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放铅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781880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放铅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放铅装置,包括一放铅槽,放铅槽槽口处有若干吊耳,放铅槽倾斜设置于支架上,放铅槽内分别设置有一级以上过滤网,放铅槽右端的端头设有用于连接抽铅泵的泵口的接口,放铅槽左端的端头为与连结铸锭机进口相对应的出料口。本实用新型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放铅不通畅、容易堵塞的问题,且操作时间短,使用方便,降低了能耗和操作的劳动强度。放铅槽为敞开式的,有效的解决了放铅不通畅、容易堵塞的问题;吊耳与铅管为一体的,方便吊装及防止铅管因温度过高而变形;放铅槽上设置为两级过滤网,降低渣率;放铅槽的最上端头设一圆筒,可防止铅液飞溅。
【专利说明】
一种放铅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放铅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大多数同行业均用的是一种管状的放铅管,中间密封,一端进液态铅,一端流液态铅,这种放铅装置操作时间长,不方便,每次放铅之前必须把放铅管放入铅锅中疏通管路,且放铅过程易堵塞,放铅管易变形。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是为了提供一种放铅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放铅不通畅、容易堵塞的问题,且操作时间短,使用方便,降低了能耗和操作的劳动强度,便于清理残留铅。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放铅槽,放铅槽槽口处有若干吊耳,放铅槽倾斜设置于支架上,放铅槽内分别设置有一级以上过滤网,放铅槽右端的端头设有用于连接抽铅栗的栗口的接口,放铅槽左端的端头为与连结铸锭机进口相对应的出料口。
[0006]放铅槽的截面为半圆形。
[0007]放铅槽由一圆形管部分地被切割上半部分后形成,圆形管上半部分未被切割部分形成吊耳。
[0008]放铅槽的倾斜角度为8°。
[0009]接口与放铅槽相连相通,接口放置在放铅槽较高的一端。
[0010]放铅槽长度的1/3处及2/3处分别设置有两级过滤网。
[0011]接口为一圆筒形。
[0012]放铅槽I右端比放铅槽I左端高。
[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放铅槽为敞开式的,有效的解决了放铅不通畅、容易堵塞的问题;吊耳与铅管为一体的,方便吊装及防止铅管因温度过高而变形;放铅槽上设置为两级过滤网,降低渣率;放铅槽的最上端头设一圆筒,可防止铅液飞溅。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6]本实用新型所发明的一种铅基合金敞开式的的放铅装置包括放铅槽1、吊耳2、支架3、圆筒4、过滤网5五部份组成,敞开式的放铅槽I是把圆形管的40%部份切割掉,只留部份未切割做吊耳2,方便吊装及防止铅管因温度高而变形;放铅槽I固定在支架3上,吊耳2与放铅槽I为一体的;放铅槽I的倾斜角度为8 °,便于液态铅自流。在放铅槽I的I/3处及2/3处分别设置有两级过滤网5,可以降低渣率且便于捞渣;在放铅槽的最上端头设一圆筒(也称接口)4,圆筒4与放铅槽I相连相通,抽铅栗的栗口直接插入圆筒4,放铅时起缓冲作用,防止铅液飞溅。
[0017]当铅系列合金取样检测合格后,用行车通过吊耳把敞开式的放铅槽放置在铅锅平台上,抽铅栗的栗口直接插入设置在放铅槽端头的圆筒中,另一头连结铸锭机进口,固定好支架及放铅槽;铅合金从抽铅栗的栗口流入圆筒中,再从圆筒流经放铅槽,经过两个过滤网过滤铅渣后流入铸锭机中进行铸锭,清理过滤网上的铅渣,此过程劳动强度低,避免了把放铅槽放入铅锅中疏通管路的步骤,同时也降低了能耗、降低了渣率。
【主权项】
1.一种放铅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一放铅槽(I),放铅槽(I)槽口处有若干吊耳(2),放铅槽(I)倾斜设置于支架(3)上,放铅槽(I)内分别设置有一级以上过滤网(5),放铅槽(I)右端的端头设有用于连接抽铅栗的栗口的接口(4),放铅槽(I)左端的端头为与连结铸锭机进口相对应的出料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铅装置,其特征是:放铅槽(I)的截面为半圆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铅装置,其特征是:放铅槽(I)由一圆形管部分地被切割上半部分后形成,圆形管上半部分未被切割部分形成吊耳(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铅装置,其特征是:放铅槽(I)的倾斜角度为8°。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铅装置,其特征是:接口(4)与放铅槽(I)相连相通,接口(4)放置在放铅槽(I)较高的一端。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铅装置,其特征是:放铅槽(I)长度的1/3处及2/3处分别设置有两级过滤网(5)。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铅装置,其特征是:接口(4)为一圆筒形。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铅装置,其特征是:放铅槽(I)右端比放铅槽(I)左端高。
【文档编号】B22D35/04GK205464294SQ201620247797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9日
【发明人】王进, 李顺海, 张家宝, 韩延美
【申请人】湖北金洋冶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