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板玻璃层叠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25742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盖板玻璃层叠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在触控产品上的盖板玻璃层叠结构。



背景技术:

盖板玻璃在具有触控功能的电子产品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通常会在盖板玻璃上设置多个装饰膜层,以使盖板玻璃满足特定的外观需求,例如形成透明的显示区和非透明的边框区。通常先在盖板玻璃上形成UV纹理层,再在UV纹理层上设置其他的装饰膜层,以使装饰膜层附着在盖板玻璃上。然而由UV胶形成的UV纹理层在盖板玻璃上的形成过程较为困难,使得生产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在盖板玻璃层叠结构中形成UV纹理层的困难较大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加工技术困难度低的盖板玻璃层叠结构。

一种盖板玻璃层叠结构,包括:

玻璃基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过渡结合层,设置在所述玻璃基板的第一表面,所述过渡结合层的内边缘将所述玻璃基板划分成边框区和可视区;

UV纹理层,设置在所述过渡结合层上,其中所述过渡结合层用于提升UV纹理层与玻璃基板的结合力;以及

镀膜层,设置在所述UV纹理层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结合层为一层或多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结合层为形成在所述玻璃基板的第一表面上的透明的无机氧化物镀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结合层为氧化硅层、氧化钛层或者氧化硅层、氧化钛层的叠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结合层为加工所述玻璃基板的第一表面所形成的粗糙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镀膜层为一层或多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盖底油墨层,设置在所述镀膜层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底油墨层的内边缘、所述镀膜层的内边缘、所述UV纹理层的内边缘与所述过渡结合层的内边缘平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玻璃基板的第二表面上设有抗反射膜、防指纹膜、硬化膜中的至少一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UV纹理层包括若干凸起,相邻两个凸起之间形成凹陷,所述凸起的高度为5-200μm,所述凸起的宽度为20-200μ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的高度为10-100μm,所述凸起的宽度为50-100μ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或弓形,相邻两个凸起的底部邻接,或者相邻两个凸起的底部间隔距离为5-100μ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凸起的底部间隔距离为10-50μ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角形对应的顶端夹角为30-150°,或者所述弓形的圆弧对应的圆心角为30-15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角形对应的顶端夹角为45-120°,或者所述弓形的圆弧对应的圆心角为45-12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起和凹陷延伸形成的图案为同心圆形、波浪形、网格交叉形或拉丝纹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盖板玻璃层叠结构由于在玻璃基板上设置了过渡结合层,过渡结合层与玻璃基板、UV纹理层的结合力比UV纹理层与玻璃基板的结合力更好,因而相较于直接将UV纹理层形成在玻璃基板上,本实用新型的盖板玻璃层叠结构在制作过程中其工艺条件更为简单,可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盖板玻璃层叠结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盖板玻璃层叠结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盖板玻璃层叠结构中的UV纹理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和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盖板玻璃层叠结构中的UV纹理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6和图7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盖板玻璃层叠结构中的UV纹理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盖板玻璃层叠结构可用于作为具有触控功能的电子产品的显示面壳体,这些电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手机、相机、平板电脑、终端显示器等。

所述盖板玻璃层叠结构包括玻璃基板10、过渡结合层20、UV纹理层30、镀膜层40和盖底油墨层50。

玻璃基板10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本实施例中,玻璃基板10为平板玻璃,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不排除玻璃基板10具有至少部分的曲面。玻璃基板10可以依据所应用的电子产品而呈现为矩形、圆形、方形等形状。

本实施例中,玻璃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为朝向电子产品内部的表面,第二表面102为朝向使用者观看方向的表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电子产品的防反射、防指纹等需求,而在所述玻璃基板10的第二表面102上设置抗反射膜、防指纹膜等功能膜层。此外,还可以对玻璃基板10进行强化处理,在玻璃基板10的任意一个表面设硬化膜层。

