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线遮蔽膜、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汽车、建造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08297阅读:635来源:国知局
热射线遮蔽膜、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汽车、建造物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射线遮蔽膜、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汽车、建造物。



背景技术:

具有热射线遮蔽性(热射线遮蔽功能)的热射线遮蔽膜,能够遮断一部分太阳能的射入从而降低冷房负荷、人体暑热感、对植物的不良影响等,因此在汽车、建造物等的窗材、塑胶温室的薄膜等用途中有需求,为了该需求在开展各种研究。

目前公开的技术中包括将热射线遮蔽膜例如用于窗材时将其作为中层(中间膜)配置在相对的多片板玻璃之间,从而构成夹层玻璃的例子。

作为夹层玻璃的例子,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通过在一对玻璃之间设置热射线遮蔽性金属氧化物的软质树脂层而构成的夹层玻璃,该热射线遮蔽性金属氧化物包含粒径0.1μm以下的氧化锡或氧化铟的任一个。

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具有中间膜层的夹层玻璃,该中间膜层是在至少2个透明玻璃板状体之间分散有功能性超微粒子的结构,

该功能性超微粒子是Sn、Ti、Si、Zn、Zr、Fe、Al、Cr、Co、Ce、In、Ni、Ag、Cu、Pt、Mn、Ta、W、V、Mo的金属、氧化物、氮化物、硫化物或Sb、F杂质的各单一物,或是由上述中的2种以上构成的化合物等。

另外,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汽车用窗玻璃,其特征在于在透明板状部件之间形成有平均粒径为0.1μm以下的超微粒子子与玻璃成分的混合层。在此,作为超微粒子可以举出TiO2、ZrO2、SnO2、In2O3等金属氧化物或其混合物,作为玻璃成分可以举出有机硅或有机硅化合物。

另外,专利文献4公开了一种在至少2个透明玻璃板状体之间设有3层结构的夹层中间膜,并在该中间膜的第2层分散有功能性超微粒子的夹层玻璃,该功能性超微粒子是Sn、Ti、Si、Zn、Zr、Fe、Al、Cr、Co、In、Ni、Ag、Cu、Pt、Mn、Ta、W、V、Mo的金属、氧化物、窒化物、硫化物或Sb、F杂质的各单一物,或是由上述中的至少2种以上构成的化合物。

然而,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4公开的夹层玻璃中均存在如下问题,被要求高的可见光透过率时热射线遮蔽性会不够充分。

对此,本发明的申请人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一种在2个板玻璃之间设置具有日射遮蔽功能的中间层的日射遮蔽用夹层玻璃,该中间层由可塑剂中分散有六硼化物微粒子的添加液(或,可塑剂中分散有六硼化物微粒子、ITO微粒子及/或ATO微粒子的添加液)、由乙烯类树脂构成的中间膜形成。

另外,专利文献5还公开了一种在2个板玻璃之间设置具有日射遮蔽功能的中间层的日射遮蔽用夹层玻璃,该中间层由日射遮蔽膜与中间膜构成,该日射遮蔽膜被形成在至少一方板玻璃的位于内侧的面上,且涂敷有包含作为日射遮蔽成分的六硼化物微粒子的涂敷液(或,包含作为日射遮蔽成分的六硼化物微粒子、ITO微粒子及ATO微粒子中的1种以上的涂敷液),该中间膜包含介于2个板玻璃之间的乙烯类树脂。

专利文献5公开的日射遮蔽用夹层玻璃中採用的均匀分散有充分细小的6硼化物微粒子的膜,其透过率的最大值在波长400nm~700nm之间,以及最小值在波长700nm~1800nm之间。因此,根据专利文献5公开的日射遮蔽用夹层玻璃,即使在可见光透过率为77%或78%的情况下,日射透过率也仅为50%~60%程度,与专利文献1~4公开的现有的夹层玻璃相比,性能大有改善。

另外,本发明的申请人在专利文献6中公开了一种日射遮蔽用夹层结构体,其中作为具有日射遮蔽功能的微粒子使用了氧化钨微粒子及/或复合钨氧化物微粒子,并且在选用板玻璃等构成的2个夹层板之间设置有中间层,该中间层是将具有日射遮蔽功能的微粒子分散于乙烯类树脂等的合成树脂中的结构。

专利文献6公开的日射遮蔽用夹层结构体的有些例子中,可见光透过率70.0%时的日射透过率为35.7%,与专利文献1~5记载的现有的夹层玻璃相比,性能有进一步改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1750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25927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4-16004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0-29794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1-89202号公报

专利文献6:国际公开第2005/087680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6公开的日射遮蔽用夹层结构体的中间层包含作为具有日射遮蔽功能的微粒子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子的情况下,仅使该中间层被长时间保持于高温高湿的环境时,可观察到该中间层从其端部开始失去颜色的消色现象。另外,以该中间层作为日射遮蔽用夹层结构体的情况下,在中间层的未被夹层板覆盖的端部也会发生消色现象(边缘褪色现象)。

这种消色现象的发生,有损于中间层或採用了该中间层的日射遮蔽用夹层结构体的外观,进而造成热射线遮蔽性降低的问题。

对此,鉴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发生消色现象的热射线遮蔽膜。

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式提供一种热射线遮蔽膜,其包含复合钨氧化物粒子与离子聚合物树脂,该复合钨氧化物粒子是由通式MxWOy(其中,M是从Cs、Rb、K、Tl、In、Ba、Li、Ca、Sr、Fe、Sn、Al、Cu、Na中选择的1种以上的元素,0.1≤x≤0.5,2.2≤y≤3.0)所示的复合钨氧化物的粒子。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发生消色现象的热射线遮蔽膜。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六方晶体的复合钨氧化物的结晶结构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下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可对下述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形及置换处理。

(热射线遮蔽膜)

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关于热射线遮蔽膜的一构成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可以包含复合钨氧化物粒子与离子聚合物树脂。并且,作为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可以使用通式为MxWOy(其中,M是从Cs、Rb、K、Tl、In、Ba、Li、Ca、Sr、Fe、Sn、Al、Cu、Na中选择的1种以上的元素,0.1≤x≤0.5,2.2≤y≤3.0)的复合钨氧化物的粒子。

本发明的发明者们专心研究了在包含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热射线遮蔽膜(中间层)中抑制消色现象的方法。

其结果发现,作为热射线遮蔽膜包含的树脂,将历来使用的聚乙烯醇缩醛树脂等替换成离子聚合物树脂等时,能够大幅提高高温高湿环境下的耐候性,并抑制消色现象的发生,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关于热射线遮蔽膜包含的复合钨氧化物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发生消色的原因,已表明是因为铯等的杂质原子从复合钨氧化物的结晶结构中脱离,变成非晶状的氧化钨所致(例如参照K.Adachi,et Al.,J.Appl Phys.114,194304(2013))。

关于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热射线遮蔽膜包含的树脂使用离子聚合物树脂时为何能够大幅提高耐候性并抑制消色现象,其理由尚不明确,但被认为这与离子聚合物树脂结构中包含均匀分布的金属离子的特征有关。即,离子聚合物树脂是作为阳离子包含钠、锌等金属离子的树脂。因此被推测为,复合钨氧化物中的杂质原子不易作为阳离子向周围树脂中散逸,从而不易发生消色现象。

相对而言,作为热射线遮蔽膜包含的树脂历来使用的聚乙烯醇缩醛树脂或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被认为,由于其结构中基本不包含金属离子,因此会发生复合钨氧化物消色的消色现象。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进行具体说明。

首先,关于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的成份进行说明。

(1)复合钨氧化物粒子

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如上所述,可以优选使用通式为MxWOy(其中,M是从Cs、Rb、K、Tl、In、Ba、Li、Ca、Sr、Fe、Sn、Al、Cu、Na中选择的1种以上的元素,0.1≤x≤0.5,2.2≤y≤3.0)的复合钨氧化物的粒子。

在此,表示复合钨氧化物的化学式MxWOy中,W表示钨、O表示氧。另外,作为上式中的元素M,如上所述,优选从Cs、Rb、K、Tl、In、Ba、Li、Ca、Sr、Fe、Sn、Al、Cu、Na中选择的1种以上的元素。

上述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具有红外线吸收特性。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通过包含复合钨氧化物粒子,能够抑制红外区域,尤其是近红外区域的光的透过,从而能够发挥热射线遮蔽功能。另外,可见区域的光的吸光系数比起近红外区域的吸光系数而言非常小,因此,在充分抑制近红外区域的光透过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可见区域光的高透过性。

复合钨氧化物如上所述其通式为MxWOy,在氧化钨(WOy)添加元素M而组成。

根据本发明的发明者们的研究,氧化钨(WOy)也具有吸收红外线的特性。并且,就氧化钨而言,三氧化钨(WO3)中不存在有效的自由电子,因此近红外区域的吸收反射特性少。然而,通过使氧化钨(WOy)中氧相对于钨的比率y成为小于3的值,可使该氧化钨中生成自由电子,从而获得效率良好的红外线吸收性粒子。然而,WO2的结晶对可见区域的光进行吸收或散射,可能会导致近红外区域的光的吸收降低。

因此,关于氧化钨粒子,通过使WOy所示化学式中的y满足2.2≤y<3.0,来抑制生成WO2的结晶相,从而能够获得有效的红外线吸收性粒子。

另外,关于氧化钨粒子,组成比为2.45≤y<3.0的所谓“马格内利相”,其化学性能稳定、对近红外区域光的吸收特性良好,因此可以优选用为红外线吸收性粒子。

并且,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中使用的复合钨氧化物,通过在氧化钨添加元素M,使该复合钨氧化物中生成自由电子,并由自由电子在近红外区域显现更强的吸收特性。从而,作为吸收近红外线的红外线吸收性材料,显出尤其高的特性。

关于复合钨氧化物,通过并用氧化钨中说明的氧量控制、及添加可生成自由电子的元素M的方法,能够获得效率更好的红外线吸收性材料。同时采用氧量控制、添加可生成自由电子的元素M的方法的情况下,优选表示复合钨氧化物的化学式MxWOy满足0.1≤x≤0.5、2.2≤y≤3.0的关系。

