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吸收构件的安装结构及安装方法

文档序号:3887889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冲击吸收构件的安装结构及安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于作为汽车侧部的车身结构部件的内板与 外板之间的沖击吸收构件的安装结构与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众所周知,为了提高汽车侧面受沖撞时的冲击吸 收性,在侧门内部设置冲击吸收构件的结构(参照下述专利文 献l )。以使该冲击吸收构件从设置于门内才反的开口部的车内侧 向门外板侧突出的方式压入该冲击吸收构件,借助设置于门内 板周围的安装部从车内侧用紧固部件将该冲击吸收构件安装于 门内才反上。专利文献l:曰本净争开2005—138838号/>才艮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冲击吸收构件的安装结构中,在从车 内侧将冲击吸收构件压入到门内板开口部的状态下,夹持固定 该冲击吸收构件,因此,在进行夹持固定时,需要预先压着冲 击吸收构件来使其不从开口部向车内侧脱落,安装作业烦杂。发明内容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冲击吸收构件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本发明是冲击吸收构件的安装结构,该冲击吸收构件设置 于作为汽车侧部的车身结构部件的内板与外板之间,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上述冲击吸收构件具有主体部与安装部;该主体 部位于上述内板的朝向外板的 一 侧,该主体部的 一 部分与上述 内板的朝向外板 一 侧的面相对;该安装部从设置于上述内板的开口部向车室内侧突出,且与车室内侧面相对;由该安装部与 上述主体部夹持上述内板的开口周缘部而卡定上述冲击吸收构件。使用本发明,由于利用主体部与安装部夹持内板的开口周 缘部来卡定冲击吸收构件,成为暂时保持沖击吸收构件的状态,因此,在向内板安装冲击吸收构件时,不需要预先压着沖击吸 收构件来使其不从开口部脱落,安装作业变得容易。


图l是表示本发明第l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构件的安装结 构的、从汽车前侧门的车外侧看时的内板的主一见图。 图2是相当于图1的A—A剖面的前侧门的剖视图。 图3是从车外侧看时的冲击吸收内侧衬垫周边的内板的立体图。图4是从车内侧看时的沖击吸收内侧衬垫周边的内板的立 体图。图5相当于图l的B — B剖面的前侧门的剖视图。 图6相当于图l的C一 C剖面的前侧门的剖视图。 图7为表示冲击吸收构件的安装方法的动作说明图,表示将冲击吸收构件插入下部的开口部的状态。图8是表示使冲击吸收内侧衬垫从图7的状态朝上部的开口部移动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图9是表示使沖击吸收内侧衬垫从图8的状态旋转并卡定在内板上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图IO是表示从车内侧看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内板时的立体图。图11是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与图l对应的内板的主视图。图12是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与图4对应的冲击吸收内侧 衬垫周边的内板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l是表示本发明第l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构件的安装结 构的、从汽车前侧门l的车外侧看时的内板3的主视图,图2是 相当于图l的A—A剖面的前侧门l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前侧门l具有作为汽车侧部的车身结构部件的 内板3与外板5,在上述各内板3、外板5相互之间形成空间12, 该空间12供在打开图l所示的窗部7的一部分或全部时使门玻 璃ll,人上部的开口 9进入。在门玻璃ll进入了上述空间12内的状态下的门玻璃ll与 内板3之间,设置有作为冲击吸收构件的冲击吸收内侧衬垫13 。 另外,与该冲击吸收内侧衬垫13相对应,在门玻璃11与外板5 之间设置有吸收冲击外侧衬垫14 。这些冲击吸收内侧衬垫13及 吸收冲击外侧衬垫14例如由合成树脂发泡体构成。图3是表示从车外侧看时的内板3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从 车内侧看时的内板3的立体图。如图3及图4所示,冲击吸收内 侧衬垫13具有主体部15与2处安装部17、 19;该主体部15位于 内板3的车室内侧、即外板5侧;该2处安装部17、 19一体形成 在该主体部15上,向内板3的车室内侧突出,并且在内板3上上 下分离。