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菌检验用培养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74016阅读:6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细菌检验用培养盒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细菌培养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细菌检验用培养盒。



背景技术:

在医学和生物学实验中,经常需要培养一些细菌以供实验或研究,但环境因素对细菌的培养影响很大,每一种细菌对培养环境的要求都不同,稍有变化都会导致细菌培养失败,给实验或研究带来很多阻碍,目前培养细菌一般都是采用在恒温箱中培养,难以有效的调控细菌培养环境,容易造成箱内失水而干燥,从而影响细菌生长,并且细菌标本一般都是多个码放在恒温箱中,容易相互污染造成实验失败,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细菌检验用培养盒。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细菌检验用培养盒,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难以控制细菌培养环境,容易造成失水和容易相互污染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细菌检验用培养盒,包括盒体,所述盒体的内腔底部设置有小型加湿器,所述盒体的内腔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电热棒,所述盒体的内腔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挡块,且挡块位于电热棒的顶端,所述盒体的内腔活动设置有培养支架,且培养支架位于挡块的顶部,所述培养支架的顶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提手,所述培养支架的顶部均匀设置有培养槽,所述盒体的右壁顶部贯穿设置有通风管,所述通风管的右端配设有减压阀门,所述盒体的内腔左侧顶部设置有温湿度计,所述盒体顶部通过铰链连接有盒盖,所述盒盖的表面配设有观察窗。

优选的,所述盒体的底部左右两侧均配设有支腿。

优选的,所述盒盖的顶部右侧配设有拉手。

优选的,所述盒体的顶部与盒盖的底部之间配设有密封垫,所述盒体与盒盖的开口端之间配设有锁。

优选的,所述盒体的内腔设置有保温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小型加湿器的设置,可以有效的控制盒体内的空气湿度,使盒体内保持充足的水分供细菌生长,通过电热棒的设置,可以对盒体内的空气进行加热,保证盒体内细菌生长的正常温度,通过培养槽的设置,可以使细菌标本单个独立放置,给细菌更好的生长环境,不会造成细菌相互污染,增加培养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盒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盒体、101保温层、2小型加湿器、3电热棒、4挡块、5培养支架、6提手、7培养槽、8通风管、9减压阀门、10温湿度计、11盒盖、12观察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细菌检验用培养盒,包括盒体1,盒体1的内腔底部设置有小型加湿器2,盒体1的内腔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电热棒3,盒体1的内腔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挡块4,且挡块4位于电热棒3的顶端,盒体1的内腔活动设置有培养支架5,且培养支架5位于挡块4的顶部,培养支架5的顶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提手6,培养支架5的顶部均匀设置有培养槽7,盒体1的右壁顶部贯穿设置有通风管8,通风管8的右端配设有减压阀门9,盒体1的内腔左侧顶部设置有温湿度计10,盒体1顶部通过铰链连接有盒盖11,盒盖11的表面配设有观察窗12。

其中,盒体1的底部左右两侧均配设有支腿,对盒体1起到支撑作用,盒盖11的顶部右侧配设有拉手,方便开合盒盖11,盒体1的顶部与盒盖11的底部之间配设有密封垫,盒体1与盒盖11的开口端之间配设有锁,可以更好的对盒体1内腔起到密封效果,使盒体1的培养效果更好,盒体1的内腔设置有保温层101,可有效的降低盒体1内腔的空气湿度和温度流失,使盒体1内腔的培养环境更稳定持久。

工作原理:首先打开盒盖11,将细菌标本放入培养槽7的内腔,然后关闭盒盖11,根据细菌培养条件,通过小型加湿器2和电热棒3对盒体1内腔的空气进行加湿和加热,通过温湿度计10可以观察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变化,湿度和温度达到培养要求时停止小型加湿器2和电热棒3的工作,保温层101可有效的降低盒体1内腔的空气湿度和温度流失,使盒体1内腔的培养环境更稳定持久,盒体1内腔由于空气湿度和温度变高而造成空气压强变大,大压强空气可通过通风管8排出,保证盒体1内腔的压力正常,减压阀门9可控制盒体1内腔空气的排放量,并且不会使外部空气倒回到盒体1的内腔,保证盒体1内腔培养环境的稳定性,实验人员可通过观察窗12对培养的细菌和温湿度计10的变化进行实时观察,简单方便,挡块4可以起到支撑培养支架5的作用,细菌培养结束后,打开盒盖11,通过提手6方便将培养支架5取出,使实验人员能够更好的将培养槽7内的细菌取出或观察研究,同时也方便了实验人员对小型加湿器2进行加水。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