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4592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车辆碰撞时等阻挡乘员的气囊和气囊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分别在乘员前方的左侧和右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气囊和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在车辆碰撞时等阻挡乘员的气囊,在特开2004-268903号公报中记载了下述结构的气囊具有分别在乘员前方的左侧和右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并利用共用的充气机使它们膨胀。在该公报中,记载了一种以连接部将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相对面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部彼此连接的气囊。
该气囊折叠后收容在壳体内,由罩覆盖。在车辆碰撞时,一旦充气机进行气体喷出动作,则气囊一边将所述罩推开,一边向乘员前方膨胀。
专利文献1特开2004-268903号公报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气囊和气囊装置,其在对乘员进行阻挡时,能够充分吸收冲击。
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气囊,是一种通过设置在基端侧的充气机所喷出的气体使其前端侧向远离该基端侧的方向膨胀的气囊,具有在乘员前方的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在乘员前方的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在该气囊膨胀的状态下,为了在所述左半侧气囊与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之间形成向乘员敞开的空间部,所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彼此处于非连接状,该左半侧气囊和该右半侧气囊在所述膨胀方向上的中部通过连接部彼此相连,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设置在比所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间偏下的位置上。
技术方案2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中,其特征在于该气囊是副驾驶座用气囊,在所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上分别设置有在膨胀时对各自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进行限制的宽度限制用系绳,在所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中,至少在车体中央侧的气囊上,该宽度限制用系绳向气囊的内侧且向下方拉伸该气囊的车体中央侧的上部。
技术方案3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或2中,其特征在于至少车辆中央侧的气囊,与另一个气囊相对的部分由内片构成,与其相反一侧的部分由外片构成,所述内片和外片的上边缘、下边缘以及膨胀方向前端侧的边缘部彼此结合,在该车辆中央侧的气囊膨胀的状态下,该内片在上下方向上的周长比该外片在上下方向上的周长小。
技术方案4的气囊,在技术方案3中,其特征在于在该车辆中央侧气囊的该内片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部进行缝褶,从而使该内片在上下方向上的周长变短,在去除该缝褶部分而将内片和外片延展成平面的状态下,内片以及外片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等。
本发明(技术方案5)的气囊装置,包括本发明的上述气囊和使该气囊膨胀的充气机的气囊装置。
发明效果在本发明中,所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彼此处于非连接状,在该气囊膨胀的状态下,在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之间形成朝向乘员敞开的空间部。
膨胀后的左半侧气囊阻挡乘员的左胸部,膨胀后的右半侧气囊阻挡乘员的右胸部。在上述左右胸部上存在硬而有力的肋骨。该气囊通过所述肋骨承受乘员,并吸收冲击。在该气囊膨胀的状态下,在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之间存在空间部,乘员胸部中央的胸骨附近与该空间部对峙。因而,当乘员的身体陷入气囊内时,胸部的胸骨附近并未受到来自气囊的太大反作用力,胸骨附近的负担变小。
这样一来,在由气囊阻挡乘员时,乘员的胸部和肩部等对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前端侧进行压缩地向前方移动。此时,乘员的头部进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之间,冲击被吸收。