在此,关于表示上述复合钨氧化物的化学式中元素M的添加量的x值进行说明。在x值为0.1以上的情况下,可生成充分量的自由电子而可获得目标的红外线吸收效果,因此优选x值为0.1以上。另外,元素M的添加量越多,自由电子的提供量会越增加,红外线吸收效率也越上升,然而x值为0.5程度时该效果就会饱和。另外,x值为0.5以下时,能够防止该红外线吸收性材料中生成杂质相,因此优选x值为0.5以下。

以下,关于表示氧量控制的y值进行说明。关于y值,在MxWOy所示的红外线吸收性材料中,除了与上述氧化钨(WOy)相同的结构起到作用之外,y=3.0时也根据上述元素M的添加量而有自由电子的提供。因此,优选2.2≤y≤3.0。尤其是关于氧化钨,如上所述,为了获得稳定的化学性能,更优选2.45≤y≤3.0。

关于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包含的复合钨氧化物的结晶结构并无特别限定,可以包含任意的结晶结构的复合钨氧化物。在此,当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包含的复合钨氧化物具有六方晶体的结晶结构时,尤其能提高该粒子的可见区域光的透过率、及近红外区域光的吸收,因此优选六方晶体。

该六方晶体结晶结构的模式平面图如图1所示。图1中,6个如符号11所示的8面体集合构成六角形的空隙(隧道),该8面体由WO6单位形成。并且,在该空隙中配置有如符号12所示的元素M而构成1个单位,由多个该1个单位集合而构成六方晶体的结晶结构。

如上所述,在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包含由WO6单位形成的8面体6个集合而构成六角形的空隙,并在该空隙中配置有元素M的单位结构的复合钨氧化物的情况下,尤其能够提高可见区域光的透过率及近红外区域光的吸收。在此,复合钨氧化物粒子无需整体都由具有如图1所示的结构的结晶质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构成,例如,仅在局部具有该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提高可见区域光的透过率及吸收近红外区域光的效果。由此,复合钨氧化物粒子整体上既可以是结晶质,也可以是非晶质。

另外,作为复合钨氧化物的元素M,添加离子半径大的元素M时容易形成上述六方晶体。具体是,作为元素M添加例如Cs、Rb、K、Tl中的1种以上时,容易形成六方晶体。因此,优选元素M包含Cs、Rb、K、Tl中的1种以上,更优选元素M是Cs、Rb、K、Tl中的1种以上。在此,为了形成六方晶体,除了上述元素之外,只要是由WO6单位形成的六角形空隙中存在元素M即可,并不限定于作为元素M添加上述元素的情况。

使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包含的复合钨氧化物的结晶结构成为均匀的六方晶体时,表示元素M的添加量的x值更优选满足0.20≤x≤0.50,进而优选满足0.25≤x≤0.40。关于y,如上所述,优选为2.2≤y≤3.0。在此,y=3.0时,x值成为0.33,认为元素M被配置在所有的六角形空隙中。

另外,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包含的复合钨氧化物,除了上述六方晶体之外,还可以採用正方晶系、立方晶系的钨青铜结构,该结构的复合钨氧化物也具有红外线吸收性材料的效果。即,适合用为热射线遮蔽膜中添加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包含的材料。复合钨氧化物具有根据其结晶结构,近红外区域的吸收位置发生变化的倾向。例如,近红外区域的吸收位置显出正方晶系时比立方晶系移向长波长侧,并且,六方晶体比正方晶系时进一步移向长波长侧的倾向。另外,随着该吸收位置的变动,六方晶体的可见区域光的吸收最少,正方晶系其次,立方晶系的可见区域光的吸收在这些当中最大。由此,尤其要求对可见区域光的透过率高,且对近红外区域光的吸收率高的情况下,优选使用六方晶体的钨青铜。然而,在此所述的光学特性的倾向,仅为大体倾向,其根据添加的元素M的种类、添加量、氧量等而有变化。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使用的红外线吸收性粒子的材料并不限定于六方晶体的材料。

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可以使用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包含的复合钨氧化物的结晶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亦可同时包含不同结晶结构的复合钨氧化物。

然而,如上所述的六方晶体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能够提高可见光的透过率及近红外光的吸收。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包含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复合钨氧化物,其结晶结构优选为六方晶体。

另外,作为元素M使用例如Cs及/或Rb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复合钨氧化物的结晶结构容易形成六方晶体。并且,可见区域光的透过率高,而赤外区域,尤其是近红外区域光的透过率低,因此可见区域光的透过率与赤外区域光的透过率的对比度(contrast)增大。从而,表示复合钨氧化物的通式MxWOy的元素M更优选为Cs及/或Rb。尤其是元素M包含Cs的情况下,该复合钨氧化物的耐候性会更高,因此特别优选M包含Cs。

关于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粒径并无特别限定,可根据热射线遮蔽膜的使用用途任意选择。例如,在热射线遮蔽膜被用于尤其要求对可见区域光具有高透明性的用途的情况下,优选复合钨氧化物粒子是微粒子,更优选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100nm以下。其理由在于,在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100nm以下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光散射所致的光遮蔽,从而能够保持可见区域的可视性,同时有效保持透明性。

在此,体积平均粒径是指通过激光衍射·散射法求出的粒度分布的累计值50%的粒径,本说明书其他部分的体积平均粒径也为此意。

另外,将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用于例如汽车顶棚或侧窗等尤其重视可见区域透明性的用途的情况下,更应考虑降低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散射。要想进一步降低散射时,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优选为40nm以下,更优选为30nm以下,进而优选为25nm以下。

其理由在于,通过减小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能够降低几何散射或米氏散射所致的波长400nm~780nm可见区域的光散射。通过降低该波长的光散射,能够防止当强光照射时热射线遮蔽膜成为犹如磨砂玻璃般的外观,从而失去鲜明的透明性的问题。

其理由在于,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40nm以下时,上述几何散射或米氏散射降低,成为瑞利散射区域。在瑞利散射区域中,散射光与粒径的6次方成反比降低,因此,随着分散粒径的降低,散射降低,而透明性提高。进而,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30nm以下,尤其是25nm以下时,散射光会变得非常少,因此优选此范围。

如上所述,从避免光散射的观点而论,优选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较小。然而,在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过小的情况下,有时会使制造热射线遮蔽膜时的操作变得困难、引起热射线遮蔽膜内的凝集,因此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优选为1nm以上。

关于热射线遮蔽膜包含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量(含量)并无特别限定,可根据热射线遮蔽膜被要求的热射线遮蔽性的程度、可见光透过率的程度等,任意选择。例如,热射线遮蔽膜的投影面积的每单位面积中,热射线遮蔽膜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含量优选为0.05g/m2以上5.0g/m2以下、更优选为0.1g/m2以上2.0g/m2以下。

(2)离子聚合物树脂

关于离子聚合物树脂并无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公知的各种离子聚合物树脂,可根据热射线遮蔽膜的使用用途等选择任意的树脂。作为离子聚合物树脂,例如已知乙烯类离子聚合物、苯乙烯类离子聚合物、离子聚合物弹性体、全氟化离子聚合物、氨基甲酸酯离子聚合物等,可根据上述用途或被要求的性能等,选择使用任意的离子聚合物树脂。另外,热射线遮蔽膜使用的离子聚合物树脂可以仅为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的离子聚合物树脂。

尤其是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或后述的使用该热射线遮蔽膜的夹层透明基材,例如可应用于汽车或建造物的窗材、塑胶温室的薄膜等。因此,热射线遮蔽膜包含的离子聚合物树脂优选具有良好的透明性、高的可见光透过率及低雾度值,并具有良好的耐穿透性与耐候性。另外,将热射线遮蔽膜配置于透明基材上的情况下,还优选相对于透明基材具有良好的密封性。

从以上的观点而言,更优选离子聚合物树脂含有乙烯类离子聚合物,进而优选离子聚合物树脂是乙烯类离子聚合物。

另外,关于离子聚合物树脂包含的金属离子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包含从锌、镁、锂、钾、钠中选择的1种以上的金属离子的离子聚合物树脂。尤其是,可以优选使用包含锌离子的离子聚合物树脂。

作为离子聚合物树脂,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举出乙烯·丙烯酸·丙烯酸酯共聚物的金属元素离子聚合物、乙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的金属元素离子聚合物、乙烯·甲基丙烯酸·丙烯酸酯共聚物的金属元素离子聚合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的金属元素离子聚合物等。在此,关于任一个离子聚合物树脂中包含的金属离子均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包含从锌、镁、锂、钾、钠中选择的1种以上的金属离子。

作为离子聚合物树脂,更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优选使用Dupong社的沙林(Surlyn)(注册商标)系列、Dupont-Mitsui Polychemicals社的(Hi-Milan)(注册商标)系列、Exxon Mobil Chemical社的IOTEK(注册商标)系列等。

(3)其他成份

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中,除了上述复合钨氧化物及离子聚合物树脂以外,还可以添加任意的成分。以下,关于可添加的任意成分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中,为了使上述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均匀分散于离子聚合物树脂中,可添加分散剂。

关于分散剂并无特别限定,可根据热射线遮蔽膜的制造条件等,任意选择。例如,优选使用通过示差热·热重量同时测定装置(以下,也记载为TG-DTA)测定的热分解温度为250℃以上、且具有从氨基甲酸主链、丙烯主链、苯乙烯主链中选择的任意主链,或从氨基甲酸、丙烯、苯乙烯中选择的2种以上的单位结构共聚和的主链的分散剂。在此,热分解温度是指,使用TG-DTA以JIS K 7120为基准进行测定时,因该分散剂的热分解而开始出现重量减少的温度。

在分散剂的热分解温度为250℃以上时,能够抑制与离子聚合物树脂混炼时分散剂发生分解、分散剂分解所致的热射线遮蔽膜的褐色着色、可见光透过率的降低等情况,从而能够更确实避免出现无法获得原有光学特性的问题。

另外,分散剂优选具有从含氨基、羟基、羧基或环氧基中选择的1种以上的官能基。具有上述任一个官能基的分散剂,能够吸附于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表面,防止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凝集,使复合钨氧化物粒子更均匀分散于热射线遮蔽膜中,因此可以优选使用此类分散剂。