内板3在安装于该内板3上的状态下的冲击吸收内侧衬垫 13的上下两侧分别具有2处开口部21、 23,在该安装状态下, 呈主体部15的上部覆盖开口部21的一部分,主体部15的下部覆 盖开口部23的 一部分的状态。冲击吸收内侧衬垫13的主体部15整体形成为板状,主要具 有沿在图l中相当于左右方向的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上缘15a、 车身前后方向的前缘15b及后缘15c、上缘15a与前缘15b之间的 上部倾斜缘15d、从前缘15b的下端向下部后方延伸的前侧下部 倾斜缘15e、 /人后缘15c的下端向下部前方延伸的后侧下部倾斜 缘15f,沖击吸收内侧衬垫13整体呈大致六边形。并且,如图3所示,在上缘15a与上部倾斜缘15d的分界部 分设置向上部突出的突片25,使上述安装部17从该突片25的在 图3中的纸面里面侧的车内侧端部朝前^^ 15b侧沿水平方向突 出。由此,安装部17与内板3的车室内侧面相对。另 一方面,使上述安装部19从前侧下部倾斜缘15e与后侧 下部倾斜缘15f之间的角部27的在图3的纸面里面侧的车内侧 端部朝后缘15c侧沿水平方向突出。由此,与安装部17同样, 安装部19与内板3的车室内侧面相对。另外,如上述那样,在主体部15安装于内板3上的状态下, 呈主体部15的上部覆盖开口部21的一部分,主体部15的下部覆 盖开口部2 3的 一 部分的状态,主体部15的除了分别覆盖各开口 部21、 23的部分之外的一部分,与包含开口部21、 23相互间的 部位3 a的内板3的朝向外板5 —侧的面相对。并且,图5表示相当于图1的B —B剖面的前侧门l的剖视 图,如图5所示,将作为安装用具的紧固部件29从车内侧插入 到安装部17的通孔17a及内板3的通孔3b中,从而将在图l中上 部的安装部17固定在内板3上。图6表示相当于图1的C一C剖面 的前侧门l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同样地将作为安装用具的紧 固部件31从车内侧插入到安装部19的通孔19a及内板3的通孔 3c中,从而将在图1中下部的安装部19固定在内板3上。另外,如图5所示,用紧固部件35将上述吸收冲击外侧衬垫14从车室内侧安装在安装片33上,该安装片33固定在外板5 的空间12侧。另外,在图2中,在吸收冲击外侧衬垫14的下部附近及冲 击吸收内侧衬垫13的上方,分别设置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防 护梁37、 39来增强前侧门1。接着,使用图7 图9对上述冲击吸收构件的安装结构的情 况的冲击吸收构件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另外,与图l相反, 这些图7~图9表示/人车内侧看时的内4反3的一部分。首先,如图7所示,使作为沖击吸收构件的冲击吸收内侧 衬垫13从图7中的纸面前侧的车内侧经由下部的开口部23进入 内板3与外板5之间的空间12内。此时,冲击吸收内侧衬垫13 在其主体部15的面与内才反3的面大致平行的状态下^皮压入并插 入到空间12内,因此,设定开口部23的大小,4吏开口部23的开 口周缘部位于比冲击吸收内侧衬垫13的外周缘部更靠外侧的 位置。另外,在此,向空间12插入冲击吸收内侧衬垫13时的姿势 为在图l的安装状态下,作为上部的安装部17在图7中的左侧, 同样,安装部19位于图7中的右侧,但这些各安装部17、 19的 位置并不限定于图7的例子。如图8所示, 一 边4吏上述图7状态的冲击吸收内侧衬垫13朝 上部的开口部21移动, 一边使沖击吸收内侧衬垫13绕在图7中 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成为如下状态使主体部15的大致 中心位置为与上下各开口部21、 23相互之间的部位3a对应的位 置,并且,安装部17、 19分别在开口部21、 23露出。并且,在使上述图8所示的安装部17、 19从各开口部21、 23向与外板5相反一侧的车内侧(在图8中的纸面前侧)突出的 状态下,使整个沖击吸收内侧衬垫13绕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9所示,成为使各安装部17、 19与同内板3的与外板5 相反的一侧的车室内侧的面(在图8中的纸面前侧)相对的状 态。在上述图9的状态下,如图5、图6所示那样,沖击吸收内 侧衬垫13在安装部17、 19的朝向内板3 —侧的面17b、 19b与主 体部15的朝向内板3—侧的面15g之间形成有内板3所处的空间 S。在该状态下,利用以内板3为分界相互位于相反侧的主体 部15与安装部17、 19, ^f吏冲击吸收内侧^)"垫13成为夹入内4反3 的状态而卡定在开口部21、 23上,从而将冲击吸收内侧衬垫13 临时保持在内板3上。而且,在上述临时保持状态下,由在图1 图6中所示的紧 固部件29、 31将安装部17、 19安装在内板3上,由此,将沖击 吸收内侧衬垫13固定在内板3上。另外,吸收冲击外侧衬垫14在安装冲击吸收内侧村垫13之 前被预先安装在外板5上。这样,当具有本结构的汽车因侧面冲撞等受到来自侧方的 沖击时,安装在内板3上的沖击吸收内侧衬垫13及吸收冲击外 侧衬垫14吸收此时的冲击。此时,冲击吸收内侧衬垫13主要是 通过使主体部15发生弹性变形来吸收冲击。这样,在第l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构件的安装结构中,利 用以内板3为分界相互位于相反侧的主体部15与安装部17、 19,21、 23上,将冲击吸收内侧衬垫13临时保持在内板3上,因此, 在安装紧固部件29、 31时,不需要预先压着沖击吸收内侧衬垫 13来不使其从开口部21、 23脱落,安装作业变得极为简单。 另外,在上述安装作业中,在图7中从开口部12插入沖击吸收内侧衬垫13时,4吏主体部15的面与内4反3的面处于大致平 行的状态,因此,设定开口部23的大小,使开口部23的内周缘 部位于冲击吸收内侧衬垫13的外周缘部更靠外侧的位置,但
