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密封胶粘带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0644465阅读:67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水密封胶粘带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水密封胶粘带,包括依次设置的基材层、胶粘层和离型带层,所述基材层是将平面材料经起皱处理后形成的。本发明的防水密封胶粘带具有高弹性和柔性,延伸率最大能达到300%,而且延伸后回缩率不超过10%,确保贴合效果。本发明的胶粘材料性能,完全符合国标JC/T942?2004《丁基橡胶防水密封胶粘带》的要求,在实际使用中能够完全贴合各种复杂建筑表面,包裹各种穿出管道,确保第一时间的防水密封效果。同时由于其本身的弹性和柔性特征,能适应建筑物构件的轻微变形和错位,有效应对了次生渗漏问题。再因其属于完全固体材料,避免了液体材料比如硅胶等,在施工中无法有效监督施工质量的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防水密封胶粘带的制备方法。
【专利说明】
一种防水密封胶粘带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建筑防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高弹性和柔性防水密封胶粘带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国内建筑防水领域的主流材料,就固体材料而言,即沥青SBS防水卷材或自粘高分子防水卷材;就液体或浆状而言,有聚氨酯防水涂料或液体橡胶。这些材料用于大面积平面覆盖是能够起到应有的防水作用的,而在各种建筑细节部位,比如管道根部、墙体阴阳角、门坎、地下室底板坎墙、出屋面风道、外窗窗框以及墙外装饰线等等那些需要重点防水的部位,卷材铺贴经常翘起脱胶,涂料则容易撕裂开缝,再加之施工人员简单粗糙的操作,从而成为建筑物渗漏的的突出难点问题。
[0003]同时由于建筑物本身随着重力作用,各个刚性建筑构件,如梁,柱,窗,墙之间会发生位移,原先的防水结构会因外力而开裂撕断产生缝隙,形成次生漏水点,更是建筑物渗漏的重要原因。
[0004]因此,对于改善和提高防水材料的弹性和粘性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需要面对的技术问题,并且对于防水卷材来说,具有较高的弹性和粘性使其可以连续地覆盖非直线或非平面的应用场景,如起伏面、拐角区域、折角区域、螺旋线等等,而无需进行分段粘贴。

【发明内容】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水密封胶粘带,其包括依次设置的基材层、胶粘层和离型带层,所述基材层是将平面材料经起皱处理后形成的。
[0006]进一步地,所述平面材料的起皱是通过模压方式形成的。
[0007]进一步地,所述平面材料经起皱处理后,使其在长度方向上收缩50%?80%。
[0008]进一步地,所述平面材料是厚度小于I毫米的柔性材料,例如无纺布、纸张、铝箔、塑料薄膜或其它复合材料等。
[0009]优选地,所述平面材料宽度范围是1000?2000毫米。
[0010]优选地,所述基材层的长度范围是3?100米。成卷后,可根据实际需求,分切成10?1000毫米胶带。
[0011]进一步地,所述胶粘层采用丁基橡胶胶水。
[0012]优选地,所述胶粘层涂布的厚度范围是0.3?3毫米。
[0013]进一步地,所述离型带层采用离型纸或离型膜。
[0014]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防水密封胶粘带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5](I)将平面材料做起皱处理;
[0016](2)在经起皱处理的平面材料上涂布胶粘剂;
[0017](3)涂布胶粘剂完成后覆盖离型带。
[0018]进一步地,所述平面材料的起皱是通过模压方式形成的。
[0019]优选地,模压工作温度优选100?150°C,模压齿轮的线速度优选0.3?0.5米/分钟。
[0020]进一步地,所述平面材料经起皱处理后,使其在长度方向上收缩50%?80%。
[0021]进一步地,所述平面材料是厚度小于I毫米的柔性材料,例如无纺布、铝箔、塑料薄膜等,可以是单层材料,也可以是多层的复合材料。
[0022]优选地,所述平面材料宽度范围是1000?2000毫米。
[0023]优选地,所述基材层的长度范围是3?100米。成卷后,可根据实际需求,分切成10?1000毫米胶带。
[0024]进一步地,所述胶粘剂采用丁基橡胶胶水。
[0025]优选地,所述胶粘剂涂布的厚度范围是0.3?3毫米。
[0026]进一步地,所述离型带采用离型纸或离型膜。
[0027]本发明的防水密封胶粘带具有高弹性和柔性,延伸率最大能达到300%,而且延伸后回缩率不超过10%,确保贴合效果。本发明的胶粘材料性能,完全符合国标JC/T942-2004《丁基橡胶防水密封胶粘带》的要求,在实际使用中能够完全贴合各种复杂建筑表面,包裹各种穿出管道,确保第一时间的防水密封效果。同时由于其本身的弹性和柔性特征,能适应建筑物构件的轻微变形和错位,有效应对了次生渗漏问题。再因其属于完全固体材料,避免了液体材料比如硅胶等,在施工中无法有效监督施工质量的问题。
[0028]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本发明的防水密封胶粘带的制备流程图;
[0030]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防水密封胶粘带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3中图2中基材层的加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垂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附图为原理图或者概念图,各部分厚度与宽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等等,与其实际值并非完全一致。
