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的高浓度的培养法

文档序号:10662951阅读:1258来源:国知局
乳酸菌的高浓度的培养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特别是即使不进行搅拌等,基本上仅通过管理、控制培养温度,就可以简便地将乳酸菌高浓度化的培养法。该方法的特征在于:将乳酸菌在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该乳酸菌为乳酸乳球菌、路氏乳杆菌或短乳杆菌等、具有将精氨酸转化为瓜氨酸的代谢能力的乳酸菌或者具有将精氨酸转化为瓜氨酸之后将瓜氨酸转化为鸟氨酸的代谢能力的乳酸菌,该培养基中添加有精氨酸以抑制培养基的pH值降低。
【专利说明】
乳酸菌的高浓度的培养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乳酸菌的培养法,进一步详细地说,涉及可以将乳酸菌高浓度化的培 养法。
【背景技术】
[0002] 如果培养乳酸菌,则由于乳酸菌的作用而乳糖代谢为乳酸。一般而言,该乳酸使培 养基(培养液)的pH值降低,其结果是抑制乳酸菌的增殖。为了避免这样的抑制乳酸菌的增 殖,使乳酸菌以高浓度增殖,以往采用下述方法:例如,在乳酸菌的培养中,一边测定培养基 (培养液)的pH值,一边将碱(碳酸钾、氢氧化钠等)添加至培养基(培养液),将培养基(培养 液)的pH值维持、管理在规定的范围内来进行培养的方法。
[0003] 例如,作为可以将乳酸菌高浓度化的培养方法,提出了下述方法:一边添加碳酸镁 以防止pH值降低,一边培养微生物的方法(日本特开2004-057020号公报(专利文献1 ))、使 用乳酸菌的增殖促进物质的培养法(日本特开2006-23025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 平07-099968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07-099967号公报(专利文献4))、在乳酸菌的 培养中去除乳酸的培养法(日本特开2001 _211878号公报(专利文献5 ))、可以从培养液中容 易地回收乳酸菌的培养基的调制法(日本特开2007-089511号公报(专利文献6))、乳酸菌与 丝状菌的共培养法(日本特开2006-238743号公报(专利文献7))等。
[0004] 另外,已知将精氨酸进行代谢的乳球菌属(非专利文献1和2),此外,已知在其代谢 途径中,精氨酸脱亚胺酶、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参与的反应。然而,以本发明人的认知为 限,仍未报告提及精氨酸代谢时或这些反应时的pH值变化等的内容。
[0005] 此外,日本特开平07-184687号公报(专利文献8)中记载了,使用添加有精氨酸的 乳酸菌生长培养基,来培养乳酸菌发酵剂,简便地检查构成乳酸菌发酵剂的乳酸菌的方法。 然而,精氨酸的添加量为微量,在该公报中并非旨在pH值的上升。此外,日本特开2009-112205号公报(专利文献9)中记载了,使用乳酸菌,使包含L-精氨酸的蛋白质发酵的L-鸟氨 酸含有物的制造方法。然而,未记载添加L-精氨酸单体。
[0006] 现有技术文献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057020号公报 [0009]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30259号公报 [0010]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07-099968号公报 [0011]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07-099967号公报 [0012]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1-211878号公报 [0013]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7-089511号公报 [0014]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6-238743号公报 [0015]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平07-184687号公报
[0016]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2009-112205号公报
[0017] 非专利文献
[0018] 非专利文献 1:Crow V.L?,T? D? Thomas ? 1982 .Arginine metabolism in lactic streptococci.J.Bacteriol.150:1024-1032.