过渡结合层20设置在所述玻璃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所述过渡结合层20的内边缘将所述玻璃基板10划分成边框区104和可视区103。被过渡结合层20的内边缘环绕的区域即为可视区103。在一些实施例中,玻璃基板10为矩形等多边形的情况下,过渡结合层20可设置在玻璃基板10的部分侧边而不形成封闭的环状结构。过渡结合层20的外边缘与玻璃基板10的边缘平齐。过渡结合层20具有如下特性,即过渡结合层20形成在玻璃基板10上后,过渡结合层20与UV纹理层30的结合力要比UV纹理层30形成在玻璃基板10上时UV纹理层30与玻璃基板10产生的结合力更好,同时,过渡结合层20与玻璃基板10的结合也更为容易,因而过渡结合层20形成在玻璃基板10上的加工工艺过程要比将UV纹理层30直接形成在玻璃基板10上的加工工艺过程在操作上更为容易实现,由此可提升盖板玻璃层叠结构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渡结合层20为透明的无机氧化物镀层,通过电镀等方式形成在玻璃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具体的,过渡结合层20可以是氧化硅层、氧化钛层等。过渡结合层20可以是单层,也可以是多层,例如是氧化硅层与氧化钛层的叠层,或者是氧化硅层与氧化钛层交替设置的多个层叠结构。

在形成过渡结合层20时,可以在玻璃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上整面镀制膜层,再施加掩膜在镀制的膜层上,掩膜的图案轮廓对应所需形成的可视区103和边框区104,作褪镀处理并移除掩膜即可得到所述的过渡结合层20。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先在玻璃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上施加保护膜层(例如可移除的粘性胶层),保护膜层的图案轮廓对应所需形成的可视区103和边框区104,在第一表面101上再镀制膜层并移除保护膜层,即可在第一表面101上形成所需的过渡结合层20。

过渡结合层20也可以由其他形式来实现。如图2中所示,另一实施例中,过渡结合层21为加工所述玻璃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所形成的粗糙层。也就是说,所述过渡结合层21并非是附着在玻璃基板10表面的另外的层结构,而是加工玻璃基板10本身,使第一表面101的物理形态发生变化,由于第一表面101变得粗糙,更容易与后续的UV纹理层30结合。粗糙层可以采用蚀刻等方式加工制得。蚀刻过程中,可采用掩膜等措施,使第一表面101的可视区103不发生变化,而使粗糙层仅位于第一表面101的边框区104。

UV纹理层30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101的过渡结合层20上。也即,UV纹理层30位于边框区104内。所述UV纹理层30的外边缘与玻璃基板10的边缘平齐。UV纹理层30的内边缘与过渡结合层20的内边缘平齐。在形成UV纹理层30的过程中,通过采用不同的模板对铺设的UV胶进行压印,可呈现出不同图案的UV纹理层30,再配合所形成的镀膜层40可使盖板玻璃层叠结构的外观更具吸引力和个性化。

在形成UV纹理层30时,可在形成的过渡结合层20上以及未形成过渡结合层20的第一表面101的其他部分均涂布UV胶,然后通过模板压印,使UV胶具有特定的图案,再施加掩膜固化和清洗未固化的UV胶,即可得到形成在过渡结合层20上的UV纹理层30。

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UV纹理层30上设有若干凸起301,相邻两个凸起301之间形成凹陷302。所述UV纹理层30的图案即由凸起301、凹陷302所形成的轨迹呈现。凸起301、凹陷302延伸所形成的图案可以是同心圆形、波浪形、网格交叉形或拉丝纹形。

