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硅烷交联聚乙烯绝缘料的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98267阅读:1299来源:国知局
一种硅烷交联聚乙烯绝缘料的生产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缆料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硅烷交联聚乙烯绝缘料的生产线。



背景技术:

交联技术是提高聚乙烯性能的一种重要技术,经过交联改性的聚乙烯具有体积电阻率高、介电消耗小、耐热老化性能好、耐应力开裂性能好、易加工和价廉等特点,是一种非常优异的绝缘材料。目前交联聚乙烯主要有过氧化物交联、辐射交联和硅烷交联而制得。

由于硅烷交联不需要专门的交联设备,工艺控制又比较简单,而且电气性能优异,因此在中低压电线电缆领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一步法硅烷交联聚乙烯绝缘料更是收到电缆生产厂家的欢迎。为了扩大应用范围和延长使用寿命,一步法硅烷交联聚乙烯绝缘料的电绝缘性能、机械性能和抗老化性能仍需要进一步提高,以使其更好地应用于电线电缆领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硅烷交联聚乙烯绝缘料的生产线。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硅烷交联聚乙烯绝缘料的生产线,包括前处理生产线1、功能助剂混合生产线2、塑化造粒生产线3、混合系统C4和计量包装系统5,所述前处理生产线1由粉碎系统、干燥系统和计量系统A组成,所述粉碎系统、计量系统A均与干燥系统连接,所述功能助剂混合生产线2包括计量系统B和混合系统A,其中功能助剂由偶联剂和交联剂构成,所述偶联剂和交联剂依次通过计量系统B和混合系统A进行混合,再经过计量系统C进行计量,所述塑化造粒生产线3包括计量系统D、混合系统B、塑化造粒系统和冷却系统,所述计量系统D与混合系统B连接,所述塑化造粒系统分别连接混合系统B和冷却系统,所述计量系统E与冷却系统连接,所述计量系统A、计量系统C和计量系统E均与混合系统C4连接,所述计量包装系统5与混合系统C4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前处理生产线1中的粉碎系统将聚乙烯树脂粉碎到100目。

进一步的,所述混合系统A和混合系统B采用的是高速混合机。

进一步的,所述混合系统C4采用的是真空旋转干燥器。

进一步的,所述计量系统A-E均采用失重式计量称。

进一步的,所述塑化造粒系统采用双螺杆挤压机,主机转速控制在主机最高转速的60-70%,水温控制在50-6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结构简单紧凑,操作方便,生产速度快,表面光泽度高。

(2)本发明采用廉价易得的聚乙烯作为主要原料,经济适用性强,成本低,生产适用性广,电性能好,耐温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示意图。

图中:1-前处理生产线,2-功能助剂混合生产线,3-塑化造粒生产线,4-混合系统C,5-计量包装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所示,一种硅烷交联聚乙烯绝缘料的生产线,包括前处理生产线1、功能助剂混合生产线2、塑化造粒生产线3、混合系统C4和计量包装系统5,所述前处理生产线1由粉碎系统、干燥系统和计量系统A组成,所述粉碎系统、计量系统A均与干燥系统连接,所述功能助剂混合生产线2包括计量系统B和混合系统A,其中功能助剂由偶联剂和交联剂构成,所述偶联剂和交联剂依次通过计量系统B和混合系统A进行混合,再经过计量系统C进行计量,所述塑化造粒生产线3包括计量系统D、混合系统B、塑化造粒系统和冷却系统,所述计量系统D与混合系统B连接,所述塑化造粒系统分别连接混合系统B和冷却系统,所述计量系统E与冷却系统连接,所述计量系统A、计量系统C和计量系统E均与混合系统C4连接,所述计量包装系统5与混合系统C4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前处理生产线1中的粉碎系统将聚乙烯树脂粉碎到100目。

进一步的,所述混合系统A和混合系统B采用的是高速混合机。

进一步的,所述混合系统C4采用的是真空旋转干燥器。

进一步的,所述计量系统A-E均采用失重式计量称。

实施例:

前处理生产线1:

先将聚乙烯树脂在粉碎系统中粉碎,过筛100目,得到粒径为100目的聚乙烯粉末,由于聚乙烯数值含有少量的水分,在高温挤出时,水会迅速与硅烷基反应产生交联,使熔体流动性下降,产生预交联,所以聚乙烯树脂必须是干燥状态。为了保证干燥质量,需采用深度干燥装置。将干燥后的聚乙烯树脂粉末进行称重计量,得到中间产品A。

功能助剂混合生产线2:

将功能助剂偶联剂和交联剂分别通过级联系统B进行称重计量,其中计量的准确性十分重要,一般采用失重式计量称,在经过混合系统A进行充分混合,然后再称重,得到中间产品B。

塑化造粒生产线3:

将聚乙烯树脂、催化剂和氧化剂分别经过计量系统D进行称重计量,并且在混合系统B中充分混合,将得到的混合物进行塑化造粒,再将挤压出来的产品进行冷却,称重,得到中间产品C。

将中间产品A、中间产品B和中间产品C经过混合系统C4进行混合,干燥,计量称重,最后成为最终的产品。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