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褐地乳白蓝斑釉及利用其制备的花釉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22753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一种褐地乳白蓝斑釉及利用其制备的花釉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陶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褐地乳白蓝斑釉及利用其制备花釉瓷的工艺。



背景技术:

鲁山花瓷,因唐代鲁山(现隶属河南省平顶山市)所产的深地、乳白蓝斑一器三色的花釉瓷器而得名。在唐代全国生产陶器和瓷器的窑口很多,但生产瓷器较为著名的窑口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主要以生产青瓷和白瓷为主。“南青北白”成为唐代瓷业的主流产品。河南省鲁山所产的深地、乳白蓝斑一器三色的花釉瓷器改变了当时只有青、白单色釉瓷器的局面,出现了一种新的多色釉瓷种。

花瓷即花釉瓷,是唐瓷的创新品种。它是以随意或规则的天蓝、月白色斑点分多次施于黑釉、黄釉、黄褐釉、茶叶釉上,烧成后各种釉色深浅不一,互相映衬。鲁山窑花瓷釉面光彩夺目,自然流淌,绚丽多姿。

花釉瓷因其是在深色底釉上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经高温烧制而呈现出蓝、浅绿、乳白色的大块彩斑或是蓝、白、黑、绿相间的流淌纹理,形态各异,变化万千,故称花釉。它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窑变釉瓷,以色彩绚丽、富于变化闻名于世,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唐代制瓷业的一个伟大成就。

唐朝鲁山花瓷是世界上最早创烧出液-液分相釉技术的瓷种,所谓液-液分相釉是陶瓷釉层中50-150纳米级的小液滴和微小粒对入射光产生瑞利散射而产生轻重不等的蓝色乳光,由于散射的程度不同其色泽可出现月白、天青、天蓝,其产生的蓝白色乳光是由釉中纳米级小液滴和小微粒对入射光产生的瑞利散射而产生,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纳米技术”。唐朝鲁山花瓷的乳白蓝斑斑釉的蓝色乳光通常是由天然矿石作原料,器物入窑炉经1250℃以上高温烧制后,釉面融熔为固体后形成的小液滴状和小颗粒对入射光的反射形成的物理现象(并非钴着色)。

花釉瓷造型浑厚、大器,具有非常典型的唐代风格。最让人心仪的还是花釉瓷利用釉的流动性所表现出来的彩斑,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褐釉深色底釉上,施以月白,蓝色斑釉,对比强烈,显得格外醒目,使得花釉瓷具有一定抽象美。花釉流淌的动感,厚重中兼有活泼,肆意挥洒,气韵天成,体现了唐代社会普通崇尚的个性张扬,多彩浪漫的气息。然而,目前国内一些瓷区仿唐花瓷乳白蓝斑要么是采用氧化钴作为着色剂,发色娇艳、色斑呆板、缺乏流动感,斑釉无液-液分相,要么是在底釉上点斑、画斑,烧成后的色斑平整单一,缺乏动态和立体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褐地乳白蓝斑釉,同时提供利用其制备的花釉瓷是本发明的又一发明目的。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褐地乳白蓝斑釉,由底釉和斑釉组成,所述底釉的重量百分比组成为:所述底釉的重量百分比组成为:黏土50~60%,长石30~35%,石英10~15%;斑釉的重量百分比的组成为:石英30~35%,黄长石28~35%,方解石15~25%,萤石3~6%,木灰2~4%,骨粉1~3%,氧化锌5~7%。

所述黏土为鲁山县产,由于鲁山县产粘土多为二次黏土矿,所谓二次黏土矿是指地壳运动后的一次粘土经过长期风化、水流冲击等自然作用所得,经发明人研究发现,鲁山县产粘土中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非常适用于制作陶瓷,尤其是该种粘土的粘性强、含铁量高,将其用于本发明中的底釉中,利于后期烧制成色。鲁山县产粘土的获取方法为:先剔除含有机物较多的表层,再深挖3~5米后,采挖即得纯度较高的黏土层,该纯度是指杂质含量较少。

