体钢车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钢的化学成分设计和车轮制造的领域,具体设及一种高初性轨道交通 用贝氏体钢车轮及其制造方法,W及轨道交通其它零部件和类似部件的钢种设计和生产制 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高速、重载和低噪声"是世界轨道交通的主要发展方向,车轮是轨道交通的"鞋 子",是最重要行走部件之一,直接影响运行的安全。在列车正常运行过程中,车轮承受着车 辆全部载重量,受到磨损和滚动接触疲劳(RCF)的损伤,同时,更重要的是,它与钢轨、闽瓦、 车轴,W及周围介质有着非常复杂的作用关系,处在动态的、交替变化的应力状态中。特别 是车轮与钢轨、车轮与制动闽瓦(盘式制动除外)是两对时刻存在的、不可忽视的摩擦副;在 紧急情况或者特殊道路运行时,制动热损伤、擦伤则非常显著,产生热疲劳,也影响着车轮 安全和使用寿命。
[0003] 轨道交通,在车轮满足基本强度的情况下,特别关注车轮的初性指标,确保安全性 和可靠性,货运用车轮磨损和滚动接触疲劳(RCF)损伤大,而且是踏面制动,热疲劳损伤也 大,产生剥离、剥落和辆裂等缺陷。客运用车轮更加关注车轮的初性和低溫初性,由于客运 采用盘式制动,制动热疲劳减轻。
[0004] 目前,国内外轨道交通用车轮钢,例如中国车轮标准GB/T860UTB/T2817,欧洲车 轮标准EN13262,日本车轮标准JRS和JIS B5402,W及北美车轮标准AAR M107等等,都是中 高碳碳素钢或者中高碳微合金化钢,其金相组织都是珠光体-铁素体组织。
[0005] 化60钢车轮是我国目前轨道交通车辆(客运与货运)主要使用的無钢车轮钢,BZ-L 是我国目前轨道交通车辆(货运)主要使用的铸钢车轮钢,它们的金相组织都是珠光体-铁 素体组织。车轮各部位名称示意图见图1,化60钢主要技术指标要求见下表1。
[0006] 表1化60车轮主要技术要求 [00071
[0008] 生产制造过程中,要保证车轮材质优良,钢中有害气体和有害残余元素含量低。车 轮在高溫状态下,轮辆踏面经过喷水强化冷却,进一步提高轮辆的强度和硬度;福板和轮穀 相当于正火热处理,从而达到轮辆有高的强度和初性的匹配,福板有高的初性,最终实现车 轮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和服役使用性能。
[0009] 在珠光体-少量铁素体车轮钢中,铁素体是材料中软相,初性好,屈服强度低,因其 较软所W抗滚动接触疲劳(RCF)性能差。通常,铁素体含量越高,钢的冲击初性越好;与铁素 体相比,珠光体强度较高,初性较差,因此冲击性能较差。轨道交通的发展方向是高速、重载 化,车轮运行时承受的载荷将大幅增加,现有珠光体-少量铁素体材质车轮在运行服役过程 中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主要有W下几个方面不足:
[0010] (1)轮辆屈服强度低,一般不超过eOOMPa,因车轮在运行时轮轨间的滚动接触应力 较大,有时超过车轮钢的屈服强度,使得车轮在运行过程当中产生塑性变形,导致踏面次表 面发生塑性变形,又因为钢中存在夹杂物、渗碳体等脆性相,容易导致轮辆萌生微细裂纹, 运些微细裂纹在车轮运行滚动接触疲劳的作用下,产生剥离、辆裂等缺陷。
[0011] (2)钢中含碳量高,抗热损伤能力差,当采用踏面制动或者车轮滑行时出现擦伤 时,车轮局部瞬间升溫至钢的奥氏体化溫度,随后激冷,产生马氏体,如此反复热疲劳,形成 制动热裂纹,产生剥落、掉块等缺陷。
[0012] (3)车轮钢泽透性差,车轮轮辆存在一定的硬度梯度,硬度不均匀,容易产生轮缘 磨耗与失圆等缺陷。
[0013] 随着贝氏体钢相变研究的发展与突破,尤其是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理论和应用研 究,可W实现高强度、高初性的良好匹配。无碳化物贝氏体钢具有理想的显微组织结构,也 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其精细显微组织结构为无碳化物贝氏体,也就是,纳米尺度的板条状 过饱和铁素体,中间为纳米尺度的薄膜状富碳残余奥氏体,从而提高钢的强度和初性,特别 提高钢的屈服强度和冲击初性与断裂初性,降低钢的缺口敏感性。因此,贝氏体钢车轮有效 增强车轮的抗滚动接触疲劳(RCF)性能,减少车轮剥离和剥落等现象,提高车轮的安全性能 和使用性能。由于贝氏体钢车轮的含碳量低,改善车轮的热疲劳性能,防止轮辆热裂纹的产 生,减少车轮的雜修次数和雜修量,提高轮辆金属的使用效率,提高车轮使用寿命。
