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的离合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6614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座椅的离合器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的离合器机构,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传递由车辆后端碰撞引起的乘客的靠背负荷(backrest load)的车辆用座椅的离合器机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用于车辆用座椅的头枕,该头枕的支撑乘客头部的后部的部分(支撑板)在发生车辆后端碰撞的情况下瞬时朝向乘客头部的后部弹出(pop up)。这里,日本特开2005-95237号公报(JP-A-2005-95237)说明了如下技术由于发生车辆后端碰撞的情况下的冲量,当就座于车辆用座椅中的乘客的负荷有力地压在座椅靠背时,支撑部如上所述地弹出。在该技术中,除非车辆发生后端碰撞,否则安装在座椅靠背内的加速度检测机构不能传递乘客的靠背负荷。因此,在车辆没有发生后端碰撞的通常情况下,即使当乘客有力地压座椅靠背时,也可以防止支撑板错误地弹出。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当乘客体重较重时,仅乘客的靠背负荷就使检测臂摆动较大量。另一方面,当乘客体重较轻时,即使当车辆发生后端碰撞时乘客压座椅靠背的负荷也较小,这使得检测臂摆动较小量。当检测臂摆动一定量以上时,支撑板才弹出。因此,取决于检测臂的摆动的程度,即使车辆发生后端碰撞时加速检测机构也可能不能顺利操作。这可能造成支撑板的弹出故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的离合器机构,即使在乘客间存在体型差异时,该离合器机构依旧可靠地传递由车辆的后端碰撞引起的乘客的靠背负荷。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的离合器机构。该离合器机构包括压力接收构件,其被能够枢转地连接到座椅靠背的框架;联接臂,其被能够枢转地连接到压力接收构件;以及摆动构件,其被能够枢转地连接到座椅靠背的框架并且被联接臂施压以枢转。联接臂设置有负重,并且该联接臂经由压力接收构件接收乘客的靠背负荷,在发生车辆后端碰撞的情况下,所接收的乘客的靠背负荷和在发生车辆后端碰撞的情况下施加到负重的惯性力使联接臂移动。摆动构件具有第一臂,其经由联接臂接收第一靠背负荷;第二臂,其经由联接臂接收比第一靠背负荷大的第二靠背负荷。联接臂压第一臂的点与摆动构件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比联接臂压第二臂的点与摆动构件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长。利用上述构造,即使乘客体重较轻时,联接臂也压接近联接臂的第一臂。第一臂到摆动构件中心的距离比第二臂到摆动构件中心的距离长,所以,即使当靠背负荷较小时,摆动构件也可以被枢转。利用联接臂设置有负重的构造,即使体重较轻的乘客就座于车辆用座椅时或即使体重较重乘客就座于车辆用座椅时,都可以只将由车辆后端碰撞引起的乘客的靠背负荷传递到摆动构件。因此,即使乘客间存在体型差异时,也可以可靠地只将由车辆后端碰撞引起的乘客的靠背负荷传递到摆动构件。 另外,在第一方面,联接臂可以设置有朝向摆动构件延伸的杆。当压力接收构件枢
4转时,该杆可以压形成于第一臂的第一钩或形成于第二臂的第二钩以使摆动构件摆动,由此可以将乘客的靠背负荷传递到摆动构件。这种结构还可以包括引导板,该引导板具有引导孔,当压力接收构件接收乘客的靠背负荷时杆沿该引导孔大体向下移动。该引导孔可以具有引导孔的前端,该前端在侧视图中形成于比第一钩和第二钩靠前的位置。杆在引导孔中可以被朝向车辆用座椅的前方施力,当在发生车辆后端碰撞的情况下惯性力被施加到负重时,杆可以与引导孔的前端分开。在车辆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引导孔的前端和第一钩的前端之间的距离可以比杆的厚度大,并且在车辆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引导孔的前端和第二钩的前端之间的距离可以比杆的厚度大。 利用上述构造,即使当体重较轻的乘客就座于车辆用座椅时或当体重较重的乘客就座于车辆用座椅时,都可以保证只将由车辆后端碰撞引起的乘客的靠背负荷传递到摆动构件。 另外,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用座椅的离合器机构可以还包括主动头枕,该主动头枕被装配到座椅靠背;以及锁定机构,其被设置用于主动头枕,并且经由传递构件被连接到摆动构件。随着摆动构件枢转,可以解除锁定机构的锁定。利用上述构造,通过被传递到摆动构件的靠背负荷将张力施加到传递构件以解除锁定机构的锁定。也就是,利用摆动构件的枢转可以释放锁定机构(解除锁定机构的锁定)。 此外,在上述方面中,主动头枕可以具有支撑板,该支撑板能够朝向乘客头部的后部弹出。当锁定机构解除锁定时,支撑板可以朝向乘客头部的后部弹出。利用上述构造,可以通过由车辆后端碰撞引起的乘客的靠背负荷使支撑板朝向乘客头部的后部弹出。因此,当车辆发生后端碰撞时,可以瞬时地由支撑板接收乘客头部的后部。


