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风力发电补偿电动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08562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载风力发电补偿电动汽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确切地说是车载风力发电补偿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电池能量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随着 国际原油价格继续大幅上涨,中国对石油能源的需求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石油消费持续增长,在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价格显著上涨的背景下, 以消耗燃油为主要能源的汽车行业,在今后正朝着多能源利用的方向发 展,电动汽车就是其中之一。
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相比,具有噪声低,公害小等优势,其能量利用 效率比燃油汽车的能量利用效率高。但现在电动汽车存在着加速性能差, 一次充电行驶距离短等问题,尤其是不适合长距离出行,缺乏与燃油汽车 的竞争力。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电动汽车一次充电行驶距离,
就目前所能达到的最长里程约为400公里,作为市区代步,基本可以,但是 长距离出行明显受到电量的制约,提高续驶里程的方法很多,如增加车载 电池组容量、提高动力传动系统效率、减小整车质量等。但在相同电池条 件下,如何提高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增加续驶里程,仍是一大技术难题, 电池在技术上没有大的突破,性能没有显著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车载风力发电补 偿电动汽车。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车载风力发电补偿电动汽车,包括车身、车轮、发动机、蓄电池、 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及控制系统,所述车身前部设有迎风通道,在通道中 安装有车载风力发电机,发电机的电力输出端与蓄电池相连接。
所述车载发电机为一台或两台。
本实用新型在行驶过程中,利用行车时产生的风力驱动发电机叶片旋 转,将风能转化成机械能再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将车载风力发电机产生 的电能补充到由超级电容和蓄电池组成的电池组,电池组为驱动电机和电 动汽车上的用电系统提供电力,通过驱动电机驱动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 汽车)向前行驶产生风力,继续为车载风力发电机提供发电的必要条件, 使汽车的电量使用达到最大化,较大幅度提高电动汽车的出行距离,并降 低运行成本。

图l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图l所示,该车载风力发电补偿电动汽车主要由车身、车轮、发动
机、蓄电池、传动系统、制动系统、控制系统等组成,车身前部设有迎风
通道ll,在通道中安装有车载风力发电机12,发电机的电力输出端与蓄
电池13相连接,可以安装一台或两台车载发电机,利用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行驶产生的风能发电,利用风力驱动车载发电机叶片旋转产生 机械能,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把车载发电机产生的电能补充到电池组, 电池组为驱动电机和电动汽车上的用电系统提供电能,通过驱动电机驱动 电动汽车向前行驶产生风量,继续为车载发电机提供发电的必要条件。
当然,车载风力发电机的发电是有条件的,随着电动汽车驱动电机以 及电动汽车上的用电系统的电量消耗,车载发电机的发电效率也是随之衰 减,加之车载发电机自身的能量消耗,电池组充满的电量在电动汽车行驶 过程中直至电量耗尽。
该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长途行驶一般是在国道和高速公路上, 行车速度一般为每小时60—120公里,电动汽车在行驶中所产生的风速完 全可以满足车载发电机的发电条件,对电动汽车电池的电量补充达到25% 以上。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电池自身的续航能力越大,车载发电机补充 给电动汽车的电力也随之越大。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 可得出其它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 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在其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车载风力发电补偿电动汽车,包括车身、车轮、发动机、蓄电池、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及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部设有迎风通道,在通道中安装有车载风力发电机,发电机的电力输出端与蓄电池相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风力发电补偿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载发电机为一台或两台。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载风力发电补偿电动汽车,包括车身、车轮、发动机、蓄电池、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及控制系统,车身前部设有迎风通道,在通道中安装有车载风力发电机,发电机的电力输出端与蓄电池相连接。该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利用行车时产生的风力驱动发电机叶片旋转,将风能转化成机械能再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将车载风力发电机产生的电能补充到由超级电容和蓄电池组成的电池组,电池组为驱动电机和电动汽车上的用电系统提供电力,能够使汽车的电量使用达到最大化,较大幅度提高电动汽车的出行距离,并降低运行成本。
文档编号B60L8/00GK201240278SQ20082012794
公开日2009年5月20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15日
发明者王宝东 申请人:王宝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