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育秧基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23669阅读:102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业
技术领域
,具体是一种水稻育秧基质。
背景技术
:我国稻区生态条件各异,耕作制度复杂,育秧方式也多种多样。按照水分管理方式,可分为水育秧、旱育秧和湿润育秧三大类,实际生产中多种管理方式常常交替使用,并无严格划分。旱育秧与传统育秧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节约成本、省水、省种、省秧田、省地膜、省工、省肥,增产效果显著,经济、社会及生态综合效益明显。与水育秧相比,旱育秧秧苗素质大大提高,具体表现为:秧苗素质好、出苗快、成苗率高,出叶慢,秧苗壮,根系发达、吸收功能强;抗逆能力强;返青快,分蘖力强;播栽期提前、成熟期提早;成穗率提高、穗大粒多。因此,旱育秧技术是当前水稻种植地区首选的育秧技术。以旱育秧方式育秧,由于水气比例的变化,导致了秧苗根系环境的变化,原本水育秧的厌氧条件发生了转变,病虫害的种类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与水育秧相比,旱育秧根系细长,易造成伤口,透气良好的环境下病菌繁殖较快,更易造成幼苗染病。因此,旱育秧苗二化螟、三化螟病害及减轻,恶苗病、立枯病发病率成倍增加,尤其是立枯病极易爆发。以旱育秧方式育秧,除了易爆发立枯病等病害外,还存在以下待解决的问题:育秧基质质量较差,肥力不足,透气性不良等。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水稻育秧基质,不仅能有效地控制秧苗病害,提供秧苗期所需的营养元素,且能够达到省时省工的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水稻育秧基质,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水稻秸秆发酵物10-15%,甲壳素1-2%,烯丙苯噻唑0.05-0.1%,腐殖酸4-5%,氮肥0.1-0.15%,磷肥0.05-0.1%,钾肥0.04-0.06%,锌肥0.001-0.002%,硼肥0.002-0.003%,田土补足100%;所述的水稻秸秆发酵物由以下方法发酵得到:将水稻秸秆粉碎后,堆沤50-60天即可。进一步地,所述的甲壳素、烯丙苯噻唑和腐殖酸的重量比例为20-40:1-2:80-100。作为最优方案,所述的甲壳素、烯丙苯噻唑和腐殖酸的重量比例为30:1:8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备的有益效果是:(1)室内生测结果表明,将甲壳素、烯丙苯噻唑、腐殖酸按特定的比例混配对立枯病菌的抑制增效作用明显,不仅防控效果好,且有利于减少农药施用量和降低农药成本。(2)本发明专门针对水稻秧苗期而设计,且将药肥结合于一体,能够减轻农事操作,省时省工省力。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所述的百分比除特殊声明外,均为重量百分比;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田土均为采自同一田块的土壤。一、甲壳素、烯丙苯噻唑和腐殖酸及复配剂对水稻立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经预试确定各药剂有效抑制浓度范围后,将甲壳素、烯丙苯噻唑和腐殖酸及其混配剂按有效成分含量梯度系列稀释5个浓度,设清水对照。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进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药剂对水稻立枯病的毒力。72h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各处理净生长量、菌丝生长抑制率。将菌丝生长抑制率换算成机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求得毒力回归方程(y=a+bx),并由此计算出每种药剂的EC50值。根据孙云沛法的共毒系数法(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测定结果表明,甲壳素、烯丙苯噻唑和腐殖酸的重量比例为20:0.5:80时,呈相加作用;甲壳素、烯丙苯噻唑和腐殖酸的重量比例为20:2:50时,呈拮抗作用;其他重量比时,显示为增效作用,其中重量比例为30:1:80增效作用最明显。二、基质应用实施例(1)育秧基质的制备:先将水稻秸秆粉碎,堆沤60天后得到水稻秸秆发酵物。试验组1:按照以下重量百分比取原料:水稻秸秆发酵物15%,甲壳素1.5%,烯丙苯噻唑0.05%,腐殖酸4%,氮肥0.15%,磷肥0.05%,钾肥0.05%,锌肥0.002%,硼肥0.003%,田土补足100%;将所取原料均匀混合即可。试验组2:按照以下重量百分比取原料:水稻秸秆发酵物10%,甲壳素1.5%,烯丙苯噻唑0.1%,腐殖酸5%,氮肥0.15%,磷肥0.05%,钾肥0.05%,锌肥0.002%,硼肥0.003%,田土补足100%;将所取原料均匀混合即可。试验组3:按照以下重量百分比取原料:水稻秸秆发酵物12%,甲壳素2%,烯丙苯噻唑0.05%,腐殖酸4%,氮肥0.1%,磷肥0.1%,钾肥0.06%,锌肥0.001%,硼肥0.002%,田土补足100%;将所取原料均匀混合即可。试验组4:按照以下重量百分比取原料:水稻秸秆发酵物15%,甲壳素1%,烯丙苯噻唑0.06%,腐殖酸5%,氮肥0.12%,磷肥0.08%,钾肥0.04%,锌肥0.002%,硼肥0.003%,田土补足100%;将所取原料均匀混合即可。对照组1:按照以下重量百分比取原料:水稻秸秆发酵物15%,甲壳素2%,烯丙苯噻唑0.2%,腐殖酸5%,氮肥0.15%,磷肥0.05%,钾肥0.05%,锌肥0.002%,硼肥0.003%,田土补足100%;将所取原料均匀混合即可。对照组2:按照以下重量百分比取原料:甲壳素1.5%,烯丙苯噻唑0.05%,腐殖酸4%,氮肥0.15%,磷肥0.05%,钾肥0.05%,锌肥0.002%,硼肥0.003%,田土补足100%;将所取原料均匀混合即可。对照组3:100%田土。(2)应用方法上述试验组1-4及对照组1-3所采用的田土均为带有水稻立枯病菌的田间土壤。分别将上述试验组1-4及对照组1-3所得的基质用于水稻播种育秧;各处理除了基质外,其他育秧环境一致,育秧期间统一管理,不再使用任何农药或者肥料。(3)试验结果播种后15天,结合秧苗立枯病高发期结果调查,计算立枯病防治效果及秧苗最终成苗率,结果统计如下表所示:处理组发病率(%)防治效果(%)成苗率(%)试验组11.0595.5597.28试验组22.2890.3493.13试验组31.0795.4796.24试验组42.1490.9493.45对照组125.82-9.3675.3对照组216.7928.8979.26对照组323.61/77.15从试验结果中可以看出,试验组1-4对秧苗立枯病增效明显,既减少有效成分的使用量,又表现出了优于对照组1-3的田间效果,有助于减少农药使用成本;同时能够提供秧苗期所需的营养元素,成苗率高,药肥一体能够达到省时省工的目的。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