从下面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明显,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元件,其中 图1是车辆用座椅的整体示意图,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离合器机构被应用于该车辆用座椅;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的离合器机构的放大 图3是图2的正视示意 图4是图2的侧视示意图; 图5是示出从图4所示的状态起仅由具有较轻体重的乘客的倚靠运动施加乘客的靠背负荷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从图5所示的状态起当乘客上车或下车时有力地施加乘客的靠背负荷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从图5所示的状态起当车辆后端碰撞发生时有力地施加乘客的靠背负荷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从图7所示的状态起进一步有力地施加靠背负荷的状态的示意 图9是图8的正视示意图; 图10是示出从图4所示的状态起仅由具有较重体重的乘客的倚靠运动施加乘客的靠背负荷的状态的示意 图11是示出从图IO所示的状态起当乘客上车或下车时有力地施加乘客的靠背负荷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从图IO所示的状态起当车辆后端碰撞发生时有力地施加乘客的靠背负荷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示出从图12所示的状态起进一步地有力地施加靠背负荷的状态的示意图;以及 图14是图13的正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将参考图1至图1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车辆用座椅的整体示意图,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离合器机构被应用到该车辆用座椅。图2是图l所示的车辆用座椅的离合器机构的放大图。图3是图2的正视示意图。图4是图2的侧视示意图。 图5是示出从图4所示的状态起仅由具有较轻体重的乘客的倚靠运动(backrestmotion)施加乘客的靠背负荷的状态的示意图。图6是示出从图5所示的状态起当乘客上车或下车时有力地施加乘客的靠背负荷的状态的示意图。图7是示出从图5所示的状态起当后端碰撞发生时有力地施加乘客的靠背负荷的状态的示意图。图8是示出从图7所示的状态起进一步有力地施加靠背负荷的状态的示意图。图9是图8的正视示意图。
图10是示出从图4所示的状态起仅由具有较重体重的乘客的倚靠运动施加乘客的靠背负荷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1是示出从图io所示的状态起当乘客上车或下车时有力地施加乘客的靠背负荷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2是示出从图IO所示的状态起当后端碰撞发生时有力地施加乘客的靠背负荷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3是示出从图12所示的状态起进一步地有力地施加靠背负荷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4是图13的正视示意图。
注意,为了清楚地图示由坐垫10、座椅靠背20和主动头枕30形成的车辆用座椅1的内部结构,图1省略了坐垫10、座椅靠背20和主动头枕30的垫结构和表皮结构,并且只示出了车辆用座椅l内部的框架结构。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上、下、前、后、左和右分别表示附图中所示的上、下、前、后、左和右方向,也就是,关于车辆用座椅1的上、下、前、后、左和右方向。 首先,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的整体构造。如图1和图2
所示,车辆用座椅l包括坐垫10、座椅靠背20和主动头枕30。乘客就座于坐垫IO。座椅靠
背20用作就座的乘客用的靠背。主动头枕30支撑就座的乘客头部的后部。 在这些组件中,将详细说明座椅靠背20和主动头枕30的各自的框架结构。注意,
坐垫IO具有已知的构造,所以省略了对坐垫10的详细说明。首先,将详细说明座椅靠背20
