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及座椅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3992416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座椅及座椅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设置在汽车等中用于供乘客就座的座椅以及一种座椅控制 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8-26007 (JP-A-8-26007)及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号 6-49159 (JP-U-6-49159)公开了已知的车辆用座椅。JP-A-8-26007描述了一种座椅,其 中控制座椅靠背倾角的锁止装置由调斜杆的操作的第一阶段解锁,而控制座椅高度的锁 止装置由调斜杆的操作的第二阶段解锁。然而,在JP-A-8-26007中描述的座椅中,控制座椅靠背倾角的锁止装置的操作 反作用力和控制座椅高度的锁止装置的操作反作用力都作用在调斜杆上。然而,在调斜 杆的操作的第二阶段中,作用在调斜杆上的操作反作用力增加,从而使多个锁止装置的 可操作性降低。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善多个可调节部的可操作性的座椅和座椅控制方法。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座椅,其包括用于供乘员就座的座椅主体;第一 可调节部和第二可调节部,所述第一可调节部和所述第二可调节部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在 所述座椅主体上并通过所传递的操作力而置于可调状态或通过所传递的操作力来调节; 操作构件,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操作者执行的操作所输入的操作力而在预定范围中位移; 第一操作力传递部,所述第一操作力传递部用于当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所输入的操作力而 在所述预定范围内的第一范围中位移时将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力传递到所述第一可调节 部;第二操作力传递部,所述第二操作力传递部用于当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所输入的操作 力而在所述预定范围内的至少包括不同于所述第一范围的第二范围的范围中位移时将所 述操作构件的操作力传递到所述第二可调节部;以及操作反作用力避免部,所述操作反 作用力避免部用于当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所输入的操作力而在已经于所述第一范围中位 移之后又在所述第二范围中位移时,通过将所述第一可调节部保持在当所述操作构件于 所述第一范围中位移时所述第一可调节部所处的状态而避免从所述第一可调节部传递到 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反作用力的增加。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座椅中,当输入的操作力使操作构件在预定范围内的 第一范围中位移时,操作构件的操作力经由第一操作力传递部传递到第一可调节部。该 操作力使第一可调节部处于可调状态或调节该第一可调节部。另外,当输入的操作力使 操作构件在预定范围内的至少包括不同于第一范围的第二范围的范围中位移时,操作构 件的操作力经由第二操作力传递部传递到第二可调节部。该操作力使第二可调节部处于 可调状态或调节该第二可调节部。
在该座椅中,当操作构件在已经于第一范围中位移后在第二范围中位移时,操 作反作用力避免部保持第一可调节部处于当操作构件在第一范围中位移时该第一可调节 部所处的状态(即,处于可调状态或调节状态)。其结果是,能够阻止从第一可调节部传 递到操作构件的操作反作用力增加。在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座椅中,当操作构件在第二范围——即第 二阶段——中位移时,防止从第一可调节部传递到操作构件的操作反作用力增加。其结 果是,与当操作构件在第二范围中位移时来自第一可调节部的操作反作用力增加的情况 相比,能够改善多个可调节部的可操作性。在上述座椅中,所述第二操作力传递部可形成为当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所输入 的操作力而在所述第一范围中位移时阻断操作力从所述操作构件到所述第二可调节部的 传递;并且当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所输入的操作力而在所述第二范围中位移时将所述操作 构件的操作力传递到所述第二可调节部。在这种座椅中,当输入的操作力使操作构件在第一范围中位移时,第一操作力 传递部将操作力从操作构件传递到第一可调节部,而第二操作力传递部阻断操作力从操 作构件到第二可调节部的传递。