所述骨粉为牛骨粉,且经煅烧处理,煅烧温度为980~1000℃,煅烧时间为4~6h。

所述底釉由以下方法制得:

a.将原料长石、石英分别碾压,过40~70目筛后混合;

b.按料水重量比为1︰(1.2~1.4)向混合料中加水并打磨10~14h;

c.将黏土按料水重量比为1︰(2.5~3.0)加水混合后静置8~10h,用容器将表层浮沫撇除,舀出中层料水待用,底层沉渣撇弃;该步骤的目的是剔除其原料中多余的有机物或杂质,保证釉质纯净;

d.将步骤c)的中层料水加入经打磨过的混合料中继续打磨0.3~0.5h,至釉浆细度80~120目,釉浆浓度为40~45波美度即可。

所述斑釉由以下方法制得:先将各原料分别碾压,过40~70目筛后混合;再按料水重量比为1︰(1.2~1.4)加水打磨直至釉浆细度达到120~140目,釉料浓度为50~65波美度即可。

利用所述褐地乳白蓝斑釉制备的花釉瓷,由以下步骤制得:

1)施底釉:将待施釉的胎体置于釉浆内停留2~3秒,缓慢提出;

2)施斑釉:将斑釉淋、刷或浇制在施过底釉的胎体上;

3)烧制:采用氧化气氛烧制,烧成温度为1255℃,保温时间为15min。

步骤3)中,氧化气氛烧制的具体操作为:先从室温升至300℃,升温速度为1~1.5℃/min;300~500℃,升温速度为1.5~2℃/min;500~750℃,升温速度为1~1.5℃/min;750~1050℃,2~3℃/min;1050~1255℃,1~2℃/min,于1255℃下保温15min后,降至150℃即可。

本发明中,骨粉含量大于5%时,釉料中钙、磷含量增加,烧成时容易使胎体脱釉,釉色在胎体覆盖不均匀,骨粉含量小于5%时,釉质呈亚光,釉色灰暗;木灰含量小于5%时,釉料磷、镁的含量减少,烧成时釉面厚度降低,成釉乳光效果不明显;木灰含量大于5%时,釉面流动性过强,斑地釉过于熔融,斑釉蓝白色呈色不明显。

本发明骨粉优选牛骨粉,且经煅烧处理,煅烧温度为980~1000℃,煅烧时间为4~6h。骨粉经980~1000℃的高温煅烧处理产生的效果是:加入釉料中可使釉色光洁,乳浊效果增强,减少瑕疵,提高成品率,若不经高温处理直接加入后,则不会产生上述效果,这是因为:(1)所用牛骨在未经高温煅烧之前含有大量的水分和油脂,不做煅烧处理加入釉料中会对釉料产生污染,使釉料中的有机物含量提高而最终影响烧成质量,烧成后的釉质会有大量的棕眼和气泡;(2)未经煅烧的牛骨中由于油脂含量较大,在釉料配制时会影响釉料之间的相互溶解,在上釉时也容易使胎体产生脱釉。

本发明中,底釉和斑釉的浓度对最终效果的展现起到很关键的效果,浓度过大或过小,不仅影响底釉或斑釉自身的效果,亦会影响底釉和斑釉之间的相互融合及最终效果展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利用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本土材料研制出的褐地乳白蓝斑釉为一种新的陶瓷分相乳光颜色釉,与唐代流传下来的花釉瓷器效果相比,本发明的底釉釉质更为细腻,斑釉呈色更为明快,其釉层肥厚,出窑后所产生的色彩等都产生了让人无法预料的“特异”变化,如行云,似峰峦,变幻莫测,令人遐想,深色底釉和浅色斑釉的巧妙结合使人感到坚实强壮、活泼飘逸有一种力感和动感,给人以一种坚定、积极向上的激发。艺术魅力表现合天地自然之美,无造作矫饰,厚润中张扬着恢弘和庄严。有效地增加了器件的艺术效果,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

