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共培养的培养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77388阅读:3063来源:国知局
细胞共培养的培养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生化实验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细胞共培养的培养皿。
【背景技术】
[0002]细胞共培养技术是将2种或2种以上的细胞共同培养于同一环境中,进行共同培养,最大程度地模拟体内环境、维持体内性状,其主要是利用细胞代谢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诱导其中的某类细胞向其他类型细胞分化、维持细胞的功能和活力、对细胞增殖进行调控、促进早期胚胎的发育和提高代谢物的产量。2种以上细胞的共培养时,利用细胞之间、旁分泌、自分泌细胞因子或直接接触等相互作用方式实现;根据细胞是否直接接触共培养可分为,直接接触式共培养和间接接触式共培养。
[0003]目前,共培养实施中都是采用康宁公司的Transwell小室进行的细胞迀徙共培养,将Transwell小室放入培养板中,小室内称上室,培养板内称下室,上室内盛装上层培养液,下室内盛装下层培养液,上下层培养液以半透膜相隔。我们将细胞种在上室内,由于半透膜下层培养液中的成分可以影响到上室内的细胞,从而可以研究下层培养液中的成分对细胞生长、运动等的影响。
[0004]但是这种经典商品化的共培养Transwell小室,使用中,位于Transwell小室下方的细胞接触最紧密、共生作用最密切;但是这一部分细胞处于正下方,要承受Transwell小室的重力压力,不容易生长,而且生长的过程中处于空间和物料竞争的劣势,容易死亡。
[0005]而且,Transwell小室是活动的放在培养板中,仅在上下方向上分隔成上室和小室,一般只能共培养两种细胞;当有多个Transwell小室在培养板培养时,不同Transwell小室内的细胞相互之间基本上无共作用,降低了共培养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细胞共培养的培养皿。
[0007]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种细胞共培养的培养皿,包括皿体,所述皿体内具有用聚碳酸酯膜围成的闭合分隔培养区域、及位于该闭合分隔培养区域外的外培养区;且所述闭合分隔培养区域和外培养区沿着所述皿体的轴向方向并列排布设置。
[0009]优选地,所述聚碳酸酯膜的厚度为10?50 μ m。
[0010]优选地,所述皿体中还具有位于所述闭合分隔培养区域外的外培养区;
[0011]所述闭合分隔培养区域和外培养区中均设置有3D细胞培养支架。
[0012]优选地,所述聚碳酸酯膜的两侧还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聚碳酸酯膜的支撑网。
[0013]优选地,所述支撑网的网孔孔径为200?500 μ m。
[0014]优选地,所述皿体的外培养区中还设有至少一个隔离片;
[0015]所述隔离片一端与皿体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聚碳酸酯膜连接,将所述外培养区分隔成多个培养室。
[0016]优选地,所述隔离片为玻璃片。
[0017]优选地,所述细胞共培养的培养皿还包括与皿体适配的盖子。
[0018]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细胞共培养的培养皿,针对Transwell小室放入培养板中共培养对下室细胞产生压力的缺陷,以实验室通常的培养皿进行改进,在皿体内用聚碳酸酯材质的分隔膜将皿体沿轴向方向分隔成不同的区域,从而进行细胞共培养;分隔膜可以阻挡细胞的扩散,但是不阻碍细胞代谢产生的细胞因子的穿透,所以能实现细胞代谢物的相互交换和共作用,达到共培养的效果。细胞分别处于各自的区域内生长,相互不会产生空间或者养料竞争的问题。
[0019]同时,由于在共培养的过程中,每一种细胞所需要共作用的程度不同,所以基于这一种情况采用玻璃材质的隔离片将闭合环外区域进行进一步隔离;隔离片是不通透的,这些隔离区内受到其他细胞的代谢因子的能力肯定是不如分隔区的,所以本实用的培养皿可以满足不同共作用程度的多种细胞(即两种以上)共培养效果的控制要求。