[0019] 非专利文献2:Poolman B.,A.J.M.Driessen,W.N.Konings. 1987.Regulation of arginine-ornithine exchange and arginine deiminase pathway in Streptococcus lactis.Bacteriol.,169 5597-5604

【发明内容】

[0020]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21] 本发明人等这次获得了以下认识:通过将具有瓜氨酸产生能力的乳酸菌在添加有 精氨酸以抑制培养基的pH值降低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从而可以将乳酸菌以高浓度进行培 养。更具体地说,获得了以下认识:特别是即使不搅拌等,基本上仅通过管理、控制培养温 度,就可以将乳酸菌以高浓度进行培养。本发明是基于这些认识而提出的。
[0022]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简便地将乳酸菌高浓度化的培养法。
[0023]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0024] SP,本发明涉及以下的(1)~(7)。
[0025] (1)-种乳酸菌的培养法,其特征在于,将乳酸菌在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所述乳酸 菌具有将精氨酸转化为瓜氨酸的代谢能力,所述培养基中添加有精氨酸以抑制培养基的pH 值降低。
[0026] (2)根据(1)所述的乳酸菌的培养法,乳酸菌的培养液每lmL的菌体数与在不含有 精氨酸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时相比为2倍以上。
[0027] (3)根据(1)或(2)所述的乳酸菌的培养法,乳酸菌具有将精氨酸转化为瓜氨酸之 后,将瓜氨酸转化为鸟氨酸的代谢能力。
[0028] (4)根据(1)~(3)的任一项所述的乳酸菌的培养法,在培养基中添加0.5~15质 量%的精氨酸。
[0029] (5)根据(1)~(4)的任一项所述的乳酸菌的培养法,乳酸菌为选自乳酸乳球菌、发 酵乳杆菌、布氏乳杆菌、粪肠球菌、酒酒球菌、戊糖片球菌、食淀粉乳杆菌、短乳杆菌、路氏乳 杆菌、嗜酸乳杆菌、卷曲乳杆菌、德氏乳杆菌中的1种或2种以上。
[0030] (6)根据(5)所述的乳酸菌的培养法,乳酸菌为选自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乳酸乳 球菌乳脂亚种、路氏乳杆菌、短乳杆菌中的1种或2种以上。
[0031] (7)根据(1)~(6)的任一项所述的乳酸菌的培养法,不搅拌培养液。
[0032]发明的效果
[0033]根据本发明的乳酸菌的培养法,通过将具有瓜氨酸产生能力的乳酸菌在添加有精 氨酸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基本上(原则上)仅通过管理、控制培养温度,就可以将乳酸菌以 高浓度进行培养。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乳酸菌的培养法,例如,不需要一边添加碱,一边测定 培养液的pH值的装置、设备;不需要伴随培养液的pH值的变化(降低),将碱添加至培养液的 装置、设备,就可以将乳酸菌以高浓度进行培养。即,基本上,不使用特殊的装置、设备,仅使 用通常的培养槽,就可以将乳酸菌以高浓度进行培养,因此在培养工序中不易产生不良状 况。因此,在本发明的乳酸菌的培养法中,从可以简便地将乳酸菌以高浓度进行培养这点来 看,与以往方法相比有利,可以说其有用性极其高。
【附图说明】
[0034]图1为显示添加了精氨酸的MRS培养基中的、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JCM5805T株、 IF012007株、MEP1706301株、MEP1706302株和MEP1706303株的培养时的pH值的变化的图。 [0035]图2为显示添加了精氨酸的MRS培养基中的、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JCM16167T株、 MEP1706304株和MEP1706305株的培养时的pH值的变化的图。
[0036]图3为显示添加了精氨酸的MRS培养基中的、路氏乳杆菌JCM1112T株和短乳杆菌 JCM1061株的培养时的pH值的变化的图。
[0037]图4为显示添加了精氨酸的还原脱脂乳培养基中的、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 JCM5805T株、MEP1706302株和MEP1706303株的培养时的pH值的变化的图。
[0038]图5为显示添加了精氨酸的还原脱脂乳培养基与还原乳清培养基中的、乳酸乳球 菌乳酸亚种MEP1706302株的培养时的pH值的变化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高浓度的培养
