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台球球面抛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174686阅读:4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台球球面抛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台球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台球球面抛光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台球加工过程中,需要对其表面进行抛光,以达到使用要求,而现有的抛光方式多为手动抛光,工作效率低,抛光后的台球表面均匀性差,效果不佳,且手动抛光时产生的粉尘扩散无规律性,影响周围环境和工人的健康。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台球球面抛光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种台球球面抛光装置,包括电机、抛光轮和机台,所述机台的顶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二竖梁和第一竖梁,第二竖梁的右侧上部设有电机,第一竖梁的左侧上部设有抛光轮架,所述抛光轮架的端部通过抛光轮轴转动设有抛光轮,抛光轮的上部外侧设有保护罩,抛光轮轴与电机的输出轴之间通过皮带进行连接,所述抛光轮的正下方设有支撑座,支撑座固定于机台上,所述抛光轮和支撑座之间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液压杆,液压杆的缸体尾部分别铰接于第二竖梁和第一竖梁上,液压杆的活塞杆端部转动设有限位滚轮,左右两侧的液压杆的缸体上均铰接设有支杆,支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于第二竖梁和第一竖梁上,所述抛光轮的外周面上开设一圈半径与台球的半径适配的第一凹槽,台球的顶部开设有第二凹槽,限位滚轮的外周面上开设一圈第三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上均匀设有若干通孔,通孔与粉尘管道导通连接,粉尘管道上连接有除尘机,除尘机的左侧连接有粉尘箱,粉尘箱上设有粉尘排出口,粉尘箱和除尘机均固定于机台的底部。
[0006]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机和抛光轮架均通过螺栓进行固定。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座的顶部为与抛光轮的外圈相配合的弧形结构。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限位滚轮的直径小于抛光轮和支撑座之间的间隙大小。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杆为调节式伸缩杆。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均为半圆形凹槽,且截面半径均相同。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支杆的长度进行调节,可调节液压杆活塞杆端部的限位滚轮指向抛光轮和支撑座的间隙处,通过液压杆端部的限位滚轮对台球的位置进行限定,抛光时控制液压杆动作可以使得台球转动,以进行全方位抛光,通过除尘机动作,对抛光时产生的粉尘进行清除,并储存于粉尘箱中,可以保持工作环境整洁,避免粉尘对工人的健康带来危害,综上,整个装置对台球抛光效果好,工作效率高,易于调节,工作环境整洁,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抛光轮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撑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限位滚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_第一竖梁,2-支杆,3-液压杆,4-抛光轮架,5-保护罩,6-电机,7-第二竖梁,8-抛光轮,81-第一凹槽,9-粉尘排出口,10-粉尘箱,11-除尘机,12-粉尘管道,13-台球,14-支撑座,141-第二凹槽,142-通孔,15-限位滚轮,151-第三凹槽,16-机台。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8]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台球球面抛光装置,包括电机6、抛光轮8和机台16,所述机台16的顶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二竖梁7和第一竖梁I,第二竖梁7的右侧上部设有电机6,第一竖梁I的左侧上部设有抛光轮架4,电机6和抛光轮架4均通过螺栓进行固定,便于对电机6和抛光轮架4的位置进行调节,所述抛光轮架4的端部通过抛光轮轴转动设有抛光轮8,抛光轮8的上部外侧设有保护罩5,通过保护罩5可以避免粉尘飞扬,且可以提升装置的安全性能,抛光轮轴与电机6的输出轴之间通过皮带进行连接,控制电机6正反向转动,以驱动抛光轮8运转,对台球13进行打磨抛光,所述抛光轮8的正下方设有支撑座14,支撑座14固定于机台16上,支撑座14的顶部为与抛光轮8的外圈相配合的弧形结构,使得台球13在左右滚动时都可以进行抛光作业,所述抛光轮8和支撑座14之间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液压杆3,液压杆3的缸体尾部分别铰接于第二竖梁7和第一竖梁I上,液压杆3的活塞杆端部转动设有限位滚轮15,且限位滚轮15的直径小于抛光轮8和支撑座14之间的间隙大小,通过交替控制左右两侧的液压杆3动作,可以对台球13进行推动,以对台球13进行全方位的抛光作业,左右两侧的液压杆3的缸体上均铰接设有支杆2,支杆2为调节式伸缩杆,支杆2的另一端分别铰接于第二竖梁7和第一竖梁I上,通过支杆2对液压杆3进行支撑,且通过对支杆2的长度进行调节,进而调节液压杆3的角度。