[0014] 【公开日】为2006年7月12日,公开号为CN 1800427A的中国专利"铁道车辆车轮用贝 氏体钢"公开的钢的化学成份范围(wt% )为:碳C: 0.08-0.45%,娃Si : 0.60-2.10%,儘Mn: 0.60-2.10%,钢Mo:0.08-0.60%,儀Ni :0.00-2.10%,铭Cr:<0.25%,饥V:0.00-0.20%, 铜化:0.00-1.00%。该贝氏体钢的典型组织为无碳化物贝氏体,其具有优异的强初性,低的 缺口敏感性,良好的抗热裂性能。Mo元素的加入能增加钢的泽透性,但对于大截面车轮,生 产控制难度大,且成本较高。
[0015] 英国钢铁有限公司专利CN1059239C公开了一种贝氏体钢及其生产工艺,该钢种的 化学成份范围(wt % )为:碳C: 0.05-0.50%,娃Si 和/或侣 A1:1.00-3.00%,儘Mn :0.50- 2.50%,铭化:0.25-2.50%。该贝氏体钢的典型组织为无碳化物贝氏体,其具有高的耐磨性 和抗滚压接触疲劳性能。该钢种虽具有良好的强初性,但钢轨截面较简单,且20°C的冲击初 性性能不高,而且钢种成本高。

【发明内容】

[001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初性轨道交通用贝氏体钢车轮,C-Si-Mn-Ni-RE 系,不特别添加 Mo、V、Cr和B等合金元素,使轮辆典型组织为无碳化物贝氏体,车轮具有优异 的强初性和低的缺口敏感性等特点。
[0017]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高初性轨道交通用贝氏体钢车轮的制造方法,通过热处理工 艺和技术,使车轮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生产控制较容易。
[0018]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高初性轨道交通用贝氏体钢车轮,包含W下重量百分比的元 素:
[0019] 碳C:0.10~0.40%,娃Si :1.00~2.00%,儘Mn: 1.00~2.50%,
[0020] 儀Ni : 0.20~1.00 %,稀±36:0.001 ~0.040 %,
[0021] 憐P《0.020%,硫S《0.020%,其余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残余元素;
[0022] 且 1.50%《Si+Ni《2.50%,2.00%《Si+Mn《4.00%。
[0023] 优选的,所述高初性轨道交通用贝氏体钢车轮,包含W下重量百分比的元素:
[0024] 碳C:0.15~0.25%,娃Si :1.20~1.80%,儘Mn: 1.60~2.10%,
[0025] 儀 Ni:0.20 ~0.80%,稀±36:0.010 ~0.040%,憐?《0.020%,硫8《0.020%,其 余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残余元素;且1.50%《Si+Ni《2.50%,2.00%《Si+Mn《4.00%。
[0026] 优选的,所述高初性轨道交通用贝氏体钢车轮,包含W下重量百分比的元素:
[0027] 碳 C:0.20%,娃 Si:1.45%,儘 Mn:1.92%,
[0028] 儀化:0.35%,稀±36:0.018%,憐?:0.013%,硫5:0.008%,其余为铁和不可避免 的杂质元素。
[0029] Si和Mn总含量低于2%时,钢的泽透性降低,且容易形成碳化物,不利于获得具有 良好强初性的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Si和Mn总含量高于4%时,钢的泽透性过高,容易形成 马氏体等不良组织,且生产控制难度大。
[0030] Si和Ni总含量低于1.5%时,钢中易形成碳化物,不利于获得具有良好强初性的无 碳化物贝氏体组织;Si和Ni总含量高于2.5%时,无法有效发挥元素作用,且会增加成本。
[0031] 所得到的车轮显微组织为:车轮轮辆踏面下40毫米内金相组织为无碳化物贝氏体 组织,即为纳米尺度的板条状过饱和铁素体,板条状过饱和铁素体中间为纳米尺度的薄膜 状富碳残余奥氏体,其中残余奥氏体体积百分数为4%~15%;轮辆显微组织过饱和铁素体 与富碳的残余奥氏体所组成的复相结构,其尺寸大小为纳米尺度,纳米尺度是指1纳米至 999纳米的长度。
[0032] 本发明提供的车轮可W用于货车车轮和客车车轮,W及轨道交通其它零部件及类 似部件的生产。