的框架结构。座椅靠背20的框架包括左右一对侧框架22、上框架24和下框架26。上框架
24桥接两个侧框架22的上部。下框架26桥接两个侧框架22的下部。 两个侧框架22的下端经由倾角调整机构(未示出)被分别组装到坐垫10的左右
一对坐垫框架12的后端。因此,座椅靠背20可以相对于坐垫10倾斜,并且座椅靠背20可
以被保持在座椅靠背20可倾斜的范围内的期望位置。 左右一对保持件24a被组装到上框架24。支撑件24b被分别组装到两个保持件24a。稍后将说明的主动头枕30的左右一对支柱34可以被插入到支撑件24b并与支撑件24b接合。主动头枕30由此可以被组装到座椅靠背20。 注意,稍后将说明的用于释放主动头枕30的锁定机构R的锁定解除构件(未示出)被设置在支撑件24b中的一个支撑件24b(图1中的左支撑件24b)的内部。锁定解除构件经由操作缆线80被连接到稍后将说明的第二摆动构件75。操作缆线80是由筒状外缆线82和线状内缆线84形成的双重结构缆线构件。内缆线84被可动地插入在外缆线82中。 在操作缆线80内,左支撑件24b钩住外缆线82的一端(上端),而稍后将说明的基板40的第三肋44钩住外缆线82的另一端(下端)。另一方面,上述锁定解除构件钩住内缆线84的一端(上端),而稍后将说明的第二摆动构件75钩住内缆线84的另一端(下端)。然后,当张力施加到内缆线84时,锁定解除构件使左支柱34内部的杆38移动以释放主动头枕30的锁定机构R。注意,根据本发明的方案,操作缆线80起"传递构件"的作用。以这种方式,形成了座椅靠背20的框架。 接着,将详细说明主动头枕30的框架结构。主动头枕30的框架包括基部32、左右一对支柱34和支撑板36。基部32限定主动头枕30的轮廓。左右一对支柱34被与基部32—体地组装。支撑板36经由拉伸弹簧和连杆机构(link mechanism)(两者在附图中均未示出)被组装到基部32。 注意,在车辆发生后端碰撞之前的通常时间,支撑板36由锁定机构R锁定,从而克服拉伸弹簧的施力与基部32大体上成一体。因此,如上所述释放锁定机构R时,通过拉伸弹簧的施力作动连杆机构,使得支撑板36相对于基部32瞬时向前弹出。由此,可以瞬时通过支撑板36支撑乘客头部的后部。以这种方式,形成了主动头枕30的框架。
接着,将说明组装到上述车辆用座椅l的离合器机构C。如图2至图4所示,离合器机构C包括基板40、压力接收构件50、联接臂60、第一摆动构件70和第二摆动构件75。在下文中,将分别说明这些组件40 、50 、60 、70和75。 首先,将说明基板40。基板40是用作离合器机构C的基部的形状。基板40被固定到下框架26(在图2至图4中未示出)的前表面。 接着,将说明压力接收构件50。压力接收构件50是接收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的乘客的靠背负荷的板。压力接收构件50经由销51以压力接收构件50可绕方向与车辆宽度方向一致的轴线枢转的方式被组装到左右一对第一肋41。左右一对第一肋41被形成于基板40。此时,以经由扭簧52沿使压力接收构件50接触支撑衬垫(pad)(未示出)的弯曲弹簧28的方向(如图4中的箭头A方向)对压力接收构件50的末端施力的方式来组装压力接收构件50。 接着,将说明联接臂60。联接臂60形成为近似弯折(dogleg)形状。联接臂60只将由车辆后端碰撞引起的乘客的靠背负荷传递到稍后将说明的第一摆动构件70。在联接臂60的近似弯折形状的弯曲部形成销65。销65可在形成于基板40的第二肋42内的长孔43内部移动。另外,负重64被组装到联接臂60的末端。 肋54形成于压力接收构件50。然后,联接臂60经由销61以联接臂60的基端可绕方向与车辆宽度方向一致的轴线枢转的方式被组装到肋54。此时,以经由扭簧62沿使联接臂60的销65接触长孔43的前表面43a的方向(图4中的箭头B方向)对销65施力的方式组装联接臂60。 随后,将说明第一摆动构件70。第一摆动构件70是具有以大致直角弯曲的部分的 平板构件。第一摆动构件70将来自上述的联接臂60的靠背负荷传递到稍后将说明的第二 摆动构件75。第一摆动构件70经由销71以第一摆动构件70可绕方向和垂直于基板40的 表面的方向一致的轴线枢转的方式被组装到基板40。此时,以经由扭簧72沿使突出部70a 接触第四肋45的方向(图3中的箭头C方向)对突出部70a施力的方式组装第一摆动构 件70。突出部70a被形成为从第一摆动构件70的主体70b的一部分突出。第四肋45形成 于基板40。 另外,第一臂73和第二臂74形成于第一摆动构件70的主体70b。第一臂73和 第二臂74从第一摆动构件70的主体70b的一部分突出。钩73a和74a分别形成于这些臂 73和74的末端。在这些钩73a和74a当中,以由小靠背负荷而使联接臂60的销65压靠钩 73a的方式形成钩73a,而以由大靠背负荷而使联接臂60的销65压靠钩74a的方式形成钩 74a。 接着,第一臂73的钩73a和第一摆动构件70的转动中心之间的沿座椅宽度方向 的距离L 1(下文中简称为"第一臂73的有效长度")比形成于第二臂74的末端的钩74a 和第一摆动构件70的转动中心之间的沿座椅宽度方向的距离L2(下文中简称为第二臂74 的"有效长度")长(参见图3)。 注意,上述第一臂73的有效长度被设定成如下长度当联接臂60的销65压第一 臂73时,稍后将说明的第二摆动构件75被枢转以能够向内缆线84施加足够的张力。