[0040]本发明中,将至少具有将精氨酸转化为瓜氨酸的代谢能力的乳酸菌在添加有精氨 酸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由此,可以将乳酸菌以高浓度进行培养。具体而言,本发明中,乳酸 菌的培养液每lmL的菌体数(活菌数)与在不含有精氨酸的培养基中培养时相比,可以达成 (实现)优选为2倍以上,更优选为3倍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倍以上,特别优选为5倍以上。 [0041 ] 乳酸菌
[0042] 本发明中,乳酸菌只要至少具有将精氨酸转化为瓜氨酸的代谢能力即可,在本发 明的一方式中,乳酸菌优选具有将精氨酸转化为瓜氨酸之后,将瓜氨酸转化为鸟氨酸的代 谢能力。
[0043] 本发明中,关于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精氨酸,从而可以将乳酸菌以高浓度进行培 养的机理(理由),如下考虑。即认为,对于至少具有将精氨酸转化为瓜氨酸的代谢能力的乳 酸菌,以及具有将精氨酸转化为瓜氨酸之后,将瓜氨酸转化为鸟氨酸的代谢能力的乳酸菌 而言,通过精氨酸脱亚胺酶,将精氨酸转化为瓜氨酸,进一步通过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 将瓜氨酸转化为鸟氨酸。而且,在这些反应中,发生精氨酸和瓜氨酸的脱氨基化,产生氨。该 氨抑制伴随着乳酸产生的培养基的pH值降低,可以将乳酸菌以高浓度进行培养。
[0044] 本发明中,作为乳酸菌的优选例,可举出属于乳酸乳球菌、发酵乳杆菌、布氏乳杆 菌、粪肠球菌、酒酒球菌、戊糖片球菌、食淀粉乳杆菌、短乳杆菌、路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 卷曲乳杆菌、德氏乳杆菌的乳酸菌。
[0045]本发明中,作为乳酸菌的更优选例,可举出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sp lactis)、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sp cremoris)、路氏乳 杆菌、短乳杆菌,具体而言,可举出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JCM5805T( Lactococcus 1 act is ssp lactis JCM5805T)、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IF012007(Lactococcus lactis ssp lactis IF012007)、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MEP1706301(Lactococcus lactis ssp lactis MEP1706301)、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MEP1706302(Lactococcus lactis ssp lactis MEP1706302)、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MEP1706303(Lactococcus lactis ssp lactis MEP1706303)、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JCM16167T(Lactococcus lactis ssp cremoris JCM16167T)、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MEP1706304(Lactococcus lactis ssp cremoris MEP1706304)、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MEP1706305(Lactococcus lactis ssp cremoris MEP1706305)、路氏乳杆菌JCM1112T(Lactobacillus reuteri JCM1112T)、短乳杆菌 JCM1061(Lactobacillus brevis JCM1061)〇
[0046] 培养基
[0047] 本发明中,培养基只要适当选择即可,例如,优选为包含脱脂乳、脱脂浓缩乳、脱脂 乳粉(还原脱脂乳)、和这些脱脂乳成分的蛋白质分解物、乳清、乳清浓缩物、乳清粉(还原乳 清)、和这些乳清成分的蛋白质分解物、鲜乳、杀菌乳(全脂乳)、全脂浓缩乳、全脂乳粉(还原 全脂乳)、和这些全脂乳成分的蛋白质分解物等的培养基,更优选为包含脱脂乳、脱脂乳粉、 和这些脱脂乳成分的蛋白质分解物、乳清、乳清粉、和这些乳清成分的蛋白质分解物的培养 基,进一步优选为包含脱脂乳、脱脂乳粉、乳清、乳清粉的培养基。