作为具有上述任一个官能基的分散剂,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举出作为官能基具有羧基的丙烯苯乙烯共聚物类分散剂、作为官能基具有含氨基的丙烯类分散剂等。官能基为含氨基的分散剂,优选其分子量为Mw2000~200000、氨值5~100mgKOH/g。另外,具有羧基的分散剂,优选其分子量为Mw2000~200000、酸价1~50mgKOH/g。

关于分散剂的添加量并无特别限定,例如,相对于复合钨氧化物粒子100质量份,优选添加10质量份以上100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添加30质量份以上400质量份以下。

分散剂的添加量在上记范围内时,可使复合钨氧化物粒子更确实均匀分散于离子聚合物树脂中,且不会对所获得的热射线遮蔽膜的物理性质造成不良影响。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还可以包含紫外线吸收剂。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中添加有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因此主要能够抑制近红外区域光的透过。从而,能够抑制热射线的透过,能够抑制配置有热射线遮蔽膜的内侧区域的温度上升。

并且,通过在该热射线遮蔽膜进一步添加紫外线吸收剂,还能够减少紫外区域的光,尤其能够提高抑制温度上升的效果。另外,通过在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添加紫外线吸收剂,例如能够充分防止紫外线对装配有该热射线遮蔽膜的汽车内或建造物内部的人或内部装饰等造成影响、晒伤或家具及内部装饰的劣化等。另外,将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分散于树脂中的分散体,若被长期暴露在强力紫外线下,其透过率会降低,而通过在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添加紫外线吸收剂,能够抑制这种透过率降低的发生。

关于紫外线吸收剂并无特别限定,可根据其对热射线遮蔽膜的可见光透过率等造成的影响、紫外线吸收能、耐久性等,任意选择。作为紫外线吸收剂,例如可以举出二苯甲酮(Benzophenone)化合物、水杨酸(Salicylic acid)化合物、苯并三唑(Benzotriazole)化合物、三氮杂苯(Triazine)化合物、苯并三唑(Benzotriazolyl)化合物、苯甲(Benzoyl)化合物等有机紫外线吸收剂,氧化锌、氧化钛、氧化铈等无机紫外线吸收剂等。尤其优选紫外线吸收剂包含从苯并三唑化合物、二苯甲酮化合物中选择的1种以上。其理由在于,将苯并三唑化合物及二苯甲酮化合物添加至能够充分吸收紫外线的浓度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使热射线遮蔽膜保持非常高的可见光透过率,并且在长期暴露于强力紫外线的情况下仍有高的耐久性。

另外,紫外线吸收剂优选包含例如以下化学式1及/或化学式2所示的化合物。

关于热射线遮蔽膜中的紫外线吸收剂的含有率并无特别限定,可根据热射线遮蔽膜被要求的可见光透过率或紫外线遮蔽能等,任意选择。热射线遮蔽膜中的紫外线吸收剂的含有率,例如优选为0.02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其理由在于,紫外线吸收剂的含有率为0.02质量%以上时,能够充分吸收复合钨氧化物粒子未能完全吸收的紫外光。并且,含有率5.0质量%以下时,热射线遮蔽膜中的紫外线吸收剂不会析出,不会对膜的强度及黏着力、耐穿透性造成大的影响。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还可以包含HALS(受阻氨类光稳定剂)。

如上所述,通过添加紫外线吸收剂,能够提高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的紫外线吸收能力。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的使用环境,或紫外线吸收剂的种类,随着长时间的使用,紫外线吸收剂会劣化,紫外线吸收能力会降低。针对于此,添加HALS,将有助于防止紫外线吸收剂的劣化,维持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的紫外线吸收能力。

另外,如上所述,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分散于树脂中的分散体,若被长期暴露于强力的紫外线下,其透过率会降低。然而,通过在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添加HALS,也与添加紫外线吸收剂的情况同样,能够抑制该透过率的降低。

另外,HALS中有本身就具备紫外线吸收能力的化合物。在此情况下,通过添加该化合物,能够兼备上述添加紫外线吸收剂的效果及添加HALS的效果。

关于HALS并无特别限定,可根据热射线遮蔽膜对可见光透过率等的影响、与紫外线吸收剂的融合性、耐久性等,任意选择。例如,可适当使用二(2,2,6,6-四甲基-4-派啶基)癸二酸酯(Bis(2,2,6,6-tetramethyl-4-piperidyl)sebacate)、二(1,2,2,6,6-五甲基4-派啶基)癸二酸酯(Bis(1,2,2,6,6-pentamethyl-4-piperidyl)sebacate)、1-[2-[3-(3,5-三丁基-4-羟苯基)丙酸基]乙基]-4-[3-(3,5-二三丁基-4-羟苯基)丙酸基]-2,2,6,6-四甲基-派啶(1-[2-[3-(3,5-tert-butyl-4-hydroxyphenyl)propionyloxy]ethyl]-4-[3-(3,5-di-tert-butyl-4-hydroxyphenyl)propionyloxy]-2,2,6,6-tetramethylpiperidine)、4-苯甲氧基-2,2,6,6-四甲基派啶(4-benzoyloxy-2,2,6,6-tetramethylpiperidine)、8-乙酰基-3-十二烷基-7,7,9,9-四甲基-1,3,8-三唑螺环[4,5]癸烷基-2,4-二酮(8-acetyl-3-dodecyl-7,7,9,9-tetramethyl-1,3,8-triazaspiro[4.5]decane-2,4-dione)、二(1,2,2,6,6-五甲基-4-派啶基)-2-(3,5-二三丁基-4-羟苄基)-2-n-丁基丙二酸(Bis(1,2,2,6,6-pentamethyl-4-piperidyl)-2-(3,5-di-tert-butyl-4-hydroxybenzyl)-2-n-butylmalonate)、四(1,2,2,6,6-五甲基-4-派啶基)-1,2,3,4-丁烷四羧酸酯(Tetrakis(1,2,2,6,6-pentamethyl-4-piperidyl)-1,2,3,4-butanetetracarboxylate)、四(2,2,6,6-四甲基4-派啶基)-1,2,3,4-丁烷四羧酸酯(Tetrakis(2,2,6,6-tetramethyl-4-piperidyl)-1,2,3,4-butanetetracarboxylate)、(混合1,2,2,6,6-五甲基-4-派啶基/十三基)-1,2,3,4-丁烷四羧酸酯((Mixed1,2,2,6,6-pentamethyl-4-piperidyl/tridecyl)-1,2,3,4-butanetetracarboxylate)、混合[1,2,2,6,6-五甲基-4-派啶基/β,β,β’,β’-四甲基-3,9-[2,4,8,10-四氧杂螺环(5,5)十一烷]二乙基]-1,2,3,4-丁烷四羧酸酯、(混合2,2,6,6-四甲基-4-派啶基/十三基)-1,2,3,4-丁烷四羧酸酯(Mixed[1,2,2,6,6-pentametyl-4-piperidyl/β,β,β’,β’,-tetramethyl-3,9-[2,4,8,10-tetraoxaspiro(5,5)undecane]diethyl]-1,2,3,4-butanetetracarboxylate)、混合[2,2,6,6-四甲基-4-派啶基/β,β,β’,β’-四甲基-3,9-[2,4,8,10-四氧杂螺环(5,5)十一烷]二乙基]-1,2,3,4-丁烷四羧酸酯(Mixed[2,2,6,6-tetrametyl-4-piperidyl/β,β,β’,β’,-tetramethyl-3,9-[2,4,8,10-tetraoxaspiro(5,5)undecane]diethyl]-1,2,3,4-butanetetracarboxylate)、2,2,6,6-四甲基-4-派啶丙烯酸甲酯(2,2,6,6-tetramethyl-4-piperidylmethacrylate)、1,2,2,6,6-五甲基-4-派啶丙烯酸甲酯(1,2,2,6,6-pentamethyl-4-piperidylmethacrylate)、聚[(6-(1,1,3,3-四甲基丁基)亚氨基-1,3,5-三氮杂苯-2,4-二基)][(2,2,6,6-四甲基-4-派啶基)亚氨基]环乙烷[(2,2,6,6-四甲基-4-派啶基)亚氨基](poly[(6-(1,1,3,3-tetramethylbutyl)imino-1,3,5-triazine-2,4-diyl)][(2,2,6,6-tetramethyl-4-piperidyl)imino]hexamethylene[(2,2,6,6-tetramethl-4-piperidyl)iminol]、琥珀酸二甲酯与4-羟基-2,2,6,6-四甲基-1-派啶基乙醇的聚合物(polymer of dimethyl succinate and 4-hydroxy-2,2,6,6-tetramethl-1-piperidineethanol)、N,N’,N”,N”’-四-(4,6-二-(丁基-(N-甲基-2,2,6,6-四甲基派啶基-4-基)氨基)-三氮杂苯-2-基)-4,7-二癸烷-1,10-二氨(N,N’,N”,N”’-tetrakis-(4,6-bis-(butyl-(N-methyl-2,2,6,6-tetramethylpiperidine-4-yl)amino)-triazine-2-yl)-4,7-diazadecane-1,10-diamine)、二丁基氨-1,3,5-三氮杂苯-N,N’-二(2,2,6,6-四甲基-4-派啶基-1,6-环乙烷二氨与N-(2,2,6,6-四甲基派啶基)丁基氨的缩聚物(dibutylamine-1,3,5-triazine-N,N’-bis(2,2,6,6-tetramethyl-4-piperidyl-1,6-hexamethylenediamine and N-(2,2,6,6-tetramythlpiperidyl)butylamine)、癸烷二酸二(2,2,6,6-四甲基-1-(辛氧基)-4-啶基)酯(Decanedioicacidbis(2,2,6,6-tetramethyl-1-(octyloxy)-4-piperidinyl)ester)等。