因此,能够使第一可调节部处于可调状态或者使其能够 调节,同时能够保持第二可调节部处于其初始状态。另一方面,当操作构件在已经于第 一范围中位移后在第二范围中位移时,操作反作用力避免部防止从第一可调节部传递到 操作构件的操作反作用力增加,而第二操作力传递部将操作力从操作构件传递到第二可 调节部。其结果是,能够使第二可调节部处于可调状态或者使其能够调节,同时保持第 一可调节部处于当操作构件于第一范围中位移时该第一可调节部所处的状态。根据该座椅,操作构件的单一操作对第一可调节部和第二可调节部进行操作的 时刻不同。座椅还可包括传递构件,所述传递构件形成有接合部,并且所述传递构件能够 将操作力传递到所述第一可调节部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座椅主体位移的方式设置。另 外,所述第一操作力传递部和所述操作反作用力避免部可以是连续的且与所述操作构件 一体地形成,并且可一起形成被接合部,所述被接合部与所述接合部相接合使得能够传 递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力。根据该座椅,第一操作力传递部与操作反作用力避免部是连续的且与操作构件 一体地形成。其结果是,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改善多个可调节部的可操作性,同时抑制零 件数量增加。在上述座椅中,所述被接合部可以是所述操作构件中的长孔,所述接合部以可 移动的方式插入所述长孔中并且所述接合部与所述长孔相接合。在该座椅中,采用了如下的简单结构在操作构件中形成有长孔,该长孔用作 被接合部,接合部以可移动的方式插入该被接合部中并且接合部与该被接合部相接合。 其结果是,降低了成本。在上述座椅中,所述被接合部可以是所述操作构件的轮廓部,所述接合部以可 移动的方式抵靠所述轮廓部并且所述接合部与所述轮廓部相接合。在该座椅中,采用了如下的简单结构在操作构件中形成有轮廓部,该轮廓 部用作被接合部,接合部以可移动的方式抵靠该被接合部并且接合部与该被接合部相接合。其结果是,降低了成本。座椅还可包括用于使操作构件能够自由枢转的枢转部。另外,被接合部的轮廓 部可包括第一圆弧部和第二圆弧部,第一圆弧部具有预定曲率,而第二圆弧部形成为与 枢转部同心的圆弧形形状。在上述座椅中,操作构件和传递构件可各自枢转地设置在座椅主体上,并且被 接合部的由操作反作用力避免部形成的部分可形成为与操作构件的枢转部同心的圆弧形 形状。根据该座椅,被接合部的由操作反作用力避免部形成的部分可形成为与操作构 件的枢转部同心的圆弧形形状。因此,当接合部使被接合部的由操作反作用力避免部形 成的部分移动时,阻止了操作力从操作构件传递到传递构件,所以传递构件能够保持在 固定的枢转角度。其结果是,能够保持第一可调节部处于当操作构件于第一范围中位移 时该第一可调节部所处的状态。在上述座椅中,操作构件和传递构件可各自枢转地设置在座椅主体上,并且被 接合部的由操作反作用力避免部形成的部分可形成为在与传递构件的切线方向相平行的 方向上延伸的平直形状。根据该座椅,被接合部的由操作反作用力避免部形成的部分可形成为在与传递 构件的切线方向相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平直形状。因此,当接合部使被接合部的由操作 反作用力避免部形成的部分移动时,阻止了操作力从操作构件传递到传递构件,所以传 递构件能够保持在固定的枢转角度。其结果是,能够保持第一可调节部处于当操作构件 于第一范围中位移时该第一可调节部所处的状态。在上述座椅中,所述第一可调节部和所述第二可调节部可以是以下各项中至少 两项的组合i)用于调节所述座椅主体在纵向方向上的滑动位置的纵向滑动位置调节机 构,ii)用于调节所述座椅主体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的旋转位置调节机构,以及iii)用于 调节所述座椅主体在横向方向上的滑动位置的横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根据该座椅,能够改善多个可调节部的可操作性,所述多个可调节部为以下三 项中的至少两项的结合纵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旋转位置调节机构和横向滑动位置调 节机构。在上述座椅中,第一可调节部或第二可调节部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用于调节座 椅主体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的高度位置调节机构。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一种座椅。