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塑板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74433阅读:3264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居板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环保轻质的硅塑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家居板材中,实木板已经很少见,而常见的纤维密度板、木塑板的主体材料为木屑和塑料、热固树脂,因此它们的耐腐、防潮、防火性能欠佳;而石塑板由于使用石粉,重量比木材偏高;塑料和热固树脂长期使用也存在老化分解的问题,释放出的挥发性有机物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目前对家装材料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重量轻、防火、绿色环保的功能性板材是发展趋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环保硅塑板,具有重量轻、保温、抗菌防霉、除臭、自动调湿、净化空气、释放负离子的功能,可替代普通木塑板、石塑板、木材用于家具、地板和室内墙体及吊顶装饰。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硅塑板,其按重量百分比计的组分为:生态粉5-30%,硅酸钙粉15-25%,闭孔珍珠岩5-15%,聚氯乙烯35-45%,玻璃纤维4-8%,增塑剂4-5%,润滑剂0.2-0.5%,抗氧剂0.1-0.2%。

所述生态粉为沸石粉、硅藻土、负离子粉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所述沸石粉比表面积大于500m2/kg,且吸氨值大于150mg/100g;所述负离子粉的粒径300-2000目之间。

所述石粉为无石棉硅酸钙板的磨细粉,粒径200-600目之间。

所述闭孔珍珠岩的闭孔率不低于90%,粒径60-200目之间。

所述增塑剂为柠檬酸三丁酯,润滑剂为硬脂酸甘油酯,抗氧剂为抗氧剂CA。抗氧剂CA的学名是1,1,3-三 (2-甲基-4-羟基-5-叔丁基苯基) 丁烷。白色至灰白色结晶粉末.一种优良的酚类抗氧剂。

硅塑板的制造方法为:

(1)将沸石粉、硅藻土、负离子粉、硅酸钙粉、闭孔珍珠岩经流化床干燥,再加入剩余物料在混合机内充分混匀,预热到70-90℃之间。

(2)将混合好的物料送入双螺杆挤出机,控制塑化温度170-185℃,通过挤出机模头低速挤出。

(3)将挤出料送入成型模具,降温定型,切割得到轻质环保硅塑板。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应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所述的轻质硅塑板重量轻、导热系数低,有一定的防火性能。由于硅藻土、沸石粉、膨胀珍珠岩的容重低,制得的板材密度在0.5-0.9g/cm3之间,导热系数低,与木材相近,是一种人造木材,搬运、加工、安装应用很方便;使用材料大部分为无机粉体,因此防火性能较好。

2、本发明所述轻质硅塑板具有抗菌防霉、除臭、自动调湿、净化空气、释放负离子的生态功能。本发明所使用的硅藻土、沸石粉、负离子粉均为微孔材料,对水蒸气有很强的吸附和排放作用,在室内空气湿度高时吸收水汽,在空气湿度低时放出水汽,是“会呼吸的板材”,可防止室内结露、干燥引起的家居用品发霉、翘曲变形,可有效避免细菌、寄生虫的繁殖,也可长期有效吸附和分解甲醛、甲苯、二甲苯等挥发性有机物或生活异味化合物气体,并长久释放氧负离子,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3、本发明所述轻质硅塑板应用范围广泛。强度高,韧性好,具有很好的加工性,便于切割、造型,可广泛应用于住宅、商业场所的室内装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原料配比为5%的硅藻土,5%的负离子粉,粒径800目,7%的沸石粉,比表面积600 m2/kg,吸氨值170mg/100g,21.6%的硅酸钙粉,10%的闭孔珍珠岩,闭孔率97%,粒径100目,40%的聚氯乙烯,6%的玻璃纤维,5%的柠檬酸三丁酯,0.2%的硬脂酸甘油酯,0.2%的抗氧剂CA。

将上述原料中的粉体预先混合,经过振动流化床干燥至水分低于1%以下,再加入高速混合机内,将剩余物料混入,预热到75-85℃之间。预热好的物料,倒入螺杆式挤出机挤出,融化温度175-185℃之间,挤出的板坯送入定型模具中降温至50℃以下,并在水槽中冷却至室温得到半成品,切割成所需要规格的板材。

实施例2

原料配比为3%的硅藻土,3%的负离子粉,粒径1250目,15%的沸石粉,比表面积600 m2/kg,吸氨值170mg/100g,16.6%的硅酸钙粉,12%的闭孔珍珠岩,闭孔率97%,粒径120目,38%的聚氯乙烯,7%的玻璃纤维,5%的柠檬酸三丁酯,0.2%的硬脂酸甘油酯,0.2%的抗氧剂CA。

将上述原料中的粉体预先混合,经过振动流化床干燥至水分低于1%以下,再加入高速混合机内,将剩余物料混入,预热到75-85℃之间。预热好的物料,倒入螺杆式挤出机挤出,融化温度175-185℃之间,挤出的板坯送入定型模具中降温至50℃以下,并在水槽中冷却至室温得到半成品,切割成所需要规格的板材。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其中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