在本发明中,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彼此之间的连接部设置在比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上下方向的中间偏下的位置上。因而,在以很大车速发生碰撞时,当乘员的胸部和肩部等到达该连接部附近后,乘员的头部在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之间移动直至进入该连接部附近的前方,头部的冲击被吸收。
根据技术方案2的气囊,由于利用系绳限制膨胀后的各个气囊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因而,即使采用小容量的充气机,右半侧气囊和左半侧气囊也能够充分地迅速膨胀。而且,车体中央侧的气囊在车体中央侧的上部,被该系绳向气囊的内部且向下方拉伸,被拉靠向车门侧气囊。因而,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上部彼此之间的间隔变小,对于进入两者之间而被气囊阻挡的乘员头部的冲击吸收量增大。
技术方案3的气囊的车辆中央侧气囊,其内片在膨胀时的上下方向的周长比外片在膨胀时的上下方向的周长小,因而该车体中央侧气囊的上部接近门侧气囊地膨胀。因而,对于进入该气囊上部彼此之间地由气囊阻挡的乘员头部的冲击吸收量增大。
为了使内片在膨胀时的上下方向的周长比外片在膨胀时的上下方向的周长小,最好使用在膨胀之前的状态下内片在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外片在上下方向的长度小的气囊。
此时,如技术方案4那样,优选对内片的上下方向的中部进行缝褶,使该内片在上下方向的周长缩短,在去除该缝褶部分而将内片和外片延展成平面的状态下,内片以及外片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等。
当使实施缝褶之前的内片和外片叠合,并将它们的周缘彼此缝合时,由于所述缝合是将片彼此平坦延展、叠合并进行缝合而进行的平面缝合,所以易于进行缝合作业。在对该片周缘部进行缝合作业结束后进行缝褶,从而可以缩短内片的上下方向长度。
另外,在本发明的气囊中,由于该左半侧气囊和该右半侧气囊的上述膨胀方向的中部彼此相连,所以在气囊膨胀时,即使该左半侧气囊和该右半侧气囊中的任一个气囊膨胀延迟,先膨胀的气囊也会拉伸膨胀延迟的那个气囊,以促进其膨胀。而且,由于上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该膨胀方向的中部彼此相连,所以先开始膨胀的气囊在膨胀开始后,在到达上述中部之前的初期阶段,向膨胀方向拉伸膨胀延迟的另一个气囊。从而,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都从膨胀初期阶段顺利且左右大致均等地进行膨胀。


图1是实施方式的气囊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气囊的立体图;图3是显示图1的气囊的片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1的气囊在缝制过程中(缝褶之前)的立体图;图5是图1的气囊在缝制过程中(缝褶之后)的立体图;图6(a)是气囊宽度限制用系绳的分解图,(b)是显示构成该系绳的系绳半体彼此的结合方法的关键部分的立体图;图7是沿图2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文,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介绍。
图1是实施方式的气囊的立体图,图2是该气囊的水平剖视图,图3是显示该气囊的片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该气囊在缝制过程中(缝褶之前)的立体图,图5是该气囊在缝制过程中(缝褶之后)的立体图,图6(a)是气囊宽度限制用系绳的分解视图,图6(b)是显示构成该系绳的系绳半体彼此的结合方法的关键部分的立体图,图7是沿图2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在该实施方式中,气囊10就是设置在右侧前部座椅为副驾驶座的汽车仪表板上的副驾驶座用气囊装置的气囊。另外,下文分别将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简称为气囊。
该气囊10,具有在乘员前方左侧(该实施方式中车体中央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2、在乘员前方右侧(车门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4以及将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一端侧彼此连通的连通部16。该连通部16成为气囊10的基端侧。各个气囊12、14分别向远离该连通部16的方向膨胀。在各个气囊12、14的外周面上分别设置了排气孔15。
在气囊10膨胀的状态下,在左半侧气囊12和右左半侧气囊14的前端部彼此之间不存在连接片等架设部件。在两个气囊12、14的前端部之间形成空间部13(图2),空间部13朝向乘员(也就是图2中的上方)敞开。
在气囊10膨胀结束的状态下,左半侧气囊12的最前端与右半侧气囊14的最前端之间的间隔优选为150~450毫米,更为优选170~430毫米。
而且,从该最前端至空间部13的最内侧的水平方向距离优选为280~480毫米,更为优选310~450毫米。在该最前端和最内侧的中部,各个气囊12、14通过连接带18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连接带18由右侧连接带半体18R和左侧连接带半体18L构成。如图7所示,在气囊10膨胀结束的状态下,该连接带18设置在比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上下方向的中间M低的高度P上。
