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物乳杆菌X7021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36570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功能性食品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关于一种植物乳杆菌X7021的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高血压和高血尿酸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率显著增加。除了采用传统的药物治疗方式外,还可以通过健康的饮食习惯来更好地预防和降低代谢性疾病的发生率。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食用健康食品如:有机食品、功能性食品等。功能性食品是指具有特定功能的食品,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可调节机体的功能,又不以治疗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豆乳因其蛋白质含量高且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常通过乳酸菌发酵制备成功能性豆乳。大量的研究者已经筛选出多种植物乳杆菌制备出了多种功能性豆乳,如:中国专利CN102586155A公开了一种植物乳杆菌N13,保藏编号为CGMCC NO 5495,对致病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ATCC43893具有抑制作用,能够用于制备酸豆乳、发酵乳制品、发酵蔬菜和发酵青饲料等。中国专利CN103169075A公开了一种植物乳杆菌ST-III在制备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或制备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发酵豆类制品中的用途,具有作为口服的降糖食品、保健品或者药品,降低糖尿病人的餐后高血糖,调节餐后血糖波动的作用。

由于豆乳中含有较多的嘌呤,而嘌呤摄入量过多会引起痛风患者的血尿酸含量升高,致使痛风患者的病情加重,所以多数痛风患者不敢食用豆乳。目前,还没有发现能够有效降低豆乳中嘌呤含量的植物乳杆菌。

因此,筛选一种植物乳杆菌,能够有效地降解豆乳中的嘌呤含量,从而制备出嘌呤含量低且口感良好的功能性豆乳,能够满足广大消费者尤其是痛风患者对营养和健康的追求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物乳杆菌X7021的应用,用于通过发酵豆乳降解豆乳中的嘌呤,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豆乳嘌呤含量高,痛风患者食用后会加剧痛风症状的缺陷,能够有效降解豆乳中的嘌呤,且能保持豆乳良好的口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植物乳杆菌X7021的应用,用于通过发酵豆乳降解豆乳中的嘌呤,其中,所述植物乳杆菌X7021的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5039。

所述嘌呤包括黄嘌呤、腺嘌呤、鸟嘌呤和次黄嘌呤。

所述发酵豆乳包括如下工艺步骤:

1)将植物乳杆菌X7021冻干菌粉取出解冻,按2-6%的体积比接种至灭菌的MRS培养基中,置于37℃,200rpm条件下培养至对数生长期时取出,得到活化菌液;

2)将步骤1)的活化菌液按照2-6%的体积比接种至灭菌豆乳中,于33-42℃静置发酵6-12h,0-10℃条件下后熟2-48h,得到发酵豆乳。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的所述活化菌液的接种体积比为5%。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的所述发酵温度为40℃。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的所述发酵时间为9h。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植物乳杆菌X7021应用于豆乳发酵,能有效降解豆乳中的嘌呤含量,制备出的功能性豆乳嘌呤含量低且口感良好,能够满足广大消费者尤其是痛风患者对营养和健康的追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本发明的经植物乳杆菌X7021发酵的豆乳及未发酵的豆乳中的嘌呤含量的比较图。

保藏说明

本发明的植物乳杆菌X7021(Lactobacillus plantarum X7021)菌株,又名植物乳杆菌S1L12(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1L12),已于2015年1月16日保存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hina Center for Type Culture Collection,简称CCTCC),保藏地址:中国.武汉.武汉大学,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5039。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中应用的植物乳杆菌X7021来源于臭豆腐卤液中。

MRS培养基配方:10.0g蛋白胨、5.0g牛肉粉、4.0g酵母粉、20.0g葡萄糖、1.0mL吐温80、2.0g磷酸氢二钾、5.0g乙酸钠、2.0g柠檬酸三铵、0.2g硫酸镁、0.05g硫酸锰、16.0g琼脂粉和1000mL蒸馏水。

本发明的其他原料和设备均为市售。

产酸凝乳标准:测定发酵终点时功能性豆乳的pH,pH越低说明体系产酸越多,功能性豆乳的凝乳效果越好。

实施例1:植物乳杆菌冻干菌粉的制备

1)在无菌操作台中,从植物乳杆菌X7021甘油管中挑取少量菌液,在MRS固体平板上划线,于37℃培养36–48h,从MRS固体平板上挑取单菌落接种于MRS培养基中,于37℃厌氧培养18h,然后接种于含MRS培养基的发酵罐中,厌氧发酵24h,然后6000rpm条件下离心10分钟,收集菌体,并用pH值为6.4的无菌磷酸缓冲液洗涤2次,再次离心,得到菌泥。