[0033]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高初性轨道交通用贝氏体钢车轮的制造方法,包括冶炼、精炼、 成型和热处理工艺;冶炼和成型工艺利用现有技术,其热处理工艺为:
[0034] 将成型车轮加热至奥氏体化溫度,轮辆踏面喷水强化冷却至400°CW下,回火处 理。所述加热至奥氏体化溫度具体为:加热至860-930°C保溫2.0-2.5小时。所述回火处理 为:车轮小于400°C中低溫回火,回火时间30分钟W上,回火后空冷至室溫;或轮辆踏面喷水 强化冷却至400°CW下,空冷至室溫,期间利用福板、轮穀的余热自回火。
[0035] 热处理工艺还可W为:利用成型后高溫余热,直接将成型车轮轮辆踏面喷水强化 冷却至400°C W下,回火处理。所述回火处理为:车轮小于400°C中低溫回火,回火时间30分 钟W上,回火后空冷至室溫;或轮辆踏面喷水强化冷却至400°CW下,空冷至室溫,期间利用 福板、轮穀的余热自回火。
[0036] 热处理工艺还可W为:车轮成型后,车轮空冷至400°CW下,回火处理。回火处理 为:车轮小于400°C中低溫回火,回火时间30分钟W上,回火后空冷至室溫;或空冷至400°C W下,空冷至室溫,期间利用福板、轮穀的余热自回火。
[0037] 具体为,所述热处理工序为W下方式中任意一种:
[0038] 车轮加热至奥氏体化溫度,轮辆踏面喷水强化冷却至400°CW下,空冷至室溫,期 间利用余热自回火;
[0039] 或,车轮加热至奥氏体化溫度,轮辆踏面喷水强化冷却至400°CW下,小于400°C中 低溫回火,回火时间30分钟W上,回火后空冷至室溫。
[0040] 所述加热至奥氏体化溫度具体为:加热至860-930°C保溫2.0-2.5小时。
[0041] 或,利用车轮成型后高溫余热,轮辆踏面喷水强化冷却至400°CW下,空冷至室溫, 期间利用福板、轮穀的余热自回火。
[0042] 或,利用车轮成型后高溫余热,轮辆踏面喷水强化冷却至400°CW下,小于400°C中 低溫回火,回火时间30分钟W上,回火后空冷至室溫;
[0043] 或,车轮成型后,车轮空冷至400°CW下,期间利用福板、轮穀的余热自回火。
[0044] 或,车轮成型后,车轮空冷至400°C W下,再小于400°C中低溫回火,回火时间30分 钟W上,回火后空冷至室溫。
[0045] 本发明中各元素的作用如下:
[0046] C含量:钢中基础元素,有强烈的间隙固溶硬化和析出强化作用,随着碳含量的增 加,钢的强度增加,初性下降;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要比在铁素体中大得多,而且是一种 有效的奥氏体稳定元素;钢中碳化物的体积分数与碳含量成正比。为获得无碳化物贝氏体 组织,必须确保一定的C含量固溶在过冷奥氏体中,W及在过饱和铁素体中,进一步有效提 高材料强硬度,特别是提高材料的屈服强度。C含量高于0.40%时,会导致渗碳体的析出,降 低钢的初性,C含量低于0.10%时,铁素体的过饱和度降低,钢的强度下降,因此碳含量合理 范围宜 0.10-0.40%。
[0047] Si含量:钢中基本合金元素,常用的脱氧剂,其原子半径小于铁原子半径,对奥氏 体和铁素体有强烈的固溶强化作用,使奥氏体的切变强度提高;Si是非碳化物形成元素,阻 止渗碳体的析出,促进贝氏体-铁素体间富碳奥氏体薄膜和(M-A)岛状组织的形成,是获得 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主要元素;Si还能阻止渗碳体的析出,防止过冷奥氏体分解析出碳化 物,在300°C~400°C回火时渗碳体析出完全被抑制,提高了奥氏体的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 性。钢中Si含量高于2.00%,析出先共析铁素体倾向增加,残余奥氏体量增加,钢的强初性 下降,Si含量低于1.00%时,钢中容易析出渗碳体,不易获得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因此Si 含量应控制在1.00-2.00 %。
[0048] Ni含量:Ni是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在贝氏体转变过程中可抑制碳化物的析出,从而 使贝氏体铁素体板条之间形成稳定的奥氏体薄膜,有利于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的形成。Ni 能提高钢的强度及初性,是获得高冲击初性必不可少的合金元素,并降低冲击初性转变溫 度。Ni含量低于0.20%,不利于无碳化物贝氏体形成,Ni含量高于1.00%,钢的强初性贡献 率将会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且增加生产成本,因此Ni含量应控制在0.20-1.00%。