关于热射线遮蔽膜中的HALS的含有率并无特别限定,可根据热射线遮蔽膜被要求的可见光透过率或耐候性等,任意选择。热射线遮蔽膜中的HALS的含有率例如优选为0.05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其理由在于,HALS的含有率为0.05质量%以上时,能够在热射线遮蔽膜中充分发挥添加该HALS的效果。另外,含有率为5.0质量%以下时,热射线遮蔽膜中的HALS不会析出,且不会对膜的强度及黏着力、耐穿透性造成大的影响。

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还可以包含防氧化剂(抗氧化剂)。

如上所述,离子聚合物树脂具有高耐候性,通过添加防氧化剂,能够抑制树脂的氧化劣化,进一步提高耐候性。并且,能够抑制树脂中包含的其他添加剂,例如复合钨氧化物、紫外线吸收剂、HALS及后述的染料化合物、颜料化合物、红外线吸收性物质、偶合剂、表面活性剂、抗静电剂等的氧化劣化,从而可提高耐候性。

关于防氧化剂并无特别限定,可根据其对热射线遮蔽膜的可见光透过率等的影响、所希望的耐久性等,任意选择。例如,可适当使用酚类防氧化剂、硫磺类防氧化剂及磷类防氧化剂等,更具体是,可适当使用2,6-二-三-丁基对甲酚(2,6-di-tert-butyl-p-cresol)、丁基羟基茴香醚(Butylated hydroxyanisole)、2,6-二-三-丁基-4-乙苯酚(2,6-di-tert-butyl-4-ethylphenol)、硬脂-β-(3,5-二-三-丁基-4-羟苯基)丙酸(Stearyl-β-(3,5-di-tert-butyl-4-hydroxyphenyl)propionate)、2,2’-亚甲基二(4-甲基6-丁基酚)(2,2’-methylene bis(4-methyl-6-tert-butylphenol)、2,2’-亚甲基二(4-乙基6-t-丁基酚)(2,2’-methylene bis(4-ethyl-6-tert-butylphenol)、4,4’-亚丁基-二(3-甲基6-t-丁基酚)(4,4’-butylidene bis(3-methyl-6-tert-butylphenol))、1,1,3-三-(2-甲羟基-5-三-丁基苯)丁烷(1,1,3-tris(2-methyl-hydroxy-5-tert-butylphenyl)butane)、四[亚甲基-3-(3’,5’-丁基-4-羟苯基)丙酸]甲烷(tetrakis[methylene-3-(3’,5’-butyl-4-hydroxyphenyl)propionate]methane)、1,3,3-三-(2-甲基-4-羟基-5-三丁基酚)丁烷(1,1,3-tris(2-methyl-4-hydroxy-5-tert-butylphenol)butane)、1,3,5-三甲基-2,4,6-三(3,5-二三丁基-4-羟苄基)苯(1,3,5-trimethyl-2,4,6-tris(3,5-di-tert-butyl-4-hydroxybenzyl)benzene)、二(3,3’-三丁基酚)丁酸乙二醇醚(Bis(3,3’-tert-butylphenol)-butyric acid glycol ester)、三苯磷(triphenylphosphine)、二(二苯基磷)(Bis(diphenylphosphine))、三萘基磷(Trinaphthyl phosphine)、三(2,4-二三丁苯基)亚磷酸酯(Tris(2,4-di-tert-butylphenyl)phosphite)等。

关于热射线遮蔽膜中的防氧化剂的含有率并无特别限定,可根据热射线遮蔽膜被要求的可见光透过率及耐候性等,任意选择。热射线遮蔽膜中的防氧化剂的含有率,例如优选为0.05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其理由在于,防氧化剂的含有率为0.05质量%以上时,能够在热射线遮蔽膜中充分发挥添加该防氧化剂的效果。并且,含有率为5.0质量%以下时,热射线遮蔽膜中的防氧化剂不会析出,且不会对膜的强度及黏着力、耐穿透性造成大的影响。

至此,作为任意的添加成分,说明了分散剂、紫外线吸收剂、HALS、防氧化剂,此外还可以搭配其他各种添加剂。

例如,为了获得所希望的任意色调,可以添加偶氮类(Azo)染料、花青类(Cyanin)染料、喹啉类(Quinoline)、苝类(Perylene)染料、炭黑(Carbon black)等能够利用于离子聚合物树脂的着色的染料化合物、颜料化合物。

另外,为了获得更高的热射线遮蔽性,还可以添加其他红外线吸收性物质。关于其他红外线吸收性物质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例如能够吸收与所使用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不同波长区域的光的物质。作为其他红外线吸收性物质,例如可以适当使用红外线吸收性有机化合物。通过添加红外线吸收性有机化合物,能够获得更高的热射线遮蔽性。

作为其他添加剂,例如还可以添加偶合剂、表面活性剂、抗静电剂等。

另外,为了提高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的耐穿透性、耐候性、透明性等机械、化学或光学特性,以及为了提高将热射线遮蔽膜配置于透明基材上时其与透明基材的黏着性,还可以包含离子聚合物树脂之外的其他树脂材料。

在此情况下,关于离子聚合物树脂之外添加的树脂的种类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只要与所使用的离子聚合物树脂的互溶性良好,且无损于透明性等的物理性特征,可以使用任意的树脂材料。例如,可以使用乙烯·不饱和碳酸共聚物、乙烯·不饱和酯·不饱和碳酸共聚物等。尤其是,添加熔点比离子聚合物树脂高的树脂材料,能够提高热射线遮蔽膜的耐候性、及热加工时的稳定性,因此可以优选使用此类树脂材料。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优选具有高的透明性与热射线遮蔽性。关于热射线遮蔽膜的透明性与热射线遮蔽性即遮热特性,可分别根据可见光透过率与日射透过率来进行评价。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被要求的透明性及热射线遮蔽性的程度并无特别限定,优选具备与热射线遮蔽膜的用途等相应的性能。

具体是,例如用于窗材等用途时,从保持针对人眼的光透过性的观点而论,优选高的可见光透过率,从降低太阳光所致热射线射入的观点而论,优选低的日射透过率。

或者,经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或夹层透明基材用于农业用薄膜的情况下,从保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可见光透过性的观点而论,优选高的可见光透过率,从降低太阳光所致热射线射入的观点而论,优选低的日射透过率。

更具体是,例如,将包含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的夹层透明基材用于建材或汽车窗材的情况下,优选热射线遮蔽膜的可见光透过率为70%以上,且日射透过率为50%以下。尤其优选可见光透过率为70%以上,且日射透过率为40%以下。在此,关于可见光透过率及日射透过率,基于JIS R 3106的规定。

例如通过调整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所包含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等的添加量,可将可见光透过率及日射透过率调为所希望的范围。

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中包含离子聚合物树脂,因此能够抑制消色现象。关于抑制消色现象的程度,例如,可根据长时间静置于高温高湿环境下之后的全光线透过率的变化,来进行评价。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例如在温度85℃、相对湿度90%的环境下被静置24小时之前及之后,其全光线透过率的值的变化优选为3%以下,更优选为2%以下,进而优选为1%以下。在此,关于全光线透过率,基于JIS K 7361-1的规定。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由于包含离子聚合物树脂,因此具有高耐候性。从而,即使在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露出在高温高湿环境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消色现象的发生。并且,能够维持可见区域光的高透过率及低日射透过率,能够抑制热射线遮蔽膜的外观受损、热射线遮蔽性降低。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包含作为红外线吸收性粒子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因此能够维持高的可见光透过率,同时能够发挥高的热射线遮蔽性。从而,例如在应用于汽车或建造物的窗的情况下,能够提高汽车内或建造物内的舒适性,通过减轻汽车内的空调负荷而能够提高燃料效率,通过减轻建造物内的空调负荷而达到节能效果等。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的使用方式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单体使用。以单体使用热射线遮蔽膜的情况下,例如可作为覆盖塑胶温室外表面的薄膜、用于隔离欲抑制热射线透过的区域的薄膜等。

另外,可将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例如配置在无机玻璃或透明树脂等的透明基材的一面或两面使用。具体是,例如可以在1片透明基材的一个主平面或两个主平面上贴合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使用。

作为其他方式,可以在多片相对配置的透明基材之间配置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构成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以下关于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进行说明。

(热射线遮蔽膜的制造方法)

以下,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的制造方法的一构成例进行说明。在此,通过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的制造方法,可适宜制造上述热射线遮蔽膜。因此,除了以下说明的内容之外,可采用与上述热射线遮蔽膜相同的构成方式,因此省略赘述。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的制造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包含如下步骤。

分散液制造步骤,制造将复合钨氧化物粒子与分散剂分散于有机溶剂中的分散液。

分散体制造步骤,通过去除在分散液制造步骤制造的分散液中的有机溶剂,制造固体分散剂中分散有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状态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分散体。

混炼步骤,对通过分散体制造步骤获得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分散体与离子聚合物树脂进行混炼。

成型步骤,对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分散体与离子聚合物树脂的混炼物进行成型。

在此,也可以不实施分散体制造步骤,而是将通过分散液制造步骤制造的分散液提供到混炼步骤,在混炼步骤对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分散液与离子聚合物树脂进行混炼。在此情况下,通过混炼步骤,能够使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均匀分散于离子聚合物树脂中,同时去除有机溶剂。然而,从确实防止大量的有机溶剂或气泡残留于热射线遮蔽膜中的观点,以及防止大量有机溶剂被置于超过200℃的树脂混炼高温下的安全性观点而论,优选在该混炼步骤之前实施该分散体制造步骤。

以下关于各步骤进行说明。

首先,关于分散液制造步骤进行说明。

在分散液制造步骤,将复合钨氧化物粒子与分散剂添加·混合于有机溶剂中,採用一般的分散方法,可获得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有机溶剂分散液。关于分散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珠磨、球磨、沙磨、超声波分散、涂料振动器(Paint shaker)等分散方法。

关于可适用于分散液制造步骤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及分散剂,热射线遮蔽膜中已有说明,在此省略赘述。

另外,关于分散液制造步骤中使用的有机溶剂的种类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优选使用沸点120℃以下的有机溶剂。其理由在于,沸点120℃以下时,在后续的分散体制造步骤等中,容易去除有机溶剂。通过在分散体制造步骤等中迅速去除有机溶剂,能够提高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分散体的生产性。并且,由于能够简单且充分进行分散体制造步骤,因此能够避免过剩的有机溶剂残留于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分散体中。其结果,能够更确实防止在成型步骤中热射线遮蔽膜内发生气泡等的不良情况。