该座椅包括用于供乘员就座的座椅主体; 第一可调节部和第二可调节部,所述第一可调节部和所述第二可调节部中的每一个均设 置在所述座椅主体上并通过所传递的操作力而置于可调状态或通过所传递的操作力来调 节;操作构件,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操作者执行的操作所输入的操作力而在预定范围中位 移;第一操作力传递部,所述第一操作力传递部用于当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所输入的操作 力而在所述预定范围内的第一范围中位移时将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力传递到所述第一可 调节部;第二操作力传递部,所述第二操作力传递部用于当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所输入的 操作力而在所述预定范围内的至少包括不同于所述第一范围的第二范围的范围中位移时 将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力传递到所述第二可调节部;以及操作反作用力避免部,所述操 作反作用力避免部用于与当所述操作构件在所述第一范围中位移时相比,当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所输入的操作力而在已经于所述第一范围中位移之后又在所述第二范围中位移 时,通过减小所述操作构件的每一位移量所引起的所述第一可调节部的移动量来抑制从 所述第一可调节部传递到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反作用力的增加。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涉及一种座椅控制方法。该座椅控制方法涉及一种座椅,该 座椅包括用于供乘员就座的座椅主体;第一可调节部和第二可调节部,所述第一可调 节部和所述第二可调节部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在所述座椅主体上并通过所传递的操作力而 置于可调状态或通过所传递的操作力来调节;以及操作构件,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操作者 执行的操作所输入的操作力而在预定范围中位移。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当所述操作构件 通过所输入的操作力而在所述预定范围内的第一范围中位移时,将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 力传递到所述第一可调节部;当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所输入的操作力而在所述预定范围内 的至少包括不同于所述第一范围的第二范围的范围中位移时,将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力 传递到所述第二可调节部;以及当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所输入的操作力而在已经于所述第 一范围中位移之后又在所述第二范围中位移时,将所述第一可调节部保持在当所述操作 构件于所述第一范围中位移时所述第一可调节部所处的状态。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涉及一种座椅控制方法。该座椅控制方法涉及一种座椅,该 座椅包括用于供乘员就座的座椅主体;第一可调节部和第二可调节部,所述第一可调 节部和所述第二可调节部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在所述座椅主体上并通过所传递的操作力而 置于可调状态或通过所传递的操作力来调节;以及操作构件,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操作者 执行的操作所输入的操作力而在预定范围中位移。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当所述操作构件 通过所输入的操作力而在所述预定范围内的第一范围中位移时,将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 力传递到所述第一可调节部;当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所输入的操作力而在所述预定范围内 的至少包括不同于所述第一范围的第二范围的范围中位移时,将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力 传递到所述第二可调节部;以及与当所述操作构件在所述第一范围中位移时相比,当所 述操作构件通过所输入的操作力而在已经于所述第一范围中位移之后又在所述第二范围 中位移时,减小所述操作构件的每一位移量所引起的所述第一可调节部的移动量。这样,根据本发明这些方面的座椅和座椅控制方法改善了多个可调节部的可操 作性。


