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生物非接触液体共培养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791348阅读:8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生物非接触液体共培养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生物非接触液体共培养装置,包括培养容器,所述培养容器悬挂内置上、下两端开口的圆筒,圆筒下端封闭固定半透膜。本实用新型可用于两个或两类菌种之间的非接触共培养,研究共培养条件下,小分子代谢产物对于共培养菌株的影响。该装置的优点在于分体式设计,容易实现两种或两类菌体的非接触液体共培养;可置于摇床上,方便培养基充分利用;易于在培养时期任何时间段采集或回收培养基和菌体;同时阻止两种菌种接触的半透膜易于更换;该装置重复利用率高、操作简单、适合推广应用。
【专利说明】
一种微生物非接触液体共培养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微生物共培养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生物非接触液体共培养
目.0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微生物学科有大量研究围绕不同菌种直接接触、非直接接触过程中,对彼此生长代谢情况的影响。其中,直接接触可通过将菌种置于同一培养基里来实现,相对简单;而对于非直接接触,传统的方法是将一种菌种涂于固体培养基表面,上覆盖一层半透膜,而后将另一菌种涂于滤膜上;这类方法仅用于固体培养基培养,且在共培养过程中无法计算菌体浓度,实时监测共培养情况有一定难度。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生物非接触液体共培养装置,该装置可实现微生物的液体非接触共培养,且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合推广应用。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种微生物非接触液体共培养装置,包括培养容器,所述培养容器悬挂内置上、下两端开口的圆筒,圆筒下端封闭固定半透膜。
[0006]优选的,所述圆筒下端设置外螺纹。
[0007]优选的,所述半透膜固定在底圈上,底圈呈圆盘状,底圈尺寸与圆筒外壁相配合,且底圈内壁底端设置内螺纹,内螺纹与圆筒下端设置的外螺纹相匹配;底圈底端设置下圆环,半透膜固定在下圆环上;圆筒和底圈通过内、外螺纹实现密封连接,且通过底圈与圆筒下端的螺纹连接,可方便更换阻碍细菌接触的半透膜。
[0008]优选的,所述圆筒底端设置与圆筒内壁连接固定的上圆环,它通过内、外螺纹进行螺纹连接时紧密压在下圆环上的半透膜上,实现半透膜的固定。
[0009]所述圆筒下端距离培养容器内部底表面的距离示培养条件进行调整,使半透膜浸没于培养容器中的培养液且培养液不易溢出即可。
[0010]所述圆筒下端距培养容器内部底表面的距离为0.5?2cm。
[0011]优选的,所述圆筒下端距培养容器内部底表面的距离为0.5?lcm。
[0012]所述的培养容器沿瓶口对称设置支臂,呈卡槽状。
[0013]所述的圆筒上端对称设置支臂,其尺寸与支架相配合。
[0014]所述的培养容器呈三角瓶、锥形瓶或烧杯形状。
[0015]所述的半透膜可选用混合纤维树脂滤膜、格栅膜、硝酸纤维素滤膜、醋酸纤维素滤膜或尼龙滤膜等。
[0016]所述的半透膜孔径范围为0.15?5.Ομπι,可实现培养液的透过,并阻碍不同菌种接触。
[0017]所述的培养容器可选用玻璃、有机玻璃材质等。
[0018]所述的圆筒可选用聚丙烯材质等。
[0019]所述上圆环和下圆环可选用聚四氟乙烯等。
[0020]本实用新型在保证营养物质及次级代谢产物自由通过的前提下,可实现不同微生物菌体之间严格的物理阻隔,达到研究微生物之间非接触共培养的目的;并可直接置于摇床上培养,实现在微生物液体培养的过程中观察非接触共培养的目的;同时方便后期提取培养液中的代谢产物,以及独立研究共培养体系中两种菌种各自的生长状况。
[002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0022]可用于两个菌种或两类菌种之间的非接触液体共培养;并且可直接放置在摇床上使用,方便培养基充分利用,以及后期代谢产物的提取;同时阻止菌种接触的半透膜方便更换,装置重复利用率高,使用简便。
【附图说明】
[0023]下面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1为微生物非接触液体共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培养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圆筒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底圈的结构不意图。
[0028]其中:1、培养容器,2、圆筒,3、半透膜,4、底圈,5、支架,6、支臂,7、上圆环,8、外螺纹,9、内螺纹,10、下圆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使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30]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微生物非接触液体共培养装置,包括培养容器I (呈三角瓶形状,有机玻璃材质),培养容器I瓶口对称设置两个支架5,支架5呈卡槽状,圆筒2(聚丙烯材质)通过支架5悬挂内置在培养容器I中,所述圆筒2的上、下两端开口,圆筒2下端通过底圈4封闭固定半透膜3(混合纤维树脂滤膜)。
[0031]如图3所示,所述圆筒2上端对称设置两个支臂6,支臂6尺寸与支架5的卡槽相配合,使圆筒2可以悬挂在培养容器I中;圆筒2下端设置外螺纹8,且圆筒2底端设置与圆筒2内壁连接固定的上圆环7(聚四氟乙烯材质)。
[0032]如图4所示,所述底圈4呈圆盘状,底圈4尺寸与圆筒2相配合,且其内壁设置内螺纹9,内螺纹9与圆筒2下端设置的外螺纹8相匹配;底圈4底端设置下圆环10,用于固定和支撑半透膜3,半透膜3放置在下圆环10上;将圆筒和底圈进行螺纹连接(内螺纹9、外螺纹8)时,使上圆环7紧密压在下圆环10上的半透膜3上,实现半透膜3的固定;并可方便更换阻碍细菌接触的半透膜3。
[0033]所述微生物非接触液体共培养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在无菌操作的环境下中,将培养液倒于培养容器中,接种菌种A;将已放置好半透膜的底圈通过螺纹结构与圆筒咬合密封并固定半透膜,将组装好的圆筒和底圈结构通过支臂悬挂于培养容器中,可直接往圆筒里倒入培养液或者待培养容器中的培养液缓慢通过半透膜进入圆筒中(培养容器中培养液的液面高度应高于半透膜的水平高度),在圆筒里接种菌种B,盖上瓶盖,而后可静置培养或者将整体放入摇床中培养;实验期间,可随时吸取菌液观察菌种生长情况、计数、提取代谢产物等。
[0034]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微生物非接触液体共培养装置,包括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容器悬挂内置上、下两端开口的圆筒,圆筒下端封闭固定半透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非接触液体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下端设置外螺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生物非接触液体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透膜固定在底圈上,底圈呈圆盘状,底圈尺寸与圆筒外壁相配合,且底圈内壁底端设置内螺纹,内螺纹与圆筒下端设置的外螺纹相匹配;底圈底端设置下圆环,半透膜固定在下圆环上;圆筒和底圈通过内、外螺纹实现密封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生物非接触液体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底端设置与圆筒内壁连接固定的上圆环,它通过内、外螺纹进行螺纹连接时紧密压在下圆环上的半透膜上,实现半透膜的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非接触液体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容器沿瓶口对称设置支架,呈卡槽状。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生物非接触液体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上端对称设置支臂,其尺寸与支架相配合。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非接触液体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容器呈三角瓶、锥形瓶或烧杯形状。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非接触液体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透膜为混合纤维树脂滤膜、格栅膜、硝酸纤维素滤膜、醋酸纤维素滤膜或尼龙滤膜。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非接触液体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容器采用有机玻璃材质;圆筒采用聚丙烯材质;上圆环和下圆环采用聚四氟乙烯材质。
【文档编号】C12M1/24GK205473714SQ201620150883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2月29日
【发明人】赵明明, 周有祥
【申请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