作为有机溶剂,具体而言例如可适宜使用甲苯(Toluene)、甲基乙基酮(Methyl ethyl ketone)、甲基异丁基酮(Methyl isobutyl ketone)、醋酸丁酯(Butyl acetate)、异丙醇(Isopropyl alcohol)、乙醇(Etahnol)等,且不限定于这些。只要是沸点120℃以下且可使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均匀分散的有机溶剂,即适于使用。

关于有机溶剂的添加量并无特别限定,可任意选择其添加量,以形成与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及分散剂的添加量相应的分散液。

在此,关于分散剂的添加量如上所述,并无特别限定。例如,相对于复合钨氧化物粒子100质量份优选添加10质量份以上100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添加30质量份以上400质量份以下。在分散液制造步骤中制造分散液时,无需添加全部量的分散剂。例如,考虑到分散液的黏度等,先可以对全添加量分散剂中的一部分、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及有机溶剂的混合物应用上述分散方法形成分散液,然后再添加其余的分散剂。

其次,关于分散体制造步骤进行说明。

在分散体制造步骤中,针对通过将复合钨氧化物粒子与分散剂分散于有机溶剂而成的分散液,可根据情况再添加适量的分散剂,然后通过去除机溶剂,可制造成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分散体。关于从复合钨氧化物粒子与分散剂被分散于有机溶剂而成的分散液中去除有机溶剂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适宜使用减压乾燥方法。具体是,通过对复合钨氧化物粒子与分散剂被分散于有机溶剂而成的分散液一边进行搅拌一边进行减压乾燥,可使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分散体与有机溶剂成分分离。作为用于进行减压乾燥的装置,例如可以举出真空搅拌型乾燥机,只要是具有上述功能的装置,对此并无特别限定。另外,关于去除有机溶剂时的具体减压的压力并无限定,可适宜选择。

在分散体制造步骤中,通过採用减压乾燥法,能够提高有机溶剂的去除效率,且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分散体不会被长时间置于高温状态下,因此分散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分散体不会发生凝集,优选该方法。并且,可提高生产性、容易回收蒸发的有机溶剂,因此从环境保护方面也优选该方法。

接下来,关于混炼步骤进行说明。

在混炼步骤中,可对通过分散体制造步骤获得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分散体与离子聚合物树脂进行混炼。此时,可根据需要添加供添加到热射线遮蔽膜的紫外线吸收剂及HALS、防氧化剂、红外线吸收性有机化合物等其他添加剂,并进行混炼。在此,关于这些添加剂等的添加时机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在分散液制造步骤等其他步骤中添加。关于混炼方法并无特别限定,可从公知的树脂混炼方法中任意选择使用。

以下,关于成型步骤进行说明。

成型步骤是对通过混炼步骤获得的混炼物进行成型的步骤,关于成型方法并无特别限定,可根据欲制造的热射线遮蔽膜的厚度等尺寸或形状、混炼物的黏度等,任意选择。例如,可以採用押出成型法、压延成型法等成型方法。

另外,关于成型体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可根据热射线遮蔽膜被要求的形状来选择,例如,可成型为薄膜状。

(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的制造方法、汽车、建造物)

以下,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及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的制造方法的一构成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可具有上述的热射线遮蔽膜,关于其具体形态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具有多片透明基材与上述热射线遮蔽膜,且热射线遮蔽膜被配置在多片透明基材之间的结构。

在此,关于所使用的透明基材的种类并无特别限定,可根据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的用途等任意选择,例如可适宜使用玻璃基材或各种树脂基材等。另外,多片透明基材可以全是相同材质的基材,也可以组合使用不同材质的基材。

另外,作为用于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的基材,根据耐候性或可见光透过率的高低,例如优选多片透明基材中的至少1片是玻璃基材。另外,多片透明基材也可以全都是玻璃基材。例如,作为透明基材使用无机玻璃的玻璃基材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热射线遮蔽夹层玻璃)的情况下,尤其适合用于汽车的前面玻璃或建造物的窗。

另外,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具有3个以上的透明基材的情况下,则会有2个以上的透明基材间部。在此情况下,可以从透明基材间部中选择的1个以上的透明基材间部,配置热射线遮蔽膜,可以存在未配置热射线遮蔽膜的透明基材间部,也可以在所有透明基材间部配置热射线遮蔽膜。存在未配置热射线遮蔽膜的透明基材间部的情况下,对该透明基材间部的结构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配置具有与上述热射线遮蔽膜不同功能的中间膜、使该透明基材间部成为真空,或封入热传导率低的气体,以提高绝热性能。

另外,可以将热射线遮蔽膜单体配置在透明基材间部,如下所述,还可以形成由热射线遮蔽膜与其他膜构成的多层膜,并将其配置在透明基材间部。

例如通过公知的方法对夹持上述热射线遮蔽膜的多片相对的透明基材进行贴合使之一体化,可获得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

在制造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时,可在透明基材间部,与上述热射线遮蔽膜一同夹入一层以上的其他树脂中间膜等任意的中间膜。作为这种其他中间膜,例如通过採用具有防紫外线、隔音、调色、密封力调整等功能的中间膜,可以实现更高功能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另外,上述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包含离子聚合物树脂,而关于其他中间膜包含的树脂并无限定,亦可由离子聚合物树脂以外的树脂构成。

并且,还可以并用上述热射线遮蔽膜与红外线反射薄膜,构成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即,可以构成在多片透明基材之间还配置有至少一片红外线反射薄膜的结构。

在并用热射线遮蔽膜与红外线反射薄膜的情况下,例如,可由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与透明树脂膜夹住红外线反射薄膜,而构成一体化的多层膜。然后,用相对的多片透明基材,例如无机玻璃等玻璃基材或透明树脂基材,夹住具有红外线反射薄膜及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膜的多层膜,并通过公知方法进行贴合使之一体化,从而可构成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

在此,关于热射线遮蔽膜与红外线反射薄膜的位置关系并无特别限定,可根据使用的环境等任意选择。例如,将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用于汽车或建造物等的窗的情况下,考虑到对汽车内或室内温度上升的抑制效果,优选红外线反射薄膜位于热射线遮蔽膜外侧的结构。

关于在此说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的特性并无特别限定,可根据作为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时被要求的性能等任意选择。

然而,考虑到热射线遮蔽性,将红外线反射薄膜贴合于透明基材的情况下,优选为主要对可见光长波长区域至近红外线区域,例如波长700nm至1200nm范围的光进行反射

如上所述,通过由红外线反射薄膜对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光吸收相对较弱的700nm至1200nm的波长进行强反射,复合钨氧化物与红外线反射薄膜相辅而能够对近红外线区域进行宽范围遮蔽。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的遮热特性。

尤其是红外线反射薄膜,将红外线反射薄膜贴合于透明玻璃基材的情况下,其对700nm至1200nm波长的光的反射率的最大值优选为30%以上10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上100%以下。

另外,考虑到可见区域光的透过性,优选为红外线反射薄膜在可见区域几乎不吸收太阳光。尤其是,将红外线反射薄膜贴合于透明基材的情况下,优选可见光透过率为80%以上,更优选为85%以上。

红外线反射薄膜优选兼备热射线遮蔽性与可见区域光的透过性。由此,将红外线反射薄膜贴合于透明基材的情况下,优选可见光透过率为80%以上,且对700nm至1200nm波长的光的反射率的最大值为30%以上100%以下。尤其是,将红外线反射薄膜贴合于透明基材的情况下,更优选可见光透过率为85%以上,且对700nm至1200nm波长的光的反射率的最大值为50%以上100%以下。

另外,将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用于汽车的前面玻璃或建造物的窗等,要求使规定波长域的电磁波透过的用途的情况下,优选红外线反射薄膜可使手机或ETC所利用的波长域的电磁波透过。因此,在此情况下,作为该红外线反射薄膜,比起具有导电性且无法使如上所述的波长域的电磁波透过的含金属膜薄膜,更优选可使电磁波透过的薄膜,例如,具有通过由不同折射率的树脂交替叠层而成的多层膜来对红外线进行反射的特性的薄膜、具有通过胆固醇液晶来对红外线进行反射的特性的薄膜等,可以优选使用公知的薄膜。

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的遮热特性,可由相对于可见光透过率的日射透过率来表示。相对于可见光透过率的日射透过率越低,即表示遮热特性越好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具体例如,通过选择热射线遮蔽膜的复合钨氧化物添加量等,而使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的可见光透过率成为70%的情况下,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的日射透过率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为40%以下。

将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用于例如汽车的挡风玻璃等窗材的情况下,必须满足道路运送车辆法所规定的可见光透过率70%以上的要求,且优选具有高的热射线遮蔽性。因此,例如在如上所述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的可见光透过率为70%的情况下,日射透过率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40%以下。

并且,尤其是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优选其可见光透过率为70%以上,且日射透过率为50%以下。另外,更优选可见光透过率为70%以上,且日射透过率为40%以下。

通过使用如上所述的具有高热射线遮蔽性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由其在混合动力车或电动车等使用电池的汽车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电池消耗,从而可获得延长行驶距离等的有益效果。因此,有助于提高汽车的燃料效率、削减温室气体排出量,从而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被预测今后或许成为汽车设计中的必要部件。

将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用于例如汽车或建造物的窗材的情况下,优选其具有自然色调,即透明或近似无色。尤其是,假如将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用于汽车的前面玻璃等的情况下,为了行驶中的安保证全,优选能够正确识别透视物的颜色。

因此,该用途的情况下,用于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的热射线遮蔽膜优选为,通过例如基于JIS R 3211及JIS R 3212中关于汽车用夹层玻璃应具备的性能规定的颜色识别试验,能够正常识别透视物的颜色。

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可用于各种用途,如上所述,包含该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的窗材可适用于汽车或建造物的窗。具体可用于,例如,装配有包含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的窗材的汽车、具备包含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的窗材的建造物。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的制造方法并无特别限定,可以包括将包含上述热射线遮蔽膜的中间层配置于透明基材之间,并对透明基材与包含热射线遮蔽膜的中间层进行贴合的贴合步骤。