这 也适用于第二臂74的有效长度。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第一摆动构件70用作"摆动构 件"。 最后,将说明第二摆动构件75。第二摆动构件75是具有以大致直角弯曲的部分的 平板构件。第二摆动构件75通过从上述第一摆动构件70传递的靠背负荷来牵拉操作缆线 80。第二摆动构件75,与第一摆动构件70的情况一样,经由销76以第二摆动构件75可绕 方向和垂直于基板40的表面的方向一致的轴线枢转的方式被组装到基板40。此时,以经由 扭簧77沿使肋78接触第一摆动构件70的突出部70a的方向(图3中的箭头D方向)对 肋78施力的方式组装第二摆动构件75。肋78形成于第二摆动构件75的外周面。另外,如 上所述,第二摆动构件75钩住操作缆线80的内缆线84的另一端(下端)。以这种方式,形 成了离合器机构C。 接着,将参考图4至图14说明上述离合器机构C的操作。将分开说明当体重较轻 的乘客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时(当施加小靠背负荷时)和当体重较重的乘客就座于车辆用 座椅1时(当施加大靠背负荷时)的情况。 首先,将说明体重较轻的乘客就座在车辆用座椅1的情况。从图4所示的状态开 始,当乘客仅倚靠在座椅靠背20上时,压力接收构件50接收来自乘客的靠背负荷(压力接 收构件50变成图5所示的状态),联接臂60的销65在长孔43内向下移动。
另外,当乘客下车时,压力接收构件50从图5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接受来自乘客的 靠背负荷(压力接收构件50变成如图6所示的状态),联接臂60的销65在长孔43内沿着 前表面43a进一步向下移动。因此,仅由乘客倚靠引起的靠背负荷和由乘客下车引起的靠 背负荷两者均不被传递到第一摆动构件70。注意,这也适用于乘客上车引起的靠背负荷。
随后,从图5所示的状态开始,在车辆发生后端碰撞时,压力接收构件50进一步接 收来自乘客的靠背负荷,联接臂60的销65在长孔43内向下移动。此时,由于车辆的后端 碰撞,惯性力被向后施加到联接臂60的负重64,所以联接臂60的销65克服扭簧62施加到 联接臂60的力在长孔43内沿着后表面43b移动(参见图7)。 然后,联接臂60的销65在压第一摆动构件70的第一臂73的钩73a的状态下移 动。销65的该移动导致联接臂60的销65使第一摆动构件70克服扭簧72施加的力渐渐 地枢转。因此,由车辆后端碰撞引起的靠背负荷被传递到第一摆动构件70(参见图8)。
此时,第一摆动构件70的突出部70a压第二摆动构件75的肋78。随着突出部70a 压肋78,第二摆动构件75也克服扭簧77施加的力渐渐地枢转(参见图9)。然后,牵拉操 作缆线80的内缆线84,并且将张力施加到被牵拉的内缆线84。因此,如上所述,释放锁定 机构R使得支撑板36朝向乘客头部的后部弹出。以这种方式,即使当体重较轻的乘客就座 于车辆用座椅1时,也可以使主动头枕30朝向乘客头部的后部弹出。 随后,将说明当体重较重的乘客就座在车辆用座椅1上时的情况。从图4所示的状 态开始,当乘客仅倚靠在座椅靠背20上时,压力接收构件50接收来自乘客的靠背负荷(压 力接收构件50变成图10所示的状态),联接臂60以联接壁60的销65在长孔43内向下移 动的方式枢转,与当体重较轻的乘客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时说明的情况一样。
另外,从图10所示的状态起,当乘客下车时,压力接收构件50进一步接受来自乘 客的靠背负荷(压力接收构件50变成如图11所示的状态),联接臂60的销65在长孔43 内沿着前表面43a进一步向下移动。因此,仅由乘客倚靠引起的靠背负荷和由乘客下车引 起的靠背负荷两者均不被传递到第一摆动构件70。注意,这也适用于乘客上车引起的靠背 负荷。 随后,从图10所示的状态起,在车辆发生后端碰撞时,压力接收构件50进一步接 收来自乘客的靠背负荷,联接臂60的销65在长孔43内向下移动,与当体重较轻的乘客就 座于车辆用座椅1时说明的情况一样。此时,由于车辆的后端碰撞,惯性力被向后施加到联 接臂60的负重64,所以联接臂60的销65克服扭簧62施加到联接臂60的力在长孔43内 沿着后表面43b移动(参见图12)。 然后,联接臂60的销65在压第一摆动构件70的第二臂74的钩74a的状态下移 动。销65的该移动使得联接臂60的销65使第一摆动构件70克服扭簧72施加的力渐渐 地枢转。因此,由车辆后端碰撞引起的靠背负荷被传递到第一摆动构件70(参见图13)。