斜地插入该冲击吸收内侧衬垫13,因此,即-使在开口部23的大 小稍小于图7所示的大小的情况下也可以安装该沖击吸收内侧 衬垫13。
对于上部的开口部21,只要有可以确保使安装部17从图8 移动到图9的状态的区域的大小即可,即使在稍小于图7所示的 大小的情况下也可以安装该冲击吸收内侧衬垫13。
因此,即使在开口部21、 23的大小稍小于图7中所示的情 况下,也可以安装本实施方式中的大小(体积)的冲击吸收内 侧村垫13,对开口部21、 23的大小没有特别限制,容易确保期 望的冲击吸收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板3做成具有开口部21、 23这2 个开口部的结构,在这两个开口部21、 23相互间具有作为横骨 的部位3a,但是,即使在这样结构的特别是纵长的例如在小型 箱车汽车中的前侧门1,也可以在与该横骨部分对应的位置设 定沖击吸收内侧衬塾13。
即,在如上述以往技术那样,仅仅以4吏冲击吸收构件从车 内侧向外板侧突出的方式压入(嵌入)冲击吸收构件的安装方 法中,在将冲击吸收构件安装在纵长的前侧门l上时,若将其 设定在与图l同样的位置,则需要拆除作为横骨的部位3a,在 该情况下,成为开口部21、 23连续的1个开口部,导致内板3 的刚性低下。
因此,使用本实施方式,在纵长的例如小型箱车汽车中的 前侧门l中,即使在将开口部21、 23设定在图l那样的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设定为使主体部15的一部分与开口部21、 23相互 之间的内才反3的朝向外板5 —侧的面(部位3a)相对的状态,因 此,不会导致内板3的刚性降低,可以将冲击吸收内侧衬垫13 安装在期望的位置。
此时,作为横骨的部位3a的朝外板5 —侧的面可以与部位 3a以外的内板3的朝外板5 —侧的面形成同 一 面,不需要使部位 3 a向外板5侧突出,可以容易地将沖击吸收内侧衬垫13配置在 内板3与外板5之间的空间12内。
另夕卜,2个安装部17、 19从主体部15沿内板3的面向相互相 反方向突出,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向内板3临时保持冲击吸 收内侧村垫13的保持力,安装作业变得更加容易。
图IO是从车内侧看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内板3A的立体 图。该内板3 A通过螺栓紧固或焊接将作为横骨的增强构件41 与内板3A—体化地设置在该内板3A上,该增强构件41为代替 上述图1的开口部21、 23相互间的部位3a的另外的构件。其他 结构与图l所示的第l实施方式相同。
即,在该实施方式中,图1的开口部21、 23变成相互连续 的一个开口部43,在比该l个开口部43的上下方向中央稍稍靠 上的部位,将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增强构件41的两端固定在 内板3的与外板5相反一侧的车室内侧的面上,从而,与图l同 样地形成上下两个开口部21A、 23A。
因此,开口部21A、 23A的形状与图l的开口部21、 23几乎 相同,冲击吸收内侧衬垫13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向内板3安 装沖击吸收内侧衬垫13的安装方法也可以与第l实施方式完全 相同地来进行。
上述第2实施方式除了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之 外,可以通过适当地选择增强构件41的材质等来提高内板3A的强度。另外,也能以在第l实施方式中的开口部21、 23相互间的 部位3a上覆盖另外的增强构件的方式进行安装。图ll是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与上述图l相对应的主视 图,图12是与上述图4相对应的立体图。该实施方式的内板3B 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图10的内板3A—样具有l个开口部43, 但没有设置第2实施方式的增强构件41。其他的结构与图l所示 的第l实施方式或图10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相同。即,在第3实施方式中,利用1个开口部43在内板3B上安装 与第l、第2各实施方式形状相同的沖击吸收内侧衬垫13。向内 板3B安装冲击吸收内侧村垫13的安装方法,由于相对于第l实 施方式仅省去了部位3a,因此可以采用在上述图7~图9中所示 的第l实施方式的安装方法进行安装。在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中,由于没有第l实施方式的部位3a 和第2实施方式的增强构件41,因此,与内板3B的朝外板5 —侧 的面相对的冲击吸收内侧村垫13的主体部15的 一部分只是该 主体部15的外周侧的 一部分。通过做成这样的结构,冲击吸收内侧衬垫13在如图ll那样 被安装在内^反3 B上的状态下,成为在主体部15外周侧的 一 部分 与安装部17、 19之间夹入内板3B的状态而被卡定在开口部43 上,被临时保持在内板3B上。而且,在该临时保持状态下与第l实施方式相同地将紧固 部件29、 31安装在安装部17、 19上,因此,在安装紧固部件29、 31时,不需要预先压着冲击吸收内侧衬垫13而不使冲击吸收内 侧衬垫13从开口部4 3脱落,安装作业变得极为简单。