关于对透明基材与热射线遮蔽膜进行贴合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定,可以採用通过黏合剂等进行贴合的方法、热压接方法等各种方法。

另外,包含热射线遮蔽膜的中间层,可以是由热射线遮蔽膜构成的单一膜,也可以是例如像上述红外线反射薄膜与热射线遮蔽膜被一体化的多层膜那样,与其他膜叠层一体化的膜(层)。

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具有上述高耐候性的热射线遮蔽膜,因此,即使在热射线遮蔽膜从透明基材露出并被置于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消色现象的发生。由此,能够维持可见区域光的高透过性及低日射透过率,从而能够抑制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的外观受损、热射线遮蔽性降低。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具有上述热射线遮蔽膜,该热射线遮蔽膜包含作为红外线吸收性粒子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因此能够维持高可见光透过率的同时发挥高热射线遮蔽性。从而,例如应用于汽车或建造物的窗的情况下,可提高汽车内或建造物内的舒适性,通过减轻汽车内的空调负荷从而提高燃料效率,通过减轻建造物内的空调负荷从而能够节省能源等。

[实施例]

以下,参照实施例进一步具体说明本发明。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

在此,首先关于以下实施例、比较例中的试料评价方法进行说明。

(体积平均粒径)

使用Microtrac粒度分布计(日机装株式会社制,型号:UPA-UT)测定了微粒子分散液中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

(全光线透过率)

使用雾度·透过率计(株式会社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型号:HM-150),基于JIS K 7361-1,测定了所获得的热射线遮蔽膜的全光线透过率。

并且,在耐候性试验前、后分别对全光线透过率进行了测定。

(可见光透过率、日射透过率)

基于使用分光光度计(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制,型号:U-4100)测定的200nm~2600nm的透过率,按照JIS R 3106算出了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的可见光透过率及日射透过率。

以下,关于各实施例、比较例的试料的制作条件及评价结果进行说明。

(实施例1)

秤取作为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Cs0.33WO3粒子(以下,记载为粒子a)20质量份、作为官能基具有含氨基与丙烯主链的分散剂(氨值48mgKOH/g、分解温度250℃)(以下,记载为分散剂a)10质量份、作为有机溶剂的甲基异丁基酮(沸点116.2℃)70质量份。将这些原料投进放有ZrO2珠粒的涂料振动器中,进行10小时的粉碎·分散处理,获得了粒子a的分散液(以下,记载为粒子分散液a)(分散液制造步骤)。

并且,预先对粒子a进行粉末X线衍射测定的结果,确认到包含六方晶体的Cs0.33WO3

在此,按照上述方法测定粒子分散液a内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的结果为21nm。并且,在此后的步骤中不再进行粉砕处理等可使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变化的操作,因此该体积平均粒径即为热射线遮蔽膜中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

以使分散剂相对于分散液中的复合钨氧化物的质量比率成为[复合钨氧化物]/[分散剂]=100/200的方式,向粒子分散液a添加分散剂a之后,进行了充分混合。在此,上式中的分散剂的质量相当于,在制造粒子分散液a时即分散液制造步骤中添加的量与制造粒子分散液a之后添加的量的总和。

接下来,将获得的混合液投进搅拌型真空乾燥机。

然后,用搅拌型真空乾燥机在常温下进行减压乾燥,去除甲基异丁基酮,而获得了粒子a的分散体(以下,记载为分散体a)。获得的分散体a中的甲基异丁基酮含量为2.9质量%(分散体制造步骤)。

秤取作为离子聚合物树脂颗粒的Hi-Milan1706(Dupont-Mitsui Polychemicals社制,表1中记载为乙烯类离子聚合物1)98.5质量份、分散体a 1.5质量份,并充分进行了混合。在此,Hi-Milan1706是乙烯类离子聚合物,作为金属离子包含锌。

将获得的离子聚合物树脂颗粒与分散体a的混合物提供给被设定为220℃的双轴押出机,进行了混炼(混炼步骤),然后从T模押出,并通过压辊法成型为0.5mm厚的薄片状(成型步骤)。由此获得了热射线遮蔽膜(以下,记载为热射线遮蔽膜A)。在此,制作成的热射线遮蔽膜A的投影面积的每单位面积中,热射线遮蔽膜A中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含量为1.2g/m2

通过上述方法测定热射线遮蔽膜A的全光线透过率的结果为72.9%。作为耐候性试验,在被设定为温度85℃、相对湿度90%的恒温恒湿室内,将热射线遮蔽膜A静置24小时后取出,并再次测定全光线透过率的结果为73.0%。即,耐候性试验前后的全光线透过率的变化为0.1%。另外,目视确认的结果,耐候性试验后的热射线遮蔽膜A中也未见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失去颜色的消色现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将制作的热射线遮蔽膜A暂时用2个透明的浮法玻璃(3mm厚)夹住,以130℃加热,并在真空中进行5分钟的冲压处理,而获得了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以下,记载为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A)。

对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A,通过上述方法进行可见光透过率、日射遮蔽率的测定、算出的结果,可见光透过率为71.5%、日射透过率为34.9%。

另外,作为耐候性试验,在被设定为温度85℃、相对湿度90%的恒温恒湿室内,将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A静置1000小时后取出,并进行外观观察的结果,并未观察到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A从其未密封的端部开始失去颜色的消色现象(边缘褪色现象)。关于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A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实施例2)

除变更了提供给混炼步骤的材料比率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了热射线遮蔽膜。

具体是,秤取作为离子聚合物树脂颗粒的Hi-Milan1706 99.0质量份、分散体a 1.0质量份,并充分进行了混合。关于分散体a的调制方法,实施例1中已有说明,在此省略赘述。

然后,将该混合物提供给被设定为220℃的双轴押出机,进行混炼后(混炼步骤),从T模押出,并通过压辊法成型为0.5mm厚的薄片状(成型步骤)。由此获得了热射线遮蔽膜(以下,记载为热射线遮蔽膜B)。

在此,制作成的热射线遮蔽膜B的投影面积的每单位面积中,热射线遮蔽膜B中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含量为0.8g/m2

测定热射线遮蔽膜B的全光线透过率的结果为79.5%。与实施例1同样对热射线遮蔽膜B实施耐候性试验之后,再次测定全光线透过率的结果为79.7%。即,耐候性试验前后的全光线透过率的变化为0.2%。另外,目视确认的结果,耐候性试验后的热射线遮蔽膜B中也未见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失去颜色的消色现象。结果如表1所示。

另外,除了使用本实施例中制作的热射线遮蔽膜B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以下,记载为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B)。测定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B的光学特性的结果,可见光透过率为78.8%、日射透过率为45.2%。

另外,与实施例1同様,对获得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B实施耐候性试验之后进行外观观察的结果,并未观察到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B从其未密封的端部开始失去颜色的消色现象(边缘褪色现象)。关于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B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3)

除了变更提供给混炼步骤的材料比率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了热射线遮蔽膜。

具体是,秤取作为离子聚合物树脂颗粒的Hi-Milan1706 99.6质量份、分散体a 0.4质量份,并充分进行了混合。关于分散体a的调制方法,实施例1中已有说明,在此省略赘述。

然后,将该混合物提供给被设定为220℃的双轴押出机,进行混炼(混炼步骤)之后,从T模押出,并通过压辊法成型为0.5mm厚的薄片状(成型步骤)。由此获得的了热射线遮蔽膜(以下,记载为热射线遮蔽膜C)。

在此,制作成的热射线遮蔽膜C的投影面积的单位面积的热射线遮蔽膜C中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含量为0.3g/m2

测定热射线遮蔽膜C的全光线透过率的结果为85.8%。与实施例1同样,对热射线遮蔽膜C实施耐候性试验之后,再次检测全光线透过率的结果为85.9%。即,耐候性试验前后的全光线透过率的变化为0.1%。另外,目视确认的结果,耐候性试验后的热射线遮蔽膜C中也未见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失去颜色的消色现象。结果如表1所示。

另外,除了使用本实施例中制作的热射线遮蔽膜C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以下,记载为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C)。测定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C的光学特性的结果,可见光透过率为84.8%、日射透过率为61.5%。

另外,与实施例1同样,对获得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C实施耐候性试验之后,进行外观观察的结果,并未观察到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C从其未密封的端部开始失去颜色的消色现象(边缘褪色现象)。关于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C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4)

作为离子聚合物树脂颗粒,使用IOTEX IONOMERS 4200(EXXON MOBIL CHEMICAL社制,表1中记载的乙烯类离子聚合物2)代替了Hi-Milan1706,此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热射线遮蔽膜(以下,记载为热射线遮蔽膜D)。IOTEX IONOMERS 4200是乙烯类离子聚合物,作为金属离子包含锌。

在此,制作成的热射线遮蔽膜D的投影面积的每单位面积中,热射线遮蔽膜D中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含量为1.2g/m2

测定热射线遮蔽膜D的全光线透过率的结果为72.0%。与实施例1同様对热射线遮蔽膜D实施耐候性试验之后,再次测定全光线透过率的结果为72.7%。即,耐候性试验前后的全光线透过率的变化为0.7%。另外,目视确认的结果,耐候性试验后的热射线遮蔽膜D中也未见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失去颜色的消色现象。结果如表1所示。

另外,除了使用本实施例中制作的热射线遮蔽膜D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以下,记载为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D)。对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D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的结果,可见光透过率为70.8%、日射透过率为35.2%。

另外,与实施例1同様,对获得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D实施耐候性试验之后,进行外观观察的结果,并未观察到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D从其未密封的端部开始失去颜色的消色现象(边缘褪色现象)。关于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D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5)

除了变更为向提供给混炼步骤的材料中添加紫外线吸收剂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了热射线遮蔽膜。

具体是,秤取作为离子聚合物树脂颗粒的Hi-Milan1706 98.3质量份、分散体a 1.5质量份、作为紫外线吸收剂的Tinuvin(注册商标)326(BASF社制)0.2质量份,并充分进行了混合。