从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的以下描述中,本发明的前述和其它特征和 优点将变得明显,在附图中,相似的数字用于指代相似的元件,并且其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座椅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解锁机构的立体图;图3是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解锁机构的侧视图;图4是图3所示的解锁机构的操作图解;图5是图3所示的解锁机构的另一操作图解;图6是图3所示的解锁机构的又一操作图解;图7是沿图3中的线VII-VII截取的截面图;图8是沿图3中的线VIII-VIII截取的截面图9是沿图3中的线IX-IX截取的截面图;图10是示出图1中所示操作杆的上拉角与由各个锁止部产生的操作反作用力之 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1是示出图1所示的座椅主体已经滑动和枢转的视图;图1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座椅的修改示例的视图;图1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座椅的另一修改示例的视图;图14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座椅的又一修改示例的视图;图15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解锁机构的修改示例的视图;图16是图15所示解锁机构的操作图解;图17是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解锁机构的另一修改示例的视图;图18是图17所示的解锁机构的仰视图;图19是图17所示的解锁机构的操作图解;以及图20是图19所示的解锁机构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座椅10的整体结构图。顺带地,在附 图和以下描述中,箭头UP指的是车辆的竖直方向上相对于座椅10的向上方向,箭头FR 指的是车辆的纵向方向上相对于座椅10的向前方向,箭头OUT指的是车辆的宽度方向上 相对于座椅10的向外方向。根据图1所示的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座椅10用作例如车辆——比如在 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具有三排座椅的小型客车一中的第二排座椅中的座椅。座椅10的结 构如下所述。S卩,座椅10包括座椅主体12、纵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14、旋转位置调节机构 16、横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18、以及解锁机构20。座椅主体12具有椅垫22和椅背24, 并且供乘员就座。纵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14是具有纵向滑动支撑部26和纵向滑动锁止部28的机 构。纵向滑动支撑部26支撑座椅主体12使其能够相对于车体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即 图1中的箭头L的方向)滑动。纵向滑动锁止部28能够在纵向滑动支撑部26不可调的 锁止状态与纵向滑动支撑部26可调的解锁状态之间切换。旋转位置调节机构16是具有旋转支撑部30和旋转锁止部32的机构。旋转支撑 部30支撑座椅主体12使其能够以当从上方观察时的椅垫22中心部为旋转中心地、相对 于车体在图1中的箭头R的方向上旋转。旋转锁止部32能够在旋转支撑部30不可调的 锁止状态与旋转支撑部30可调的解锁状态之间切换。横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18包括横向滑动支撑部34和横向滑动锁止部36。横向 滑动支撑部34支撑座椅主体12使其能够相对于车体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即图1中的箭 头W的方向)上滑动。横向滑动锁止部36能够在横向滑动支撑部34不可调的锁止状态 与横向滑动支撑部34可调的解锁状态之间切换。顺带地,上述纵向滑动锁止部28、旋转锁止部32、以及横向滑动锁止部36均构 造成被诸如弹簧等(未示出)迫压构件朝锁止侧迫压,从而在操作杆46侧没有传来操作力时保持锁止。解锁机构20用于将纵向滑动锁止部28、旋转锁止部32、以及横向滑动锁止部36 解锁,并且设置在设于椅垫22侧面的盖构件38内部。图2至图9详细示出了该解锁机构20。顺带地且更具体地,图2是当操作杆46 被向上拉动的角度(也称为“上拉角”)为0°时解锁机构20的立体图,而图3是相同 情况下解锁机构20的侧视图。另外,图4、图5和图6是当操作杆46的上拉角分别为 θ 1、θ 2、θ 3 ( θ 1 < θ 2 < θ 3)时解锁机构20的侧视图。此外,图7是沿图3中的 线VII-VII截取的截面图,图8是沿图3中的线VIII-VIII截取的截面图,而图9是沿图3 中的线IX-IX截取的截面图。如这些图中所示,解锁机构20包括主臂40、副臂42、以及基板44。主臂40包括操作杆46 (即解锁杆)和臂主体部48。臂主体部48呈板状并具有 在其适当位置形成的通孔50,如图7所示。根据以下结构,主臂40相对于基板44以可 枢转的方式受到支撑。即,当固定于基板44的支架52中的通孔54与臂主体部48中的 通孔50对齐时,将圆筒形环圈56装配到通孔50中,插入螺栓60穿过通孔50、54和环 圈56的孔58,并将螺母62旋拧到螺栓60上。