[0048] 精氨酸的添加
[0049] 本发明中,在添加有精氨酸的培养基中培养乳酸菌。精氨酸在培养基中的添加量 只要考虑菌体量(菌体数)、乳酸的产生量、被认为是抑制了 pH值降低的氨的产生量等进行 适当确定即可,例如,优选为0.5~15质量%,下限更优选为1质量%,进一步优选为2质 量%,上限优选为12质量%。这是因为,被认为是抑制了pH值降低的氨的产生量变得特别适 当。
[0050] 本发明中,只要在乳酸菌的培养开始之前,将精氨酸添加至培养基中即可,在乳酸 菌的培养中,不需要将精氨酸追加地添加至培养液中,但并不是将一边考虑培养液的pH值, 一边在乳酸菌的培养中,将精氨酸追加地添加至培养液的方式(概念)排除在外。此外,本发 明中,也包括下述方式:在乳酸菌的培养开始之前,不在培养基中添加精氨酸,仅在乳酸菌 的培养中,将精氨酸添加至培养液的方式。乳酸菌的培养中的精氨酸的添加可以间歇地进 行,也可以持续地进行,此外也可以是使它们组合了的方式。另外,即使是在乳酸菌的培养 中,将精氨酸添加至培养液的方式,也优选精氨酸的添加量的总量如上所述。
[0051] 在本发明中,所谓"添加有精氨酸的培养基",是指至少将抑制培养基或培养液的 pH值降低作为目的,人为或积极地添加了精氨酸的培养基。因此,在乳酸菌的培养时,例如 在培养基或培养液中偶然地包含精氨酸的方式不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但是,并不是连 将自然规律下其它的人不能参与的状况下精氨酸(例如,极微量地)包含在培养基或培养液 中的方式也排除在外。
[0052] 培养条件
[0053]本发明中,培养条件没有特别限定,培养温度只要设定成实际上所培养的乳酸菌 的最适温度即可,例如,优选为28~40°C,更优选为29~38°C,进一步优选为30~36°C。此 时,培养温度优选在乳酸菌的培养中管理、控制在所期望的范围内。而且,培养时间只要根 据实际所培养的乳酸菌的种类等进行适当设定即可,例如,优选为4~48小时,更优选为8~ 36小时,进一步优选为12~24小时。可是,本发明中,可以在乳酸菌的培养中不搅拌培养液, 即使为这样的条件,也可以将乳酸菌以高浓度进行培养。因此,从降低乳酸菌的培养中用于 搅拌培养液的能量、电费等的使用量的观点出发,优选为不搅拌培养液。另外,本发明中,在 乳酸菌的培养中不需要搅拌培养液,但不是将乳酸菌的培养中搅拌培养液的方式(概念)排 除在外。即,通过在乳酸菌的培养中将培养液进行适当搅拌,从而可以将乳酸菌以更高浓度 进行培养。
[0054] 本发明中,与在培养基中不添加精氨酸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培养液的pH值降低。 如后述的实施例所示,本发明中,培养基的pH值经常随着培养时间的经过,暂时降低,但随 后转变为上升。此外,本发明中,与不添加精氨酸的情况相比,培养基的pH值随着培养时间 的经过,依然处于高的状态,有时缓慢地降低。另外,本发明中,与不添加精氨酸的情况相 比,只要可以抑制培养基的pH值降低,菌体浓度可以实现所期望的高的状态,培养基的pH值 变化的过程(profile)就没有特别限定。
[0055] 此外,本发明中,优选在上述培养之前,将乳酸菌进行活化培养。该活化培养的培 养条件只要根据实际所培养的乳酸菌的种类等进行适当设定即可。
[0056] 如以上那样操作而以高浓度获得的乳酸菌直接被利用,或将菌体离心分离等后被 利用。具体而言,可以用作用于制造发酵食品的发酵剂。此时,通过将乳酸菌高浓度化,从而 可以大量地获得对于发酵食品的风味、口感、物性、品质等带来影响的有效成分;乳酸菌的 代谢功能性的成分等。
[0057] 实施例
[0058]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0059] 另外,下述实施例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百分率为质量基准。此外,菌体浓度通过 "乳和乳制品的成分规格等相关的省令(乳等省令)(日本)"所记载的乳酸菌数的测定法进 行了测定。然而,BCP培养基的培养温度设为30°C。氨浓度通过生物传感器(BF-7,王子计测 机器株式会社制)进行了测定。此外,精氨酸浓度、瓜氨酸浓度、鸟氨酸浓度、乳酸浓度通过 HPLC法进行了测定。
[0060] 实施例1
[0061 ]准备具有将精氨酸转化成鸟氨酸的代谢能力的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 (Lactococcus lactis ssp lactis)的下述5菌株。
[0062] (1)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JCM5805T(Lactococcus lactis ssp lactis JCM5805T)
[0063] (2)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IF012007(Lactococcus lactis ssp lactis IF012007)
