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璃多模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74385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玻璃多模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化玻璃生产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玻璃多模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技术中对玻璃的冲模成型一般都是在旋转式煤油钢化炉中完成,旋转式煤油钢化炉中周侧排布有多个下模,下模围绕钢化炉中心转动,工人手工将待加工的玻璃放置在下模后,玻璃随着下模的转动而被送入到钢化炉中加热,经加热达到钢化温度的玻璃通过上压模位置时,上压模下落,玻璃被压制成型,成型后的玻璃通过手工取进行骤冷钢化,此类的旋转式煤油钢化炉一次只能对一块玻璃进行压制成型,其生产效率比较低,难以满足工厂的大规模生产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玻璃多模成型装置,其具有生产效率高的特点。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主要是:一种玻璃多模成型装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设置有陶瓷辊,所述陶瓷辊沿其轴向设置有左侧陶瓷辊、右侧陶瓷辊和一组或多组的中间陶瓷辊,左、右侧陶瓷辊沿其轴向分别与中间陶瓷辊不抵接和/或多个中间陶瓷辊之间沿其轴向不抵接而形成有多个空位,每个空位中设置有可上下伸缩位移的下压模,支架上位于下压模的右侧设置有两根可上下升降的、用于挡住玻璃的定位柱,下压模的正上方位置安装有钢化模。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支架上设置有与下压模对应的多个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排列于下压模的周侧、可向上将玻璃托起至钢化模位置,每个升降机构包括四根升降柱,每两根升降柱固定在一条板上,条板连接在气缸的输出端,气缸固定在左右程控调节平台上。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钢化模固定连接在驱动气缸的输出端,所述驱动气缸固定于固定架上。进一步,所述左、右侧陶瓷辊和中间陶瓷辊为轴向可调节陶瓷辊。进一步,所述钢化模固定连接在第三气缸的输出端,所述第三气缸固定于固定架上。进一步,所述左、右侧陶瓷辊和中间陶瓷辊为轴向可调节陶瓷辊。进一步,所述支架上位于陶瓷辊的两侧设置有与陶瓷辊平齐的多根第二陶瓷辊,所述第二陶瓷辊沿其轴向贯穿于整个支架。进一步,所述陶瓷辊和至少位于陶瓷辊两侧的两根第二陶瓷辊安装有链轮,陶瓷辊和安装有链轮的第二陶瓷辊通过链条连接由位于支架上的驱动轴驱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玻璃成型用的定模设置在上方位置即钢化模,成型用的动模设置在下方位置即下压模,配合陶瓷辊、定位柱,使得经过电钢化炉加热的玻璃在经过本装置时,首先定位柱对玻璃起挡住定位作用,接着下压模升起配合钢化模压制玻璃使玻璃成型,同时定位柱下降,玻璃成型后下压模下落,成型的玻璃回落到陶瓷辊上输送至下一工序,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设置有多个钢化膜和相同数量的下压模,使得一次可以对多个玻璃进行压制成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所需的时间,减少了生产成本,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下压模、定位柱和升降柱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3是下压模安装于陶瓷辊空位中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玻璃多模成型装置,其包括支架1,支架1上设置有陶瓷辊2和位于陶瓷辊2两侧的多根第二陶瓷辊9,第二陶瓷辊9沿其轴向贯穿于整个支架1,通过设置有第二陶瓷辊9使得玻璃在其他工位与该装置过渡时过渡更平稳,陶瓷辊2沿其轴向包括有左侧陶瓷辊21、右侧陶瓷辊22和中间陶瓷辊23,中间陶瓷辊23可以设置有一组或多组,本实施例中中间陶瓷辊23设置有一组,陶瓷辊2和至少位于陶瓷辊2两侧的两根第二陶瓷辊9安装有链轮,陶瓷辊和安装有链轮的第二陶瓷辊9通过链条连接由位于支架1上的驱动轴驱动,链条与电机的输出端连接,电机通过驱动轴将运动传递给左、右侧陶瓷辊21、322以及中间陶瓷辊23,能够保证左、右侧陶瓷辊21、22以及中间陶瓷辊23的转速一致。左、右侧陶瓷辊21、22沿其轴向分别与中间陶瓷辊23不抵接和/或多个中间陶瓷辊23之间沿其轴向不抵接而形成有多个空位,每个空位中设置有可上下伸缩位移的下压模11,支架1上位于下压模11的右侧设置有两根可上下升降的、用于挡住玻璃的定位柱4,定位柱4通过气动控制其上下升降,当然,定位柱4也可以有三根或更多。每个下压模11的正上方位置安装有钢化模12,钢化模12相当于定模,下压模11相当于动模,通过钢化模12和下压模11可实现对玻璃的压制成型。为了使得钢化模12能够适应不同厚度的玻璃,使得玻璃从钢化模12下方通过时不会与钢化模12发生干涉,可将钢化模12固定连接在驱动气缸13的输出端,驱动气缸13安装在固定架14上,固定架14设置在支架1上方,这样在未进入成型工序时,可将钢化模12向上抬升,避免其与玻璃和陶瓷辊2发生干涉,同时,针对不同厚度的玻璃,可调节钢化模12距离陶瓷辊2的高度,以适应不同厚度不同型号的玻璃。对于不同型号的玻璃,其所要求的下压模11的大小有不同,故可将所述左、右侧陶瓷辊21、22和中间陶瓷辊23设置为轴向可调节陶瓷辊,即左、右侧陶瓷辊21、22和中间陶瓷辊23沿其轴向可移动,以调节左、右侧陶瓷辊21、22与中间陶瓷辊23之间或两个中间陶瓷辊23之间所形成的空位的大小,以适应不同型号玻璃对下压模11的不同需求。玻璃经过电钢化炉加热进入本装置后,控制中心会控制定位柱4上升,定位柱4可由气动控制,由陶瓷辊2带动的玻璃会与定位柱4抵接,定位柱4实现对玻璃的定位,经定位后,玻璃正好位于下压模11的正上方位置,此时,下压模11会在气缸8的推动下上升而抵接玻璃,玻璃被推入到钢化模12中,并在下压模11和钢化模12的共同作用下被压制成型,为了避免下压模11在上升将玻璃往上顶时,玻璃因重力偏斜导致其发生侧滑,支架1上设置有与下压模11对应的多个升降机构,升降机构排列于下压模11的周侧、可向上将玻璃托起至钢化模12位置,每个升降机构包括有四根升降柱3,每两根升降柱3固定在一条板5上,条板5连接在气缸6的输出端,气缸6固定在左右程控调节平台7上。在定位柱4对玻璃挡住定位后,玻璃正好位于升降柱3的正上方位置,升降柱3在气缸6的作用下向上升起以将玻璃托起至钢化模12位置,然后下压模11上升对玻璃实施压制成型。当然,升降柱3也可以设置为三根且均匀分布于下压模11周侧,升降柱3可以将玻璃稳当的向上托起而不会发生侧滑现象,有效的避免了直接由下压模11托起玻璃发生侧滑的可能。考虑到玻璃型号的不同,可将气缸6固定在左右程控调节平台7上,左右程控调节平台7可控制升降柱3沿陶瓷辊2的轴向移动,以使得针对不同型号的玻璃,升降柱3都可以将玻璃稳妥的向上托起。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有多个钢化膜12和相同数量的下压模11,使得一次可以对多个玻璃进行压制成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所需的时间,减少了生产成本,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产能。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