另外,如图2所示,在远离由环圈56、螺栓60和螺母62形成的枢转部64的位 置形成长孔66和一对圆弧孔68和70。长孔66包括直部66Α和圆弧部66Β,其中直部 66Α形成为直线状,圆弧部66Β形成为与主臂40的枢转部64同心的圆弧形形状。此外,这对圆弧孔68和70均形成为与主臂40的枢转部64同心的圆弧形形状。 另外,从旋转锁止部32延伸的旋转解锁缆绳72的端部上设置的移动销74以可移动的方 式插入圆弧孔68中。类似地,从上述横向滑动锁止部36延伸的横向滑动解锁缆绳76的 端部上设置的移动销78以可移动的方式插入圆弧孔70中。这对圆弧孔68和70形成变 时机构,用于通过这对移动销74和78而相对于纵向滑动锁止部28延迟旋转锁止部32和 横向滑动锁止部36解锁的时刻(即解锁时刻),如以下将描述的那样。副臂42与上述长孔66 —起形成凸轮结构。副臂42具有臂主体部80和滚筒部 82。臂主体部80的形状确定为从侧面(即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看类似三角形板,并且布 置在主臂40与基板44之间。另外,如图8所示,在臂主体部80中的适当位置形成有通 孔84。根据以下结构,副臂42相对于基板44以可移动的方式受到支撑。S卩,当在基板 44中形成的通孔86与臂主体部80中的通孔84对齐时,插入螺栓88穿过这些通孔84和 86,并将螺母90旋拧到螺栓88上。另外,如图2和图9所示,从上述纵向滑动锁止部28延伸的纵向滑动解锁缆绳 94的端部上设置的枢转销96在远离由上述螺栓88和螺母90形成的枢转部92的位置处以 可枢转的方式固定于臂主体部80。另外,与臂主体部80—体形成的滚筒部82具有轴部98和滚筒100,该轴部98 安装在臂主体部80上从而从臂主体部80的表面伸出,滚筒100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在该 轴部98上。该滚筒部82以可移动的方式插入上述长孔66中并与长孔66的边缘部相接 合。当主臂40枢转时,滚筒100沿长孔66的边缘部滚动。另外,以可枢转的方式支撑该主臂40和副臂42的基板44 一体地固定于例如布 置在图1中的椅垫22内的椅垫框架等(未示出)。此外,如图1所示,操作杆46从设置在椅垫2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部上的盖构件38伸出,从而能够由就座的乘员操作。如图3至图6所示,座椅10的各部分设计成根据操作杆46被向上拉动的角度 (即根据上拉角)以下述方式移动。顺带地,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纵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14可视为本发明的第 一可调节部,而旋转位置调节机构16和横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18可视为本发明的第二可 调节部。另外,主臂40可视为本发明的操作构件,而直部66A可视为本发明的第一操 作力传递部。另外,该对圆弧孔68和70可视为本发明的第二操作力传递部,而圆弧部 66B可视为本发明的操作反作用力避免部。另外,副臂42可视为本发明的传递构件,滚 筒部82可视为本发明的接合部,而长孔66可视为本发明的被接合部。另外,操作杆46 的从0°到θ 3的上拉角可视为本发明的预定范围,操作杆46的从0°到θ 1的上拉角可 确定为本发明的第一范围,而操作杆46的从Θ1到θ 3的上拉角可确定为本发明的第二 范围。接下来,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座椅10的操作及其工作方式 和效果。(锁止)在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座椅10中,当不操作操作杆46 时,即当操作杆46的上拉角是0°时,滚筒部82位于长孔66的直部66Α侧的边缘部处, 且移动销74和78位于圆弧孔68和7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部,如图3所示。在这种状态 下,没有用于解锁的操作力作用在纵向滑动锁止部28、旋转锁止部32、或横向滑动锁止 部36上,所以纵向滑动锁止部28、旋转锁止部32、以及横向滑动锁止部36通过由诸如 弹簧等(未示出)迫压构件迫压到锁止侧而被锁止。(解锁纵向滑动)这时,如图4所示,当操作者沿箭头Al的方向向上拉动操作 杆46使上拉角从0°变成Θ1时,在滚筒100沿长孔66滚动的同时,滚筒部82相关地从 长孔66的直部66Α侧上的边缘部移动到直部66Α与圆弧部66Β的连接部。因此,副臂 42沿箭头Α2的方向枢转且纵向滑动解锁缆绳94被沿箭头Bl的方向拉动。然后,通过 这种方式,主臂40的操作力被传递到纵向滑动锁止部28,从而将纵向滑动锁止部28解 锁。顺带地,这对圆弧孔68和70形成为与主臂40的枢转部64同心的圆弧形形状。 其结果是,当操作者向上拉动操作杆46使上拉角从0°变成θ 1时,如上述那样,移动销 74和78分别从圆弧孔68和7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部自由移动到一端的边缘部。因此, 操作力不会从主臂40传递到旋转锁止部32和横向滑动锁止部36(即阻断了操作力的传 递),所以旋转锁止部32和横向滑动锁止部36保持锁止。