所述凸起301的高度为5-200μm,所述凸起301的宽度为20-200μm。通过验证,具有上述尺寸的UV纹理层30,再结合设置镀膜层40后,所呈现出的外观视觉效果明显,具有显著的吸引力。同时,具有上述高度的凸起301,在加工工艺上具有更大的优势,例如在玻璃基板10上的附着和成型更为容易。更为优选的,所述凸起301的高度为10-100μm,所述凸起301的宽度为50-10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中所示,所述凸起301的截面形状为柱状,相邻两个所述凸起301的间隔距离d2(此亦即凹陷302的宽度)为5-100μm。更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所述凸起301的间隔距离为10-50μm。在图3中,凸起301的高度和宽度分别由h和d1示出。高度h应理解为凹陷302底部到凸起301顶端所在水平面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中所示,所述凸起301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凸起301的高度和宽度分别由h和d1示出。高度h应理解为凹陷302底部到凸起301顶端所在水平面的距离。图4中,相邻两个凸起301的底部邻接。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中所示,相邻两个凸起301的底部也可间隔一定距离,其中相邻两个凸起301的底部间隔距离d2(亦即凹陷302底部的宽度)为5-100μm。更进一步地,相邻两个凸起301的底部间隔距离d2可为10-50μm。所述三角形对应的顶端夹角θ为30-150°,更进一步地,所述三角形对应的顶端夹角θ可为45-12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凸起301的截面形状为弓形,凸起301的高度和宽度分别由h和d1示出。凸起301的高度即弓形的高度,凸起301的宽度即为弓形所对应的弦的长度。图6所示实施例中,凸起301均呈劣弧弓,即凸起301的高度h小于弓形对应圆弧的半径R。

图6中,相邻两个凸起301的底部邻接。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中所示,相邻两个凸起301的底部也可间隔一定距离,其中相邻两个凸起301的底部间隔距离d2(亦即凹陷302底部的宽度)为5-100μm。更进一步地,相邻两个凸起301的底部间隔距离d2可为10-50μm。所述弓形的圆弧对应的圆心角θ为30-150°,更进一步地,所述弓形的圆弧对应的圆心角θ可为45-120°。

UV纹理层30上再设置镀膜层40等结构后,由于镀膜层40非透明,因而UV纹理层30所在区域也即边框区104被镀膜层40遮挡,但是由于UV纹理层30透明,在玻璃基板10的第二表面102一侧仍可观察到UV纹理层30和镀膜层40所呈现出来的图案。

镀膜层40设置在所述UV纹理层30上,镀膜层40可以是例如呈现金属色泽的膜层。镀膜层40可以填充在UV纹理层30的凹陷302中以及附着在凸起301表面。通过UV纹理层30的图案衬托,可在玻璃基板10的第二表面102一侧观察到具有不同图案和色泽的外观。镀膜层40可以是一层,也可以是多于一层的结构。

镀膜层40的内边缘与UV纹理层30的内边缘齐平。也即镀膜层40所在区域为边框区104。

盖底油墨层50设置在所述镀膜层40上。盖底油墨层50和镀膜层40均不透光,因而在第二表面102一侧朝向第一表面101的方向观察时,看不到玻璃基板10另一侧的被盖底油墨层50和镀膜层40挡住的场景。盖底油墨层50也可以是一层或多层。

在一实施例中,盖底油墨层50和镀膜层40的外边缘与玻璃基板10的边缘对齐。同样的,盖底油墨层50的外边缘与所述UV纹理层30和镀膜层40的外边缘对齐。进一步地,所述盖底油墨层50的内边缘与所述镀膜层40的内边缘平齐,亦即与过渡结合层20的内边缘平齐。

其中形成镀膜层40时,可在玻璃基板10的UV纹理层30上和第一表面101上未设UV纹理层30的区域(可视区103)整面镀膜,所述盖底油墨层50印刷形成,并在盖底油墨层50形成后,以盖底油墨层50为掩膜对镀膜进行褪镀而形成镀膜层40。

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形成镀膜层40时,也可以将玻璃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上UV纹理层30所在区域以外的部分(可视区103)用保护膜遮挡,镀膜层40形成在所述UV纹理层30上后,再去除所述保护膜。保护膜可以采用可剥离的粘性膜等。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