[0049] Mn含量:Mn是钢中奥氏体稳定化元素,增加钢的泽透性,提高钢的力学性能。通过 适当调整Si与Mn的合金量,获得无碳化物析出的,且在贝氏体铁素体板条之间相间分布的 薄膜状奥氏体组织,即无碳化物贝氏体;Mn也能提高P的扩散系数,增加钢的脆性。Mn含量低 于1.00%,钢的泽透性差,不利于获得无碳化物贝氏体,Mn含量高于2.50%,钢的泽透性显 著增加,也会大幅提高P的扩散倾向,降低钢的初性,因此Mn含量应控制在1.00-2.50%。
[0050] RE含量:钢中加入RE元素,可细化奥氏体晶粒,且有净化和变质作用,能减少有害 杂质元素在晶界的偏聚,改善和强化晶界,从而提高钢的强度和初性。同时,RE可W促进夹 杂物的球化,进一步提高钢的初性,减少材料的缺口敏感性。当RE含量过高时,其有利作用 会减弱,同时会增加钢的生产成本。RE含量低于0.001%时,无法完全去除有害元素生成初 性稀±夹杂物,RE含量高于0.040 %时,会造成RE元素富余,无法有效发挥其作用,综合考 虑,RE含量控制在0.001-0.040%。
[0051] P含量:P在中高碳钢中,容易在晶界偏聚,从而弱化晶界,降低钢的强度和初性。作 为有害元素,当P《〇. 020 %时,不会对性能造成大的不利影响。
[0052] S含量:S容易在晶界偏聚,且容易与其它元素形成夹杂物,降低钢的强度和初性。 作为有害元素,当S《0.020 %时,不会对性能造成大的不利影响。
[0053] 在钢的元素设计中,本发明采用C-Si-Mn-Ni-RE系,不特别添加 Mo、V、化和B等合金 元素,结合热处理工艺,使轮辆典型组织为无碳化物贝氏体,也就是,纳米尺度的板条状过 饱和铁素体,中间为纳米尺度的薄膜状富碳残余奥氏体,其中残余奥氏体为4%~15%,车 轮具有优异的强初性和低的缺口敏感性等特点。该钢种具有中等泽透性,较容易进行生产 控制,成本较低,稀±元素能球化钢中夹杂物,强化晶界,使得本钢种具有较高的20°C的冲 击初性性能。Ni的加入使得获得的贝氏体钢更高的20°C冲击初性性能。
[0054] 本发明中通过设计成分和制造工艺,实现了车轮高强度和高初性的配合,提供车 轮的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改善车轮服役使用性能的目的,也可W用于轨道交通其它关键零 部件及类似部件的生产制造。
[0055] 本发明主要利用Si和M非碳化物形成元素,提高碳在铁素体中的活度,推迟和抑 制碳化物析出,通过合适的成型工艺(包括锻造無压社制或者模型铸造等),特别是热处理 工艺,根据钢的配方,采用轮辆踏面喷水强化冷却使车轮轮辆得到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利 用余热自回火或者中低溫回火,进一步改善车轮的组织稳定性和车轮的综合力学性能。同 时,利用Mn元素具有优良的奥氏体稳定化作用,增加钢的泽透性,提高钢的强度。稀±元素 具有吸附钢中氨等有害气体的作用,球化钢中不可避免的夹杂物,进一步提高钢的初性。通 过适当调整Si、Ni与Mn,W及RE的含量,轮辆获得无碳化物析出的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进 一步提高车轮的强度和初性,利用M元素具有优良的固溶强化的特点,在不降低初性指标 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强度和初性;也利用Ni元素具有耐腐蚀性能,实现车轮耐大气腐蚀性 能,提高车轮使用寿命,实现高初性贝氏体钢车轮,满足轨道交通运行条件苛刻的要求。
[005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制备的贝氏体钢车轮与化60车轮相比,轮辆强初性匹配 明显提高,从而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了车轮的屈服强度、初性和低溫初性,提 高车轮抗滚动接触疲劳(RCF)性能,提高车轮抗热裂纹性能,提高车轮的耐蚀性能,降低了 车轮缺口敏感性,减小车轮在使用过程中剥离、剥落发生的几率,实现车轮踏面均匀磨耗W 及少雜修,提高车轮轮辆金属使用效率,提高车轮的使用寿命和综合效益,具有一定的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0057] 图1为车轮各部位名称示意图;