2)本发明通过合理调整斑釉配方再融合点斑、洒斑技法,烧出的乳白蓝斑流动自然、液-液分相明显、釉面平整但呈色立体感强烈,可与唐代作品媲美,解决了目前国内一些瓷区仿唐花瓷乳白蓝斑要么是采用氧斑釉化钴作为着色剂,发色娇艳、色斑呆板、缺乏流动感,斑釉无液—液分相,要么是在底釉上点斑、画斑,烧成后的色斑平整单一,缺乏动态和立体感的难题,并被古陶瓷和硅酸盐界的认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3)采用本发明的配方及工艺制得的花釉瓷的釉泡、棕眼、脱釉等瑕疵率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本发明方法(实施例1)烧制的成品的图片;

图2是采用本发明方法(实施例2)烧制的成品的图片;

图3是斑釉中不含骨粉及木灰时烧制的成品的图片;

图4是底釉浓度低于40波美度(在35波美度)、斑釉浓度低于50波美度(在45波美度)时烧制后的样品图片;

图5是还原气氛烧制时烧制后的样品图片;

图6是黏土含量70%时烧制后的样品图片;

图7是温度高于1255℃(在1280℃)时烧制后的样品图片。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所述的胎体须是经过素烧过的胎体,且耐高温,温度须大于1255℃以上。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粘土均为鲁山县产粘土,其黏土的成分组成为:sio271.2%、al2o311.7%、cao5.42、fe2o34.75%、k2o3.16、mgo1.58、na2o0.843、tio20.62,其余为微量元素p2o5、mno、cl及有机物。

下面以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褐地乳白蓝斑釉,由底釉和斑釉组成,所述底釉的重量百分比组成为:黏土50%,长石35%,石英15%;釉的重量百分比的组成为:石英35%,黄长石30%,方解石20%,萤石4%,木灰3%,骨粉2%,氧化锌6%;

所述黏土为鲁山县产,且经过特殊筛选处理。

所述骨粉为牛骨粉,且经煅烧处理,煅烧温度为980℃,煅烧时间为6h。

所述底釉采用以下方法制得:

a.将原料长石、石英分别碾压,过60目筛后混合;

b.按料水重量比为1︰1.3向混合料中加水并打磨12h;

c.将黏土按料水重量比为1︰2.8加水混合后静置9h,用容器将表层浮沫撇除,舀出中层料水待用,底层沉渣撇弃;该步骤的目的是剔除其原料中多余的有机物或杂质,保证釉质纯净;

d.将步骤c)的中层料水加入经打磨过的混合料中继续打磨0.4h,至釉浆细度100目,釉浆浓度为45波美度即可。

所述斑釉采用以下方法制得:先将各原料分别碾压,过60目筛后混合;再按料水重量比为1︰1.3加水打磨直至釉浆细度达到130目,釉料浓度为65波美度即可。

利用所述褐地乳白蓝斑釉制备的花釉瓷,由以下步骤制得:

1)施底釉:将待施釉的胎体置于釉浆内停留2~3秒,提出;

2)施斑釉:将斑釉淋、刷或浇制在施过底釉的胎体上;

3)烧制:采用氧化气氛烧制,烧成温度为1255℃,保温时间为15min。

步骤3)中,氧化气氛烧制的具体操作为:先从室温升至300℃,升温速度为1℃/min;300~500℃,升温速度为1.5℃/min;500~750℃,升温速度为1℃/min;750~1050℃,2℃/min;1050~1255℃,1℃/min,于1255℃下保温15min后,降至150℃即可。

实施例2

一种褐地乳白蓝斑釉,由底釉和斑釉组成,所述底釉的重量百分比组成为:黏土60%,长石30%,石英10%;釉的重量百分比的组成为:石英30%,黄长石35%,方解石15%,萤石6%,木灰4%,骨粉3%,氧化锌7%。