[0064] (3)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MEP1706301(Lactococcus lactis ssp lactis MEP1706301)
[0065] (4)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MEP1706302(Lactococcus lactis ssp lactis MEP1706302)
[0066] (5)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MEP1706303(Lactococcus lactis ssp lactis MEP1706303)
[0067]上述(3)~(5)是本发明的
【申请人】从十胜地区的鲜乳中分离得到的菌株。
[0068]利用通常的MRS培养基,将上述菌株数次活化后使用。首先,在添加有葡萄糖1%和 精氨酸2%的MRS培养基、或添加有葡萄糖1 %的MRS培养基中,以1 %的比率(相对于培养基 量)接种上述活化了的菌株的培养液并进行了培养。这里,葡萄糖在将MRS培养基进行灭菌 (121°C,15分钟)之前,混合于MRS培养基中,精氨酸在将MRS培养基进行灭菌之后,用0.4倍 量的柠檬酸进行中和并过滤灭菌,混合于MRS培养基中。另外,MRS培养基最初包含葡萄糖 2%,因此在本实验中的开始时刻包含葡萄糖3%。培养条件设为30°C,16小时,培养中不搅 拌。
[0069] 将这些培养中的pH值的经时变化示于图1中。在全部菌株的培养中,对于不添加精 氨酸的培养基,培养液的pH值降低直至4.5附近。另一方面,对于添加了精氨酸的培养基,pH 值降低直至5.5左右后转变为上升,抑制了pH值的降低。
[0070] 测定了这些培养后的菌体浓度和培养液的0D(600nm)。将其结果示于表1中。对于 添加了精氨酸的培养基,与不添加精氨酸的培养基相比,菌体浓度上升至2.2~8.5倍,培养 液的0D上升至2.2~4.1倍。
[0071 ]测定了这些培养后的培养液的精氨酸(Arg)、瓜氨酸(Ci t)、鸟氨酸(Orn)浓度。将 其结果示于表2中。最初添加至培养基中的精氨酸的大部分转化为鸟氨酸。根据该结果,可 以认为乳酸菌将精氨酸转化为鸟氨酸,在该过程中放出氨,使培养液的pH值上升,并且由于 培养液的pH值上升,促进了菌体的增殖,提高了培养后的菌体浓度(菌数)。
[0072][表1]
[0073] 表1 ?添加了精氨酸的MRS培养基中的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sp lactis)对菌体增殖的影响
[0075] Arg_:添加有1 %葡萄糖的MRS培养基的培养结果
[0076] Arg+:添加有1 %葡萄糖和2 %精氨酸的MRS培养基的培养结果
[0077][表 2]
[0078] 表2?添加了精氨酸的MRS培养基中的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sp lactis)的培养后的Arg、Cit、0rn浓度
[0079]
[0080]培养0小时时的精氨酸浓度为12 ImM。
[0081] Arg_:添加有1 %葡萄糖的MRS培养基的培养结果
[0082] Arg+:添加有1 %葡萄糖和2 %精氨酸的MRS培养基的培养结果
[0083] 实施例2
[0084] 准备具有将精氨酸转化为鸟氨酸的代谢能力的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 (Lactococcus lactis ssp cremoris)的下述3菌株,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进行了培 养。
[0085] (6)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JCM16167T(Lactococcus lactis ssp cremoris JCM16167T)
[0086] (7)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MEP1706304(Lactococcus lactis ssp cremoris MEP1706304)
[0087] (8)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MEP1706305(Lactococcus lactis ssp cremoris MEP1706305)
[0088] 上述(7)和(8)是本发明的
【申请人】从十胜地区的鲜乳中分离得到的株。
[0089] 将这些培养中的pH值的经时变化示于图2中。在全部菌株的培养中,对于添加了精 氨酸的培养基,抑制了 pH值的降低。