此时,第一摆动构件70的突出部70a压第二摆动构件75的肋78。随着突出部70a 压肋78,第二摆动构件75也克服扭簧77施加的力渐渐地枢转(参见图14)。然后,牵拉操 作缆线80的内缆线84,并且将张力施加到被牵拉的内缆线84。因此,如上所述,释放锁定 机构R使得支撑板36朝向乘客头部的后部弹出。以这种方式,即使当体重较重的乘客就座 于车辆用座椅1时,也可以使主动头枕30朝向乘客头部的后部弹出,与当体重较轻的乘客 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时说明的情况一样。 如上所述地构造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离合器机构C。利用上述 构造,即使当体重较轻的乘客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时或体重较重的乘客就座于车辆用座椅 1时,也可以只将由车辆后端碰撞引起的乘客的靠背负荷传递到第一摆动构件70。因此,即 使乘客之间存在体型差异时,也可以可靠地只将由车辆后端碰撞引起的乘客的靠背负荷传递到第一摆动构件70。另外,利用上述构造,第一臂73的有效长度比第二臂74的有效长度 长。因此,即使当靠背负荷小时,第一摆动构件70也可以被枢转。因此,即使当乘客体重较 轻时,也可以可靠地使主动头枕30朝向乘客头部的后部弹出。 另外,利用上述构造,通过传递到第一摆动构件70的靠背负荷使第二摆动构件75 枢转,并且利用枢转以将张力施加到操作缆线80,因而释放锁定机构R。因此,可以利用第 一摆动构件70的枢转来释放锁定机构R。 另外,利用上述构造,可以通过由车辆后端碰撞引起的乘客的靠背负荷使支撑板 36朝向乘客头部的后部弹出。因此,当车辆发生后端碰撞时,可以瞬时由支撑板36接收乘 客头部的后部。 上面说明的内容仅涉及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并且不是要限制本发明。在该实 施方式中,离合器机构C包括基板40、压力接收构件50、联接臂60、第一摆动构件70和第二 摆动构件75。然而,本发明的方案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离合器机构C可以包括基板40、 压力接收构件50、联接臂60和第一摆动构件70。也就是,离合器机构C可以被构造成没有 第二摆动构件75。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要用第一摆动构件70钩住内缆线84的另一端(下 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形成多个臂以根据乘客的靠背负荷的大小而操作 的示例,说明了与小靠背负荷相对应的第一臂73以及与大靠背负荷相对应的第二臂74。然 而,本发明的方案不限于这种构造。可以进一步设置与中间靠背负荷相对应的第三臂。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臂73和第二臂74之间的高度差较小,所以沿座椅宽度方 向的距离Ll和L2分别被用作第一臂和第二臂的有效长度。然而,从第一臂和第二臂的末 端到摆动构件70的转动中心的距离可以分别被用作第一臂和第二臂的有效长度。
权利要求
一种车辆用座椅的离合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离合器机构包括压力接收构件(50),所述压力接收构件(50)被能够枢转地连接到座椅靠背(20)的框架(26);联接臂(60),所述联接臂(60)被能够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压力接收构件,其中,所述联接臂设置有负重(64)并且经由所述压力接收构件接收乘客的靠背负荷,在发生车辆后端碰撞的情况下,所接收的乘客的靠背负荷和发生车辆后端碰撞的情况下被施加到所述负重的惯性力使所述联接臂移动;以及摆动构件(70),所述摆动构件(70)被能够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框架,并且由所述联接臂对所述摆动构件(70)施压以使所述摆动构件(70)枢转,所述摆动构件具有经由所述联接臂接收第一靠背负荷的第一臂(73);以及经由所述联接臂接收比所述第一靠背负荷大的第二靠背负荷的第二臂(74),所述联接臂压所述第一臂的点与所述摆动构件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比所述联接臂压所述第二臂的点与所述摆动构件的所述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长。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离合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接臂(60)设置有朝向所述摆动构件延伸的杆(65),以及当所述压力接收构件(50)枢转时,所述杆对形成于所述第一臂(73)的第一钩(73a) 或形成于所述第二臂(74)的第二钩(74a)施压以使所述摆动构件摆动,由此将乘客的靠背 负荷传递到所述摆动构件。