2)将步骤1)制备的菌泥与经灭菌的冻干保护剂按重量比1:2充分混合乳化,得到乳化混合液。

3)将步骤2)制备的乳化混合液在–45℃以下预冻4h以上,再放入冻干机中冻干,得到植物乳杆菌冻干菌粉。

4)经测定,步骤3)制备的植物乳杆菌冻干菌粉中的活菌数为1.0×1010-1.5×1011CFU/g。

其中,上述步骤2)中的冻干保护剂含有20%脱脂奶粉,6%海藻糖,2.5%谷氨酸钠,2%甘油和0.5%半胱氨酸盐酸盐(以上均为质量百分比)。

实施例2:豆乳原料的制备

将非转基因大豆打浆制成豆乳,于100℃沸水浴中煮沸灭菌30分钟,制备成灭菌豆乳,备用。

豆乳的制备过程如下:精选非转基因大豆→清洗→豆:水=1:3(体积比)加蒸馏水进行浸泡过夜→加入一定体积的85℃的热水进行热磨→纱布过滤→煮30min→冷却。

实施例3-5:植物乳杆菌X7021在发酵豆乳中的应用

植物乳杆菌X7021用于制备发酵性豆乳,具体步骤如下:

1)将实施例1制备的植物乳杆菌X7021冻干菌粉取出解冻,按2%的体积比接种至灭菌的MRS培养基中,置于37℃,200rpm条件下培养至进入对数生长期时取出,得到活化菌液。

2)将步骤1)的活化菌液按照2-6%的体积比接种至灭菌豆乳中,在33-42℃恒温培养箱中静置发酵6-12h,0-10℃条件下后熟2-48小时,得到发酵豆乳。

实施例3-5的制备条件及发酵始末的pH值如表1所示:

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豆乳接种植物乳杆菌后,pH快速下降,且通过观察发现发酵豆乳凝乳状况良好。

实施例6:发酵豆乳中嘌呤含量的测定

发酵豆乳中嘌呤含量的测定方法如下:

1)取实施例3-5制备的功能性豆乳的发酵上清液及未发酵豆乳的上清液各5mL,分别加入2.5mL三氟乙酸(TFA)和2.5mL甲酸,于100℃水浴中煮沸1h,冷却,得到冷却液。

2)步骤1)制备的冷却液于3000rpm条件下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并用15mol/L KOH调节pH值至中性,再用1mol/L的磷酸调节pH值至3.8;再经3600rpm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备用。

3)步骤2)的上清液用超纯水定容至50mL,再用0.22μm的滤膜过滤,得到待检 测液,备用。

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四种待检测液中的嘌呤含量。

上述步骤4)中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具体检测条件为:C18柱,测定波长为254nm,流速为1.0mL/min,柱温设置为40℃,进样量为10μL,流动相A相为pH值为3.8,浓度为0.02mol/L的KH2PO4,B相为乙腈,洗脱程序如表2所示。

以未经发酵的豆乳为对照组,发酵豆乳中嘌呤含量经检测并计算为降解率,结果如表3所示。

表2高效液相色谱洗脱程序

表3豆乳中的嘌呤降解率的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实施例3-5中豆乳的嘌呤均有降解,其中豆乳中含量较高的黄嘌呤的降解率可高达70%,含量最高的鸟嘌呤的降解率可达到约40%,说明植物乳杆菌X7021具有降低豆乳中嘌呤含量的功效。实施例4在较少的接种量,较低的发酵温度和较短的发酵时间下能够达到最佳发酵效果和显著嘌呤降低率。

实施例7:植物乳杆菌X7021发酵豆乳的感官评价

将植物乳杆菌X7021菌株用于制备发酵豆乳,具体步骤如下:

1)将实施例1制备的植物乳杆菌X7021取出解冻,按5%的体积比接种至灭菌的MRS培养基中,置于37℃,200rpm条件下培养至进入对数生长期时取出,得到活化菌液。

2)将步骤1)的活化菌液按照5%的体积比接种至灭菌豆乳中,40℃恒温培养箱中静置发酵9h,4℃条件下后熟1至14天,得到发酵豆乳。后熟期内每天取出20个样品进行感官评价。

经观察,制备的发酵豆乳凝乳状况良好。

随机选取20人作为发酵豆乳样品的受试人群,分别对样品的颜色,颗粒感,豆腥味,香气,凝乳程度,粘度,甜味,鲜味等指标进行1到5分的评价,其中1分表示及其轻微;2分表示轻微;3分表示中等;4分表示强;5分表示极强。同时对发酵豆乳作综合口感评价,综合评价为1-5级,1级表示很难吃,2级表示难吃,3级表示中等,4级表示好吃,5级表示很好吃,平均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表4发酵豆乳的感官评价

由表4可以看出,采用植物乳杆菌X7021发酵的豆乳,随着时间的延长,发酵开始时的豆腥味得以缓解,实验人群对发酵豆乳的可接受度和好感度总体逐渐增强,发酵豆乳的综合口感良好。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植物乳杆菌X7021应用于豆乳发酵,制备出的发酵豆乳口感良好,能够满足广大消费者尤其是痛风患者对营养和健康的追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价值。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发明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发明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发明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