其中,作为紫外线吸收剂的Tinuvin 326如上述化学式所示,是苯并三唑化合物。另外,关于分散体a的调制方法,实施例1中已有说明,在此省略赘述。

然后,将该混合物提供给被设定为220℃的双轴押出机,进行混炼(混炼步骤)之后,从T模押出,并通过压辊法成型为0.5mm厚的薄片状(成型步骤)。由此获得了热射线遮蔽膜(以下,记载为热射线遮蔽膜E)。

在此,制作成的热射线遮蔽膜E的投影面积的单位面积的热射线遮蔽膜E中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含量为1.2g/m2

测定射线遮蔽膜E的全光线透过率的结果为72.1%。与实施例1同様,对热射线遮蔽膜E实施耐候性试验之后,再次测定全光线透过率的结果为72.4%。即,耐候性试验前后的全光线透过率的变化为0.3%。另外,进行目视确认的结果,耐候性试验后的热射线遮蔽膜E中也未见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失去颜色的消色现象。结果如表1所示。

另外,除了使用本实施例中制作的热射线遮蔽膜E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以下,记载为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E)。对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E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的结果,可见光透过率为71.2%、日射透过率为33.4%。

另外,与实施例1同様,对获得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E实施耐候性试验之后,进行外观观察的结果,并未观察到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E从其未密封的端部开始失去颜色的消色现象(边缘褪色现象)。关于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E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6)

除了变更提供给混炼步骤的材料组成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5相同的方式制作了热射线遮蔽膜。

具体是,秤取作为离子聚合物树脂颗粒的Hi-Milan1706 97.5质量份、分散体a 1.5质量份、作为紫外线吸收剂的Tinuvin 326 1.0质量份,并充分进行了混合。关于分散体a的调制方法,实施例1中已有说明,因此省略赘述。

然后,将该混合物提供给被设定为220℃的双轴押出机,进行混炼(混炼步骤)之后,从T模押出,并通过压辊法成型为0.5mm厚的薄片状(成型步骤)。由此获得了热射线遮蔽膜(以下,记载为热射线遮蔽膜F)。

在此,制作成的热射线遮蔽膜F的投影面积的每单位面积中,热射线遮蔽膜F中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含量为1.2g/m2

热射线遮蔽膜F的全光线透过率的测定结果为71.5%。与实施例1同様对热射线遮蔽膜F实施耐候性试验之后,再次测定全光线透过率的结果为71.8%。即,耐候性试验前后的全光线透过率的变化为0.3%。另外,目视确认的结果,耐候性试验后的热射线遮蔽膜F中也未见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失去颜色的消色现象。结果如表1所示。

另外,除了使用本实施例中制作的热射线遮蔽膜F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以下,记载为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F)。对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F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的结果,可见光透过率为70.3%、日射透过率为32.5%。

另外,与实施例1同様,对获得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F实施耐候性试验之后,进行外观观察的结果,未观察到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F从其未密封的端部开始失去颜色的消色现象(边缘褪色现象)。关于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F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7)

除了变更提供给混炼步骤的材料组成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5相同的方式,制作了热射线遮蔽膜。

具体是,秤取作为离子聚合物树脂颗粒的Hi-Milan1706 96.5质量份、分散体a 1.5质量份、作为紫外线吸收剂的Tinuvin 326 2.0质量份,并充分进行了混合。关于分散体a的调制方法,实施例1中已有说明,因此省略赘述。

然后,将该混合物提供给被设定为220℃的双轴押出机,进行混炼(混炼步骤)之后,从T模押出,并通过压辊法成型为0.5mm厚的薄片状(成型步骤)。由此获得了热射线遮蔽膜(以下,记载为热射线遮蔽膜G)。

在此,制作成的热射线遮蔽膜G的投影面积的每单位面积中,热射线遮蔽膜G中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含量为1.2g/m2

测定热射线遮蔽膜G的全光线透过率的结果为72.2%。与实施例1同様,对热射线遮蔽膜G实施耐候性试验之后,再次测定全光线透过率的结果为72.3%。即,耐候性试验前后的全光线透过率的变化为0.1%。另外,目视确认的结果,耐候性试验后的热射线遮蔽膜G中也未确认到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失去颜色的消色现象。结果如表1所示。

另外,除了使用本实施例中制作的热射线遮蔽膜G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以下,记载为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G)。对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G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的结果,可见光透过率为71.1%、日射透过率为32.5%。

另外,与实施例1同様,对获得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G实施耐候性试验之后,进行外观观察的结果,并未观察到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G从其未密封的端部开始失去颜色的消色现象(边缘褪色现象)。关于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G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8)

除了变更提供给混炼步骤的材料组成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5相同的方式制作了热射线遮蔽膜。

具体是,秤取作为离子聚合物树脂颗粒的Hi-Milan1706 95.5质量份、分散体a 1.5质量份、作为紫外线吸收剂的Tinuvin326 3.0质量份,并充分进行了混合。关于分散体a的调制方法,实施例1中已有说明,在此省略赘述。

然后,将该混合物提供给被设定为220℃的双轴押出机,进行混炼(混炼步骤)之后,从T模押出,并通过压辊法成型为0.5mm厚的薄片状(成型步骤)。由此获得了热射线遮蔽膜(以下,记载为热射线遮蔽膜H)。

在此,制作成的热射线遮蔽膜H的投影面积的每单位面积中,热射线遮蔽膜H中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含量为1.2g/m2

热射线遮蔽膜H的全光线透过率的测定结果为71.4%。与实施例1同样对射线遮蔽膜H实施耐候性试验之后,再次测定全光线透过率的结果为71.7%。即,耐候性试验前后的全光线透过率变化为0.3%。另外,目视确认的结果,在耐候性试验后的热射线遮蔽膜H中也未见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失去颜色的消色现象。结果如表1所示。

另外,除了使用本实施例中制作的热射线遮蔽膜H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以下,记载为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H)。对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H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的结果,可见光透过率为70.8%、日射透过率为32.3%。

并且,与实施例1同样对获得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H实施耐候性试验之后,进行外观观察的结果,并未观察到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H从其未密封的端部开始失去颜色的消色现象(边缘褪色现象)。关于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H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9)

除了变更提供给混炼步骤的材料组成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了热射线遮蔽膜。

具体是,秤取作为离子聚合物树脂颗粒的Hi-Milan1706 97.4质量份、分散体a 1.5质量份、作为紫外线吸收剂的Tinuvin 328(BASF社制)0.5质量份、作为防氧化剂的Irgafos(注册商标)168(BASF社制)0.3质量份、作为HALS的CHIMASSORB(注册商标)2020(BASF社制)0.3质量份,并充分进行了混合。

在此,作为紫外线吸收剂的Tinuvin 328是上述化学式2所示的苯并三唑(Benzotriazole)化合物。作为防氧化剂的Irgafos 168是CASNo.31570-04-4所示的三(2,4-二三级丁苯基)亚磷酸酯(Tris(2,4-di-tert-butylphenyl)phosphite)。作为HALS的CHIMAAORB 2020是CASNo.192268-64-5所示的二丁基氨·1,3,5-三氮杂苯·N,N’-二(2,2,6,6-四甲基-4-派啶基)-1,6-己二氨(Dibutylamine·1,3,5-triazine·N,N’-bis(2,2,6,6-tetramethyl-4-piperidyl)-1,6-hexamethylenediamine)与N-(2,2,6,6-四甲基-4-派啶)丁基氨(N-(2,2,6,6-tetramethyl-4piperidyl)butylamine)的聚缩物。另外,关于分散体a的调制方法,实施例1中已有说明,在此省略赘述。

然后,将该混合物提供给被设定为220℃的双轴押出机,进行混炼(混炼步骤)之后,从T模押出,并通过压辊法成型为0.5mm厚的薄片状(成型步骤)。由此获得了热射线遮蔽膜(以下,记载为热射线遮蔽膜I)。

在此,制作成的热射线遮蔽膜I的投影面积的单位面积的热射线遮蔽膜I中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含量为1.2g/m2

测定热射线遮蔽膜I的全光线透过率的结果为72.3%。与实施例1同样对热射线遮蔽膜I实施耐候性试验之后,再次测定全光线透过率的结果为72.5%。即,耐候性试验前后的全光线透过率的变化为0.2%。另外,目视确认的结果,在耐候性试验后的热射线遮蔽膜I中也未见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失去颜色的消色现象。结果如表1所示。

另外,除了使用本实施例中制作的热射线遮蔽膜I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以下,记载为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I)。对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I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的结果,可见光透过率为71.9%、日射透过率为33.2%。

并且,与实施例1同样对获得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I实施耐候性试验之后,进行外观观察的结果,并未观察到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I从其未密封的端部开始失去颜色的消色现象(边缘褪色现象)。关于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I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10)

除了变更提供给混炼步骤的材料组成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了热射线遮蔽膜。

具体是,秤物作为离子聚合物树脂颗粒的Hi-Milan1706 96.8质量份、分散体a 1.5质量份、作为紫外线吸收剂的Tinuvin 328 1.0质量份、作为防氧化剂的Irganox(注册商标)1010(BASF社制)0.4质量份、作为HALS的Tinuvin 144(BASF社制)0.3质量份,并充分进行了混合。

在此,作为紫外线吸收剂的Tinuvin 328是上述化学式2所示的苯并三唑化合物。作为防氧化剂的Irganox 1010是CASNo.6683-19-8所示的季戊四醇·四[3-(3,5-二三级丁基-4-羟苯基)丙酸](Pentaerythritol·tetrakis[3-(3,5-di-tert-butyl-4-hydroxyphenyl)propionate])。作为HALS的Tinuvin 144是CASNo.63843-89-0所示的二(1,2,2,6,6-五甲基-4-派啶)[[3,5-二(1,1-二甲基乙基)-4-羟苯基]甲基]丁基丙二酸(Bis(1,2,2,6,6-pentamethyl-4-piperidyl)((3,5-bis(1,1-dimethylethyl)-4-hydroxyphenyl)methyl)butylmalonate)。另外,关于分散体a的调制方法,实施例1中已有说明,在此省略赘述。