[005引1为轮穀孔,2为轮辆外侧面,3为轮辆,4为轮辆内侧面,5为福板,6为轮穀,7为踏 面;
[0059]图2a为实施例1轮辆100 X光学金相组织图;
[0060]图2b为实施例1轮辆500 X光学金相组织图;
[0061 ]图3a为实施例2轮辆100 X光学金相组织图;
[0062] 图3b为实施例2轮辆500 X光学金相组织图;
[0063] 图3c为实施例2轮辆500 X染色金相组织图;
[0064] 图3d为实施例2轮辆透射电镜组织图;
[00化]图4a为实施例3轮辆100 X光学金相组织图;
[0066] 图4b为实施例3轮辆500 X光学金相组织图;
[0067] 图5为实施例2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68] 实施例1、2、3中的车轮钢的化学成分重量百分比如表2所示,实施例1、2、3均采用 电炉冶炼经LF+畑精炼真空脱气后直接连铸成中38〇111111的圆巧,经切锭、加热与無压社制、 热处理、精加工后形成直径为915mm车轮。
[0069] 实施例1
[0070] -种高初性轨道交通用贝氏体钢车轮,含有W下重量百分比的元素如下表2所示。
[0071] -种高初性轨道交通用贝氏体钢车轮的制造方法,包括W下步骤:
[0072] 将化学成分如表2实施例1的钢水经过电炉炼钢工序、LF炉精炼工序、畑真空处理 工序、圆巧连铸工序、切锭社制工序、热处理工序、加工、成品检测工序而形成。所述的热处 理工序为:加热至860-930°C保溫2.0-2.5小时,轮辆喷水冷却,冷却到400°C W下,然后在 280°(:回火处理4.5-5.0小时。
[0073] 如图2曰、图化所示,本实施例制备的车轮轮辆金相组织主要为无碳化物贝氏体组 织。本实施例车轮机械性能如表3所示,车轮实物强初性匹配优于化60车轮。
[0074] 实施例2
[0075] -种高初性轨道交通用贝氏体钢车轮,含有W下重量百分比的元素如下表2所示。
[0076] -种高初性轨道交通用贝氏体钢车轮的制造方法,包括W下步骤:
[0077] 将化学成分如表2实施例2的钢水经过电炉炼钢工序、LF炉精炼工序、畑真空处理 工序、圆巧连铸工序、切锭社制工序、热处理工序、加工、成品检测工序而形成。所述的热处 理工序为:加热至860-930°C保溫2.0-2.5小时,轮辆喷水冷却,冷却到400°C W下,然后在 240 °C回火处理4.5-5.0小时。
[0078] 如图3曰、36、3(:、3(1所示,本实施例制备的车轮轮辆金相组织主要为无碳化物贝氏 体。本实施例车轮机械性能如表3所示,车轮实物强初性匹配优于化60车轮。
[0079] 实施例3
[0080] -种高初性轨道交通用贝氏体钢车轮,含有W下重量百分比的元素如下表2所示。
[0081] -种高初性轨道交通用贝氏体钢车轮的制造方法,包括W下步骤:
[0082] 将化学成分如表2实施例3的钢水经过电炉炼钢工序、LF炉精炼工序、畑真空处理 工序、圆巧连铸工序、切锭社制工序、热处理工序、加工、成品检测工序而形成。所述的热处 理工序为:加热至860-930°C保溫2.0-2.5小时,轮辆喷水冷却,冷却到400°C W下,然后在 200°(:回火处理4.5-5.0小时。。
[0083] 如图4a、4b所示,本实施例制备的车轮轮辆金相组织主要为无碳化物贝氏体。本实 施例车轮机械性能如表3所示,车轮实物强初性匹配优于化60车轮。
[0084] 表2实施例1、2、3及对比例车轮的化学成分(wt % )
[0085]
【主权项】
1. 一种高韧性轨道交通用贝氏体钢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韧性轨道交通用贝氏体 钢车轮包含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元素: 碳C:0.10~0.40%,硅Si :1.00~2.00%,锰Μη: 1.00~2.50%, 镍Ni :0.20~1.00%,稀土RE:0.001 ~0.040%, 磷P彡0.020%,硫S彡0.020%,其余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残余元素;且1.50%彡Si+Ni彡 2.50%,2.00%彡Si+Mn彡4.00%〇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韧性轨道交通用贝氏体钢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韧性轨 道交通用贝氏体钢车轮包含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元素: 碳C:0.15~0.25%,硅Si: 1.20~1.80%,锰Μη: 1.60~2.10%,镍Ni :0.20~0.80%,稀 土RE: 0.010~0.040%,磷P彡0.020%,硫S彡0.020%,其余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残余元素;且 1.50%^Si+ Ni<2.50%,2.00%<Si+Mn<4.00%。