[0033]图1是本发明的防水密封胶粘带的制备流程图,其中包括:
[0034]S1、将平面材料做起皱处理;
[0035]S2、在经起皱处理的平面材料上涂布胶粘剂;
[0036]S3、涂布胶粘剂完成后覆盖离型带。
[0037]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防水密封胶粘带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包括依次设置的基材层
1、胶粘层2和离型带层3。
[0038]实施例一
[0039]本实施例中的基材层I采用克重为20克、宽度为1000毫米的无纺布,经起皱后形成。起皱采用高温模压方式,如图2所示,平整的无纺布4经由相对转动的齿轮5、6(图中未示出外周的齿),模压形成具有起伏结构的基材层I,工作温度为100,齿轮的线速度为0.5米/分钟。在经过起皱处理后,无纺布4可以在其长度方向(或者说其纵向)上收缩50%?80%。
[0040]在基材层I上再涂布丁基橡胶胶水,厚度0.3毫米,从而形成胶粘层2。
[0041]最后,覆盖离型带层3,如采用离型纸或离型膜,由此形成3?100米的母卷,然后根据实际需求,分切成10?1000毫米的胶带。
[0042]实施例二
[0043]本实施例中的基材层I采用克重为50克、宽度为2000毫米的无纺布,经起皱后形成。起皱采用高温模压方式,如图2所示,平整的无纺布4经由相对转动的齿轮5、6(图中未示出外周的齿),模压形成具有起伏结构的基材层I,优选的工作温度为150°C,齿轮的线速度为0.3米/分钟。在经过起皱处理后,无纺布4可以在其长度方向(或者说其纵向)上收缩50%
?80% ο
[0044]在基材层I上再涂布丁基橡胶胶水,厚度3毫米,从而形成胶粘层2。
[0045]最后,覆盖离型带层3,如采用离型纸或离型膜,由此形成3?100米的母卷,然后根据实际需求,分切成10?1000毫米的胶带。
[0046]另外,作为基材层I的平面材料不限于无纺布,也可以采用其它具有一定柔性可塑性的材料,纸张、铝箔、塑料薄膜或其它复合材料等,厚度优选小于I毫米。
[0047]以上本实施例中的防水密封胶粘带具有高弹性和柔性,延伸率最大能达到300%,而且延伸后回缩率不超过10%,能够完全贴合各种复杂建筑表面,包裹各种穿出管道,确保第一时间的防水密封效果。同时由于其本身的弹性和柔性特征,能适应建筑物构件的轻微变形和错位,有效应对了次生渗漏问题。再因其属于完全固体材料,避免了液体材料比如硅胶等,在施工中无法有效监督施工质量的问题。
[0048]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防水密封胶粘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基材层、胶粘层和离型带层,所述基材层是将平面材料经起皱处理后形成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密封胶粘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材料的起皱是通过模压方式形成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密封胶粘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材料经起皱处理后,使其在长度方向上收缩50%?80%。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密封胶粘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材料是厚度小于I毫米的柔性材料。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密封胶粘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材料宽度范围是1000?2000晕米。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密封胶粘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的长度范围是3?100米。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密封胶粘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粘层采用丁基橡胶胶水。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水密封胶粘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粘层涂布的厚度范围是0.3?3晕米。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密封胶粘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型带层采用离型纸或离型膜。10.—种防水密封胶粘带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平面材料做起皱处理; 在经起皱处理的平面材料上涂布胶粘剂; 涂布胶粘剂完成后覆盖离型带。
【文档编号】C09J123/22GK106010334SQ201610495080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9日
【发明人】李岷
【申请人】李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