在本发明中,优选该连接带18对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进行连接的连接部的配置高度P,在气囊10膨胀结束的状态下,比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上下方向的中间M低20~150毫米,更为优选低30~140毫米。
在气囊10膨胀结束的状态下,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连接部,优选位于从各个气囊12、14的最前端向空间部13的内侧进入50~250毫米的部位,更为优选70~230毫米的部位。
在各个气囊12、14内,设置了在膨胀时限制各个气囊的左右方向宽度的宽度限制用系绳20L、20R。该宽度限制用系绳20L、20R分别具有斜向系绳部20a,在与膨胀状态下的各个气囊12、14的前后方向交叉方向的纵向截面内,沿倾斜方向延伸;和横向系绳部20b,沿横向(大致水平方向)延伸。
在气囊膨胀时,在位于车体中央侧的左半侧气囊12的宽度限制用系绳20L中,斜向系绳部20a对该气囊12的车体中央侧(后述左外片60)的上部、该气囊12的与气囊14的相对面侧(后述内片50的左侧部50L)的下部进行连接。而且,该系绳20L的横向系绳部20b将气囊12的车体中央侧和上述相对面侧(左外片60和50L)的下部彼此相连。
气囊膨胀时,在位于车门侧的右半侧气囊14的宽度限制用系绳20R中,斜向系绳部20a对该气囊14的车门侧(后述右外片70)的上部、该气囊14的与气囊12的相对面侧(后述内片50的右侧部50R)的下部进行连接。而且,该系绳20R的横向系绳部20b将气囊14的车门侧和上述相对面侧(外片70和右侧片50R)的下部彼此相连。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横向系绳部20b分别设置在与连接带18的配置高度P大致相同的高度上,在气囊10膨胀的状态下,各个系绳20L、20R的横向系绳部20b和连接带18大致沿水平方向、大致以一条直线状延伸。
而且,在向车门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4用的系绳20R中,斜向系绳部20a的右外片70侧的端部,最好结合在该右外片70中的、气囊膨胀时与车体A柱重叠的部分的内侧。
而且,在向车体中央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2用的系绳20L中,斜向系绳部20a的左外片60侧的端部,最好结合在该左外片60中的、在气囊膨胀时高度与上述右半侧气囊14用系绳20R的斜向系绳部20a和右外片70侧的结合部大致相同的部分的内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辆中央侧的左半侧气囊12的左侧部50L上设置了缝褶部100。由此,在气囊10膨胀的状态下,左半侧气囊12的该左侧部50L的上下方向的周长比左半侧气囊12的车体中央侧的左外片60的上下方向的周长小。
包括该缝褶在内,在下文对气囊10的片结构等进行详细介绍。而且,在下述说明中,各个片的前(前端)侧就是气囊10的膨胀方向前端侧,后端就是该膨胀方向基端侧。
该气囊10,由内片50、左外片60、右外片70和基端侧片80共4个片构成。上述左侧和右侧的各个连接带半体18L、18R连接到该内片50上。
内片50是大致呈葫芦形的细长片,通过在中央对折而形成右侧部50R和左侧部50L。该内片50的左侧部50L构成左半侧气囊12的内侧面,右侧部50R构成右半侧气囊14的内侧面。内片50由左侧部20L的下边56、前端边51、上边52、构成气囊凹部的最内部的折返部附近的上边53、右侧部50R的上边54、前端边55、下边58以及该折返部附近的下边57构成整个周边。
左外片60和右外片70,分别由前端边61、71、上边62、72、直线状的后边63、73以及下边64、74(但是图中没有显示64)构成整个周边。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处于平坦延展状态的左外片60和左侧部50L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同,在平坦延展状态下将它们叠合时,各个上边62、52彼此叠合,前端边61、71彼此叠合,下边64、74彼此叠合,通过平面缝合方式将这些周缘部缝合。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右半侧气囊14中,分别处于平坦延展状态的右外片70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与内片50的右侧部50R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同。
基端侧片80,具有左侧面80A、底面80B、右侧面80C、构成上表面左侧的左折片80D以及构成上表面右侧的右折片80E。该基端侧片80的侧面80A、80C大致折叠成三角形,而且朝向气囊前端侧的那个面敞开。
该基端侧片80,由大致呈长方形的折片80D、80E彼此的相对边81、82、折片80D、80E的前侧边(折片前侧边)83、84、折片80D、80E的后侧边85、86、与该后侧边85、86相对的后边87、侧面80A、80C的前侧边(侧部前侧边)88、89、对该侧前侧边88、89进行连接的底部前侧边80f构成整个周缘。
而且,如图2所示,在基端侧片80的底面部80B上设置了气体入口90。91以包围气体入口90的方式将框形的补强布叠合,并进行缝合。所述气体入口90是方形开口,在4个角部附近分别设置了螺栓通孔92。