【附图说明】
[0020]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细胞共培养的培养皿的一皿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细胞共培养的培养皿的另一皿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细胞共培养的培养皿的又一皿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细胞共培养的培养皿,其一种实施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皿体10 ;其中,本实施例中皿体10的形状采用与通常培养皿的形状设计,上端开口的中空圆柱形即可。为了满足共培养的目的,在皿体10内的培养空间内用分隔膜20围成的闭合分隔培养区域30,当然技术人员可以比较容易直接得出,在皿体10要形成单独的细胞分离培养区域,并且还要能便于细胞培养中的接种、添加换液等操作,分隔膜20在皿体10肯定是沿着皿体10的轴向方向设置;该分隔膜20的材质采用聚碳酸酯的聚合物树脂材质,那么当需要进行共培养时,将一种细胞放置于该环形分隔膜20围成的闭合分隔培养区域30域内,而将另一种细胞置于该闭合分隔培养区域30域外;而由于分隔膜20材质是聚碳酸酯树脂,细胞不能通过分隔膜20而在闭合分隔培养区域30内外进行转移,但其分泌的因子可以通过聚碳酸酯膜的微孔扩散,产生进行作用。当然,其中上述闭合分隔区域30的数量可以多个,并不限定于一个,可以根据共培养细胞的种类多少进行相应的增加。
[0026]而上述图1所代表的实施例中细胞共培养的培养皿的皿体10中的闭合分隔培养区域30,是利用环形的分隔膜20围成,但是在实施中,闭合分隔培养区域30并不一定要依靠环形的分隔膜20围成;具体可以参见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细胞共培养的培养皿的另一皿体的结构示意图;从图2中可以看出,中间的闭合分隔培养区域30由两片平行设置的分隔膜20围成,而分隔膜20的两端均与皿体10的侧壁封闭连接,那么这两平行的片分隔膜20及处于这两片分隔膜20之间的皿体10的侧壁面共同围成闭合分隔培养区域30。所以闭合分隔培养区域30在形成和实施的过程中,不一定仅靠环形的分隔膜20围成,也可以借助皿体10的侧壁面、或者是设置在其中的一些可借助的物件(比如本实用新型中设置的隔离片22)。
[0027]所以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基于培养皿的结构,皿体10内聚碳酸酯材质的分隔膜20隔离出能够一个单独培养区域,本领域技术人员实施的过程中,比较容易想到,由于用培养皿培养细胞,需要能够满足向上述闭合分隔培养区域30内进行细胞的接种、取样、添加培养基的操作(所以其必须具有敞口便于操作),而且能与周围形成分隔,所以这一闭合分隔培养区域30只能是在皿体10内沿着培养皿的轴向隔离成(即分隔膜20只能是沿着培养皿皿体10的轴向方向设置,当然可以有一定角度的倾斜),从而将皿体10内的培养空间隔离成闭合分隔培养区域30和位于该闭合分隔培养区域30之外的外培养区(即闭合分隔培养区域30与皿体10内壁之间的部分,图中未进行标号)。因为如果分隔膜20是沿着其他的方向设置,不能形成可以便于细胞的接种、取样、添加培养基等操作的闭合培养区域30。所以按照正常的逻辑和唯一的实施理解方式,上述分隔膜20只能是沿着皿体10的径向方向将皿体10内的培养空间分成闭合培养区域30及其外部的区域。分隔之后闭合分隔培养区域30与外培养区这两个培养的空间在皿体10内沿着皿体的轴向方向并列排布。
[0028]而且上述分隔膜20形成闭合分隔培养区域30之后,相比不存在Transwell小室放入培养板中由于Transwell小室的重力产生的压力,本身是分隔膜20的两侧都是被培养基液体,仅仅只是阻隔细胞随意扩散空间所以设置分隔膜20,不存在对细胞造成压力的问题。
[0029]采用聚碳酸酯的分隔膜20实现共培养,共培养的多种细胞分别都是平铺在不同的轴向并列区域内进行培养,相比不会有Transwell小室放入培养板中对下室细胞产生压力的缺陷;并且当有多种细胞同时进行共培养时,细胞因子代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