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韧性轨道交通用贝氏体钢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韧 性轨道交通用贝氏体钢车轮包含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元素: 碳C:(K20%,硅Si : 1.45%,锰Μη: 1.92%,镍Ni :0.35%,稀土RE:(K018%,磷P: 0.013%,硫S:0.008%,其余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韧性轨道交通用贝氏体钢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贝氏 体钢车轮轮辋踏面下40毫米内金相组织为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即为纳米尺度的板条状过 饱和铁素体,板条状过饱和铁素体中间为纳米尺度的薄膜状富碳残余奥氏体,其中残余奥 氏体体积百分数为4%~15%。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韧性轨道交通用贝氏体钢车轮,其特征在于,车轮轮辋 显微结构为过饱和铁素体与富碳的残余奥氏体所组成的复相结构,其尺寸大小为纳米尺 度,所述纳米尺度为1 -999nm 〇6. -种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高韧性轨道交通用贝氏体钢车轮的制造方法,包括 冶炼、精炼、成型和热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处理工艺为:将成型车轮加热至奥氏体 化温度,轮辋踏面喷水强化冷却至400°C以下,回火处理。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韧性轨道交通用贝氏体钢车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加热至奥氏体化温度具体为:加热至860-930°C保温2.0-2.5小时。8. 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高韧性轨道交通用贝氏体钢车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述回火处理为:车轮小于400°C中低温回火,回火时间30分钟以上,回火后空冷至室 温;或轮辋踏面喷水强化冷却至400°C以下,空冷至室温,期间利用余热自回火。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韧性轨道交通用贝氏体钢车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热 处理工艺还可以为:利用成型后高温余热,直接将成型车轮轮辋踏面喷水强化冷却至400°C 以下,回火处理。10.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韧性轨道交通用贝氏体钢车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热处理工艺还可以为:车轮成型后,车轮空冷至400°C以下,回火处理。
【文档编号】C22C38/04GK106048430SQ201610527582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7月6日
【发明人】张明如, 赵海, 张峰, 方政, 浦红, 谢世红
【申请人】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