如图6(b)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各个系绳20L、20R由3个系绳半体(片)21、22、23组成。如图所示,系绳半体21是分叉为两个分支的大致呈V字形的片,这两个分支中的一个分支成为构成斜向系绳部20a的内片50侧的斜向系绳构成部21a,另一分支成为构成横向系绳部20b的内片50侧的横向系绳构成部21b。该V字形的系绳半体21,将这两个分支的下部(基端部)缝在内片50的内表面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系绳半体21的基端部,从各气囊12、14的内侧夹持内片50,并以与上述连接带18L或18R的一端叠合的位置关系进行设置。因此,该系绳半体21,作为连接带半体18L或18R与内片50的缝合补强布而发挥作用,连接带18L或18R作为内片50与系绳半体21的缝合补强布而发挥作用。
其它的系绳半体22、23,分别构成斜向系绳部20a和横向系绳部20b的各个外片60、70侧。系绳半体22的一端缝在各个外片60、70的比上下方向中间高的部分的内表面上,系绳半体23的一端缝在各个外片60、70的比上下方向中间低的部分的内表面上。附图标记24表示补强布,夹持各个外片60、70而设置在与各个系绳半体22、23的该一端侧相反的一侧,并与它们一起缝合。
在斜向系绳构成部21a和横向系绳构成部21b的前端侧以及各个系绳半体22、23的另一端侧上各设置两个耳状的突片21t、21s、22t、23s。为了可以便于精确地缝合斜向系绳构成部21a和系绳半体22以及缝合横向系绳构成部21b和系绳半体23,在各个突片21t、21s、22t、23s上设置了用于插通夹具的通孔25。突片21t、21t之间的间隔与突片22t、22t之间的间隔相等。而且,突片21s、21s之间的间隔与突片23s、23s之间的间隔相等。
当各个系绳构成部和系绳半体彼此缝合时,例如斜向系绳构成部21a和系绳半体22缝合时,如图6(b)所示,在该斜向系绳构成部21a的前端部和系绳半体22的另一端部叠合后,将夹具26插入叠合后的通孔25、25内,在防止它们错位的状态下进行缝合。横向系绳构成部21b和系绳半体23的缝合也同样进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斜向系绳部20a的斜向系绳构成部21a和系绳半体22的宽度W1相等。而且,构成横向系绳部20b的横向系绳构成部21b和系绳半体23的宽度W2相等。突片21t、21t之间的间隔比突片21s、21s之间的间隔小。
如上所述,通过使上述宽度W1和W2不同,且突片21s之间的间隔和突片21t之间的间隔不同,能够防止误将系绳半体22连接到横向系绳构成部21b上。同样也能够防止误将系绳半体23连接到斜向系绳构成部21a上。
在该实施方式中,分别设有两个的突片21t、21s、22t、23s中,其中一个沿着系绳构成部或系绳半体的侧边,另一个设置在系绳构成部或系绳半体前端的宽度方向中部上。在连接斜向系绳构成部21a和系绳半体22时,或连接横向系绳构成部21b和系绳半体23时,这些侧边以一条直线状延伸地对齐。相反,当系绳构成部和系绳半体中的一个翻过来时,由于系绳构成部和系绳半体的侧边高低不平地错位,不能以一条直线状对齐,因而,能够立刻知道系绳构成部和系绳半体中一个翻过来了。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该实施方式,则能够使系绳构成部和系绳半体不产生扭转地准确对齐而进行缝合。
在制造气囊10时,首先,在使基端侧片80平坦延展的状态下,相对于其侧前侧边88、89,分别将左外片60的后边63和右外片70的后边73缝合。然后,将基端侧片80的折片80D、80E的相对边81、82彼此缝合。
然后,在左外片60和内片50的左侧部50L,在平坦延展的状态下相对,将前端边51、61彼此缝合,将上边52、62彼此缝合,将下边56、64彼此分别被缝合,并且右外片70和内片50的右侧部50R彼此相对,将前端边55、71彼此缝合,将上边54、72彼此缝合,将下边58、74彼此缝合。而且,将基端侧片80的折片前侧边83、84与内片50的折返部附近的上边53附近缝合,将基端侧片80的底部前侧边80f与折返部附近的下边57附近缝合。
然后,将安装在内片50的左侧部50L上的系绳半体21的斜向系绳构成部21a和横向系绳构成部21b的前端侧缝合,并将安装在左外片60的上部和下部上的各个系绳半体22、23的另一端侧缝合。而且,将安装在内片50的右侧部50R上的系绳半体21的斜向系绳构成部21a和横向系绳构成部21b的前端侧缝合,并将安装在右外片70上的各个系绳半体22、23的另一端侧缝合。
通过将这些系绳半体21~23彼此缝合,而使左侧部50L和左外片60通过系绳20L相连。而且,右侧部50R和右外片70通过系绳20R相连。
通过进行上述缝合,如图4所示,将气囊10(图1)处于翻过来的状态,也就是缝合余量处于露出到气囊外侧的状态。但是如图所示,基端侧片80的折片后侧边85、86和后边87尚未缝合,在该状态下,成为敞开口M。而且,在该状态下,左外片60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和左侧部50L在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
因此,如图4和图5所示,通过将该左侧部50L的上下方向的中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侧部50L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附近,且上下方向的中间附近)向气囊缝制中间体的外侧捏出,并缝合其根部、即实施所谓缝褶,而使该左侧部50L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左外片60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缩短规定量。附图标记100表示该缝褶部分。