然后,将该混合物提供给被设定为220℃的双轴押出机,进行混炼(混炼步骤)之后,从T模押出,并通过压辊法成型为0.5mm厚的薄片状(成型步骤)。由此获得了热射线遮蔽膜(以下,记载为热射线遮蔽膜J)。

在此,制作成的热射线遮蔽膜J的投影面积的单位面积的热射线遮蔽膜J中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含量为1.2g/m2

测定热射线遮蔽膜J的全光线透过率的结果为71.9%。与实施例1同様,对热射线遮蔽膜J实施耐候性试验之后,再次测定全光线透过率的结果为72.4%。即,耐候性试验前后的全光线透过率的变化为0.5%。另外,进行目视确认的结果,耐候性试验后的热射线遮蔽膜J中也未见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失去颜色的消色现象。结果如表1所示。

另外,除了使用本实施例中制作的热射线遮蔽膜J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以下,记载为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J)。对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J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的结果,可见光透过率为71.5%、日射透过率为32.8%。

另外,与实施例1同様对获得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J实施耐候性试验之后,进行外观观察的结果,并未观察到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J从其未密封的端部开始失去颜色的消色现象(边缘褪色现象)。关于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J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11)

秤取作为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Rb0.33WO3粒子(以下,记载为粒子b)20质量份、分散剂a 10质量份、作为有机溶剂的甲基异丁基酮70质量份。将这些原料投进放有ZrO2珠粒的涂料振动器中,进行11小时的粉碎·分散处理,获得了粒子b的分散液(以下,记载为子分散液b)(分散液制造步骤)。

并且,预先对粒子b进行粉末X线衍射测定的结果,确认到包含有六方晶体的Rb0.33WO3

在此,通过上述方法对粒子分散液b内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进行测定的结果为29nm。另外,在此后的步骤中不再进行粉砕处理等可使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变化的操作,因此该体积平均粒径即为热射线遮蔽膜中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

以可使分散剂相对于复合钨氧化物的质量比率成为[复合钨氧化物]/[分散剂]=100/200的方式,向粒子分散液b添加分散剂a之后,充分进行了混合。在此,上式中的分散剂的质量相当于,制造粒子分散液b时即分散液制造步骤中添加的量与制造粒子分散液b之后添加的量的总和。

然后、将获得的混合液投进搅拌型真空乾燥机。

接下来,用搅拌型真空乾燥机在常温下进行减压乾燥,去除甲基异丁基酮,而获得了粒子b的分散体(以下,记载为分散体b)。获得的分散体b中的甲基异丁基酮的含量为3.4质量%(分散体制造步骤)。

秤取作为离子聚合物树脂颗粒的Hi-Milan1706 98.5质量份、分散体b 1.5质量份,并充分进行了混合。在此,如上所述,Hi-Milan1706是乙烯类离子聚合物,作为金属离子包含锌。

将获得的离子聚合物树脂颗粒与分散体b的混合物,提供给被设定为220℃的双轴押出机,进行混炼(混炼步骤)之后,从T模押出,并通过压辊法成型为0.5mm厚的薄片状(成型步骤)。由此获得了热射线遮蔽膜(以下,记载为热射线遮蔽膜K)。

在此,制作成的热射线遮蔽膜K的投影面积的每单位面积中,热射线遮蔽膜K中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含量为1.2g/m2

测定热射线遮蔽膜K的全光线透过率的结果为73.1%。与实施例1同様对热射线遮蔽膜K实施耐候性试验之后,再次测定全光线透过率的结果为73.9%。即,耐候性试验前后的全光线透过率的变化为0.8%。另外,目视确认的结果,对热射线遮蔽膜K实施耐候性试验之后的热射线遮蔽膜K中也未见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失去颜色的消色现象。结果如表1所示。

另外,除了使用本实施例中制作的热射线遮蔽膜K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以下,记载为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K)。对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K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的结果,可见光透过率为72.0%、日射透过率为36.1%。

另外,与实施例1同様,对获得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K实施耐候性试验之后,进行外观观察的结果,并未观察到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K从其未密封的端部开始失去颜色的消色现象(边缘褪色现象)。关于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K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12)

在透明浮法玻璃(3mm厚)上黏贴了作为红外线反射薄膜的Scotchtint(注册商标)Nano90S(3M社制,以下记载为红外线反射薄膜a)。在此,使用分光光度计对黏贴于作为透明玻璃基材的透明浮法玻璃上的红外线反射薄膜a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的结果,可见光透过率为89.2%,700nm至1200nm波长的反射率为最小8.2%、最高80.8%。

将实施例1中制作的热射线遮蔽膜A,以红外线反射薄膜与热射线遮蔽膜A接触的方式,暂时夹持于透明浮法玻璃(3mm)与、黏贴有该红外线反射薄膜的透明浮法玻璃之间,然后以130℃加热,并在真空中进行5分钟的冲压处理,获得了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以下,记载为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L)。

对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L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的结果,可见光透过率为70.8%、日射透过率为31.1%。

另外,与实施例1同様对获得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L实施耐候性试验之后,进行外观观察的结果,并未观察到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L从其未密封的端部开始失去颜色的消色现象(边缘褪色现象)。关于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L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比较例1)

除了变更提供给混炼步骤的材料组成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了热射线遮蔽膜。

具体是,秤取聚乙烯醇缩丁醛(polyvinyl butyral)树脂的粉末70.4质量份、作为可塑剂的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Triethylene glycol-di-(2-ethylhexanoate))28.1质量份、分散体a 1.5质量份,并充分进行了混合。

关于分散体a的调制方法,实施例1中已有说明,在此省略赘述。

然后,将该混合物提供给被设定为210℃的双轴押出机,进行混炼(混炼步骤)之后,从T模押出,并通过压辊法成型为0.5mm厚的薄片状(成型步骤)。由此获得了热射线遮蔽膜(以下,记载为热射线遮蔽膜α)。

在此,制作成的热射线遮蔽膜α的投影面积的每单位面积中,热射线遮蔽膜α中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含量为1.2g/m2

测定热射线遮蔽膜α的全光线透过率的结果为71.6%。与实施例1同様,对热射线遮蔽膜α实施耐候性试验之后,再次测定全光线透过率的结果为75.0%。即,耐候性试验前后的全光线透过率的变化为3.4%。另外,目视确认的结果,在对热射线遮蔽膜α实施耐候性试验之后的热射线遮蔽膜α中确认到了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失去颜色的消色现象。结果如表1所示。

另外,除了使用本比较例中制作的热射线遮蔽膜α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以下,记载为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α)。对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α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的结果,可见光透过率为70.9%、日射透过率为33.4%。

另外,与实施例1同様,对获得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α实施耐候性试验之后,进行外观观察的结果,观察到夹层透明基材α从其未密封的端部开始失去颜色的消色现象(边缘褪色现象)。关于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α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比较例2]

除了变更提供给混炼步骤的材料组成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了热射线遮蔽膜。

具体是,秤取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树脂颗粒98.5质量份、分散体a 1.5质量份,并充分进行了混合。

关于分散体a的调制方法,实施例1中已有说明,在此省略赘述。

然后,将该混合物提供给被设定为220℃的双轴押出机,进行混炼(混炼步骤)之后,从T模押出,并通过压辊法成型为0.5mm厚的薄片状(成型步骤)。由此获得了热射线遮蔽膜(以下,记载为热射线遮蔽膜β)。

在此,制作成的热射线遮蔽膜β的投影面积的每单位面积中,热射线遮蔽膜β中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含量为1.2g/m2

测定热射线遮蔽膜β的全光线透过率的结果为71.1%。与实施例1同样对热射线遮蔽膜β实施耐候性试验之后,再次测定全光线透过率的结果为87.9%。即,耐候性试验前后的全光线透过率变化为16.8%。另外,目视确认的结果,在对热射线遮蔽膜β实施耐候性试验之后的热射线遮蔽膜β中确认到了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失去颜色的消色现象。结果如表1所示。

另外,除了使用本比较例中制作的热射线遮蔽膜β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获得了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以下,记载为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β)。对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β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的结果,可见光透过率为70.0%、日射透过率为34.1%。

另外,与实施例1同样对获得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β实施耐候性试验之后,进行外观观察的结果,观察到了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β从其未密封的端部开始失去颜色的消色现象(边缘褪色现象)。关于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β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从以上所示的实施例、比较例的结果确认到,实施例1~实施例11的热射线遮蔽膜A~K与比较例1、2的热射线遮蔽膜α、β相比,耐候性试验前后的全光线透过率的变化较小。另外,实施例1~实施例11中确认到耐候性试验后并未发生消色现象,而比较例1、2中确认到了消色现象的发生。

就其理由可考虑为,实施例1~实施例11中,由于将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分散于离子聚合物树脂中,因此发挥高的耐湿热性,从而耐候性试验前后的全光线透过特性变化非常小。

相对于此,比较例1中,由于将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分散与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因此耐湿热性不够充分,从而在耐候性试验中复合钨氧化物粒子所具有的光透过特性发生了大的变化。

另外,比较例2中,由于将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分散于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树脂中,因此耐湿热性还是不够充分,在耐候性试验中复合钨氧化物粒子所具有的光透过特性发生了大的变化。

在实施例1~实施例12及比较例1、2中,确认到可获得耐候性试验前具有良好的遮热特性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

其中,关于实施例1~12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所包含的热射线遮蔽膜确认到,通过将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分散于离子聚合物树脂中,可发挥高的耐湿热性,从而在耐候性试验后也未发生消色现象(边缘褪色现象)。由此可以说,耐候性试验后,实施例1~实施例12的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仍能够维持良好的遮热特性。在此,关于消色现象(边缘褪色现象),如上所述,指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从其未密封的端部开始失去颜色的现象。

相对于此,在比较例1、2中,确认到耐候性试验之后有消色现象(边缘褪色现象),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的外观受损。

以上,通过实施方式及实施例等说明了热射线遮蔽膜、热射线遮蔽用夹层透明基材、汽车及建造物,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等。可在专利请求范围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要旨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变更。

本申请根据2014年8月6日向日本国专利局提交的专利申请2014-160669号请求优先权,并引用专利申请2014-160669号的全部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