所述黏土同实施例1。

所述骨粉为牛骨粉,且经煅烧处理,煅烧温度为1000℃,煅烧时间为4h。

所述底釉由以下方法制得:

a.将原料长石、石英分别碾压,过40目筛后混合;

b.按料水重量比为1︰1.2向混合料中加水并打磨10h;

c.将黏土按料水重量比为1︰2.5加水混合后静置8h,用容器将表层浮沫撇除,舀出中层料水待用,底层沉渣撇弃;该步骤的目的是剔除其原料中多余的有机物或杂质,保证釉质纯净;

d.将步骤c)的中层料水加入经打磨过的混合料中继续打磨0.3h,至釉浆细度80目,釉浆浓度为40波美度即可。

所述斑釉由以下方法制得:先将各原料分别碾压,过40目筛后混合;再按料水重量比为1︰1.2加水打磨直至釉浆细度达到120目,釉料浓度为50波美度即可。

利用所述褐地乳白蓝斑釉制备的花釉瓷,由以下步骤制得:

1)施底釉:将待施釉的胎体置于釉浆内停留2~3秒,提出;

2)施斑釉:将斑釉淋、刷或浇制在施过底釉的胎体上;

3)烧制:采用氧化气氛烧制,烧成温度为1255℃,保温时间为15min。

步骤3)中,氧化气氛烧制的具体操作为:先从室温升至300℃,升温速度为1.5℃/min;300~500℃,升温速度为2℃/min;500~750℃,升温速度为1.5℃/min;750~1050℃,3℃/min;1050~1255℃,2℃/min,于1255℃下保温15min后,降至150℃即可。

实施例3

一种褐地乳白蓝斑釉,由底釉和斑釉组成,所述底釉的重量百分比组成同实施例1,斑釉的重量百分比的组成为:石英35%,黄长石28%,方解石25%,萤石4%,木灰2%,骨粉1%,氧化锌5%。

所述黏土和骨粉同实施例1。

所述底釉由以下方法制得:

a.将原料长石、石英分别碾压,过70目筛后混合;

b.按料水重量比为1︰1.4向混合料中加水并打磨14h;

c.将黏土按料水重量比为1︰3.0加水混合后静置10h,用容器将表层浮沫撇除,舀出中层料水待用,底层沉渣撇弃;

d.将步骤c)的中层料水加入经打磨过的混合料中继续打磨0.5h,至釉浆细度120目,釉浆浓度为45波美度即可。

所述斑釉由以下方法制得:先将各原料分别碾压,过70目筛后混合;再按料水重量比为1︰1.4加水打磨直至釉浆细度达到140目,釉料浓度为65波美度即可。

利用所述褐地乳白蓝斑釉制备的花釉瓷,其制备步骤同实施例1。

对比试验:

图1是采用本发明方法(实施例1)烧制的成品的图片,由图片可知,烧出的乳白蓝斑流动自然、液-液分相明显、釉面平整且呈色立体感强烈。

对比例1:其他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底釉的浓度为45波美度,斑釉的浓度为65波美度,其烧制后的样品图片如图2所示,釉色相对比较成功,但由于底釉黏土含量较高,底釉呈色较单薄,釉质呈亚光,无乳浊。斑釉浮于底釉上面,与底釉结合不充分,无熔融效果。

对比例2:其他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斑釉中不含骨粉及木灰,其烧制后的样品图片如图3所示,釉色无分相且无乳光。

对比例3:其他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底釉浓度低于40波美度(在35波美度)、斑釉浓度低于50波美度(在45波美度),其烧制后的样品图片见图4所示,这表明,底釉浓度和斑釉浓度过低时,釉色无玉润。

对比例4:其他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烧制时采用还原气氛烧制,烧制后的样品图片见图5所示,底釉和斑釉过于熔融,且呈色不明显。

对比例5:其他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底釉中黏土含量70%,烧制后的样品图片见图6所示,当粘土含量太高时,底釉无质感,且出现棕眼。

对比例6:其他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烧制时温度高于1255℃(在1280℃),烧制后的样品图片见图7所示,当烧制温度过高时,底釉趋向黑色,不利于产品展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