[0090] 将这些培养后的菌体浓度和培养液的0D(600nm)示于表3中。对于添加了精氨酸的 培养基,与不添加精氨酸的培养基相比,菌体浓度上升至2.7~6.2倍,培养液的0D上升至 1.4~4.5倍。根据该结果,也可以认为乳酸菌将精氨酸转化为鸟氨酸,在该过程中放出氨, 使培养液的pH值上升,并且由于培养液的pH值上升,促进了菌体的增殖。
[0091] [表 3]
[0092] 表3?添加了精氨酸的MRS培养基中的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sp cremoris)对菌体增殖的影响
[0094] 实施例3
[0095] 准备具有将精氨酸转化为鸟氨酸的代谢能力的下述2菌株,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 件下进行了培养。然而,培养温度设为37°C。
[0096] (9)路氏乳杆菌JCM1112T(Lactobacillus reuteri JCM1112T)
[0097] (10)短乳杆菌JCM1061 (Lactobacillus brevis JCM1061)
[0098] 将这些培养中的pH值的经时变化示于图3中。在全部菌株的培养中,对于添加了精 氨酸的培养基,抑制了 pH值的降低。
[0099] 将这些培养后的培养液的0D(600nm)示于表4中。对于添加了精氨酸的培养基,与 不添加精氨酸的培养基相比,培养液的0D上升至1.1~1.4倍。根据该结果,可以认为乳酸菌 将精氨酸转化为鸟氨酸,在该过程中放出氨,使培养液的pH值上升,并且由于培养液的pH值 上升,因此促进了菌体的增殖。
[0100] [表 4]
[0101 ]表4 ?添加了精氨酸的MRS培养基中的乳杆菌属的乳酸菌对菌体增殖的影响
[0103] 实施例4
[0104] 对于实施例1中所使用的下述3菌株,将以MRS培养基作为主成分的培养基替换为 以乳培养基作为主成分的培养基,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进行了培养。
[0105] (1)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JCM5805T(Lactococcus lactis ssp lactis JCM5805T)
[0106] (4)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MEP1706302(Lactococcus lactis ssp lactis MEP1706302)
[0107] (5)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MEP1706303(Lactococcus lactis ssp lactis MEP1706303)
[0108] 利用通常的MRS培养基,将上述菌株数次活化后使用。而且,作为培养基,使用了将 添加有酵母提取物(P2G: 7 f匕7 - K&八少只少7制)0 ? 5 %、精氨酸2 %、柠檬酸0 ? 8 %的 还原脱脂乳培养基(脱脂乳粉(低热)的10%水溶液,株式会社明治制)进行了杀菌(95°C,5 分钟)的培养基(以下也称为"还原脱脂乳培养基"。)。在上述还原脱脂乳培养基中,以1 %的 比率(相对于培养基)接种上述活化了的菌株的培养液并进行了培养。培养条件设为30°C, 16小时,培养中不搅拌。
[0109] 将这些培养中的pH值的经时变化示于图4中。全部菌株的培养中,对于添加了精氨 酸的培养基,抑制了 pH值的降低。
[0110] 将这些培养后的菌体浓度示于表5中。对于添加了精氨酸的培养基,与不添加精氨 酸的培养基相比,菌体浓度上升至1.2~2.2倍。即确认了,即使在将乳培养基用作主成分的 情况下,与将MRS培养基用作主成分的情况同样地,通过添加精氨酸,从而抑制了培养液的 pH值的降低,并且促进菌体的增殖,可以以高浓度培养乳酸菌。
[0111] [表 5]
[0112]表5.添加了精氨酸的还原脱脂乳培养基中的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sp lactis)对菌体增殖的影响
[0114] 实施例5
[0115] 对于下述菌株,变更精氨酸的添加量,变更培养基的组成,除此以外,在与实施例4 同样的条件下进行了培养。
[0116] (4)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MEP1706302(Lactococcus lactis ssp lactisMEP1706302)
[0117] 作为培养基,使用了下述培养基:将添加有酵母提取物(P2G: 7 f t 7 - K&~少 只少7制)0.1 %,精氨酸0 %、2 %、3%或4%,上述各精氨酸浓度的0.4倍量的柠檬酸的还原 脱脂乳培养基(脱脂乳粉(低热)的10%水溶液,株式会社明治制)进行了杀菌(95°C,5分钟) 的培养基;以及将添加有酵母提取物0.1%、精氨酸3%、柠檬酸1.2%的还原乳清培养基(乳 清粉的10%水溶液,株式会社明治制)进行了杀菌(95°C,5分钟)的培养基(以下也称为"还 原乳清培养基")。在上述还原脱脂乳培养基和还原乳清培养基中,以1 %的比率(相对于培 养基)接种上述活化了的菌株的培养液并进行了培养。培养条件设为32.5°C,16小时,培养 中不搅拌。