[0019]所述抛光轮8的外周面上开设一圈半径与台球13的半径适配的第一凹槽81,台球13的顶部开设有第二凹槽141,限位滚轮15的外周面上开设一圈第三凹槽151,第一凹槽81、第二凹槽141和第三凹槽151均为半圆形凹槽,且截面半径均相同,以配合对台球13进行限位抛光,所述第二凹槽141上均匀设有若干通孔142,通孔142与粉尘管道12导通连接,粉尘管道12上连接有除尘机11,除尘机11的左侧连接有粉尘箱10,粉尘箱10上设有粉尘排出口 9,粉尘箱10和除尘机11均固定于机台16的底部,通过除尘机11动作,通孔142部位产生负压,对抛光时产生的粉尘进行清除,并储存于粉尘箱10中。
[002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支杆2对液压杆3进行支撑,且通过对支杆2的长度进行调节,进而调节液压杆3的活塞杆端部的限位滚轮15指向抛光轮8和支撑座14的间隙处,将台球13放置于支撑座14上,并控制液压杆3动作,对台球13的位置进行限定,通过电机6带动抛光轮8转动即可进行抛光,在抛光时通过控制电机6正反转和对液压杆3进行调节,可以使得台球13全方位进行抛光,通过除尘机11动作,通孔142部位产生负压,对抛光时产生的粉尘进行清除,并储存于粉尘箱10中,可以保持工作环境整洁,避免粉尘对工人的健康带来危害,通过对电机6和抛光轮架4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可以改变抛光轮8与支撑座14之间的间隙大小,以对台球13达到最佳的抛光效果。
[0021]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22]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主权项】
1.一种台球球面抛光装置,包括电机、抛光轮和机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台的顶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二竖梁和第一竖梁,第二竖梁的右侧上部设有电机,第一竖梁的左侧上部设有抛光轮架,所述抛光轮架的端部通过抛光轮轴转动设有抛光轮,抛光轮的上部外侧设有保护罩,抛光轮轴与电机的输出轴之间通过皮带进行连接,所述抛光轮的正下方设有支撑座,支撑座固定于机台上,所述抛光轮和支撑座之间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液压杆,液压杆的缸体尾部分别铰接于第二竖梁和第一竖梁上,液压杆的活塞杆端部转动设有限位滚轮,左右两侧的液压杆的缸体上均铰接设有支杆,支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于第二竖梁和第一竖梁上,所述抛光轮的外周面上开设一圈半径与台球的半径适配的第一凹槽,台球的顶部开设有第二凹槽,限位滚轮的外周面上开设一圈第三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上均匀设有若干通孔,通孔与粉尘管道导通连接,粉尘管道上连接有除尘机,除尘机的左侧连接有粉尘箱,粉尘箱上设有粉尘排出口,粉尘箱和除尘机均固定于机台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台球球面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和抛光轮架均通过螺栓进行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台球球面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的顶部为与抛光轮的外圈相配合的弧形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台球球面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滚轮的直径小于抛光轮和支撑座之间的间隙大小。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台球球面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杆为调节式伸缩杆。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台球球面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均为半圆形凹槽,且截面半径均相同。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台球球面抛光装置,包括电机、抛光轮和机台,所述机台的顶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二竖梁和第一竖梁,第二竖梁的右侧上部设有电机,第一竖梁的左侧上部设有抛光轮架,抛光轮架的端部通过抛光轮轴转动设有抛光轮,抛光轮的正下方设有支撑座,抛光轮和支撑座之间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液压杆,液压杆的缸体尾部分别铰接于第二竖梁和第一竖梁上,液压杆的活塞杆端部转动设有限位滚轮。本实用新型对台球抛光效果好,工作效率高,易于调节,工作环境整洁,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IPC分类】B24B47/14, B24B29/04, B24B55/06, B24B41/02, B24B41/06
【公开号】CN204843818
【申请号】CN201520649793
【发明人】冯兴明, 王俊凯, 史伟孟
【申请人】江苏欣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9日
【申请日】2015年8月2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