(解锁旋转)如图5所示,当操作者沿箭头Al的方向向上拉动操作杆46使上拉 角从θ 1变成θ 2时,移动销74和78与圆弧孔68和7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的边缘部相 接合地移动。其结果是,旋转解锁缆绳72和横向滑动解锁缆绳76被分别沿箭头Β2和 Β3的方向拉动。通过这种方式,将主臂40的操作力传递到旋转锁止部32和横向滑动锁 止部36,并用于将旋转锁止部32解锁。顺带地,在该阶段中,横向滑动锁止部36和以 前一样保持锁止。另外,如上所述,当操作者向上拉动操作杆46使上拉角从θ 1变成θ 2时,在 滚筒100沿长孔66的边缘部滚动的同时,滚筒部82从直部66Α与圆弧部66Β的连接部自由移动到圆弧部66B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部。圆弧部66B形成为与主臂40的枢转部64 同心的圆弧形形状,使得在枢转方向上没有力作用在副臂42上。因此,副臂42保持在 固定的枢转角度,使得纵向滑动锁止部28保持解锁。因此,防止了从纵向滑动锁止部28 传递到操作杆46的操作反作用力(即来自诸如弹簧等(未示出)迫压构件的迫压力)增 加。(解锁横向滑动)如图6所示,当操作者沿箭头Al的方向向上拉动操作杆46使 上拉角从θ 2变成θ 3时,横向滑动解锁缆绳76被沿箭头Β3的方向拉得更远,这将横向 滑动锁止部36解锁。另外,如上所述,当操作者沿箭头Al的方向向上拉动操作杆46使上拉角从θ 2 变成θ 3时,滚筒部82靠着圆弧部66Β自由移动。因此,防止了从纵向滑动锁止部28 传递到操作杆46的操作反作用力(即来自诸如弹簧等(未示出)迫压构件的迫压力)增 加。顺带地,图10是示出操作杆46的上拉角与由各个锁止部产生的操作反作用力 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在该图中,曲线Gl表示由纵向滑动锁止部28产生的操作反作用 力,曲线G2表示由旋转锁止部32产生的操作反作用力,且曲线G3表示由横向滑动锁止 部36产生的操作反作用力。如图所示,由纵向滑动锁止部28产生的操作反作用力在向上拉动操作杆46使上 拉角从0°变成θ 1时增加,而在向上拉动操作杆46使上拉角从Θ1变成θ 3时基本恒 定。另一方面,由旋转锁止部32产生的操作反作用力和由横向滑动锁止部36产生的操 作反作用力在向上拉动操作杆46使上拉角从0°变成θ 1时基本为零,而向上拉动操作杆 46使上拉角从θ 1变成θ 3时增加。(操作和效果)如以上详细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座椅10 中,纵向滑动锁止部28、旋转锁止部32、以及横向滑动锁止部36可全部由操作杆46的 单一操作来解锁。因此,与为纵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旋转位置调节机构、以及横向滑 动位置调节机构各自设置操作杆的结构相比,能够防止错误选择操作杆,并且能够改善 纵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旋转位置调节机构、以及横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的可操作性。另外,在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座椅10中,可通过分阶段改变操作 杆46的上拉角而依次将纵向滑动锁止部28、旋转锁止部32和横向滑动锁止部36解锁。 即,能够由操作杆46的单一操作在不同时刻将纵向滑动锁止部28、旋转锁止部32和横向 滑动锁止部36解锁。这里,例如当纵向滑动锁止部28、旋转锁止部32和横向滑动锁止部36同时全 部解锁并且因乘员进入车中时从车辆外部施加于座椅主体12的侧部等的力而使椅座主体 12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滑动时,座椅主体12可旋转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滑动。其结果 是,座椅主体12可能不能够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平稳滑动。相反,在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座椅10中,能够通过向上拉动操作 杆46使上拉角为θ 1而仅将纵向滑动锁止部28解锁但保持旋转锁止部32和横向滑动锁 止部36锁止。因此,即使例如在乘员进入车中时从车辆外部向座椅主体12的侧部等施 加力,也能防止座椅主体12旋转或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滑动。其结果是,座椅主体12 能够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平稳滑动。