[0118]将这些培养中的pH值的经时变化示于图5中。对于添加了精氨酸的培养基,从培养 开始起8~10小时后,pH值上升了,但随后,pH值降低了。精氨酸的添加量越多,则pH值降低 的时间越晚,pH值的上升的变化幅度越大。另外,对于还原脱脂乳培养基和还原乳清培养 基,pH值的经时变化观察不到明显的差异。
[0119]测定了从这些培养开始起2、4、8和16小时后的精氨酸、鸟氨酸、氨、乳酸、菌体浓 度。将其结果示于表6中。确认了在从这些培养开始起8小时后与16小时后的期间,精氨酸转 化为鸟氨酸,精氨酸开始向鸟氨酸转化的同时,氨的产生也开始,氨浓度增加至鸟氨酸浓度 的约2倍。认为伴随着培养的经过,即使乳酸浓度上升了,培养液的pH值也未降低是因为氨 的产生而pH被中和了。
[0120] 如果将从培养开始起16小时后的、还原脱脂乳培养基中的菌体浓度进行比较,则 相对于精氨酸为〇%时为3.0X109,精氨酸为2%时为1.0X10 1(),精氨酸为3%时为1.3X 1〇10,精氨酸为4%时为1.6 X101(),随着以高浓度添加精氨酸,菌体浓度上升了。此外,对于 还原脱脂乳培养基和还原乳清培养基,菌体浓度观察不到明显的差异。即确认了,还原乳清 培养基也与还原脱脂乳培养基同样地,通过添加精氨酸,从而抑制了培养液的pH值的降低, 并且促进菌体的增殖,可以以高浓度培养乳酸菌。
[0121] [表 6]
[0122] 表6.添加了精氨酸的还原脱脂乳培养基和还原乳清培养基中的乳酸乳球菌乳酸 亚种MEP1706302(Lactococcus lactis ssp lactis MEP1706302)的培养后的精氨酸 (Arg)、鸟氨酸(Orn)、氨、乳酸、菌体浓度
[0123]
[0124] 实施例6
[0125] 对于下述菌株,变更精氨酸的添加量,将培养时间设为直到22小时,除此以外,在 与实施例5同样的条件下进行了培养。
[0126] (4)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MEP1706302(Lactococcus lactis ssp lactisMEP1706302)
[0127] 测定了从培养开始起16小时和22小时后的精氨酸、瓜氨酸、鸟氨酸、乳酸和菌体浓 度。该结果如表7所不。
[0128] [表 7]
[0129] 表7.添加了精氨酸的还原脱脂乳培养基中的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MEP1706302 (Lactococcus lactis ssp lactis MEP1706302)的培养后的精氨酸(Arg)、瓜氨酸(Cit)、 鸟氨酸(〇rn)、乳酸、菌体浓度
【主权项】
1. 一种乳酸菌的培养法,其特征在于,将乳酸菌在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所述乳酸菌具有 将精氨酸转化为瓜氨酸的代谢能力,所述培养基中添加有精氨酸以抑制培养基的pH值降 低。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乳酸菌的培养法,乳酸菌的培养液每lmL的菌体数与在不含有 精氨酸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时相比为2倍以上。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乳酸菌的培养法,乳酸菌具有将精氨酸转化为瓜氨酸之 后,将瓜氨酸转化为鸟氨酸的代谢能力。4. 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乳酸菌的培养法,在培养基中添加0.5~15质 量%的精氨酸。5. 根据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乳酸菌的培养法,乳酸菌为选自乳酸乳球菌、发 酵乳杆菌、布氏乳杆菌、粪肠球菌、酒酒球菌、戊糖片球菌、食淀粉乳杆菌、短乳杆菌、路氏乳 杆菌、嗜酸乳杆菌、卷曲乳杆菌、德氏乳杆菌中的1种或2种以上。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乳酸菌的培养法,乳酸菌为选自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乳酸乳 球菌乳脂亚种、路氏乳杆菌、短乳杆菌中的1种或2种以上。7. 根据权利要求1~6的任一项所述的乳酸菌的培养法,不搅拌培养液。
【文档编号】C12P13/10GK106029868SQ201580005264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5年1月21日
【发明人】尾崎悟, 古市圭介, 远山惠美
【申请人】株式会社明治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