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备吡嗪酮的工艺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10751阅读:104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三嗪酮类化合物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毒性过大的农药已不适合现代农业,传统农药效率低下,使用量过大,滥用农药品过多,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成本增加,也是造成环境污染和农业面临污染的重要成因,因此,寻找一种高安全性、高效、低成本、低残留、对环境无公害的农药已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制备吡嗪酮的工艺方法,采用该制备工艺,工艺制备简单,产率高,中间污染物少,易处理。

发明内容如下:a.向乙酸乙酯中滴加水合肼,氮气保护下,回流反应2-5小时,反应温度为60-90℃,反应生成乙酰肼;

b.向三口烧瓶中加入缚酸剂、ch2cl2和蒸馏水,将乙酰肼溶解在蒸馏水中加入到三口烧瓶中,磁力搅拌下,滴加固体光气的二氯甲烷溶液,反应2-5小时,反应温度为10-30℃,反应制得噁二唑酮;

c.将氢化钠溶解在dmf溶液中,将噁二唑酮溶解在dmf中,缓慢将噁二唑酮溶液滴加到氢化钠中,反应时间为1-3小时,反应结束后,滴加一氯丙酮,滴加完成后继续反应10-20小时,制得丙酮基噁二唑酮;

d.将水合肼和异丙酮混合均匀,磁力搅拌,70-90℃下,滴加丙酮基噁二唑酮的异丙醇溶液,滴加结束后回流反应,反应结束制得乙酰氨基三嗪酮;

e.将乙酰氨基三嗪酮溶解在甲醇中,磁力搅拌下,加入盐酸溶液,反应温度为40-60℃,反应时间为1-3小时,反应结束后制得氨基三嗪酮;

f.将氨基三嗪酮、3-醛基吡啶、甲醇和水加入到反应釜中,25℃反应3小时,加热至60℃,恒温反应4-6小时,制得吡嗪酮。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a中,乙酸乙酯和水合肼的物质的量比为:1:1-3:1。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b中,缚酸剂为nahco3,固体光气与乙酰胺的物质的量比为:0.2:1-0.8:1,乙酰胺与缚酸剂的物质的量比为:0.8:1-1.5:1。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c中,氢化钠与噁二唑酮的物质的量比为1:1-1.5:1。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d中,水合肼与丙酮基噁二唑酮的物质的量比为0.9:1-1.2:1。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f中,盐酸与乙酰氨基三嗪酮的物质的量比为1:1-1.3:1。在本发明中,采用固体光气代替光气反应,避免了生产过程使用剧毒光气,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巨大伤害。并且在步骤b中采用两相法合成噁二唑酮,乙酰胺溶解在水中,固体光气溶解在二氯甲烷中,避免了使用单相法耗费大量的有机溶剂。

本发明工艺方法制备吡啶酮制备工艺简单可行、对环境污染小、产率高,能有效降低成本。

具体实施例:

a.将乙酸乙酯加入到带有回流冷凝装置的三口烧瓶中油浴加热至回流,滴加水合肼,氮气保护下,回流反应3小时,反应温度为80℃,反应结束后冷却,然后加压蒸馏,冷却得到乙酰肼,乙酸乙酯与水合肼的物质的量比为1.2:1,反应产率为96%;

b.向三口烧瓶中加入nahco3、ch2cl2和蒸馏水,将乙酰肼溶解在蒸馏水中加入到三口烧瓶中,磁力搅拌下,滴加固体光气的二氯甲烷溶液,反应3小时,反应温度为20℃,反应制得噁二唑酮;固体光气与乙酰胺的物质的量比为:0.4:1,乙酰胺与缚酸剂的物质的量比为:1:1,产率为85%。

c.将氢化钠溶解在dmf溶液中,将噁二唑酮溶解在dmf中,缓慢将噁二唑酮溶液滴加到氢化钠中,反应时间为3小时,反应结束后,滴加一氯丙酮,滴加完成后继续反应16小时,制得丙酮基噁二唑酮,氢化钠浓度高于90%,氢化钠与噁二唑酮的物质的量比为1.2:1.

d.将水合肼和异丙酮混合均匀,磁力搅拌,80℃下,滴加丙酮基噁二唑酮的异丙醇溶液,滴加结束后回流反应,反应结束制得乙酰氨基三嗪酮,水合肼与丙酮基噁二唑酮的物质的量比为1:1,产率为93%。

e.将乙酰氨基三嗪酮溶解在甲醇中,磁力搅拌下,加入盐酸溶液,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2小时,反应结束后降至室温,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至ph为中性,反应减压浓缩旋蒸掉溶剂,之后加入无水乙醇,充分搅拌,抽滤除去无机盐,用异丙醇重结晶,抽滤烘干制得氨基三嗪酮,盐酸与乙酰氨基三嗪酮的物质的量比为1.1:1,产率为98%。

f.将氨基三嗪酮、3-醛基吡啶、甲醇和水加入到反应釜中,25℃反应3小时,加热至60℃,恒温反应5小时,制得吡嗪酮。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在本发明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改进、替换等,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该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三嗪酮类化合物领域。本发明采用乙酸乙酯与水合肼制备乙酰肼,乙酰肼与固体光气制备噁二唑酮,氢化钠与噁二唑酮制备丙酮基噁二唑酮,丙酮基噁二唑酮与水合肼、异丙酮制备乙酰氨基三嗪酮,乙酰氨基三嗪酮与盐酸制备氨基三嗪酮,氨基三嗪酮与3‑醛基吡啶制备吡嗪酮,工艺简单可行,效率高,成本低。

技术研发人员:李华;苏复;刘利平;郭金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恒隆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6.28
技术公布日:2017.10.1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