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离合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 离合器机构还包括引导板(42),所述引导板(42)具有引导孔(43),当所述压力接收构件(50)接收乘客的靠背负荷时,所述杆(65)沿所述引导孔(43)大体向下移动,其中,所述杆沿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宽度方向从所述联接臂延伸,所述第一臂(73)沿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从所述摆动构件(70)向所述联接臂延伸,并且所述第一臂(73)在其末端具有所述第一钩(73a),所述第一钩(73a)朝向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前方延伸,所述第二臂(74)沿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从所述摆动构件向所述联接臂延伸,并且所述 第二臂(74)在其末端具有所述第二钩(74a),所述第二钩(74a)朝向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前 方延伸,所述第一臂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臂的上方,以及在发生后端碰撞的情况下,所述杆向下压所述第一钩或所述第二钩。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离合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 离合器机构还包括引导板(42),所述引导板(42)具有引导孔(43),当所述压力接收构件(50)接收乘客 的靠背负荷时,所述杆(65)沿所述引导孔(43)大体向下移动,其中,所述引导孔的前端在侧视图中形成在比所述第一钩(73a)和所述第二钩(74a) 靠前的位置,所述杆在所述引导孔中被施加朝向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前方的力,在发生车辆后端碰撞的情况下惯性力被施加到所述负重(64)时,所述杆与所述引导孔的所述前端分开,在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所述引导孔的所述前端和所述第一钩的前端之间的距离比所述杆(65)的厚度大,在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所述引导孔的所述前端和所述第二钩的前端之间的距离比所述杆的厚度大,以及所述第二钩的所述前端被形成为比所述第一钩的所述前端靠前。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离合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臂(60)压所述第一臂(73)的所述点和所述第一摆动构件(70)的所述转动中心之间的沿座椅宽度方向的距离(LI)比所述联接臂(60)压所述第二臂(74)的所述点和所述第一摆动构件(70)的所述转动中心之间的沿所述座椅宽度方向的距离(L2)长。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离合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离合器机构还包括主动头枕(30),所述主动头枕(30)被组装到所述座椅靠背;以及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被设置用于所述主动头枕(30),并且所述锁定机构经由传递构件(80)被连接到所述摆动构件,随着所述摆动构件(70)的枢转,所述锁定机构被解除锁定。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离合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头枕(30)具有支撑板(36),所述支撑板(36)能够朝向乘客头部的后部弹出,所述支撑板随着所述锁定机构被解除锁定而朝向乘客头部的后部弹出。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的离合器机构。通过车辆后端碰撞引起的乘客的靠背负荷使联接臂(60)压被连接到座椅靠背(20)的框架(22)的摆动构件(70)的第一臂(73)或第二臂(74),以使摆动构件(70)枢转地运动。该摆动构件具有经由联接臂接收第一靠背负荷的第一臂(73);以及经由联接臂(60)接收比第一靠背负荷大的第二靠背负荷的第二臂(74)。第一臂(73)与摆动构件(70)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比第二臂(74)与摆动构件(70)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大。
文档编号B60N2/48GK101746334SQ20091025274
公开日2010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9日
发明者大塚太阳 申请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