通过这种方式,在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座椅10中,可在不同时刻 将纵向滑动锁止部28、旋转锁止部32、以及横向滑动锁止部36解锁,所以能够进一步改 善纵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14、旋转位置调节机构16和横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18的可操作 性。另外,在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座椅10中,当操作者向上拉动操作 杆46使上拉角从θ 1变成θ 3时,纵向滑动锁止部28保持解锁,所以能够避免从纵向滑 动锁止部28传递到操作杆46的操作反作用力增加。其结果是,与当向上拉动操作杆46 使上拉角从Θ1变成θ 3时来自纵向滑动锁止部28的操作反作用力增加的情况相比,能 够进一步改善纵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14、旋转位置调节机构16和横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 18的可操作性。另外,在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座椅10中,设有由直部66Α和圆弧 部66Β形成凸轮结构的长孔66,并且直部66Α和圆弧部66Β是连续的并且与主臂40 — 体形成。其结果是,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改善纵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14、旋转位置调节机 构16和横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18的可操作性,同时抑制零件数量增加。具体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座椅10采用了如下简单的结构在主臂40 中形成有长孔66,滚筒部82以可移动的方式插入该长孔66中并且滚筒部82与长孔66接 合,这使得能够降低成本。另外,在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座椅10中,能够通过向上拉动操作 杆46使上拉角为θ 3而将纵向滑动锁止部28、旋转锁止部32和横向滑动锁止部36全部 解锁。因此,例如,座椅主体12可朝车辆内侧(即沿箭头Rl的方向)枢转、同时在车 辆的纵向方向上向后(即沿箭头Ll的方向)滑动并朝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即沿箭 头Wl的方向)滑动,如图11所示。其结果是,原为座椅主体12中心的枢转中心Pl基 本上朝车辆的纵向方向上的后部并朝座椅主体1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移动到枢转中 心Ρ2的位置,该枢转中心Ρ2的位置与正常情况下的相同。这防止了座椅主体12撞到前 方座椅或门缘等,并且能够扩大座椅主体12朝车辆内部的枢转角度。另外,在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座椅10中,纵向滑动锁止部28的行 程比操作杆46的行程短,在纵向滑动锁止部28在结构上不能实现长行程的情况下,这点 是有利的。虽然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示例性实施 方式。即,可对本发明进行修改而不悖离本发明的范围。例如,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座椅10形成有纵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14、旋 转位置调节机构16以及横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18。可替代地,例如,座椅10可形成有 纵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14和横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18、纵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14和旋转 位置调节机构16、或者旋转位置调节机构16和横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18。另外,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旋转锁止部32和横向滑动锁止部36设计成当 向上拉动操作杆46使上拉角从θ 1变成θ 3时解锁。然而可替代地,旋转锁止部32和 横向滑动锁止部36可设计成当向上拉动操作杆46使上拉角从0°变成θ 3时解锁。另外,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纵向滑动锁止部28、旋转锁止部32和横向滑 动锁止部36设计成当向上拉动操作杆46使上拉角从0°变成Θ3时以以上顺序依次解锁。然而可替代地,纵向滑动锁止部28、旋转锁止部32和横向滑动锁止部36可设计成 当向上拉动操作杆46使上拉角从0°变成θ 3时以其它顺序解锁。