权利要求
1. 一种冲击吸收构件的安装结构,该冲击吸收构件设置于作为汽车侧部的车身结构部件的内板与外板之间,其特征在于,上述冲击吸收构件具有主体部与安装部;该主体部位于上述内板的朝向外板的一侧,该主体部的一部分与上述内板的朝向外板一侧的面相对;该安装部从设置于上述内板的开口部向车室内侧突出,且与内板的车室内侧面相对;利用该安装部与上述主体部夹持上述内板的开口周缘部而卡定上述冲击吸收构件。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冲击吸收构件的安装结构,其特 征在于,在上述内才反上设置有多个开口部,且在上述冲击吸收 构件上设置有多个上述安装部,上述主体部的一部分与上述各 开口部相互之间的上述内^反的朝向上述外才反 一 侧的面相对。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吸收构件的安装结构,其特 征在于,上述多个安装部中的2个安装部沿上述内板的面从上 述主体部向相互不同的方向突出。
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 一 项所述的沖击吸收构件的安 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将上述冲击吸收构件卡定在上述内板的开口周缘部的状态下,由安装用具将上述安装部从车室内侧 固定于上述内。
5. —种冲击吸收构件的安装方法,该安装方法是安装权 利要求2所述的沖击吸收构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冲 击吸收构件从车室内侧通过开口部插入到内板与外板之间,使 该冲击吸收构件的上述主体部的一部分与上述各开口部相互之 间的上述内板的朝向外板一侧的面相对,并且,使上述各安装 部从上述开口部向与上述外板相反的一侧突出,然后,通过使 上述冲击吸收构件旋转而使上述各安装部与上述内板的朝向车室内 一侧的面相对,由此,由上述安装部与上述主体部将冲击 吸收构件卡定在上述内板的开口周缘部。
6. —种冲击吸收构件的安装方法,该安装方法是安装权利要求2所述的沖击吸收构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冲击吸收构件/人车室内侧通过开口部插入到内才反与外才反之间, <吏 该沖击吸收构件的上述主体部的 一部分与上述内板的朝向外板 一侧的面相对,并且,使上述各安装部从上述开口部向车室内 侧突出,然后,使上述沖击吸收构件旋转,由上述安装部与上 述主体部将沖击吸收构件夹持卡定在上述内板的开口周缘部。
7. 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冲击吸收构件的安装方法, 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安装部中的2个安装部沿上述内板的面 从上述主体部向相互不同的方向突出。
8. 根据权利要求5 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冲击吸收构件的安 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上述沖击吸收构件卡定在上述内板的开口周缘部的状态下,利用安装用具将上述安装部从车室内 侧固定在上述内才反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冲击吸收构件的安装结构及安装方法,该冲击吸收构件容易进行安装作业。设置于前侧门(1)的内板(3)与外板之间的冲击吸收内侧衬垫(13),具有主体部(15)和位于上述内板的朝向车内一侧的2个位置处的安装部(17、19),该主体部(15)安装在内板(3)上,位于上述内板的朝向外板的一侧。安装部(17、19)相对于主体部(15)从设置于内板(3)上的上下2个位置处的开口部(21、23)向车室内一侧突出,在以利用上述安装部(15)和主体部(17、19)夹持内板(3)的方式而暂时保持上述冲击吸收构件的状态下,使用紧固部件(29、31)将安装部(17、19)从车室一侧固定在内板(3)上。
文档编号B60R19/02GK101279598SQ20081009062
公开日2008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2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6日
发明者阿部圭太 申请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