然后,通过该敞开口M将气囊表里翻过来。然后将该敞开口M缝合,同时将连接带半体18L、18R彼此缝合,成为图1的气囊10。
虽然图中未示,但是将气囊10折叠后收容在壳体(外壳)内,将安装板叠合在气体入口90的缘部上,将设置在该安装板上的螺栓插入螺栓孔92内。将螺栓用螺母固定到壳体(外壳)上,从而将气囊10连接在壳体上。以覆盖气囊折叠体的方式将盖安装在该壳体上,从而构成气囊装置。另外,在气囊10膨胀时,该盖借助于来自气囊10的推压力而开裂。
该气囊装置设置在气囊装置设置用开口内,该气囊装置设置用开口设置在汽车副驾驶座前方的仪表板的上表面上。
在该气囊装置中,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充气机(图中未示)喷出气体。来自该充气机的气体,通过气体入口90被导入到气囊10内的基端室16中,首先使基端室16膨胀,然后流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内,使其膨胀。
在该气囊10中,先膨胀的基端室16与仪表板接触,姿势稳定。因而,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不仅在结束膨胀时姿势稳定,而且在膨胀过程中也姿势稳定。
由于从膨胀后的基端室16将气体大致均等地供应到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内,因而所述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从膨胀初期阶段开始都可以顺利且左右大致均等地膨胀。
在气囊10膨胀结束的状态下,在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前端部彼此之间形成凹部状的空间部13。该空间部13朝向乘员敞开。因而,膨胀后的左半侧气囊12阻挡乘员的左胸,膨胀后的右半侧气囊14阻挡乘员的右胸,胸骨附近与空间部13对峙。因而,施加在胸骨附近的承受气囊时的反作用力变小。
如上所述,在乘员被气囊10阻挡时,乘员的胸部和肩部等对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前端侧进行压缩地向前方移动。此时,乘员的头部进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之间的空间部13,冲击被吸收。在本发明中,对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进行连接的连接部18,设置在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上比上下方向中间低的位置上。因而在以很大车速发生碰撞时,当乘员的胸部和肩部等到达该连接部18附近后,乘员的头部在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之间移动直至进入连接部18附近的前方,头部的冲击被吸收。
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膨胀时,各自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被宽度限制用系绳20L、20R限制,因而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内容积比较小。因此,即使采用小容量的充气机,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也能够尽早地充分膨胀。
而且,位于车体中央侧的左半侧气囊12的上部被系绳20L的斜向系绳部20a向气囊内部且向下方拉伸,被拉靠向车门侧的右半侧气囊14。因而,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上部彼此之间的间隔变小,对于进入两者之间而被气囊10阻挡的乘员头部的冲击吸收量增大。
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构成该左半侧气囊12在右半侧气囊14一侧的面的左侧部50L的膨胀时的上下方向周长,比构成该气囊12在车体中央一侧的面的外片60膨胀时的上下方向周长小,因而,左半侧气囊12的上部接近车门侧的右半侧气囊14地膨胀。其结果是,对于进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上部之间而被气囊10阻挡的乘员头部的冲击吸收量增大。
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对左侧部50L的上下方向中部进行缝褶,使左侧部50L在上下方向上的周长缩短,在消除该缝褶而将左侧部50L和外片60平面延展的状态下,左侧部50L和外片60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等。因此,在将实施该缝褶之前的左侧部50L与外片60叠合而将它们的周缘彼此缝合时,由于该缝合是将左侧部50L、60彼此平坦延展、叠合并进行缝合的平面缝合,因而便于进行缝合作业。通过在该片周缘部的缝合作业结束之后实施缝褶100,使左侧部50L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缩短。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车门侧的右半侧气囊14中,同样地,该车门侧的上部被系绳20R的斜向系绳部20a向气囊的内部且向下方拉入。因而,如图7所示,车体侧的右半侧气囊14的上部不会与A柱、其附近的风挡玻璃、侧门等发生干扰。
上述实施方式仅是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各个气囊的宽度限制用系绳,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配置位置、延伸方向、个数等设置得不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气囊10由内片50、左外片60、右外片70和基端侧片80共4个片构成,但是本发明气囊的片结构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构成气囊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彼此相对面的内侧气囊、构成各气囊的与该相对面相反一侧(外侧)的面的各外片也可以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由分体的片构成,但是也可以由1个(一连串)片构成。
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汽车副驾驶座之外的座椅用气囊和气囊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气囊,通过设置在基端侧的充气机所喷出的气体使其前端侧向远离该基端侧的方向膨胀,具有在乘员前方的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在乘员前方的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在该气囊膨胀的状态下,为了在所述左半侧气囊与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之间形成向乘员敞开的空间部,所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彼此处于非连接状,该左半侧气囊和该右半侧气囊在所述膨胀方向上的中部通过连接部彼此相连,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设置在比所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间偏下的位置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该气囊是副驾驶座用气囊,在所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上分别设置有在膨胀时对各自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进行限制的宽度限制用系绳,在所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中,至少在车体中央侧的气囊上,该宽度限制用系绳向气囊的内侧且向下方拉伸该气囊的车体中央侧的上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至少车辆中央侧的气囊,与另一个气囊相对的部分由内片构成,与其相反一侧的部分由外片构成,所述内片和外片的上边缘、下边缘以及膨胀方向前端侧的边缘部彼此结合,在该车辆中央侧的气囊膨胀的状态下,该内片在上下方向上的周长比该外片在上下方向上的周长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在该车辆中央侧气囊的该内片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部进行缝褶,从而使该内片在上下方向上的周长变短,在去除该缝褶部分而将内片和外片延展成平面的状态下,内片以及外片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等。
5.一种包括气囊和使该气囊膨胀的充气机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是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气囊和气囊装置,其在对乘员进行阻挡时,能够充分吸收冲击。气囊(10)具有在乘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在乘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4)以及将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一端侧彼此连通的基端室(16)。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连接带(18),在气囊(10)膨胀结束的状态下,设置在比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上下方向的中间(M)低的高度(P)上。在气囊(10)膨胀的状态下,左半侧气囊(12)的左侧(50L)的上下方向的周长小于车体中央侧的左外片(60)的上下方向的周长。
文档编号B60R21/233GK1883985SQ20061009321
公开日2006年12月27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23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24日
发明者长谷部雅广, 成本行敏 申请人:高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