另外,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从操作杆46传递的操作力来调节 (即解锁)纵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14、旋转位置调节机构16和横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 18。然而可替代地,可能能够通过从操作杆46传递的操作力来调节诸如高度位置调节机 构(即提升机构)的位置。另外,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座椅10形成有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可调节部的 纵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14和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可调节部的旋转位置调节机构16和横向滑 动位置调节机构18。然而可替代地,例如可设置用于调节座椅主体12在高度方向上的位 置的高度位置调节机构等来替代以下三项之一纵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14、旋转位置调 节机构16和横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18。另外,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操作杆46是所谓的调斜式杆,但其也可以是 如图12所示的上拉式杆,或如图13所示的环状把手(即棒)式杆。此外,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操作杆46布置在椅垫2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 外部。可替代地,例如,操作杆46可以布置在椅垫2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侧部、 布置在椅垫22的车辆纵向方向上的前侧下部、或布置在椅背24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 或外侧的侧部。另外,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解锁机构20并联地通过纵向滑动解锁缆绳94 连接于纵向滑动锁止部28、通过旋转解锁缆绳72连接于旋转锁止部32、并通过横向滑动 解锁缆绳76连接于横向滑动锁止部36。然而可替代地,例如,解锁机构20可串联地通 过纵向滑动解锁缆绳94连接于纵向滑动锁止部28、通过横向滑动解锁缆绳76连接于横向 滑动锁止部36、并通过旋转解锁缆绳72连接于旋转锁止部32,如图14所示。顺带地,在图14所示的结构中,例如在缆绳与锁止部等之间的连接部处适当地 设有由副臂42和长孔66形成的凸轮结构、和由一对移动销74和78及一对圆弧孔68和70 形成的变时机构(或者与该凸轮结构和变时机构起到相同作用的凸轮结构和变时机构)。 另外,在图14所示结构中,可改变纵向滑动锁止部28、旋转锁止部32和横向滑动锁止部 36的布置顺序。另外,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解锁机构20可以具有以下结构。S卩,在图15和16所示的修改示例中,解锁机构20包括主臂110和副臂112。主 臂110具有轮廓部116而非根据上述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主臂40中的长孔66。 主臂110的其余结构与根据上述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主臂40相同。轮廓部116 由第一圆弧部116Α和第二圆弧部116Β形成,其中第一圆弧部116Α具有预定曲率,第二 圆弧部116Β形成为与主臂110的枢转部64同心的圆弧形形状。副臂112与上述轮廓部116 —起形成凸轮结构。该副臂112由上述座椅主体12 枢转地支撑。在副臂112上形成有轮廓部122,该轮廓部122以可移动的方式抵靠轮廓部 116并与之接合。轮廓部122形成为具有预定曲率的圆弧形形状。顺带地,在该修改示例中,主臂110可视为本发明的操作构件,第一圆弧部 116Α可视为本发明的第一操作力传递部,而第二圆弧部116Β可视为本发明的操作反作 用力避免部。另外,副臂112可视为本发明的传递构件,副臂112的轮廓部122可视为本发明的接合部,而主臂110的轮廓部116可视为本发明的被接合部。同样在该修改示例中,当操作者沿箭头Al的方向向上拉动操作杆46使上拉角从 0°变成θ 1时,副臂112的轮廓部122被主臂110的轮廓部116的第一圆弧部116Α移 动,如图15所示。其结果是,使副臂112沿箭头Α2的方向移动从而将纵向滑动解锁缆 绳94沿箭头Bl的方向拉动。通过这种方式,将主臂110的操作力传递到纵向滑动锁止 部28,从而使纵向滑动锁止部28解锁。顺带地,此时,移动销74和78在圆弧孔68和70中自由移动。其结果是,不 会将操作力从主臂110传递到旋转锁止部32和横向滑动锁止部36,所以旋转锁止部32和 横向滑动锁止部36保持锁止。如图16所示,当操作者沿箭头Al的方向向上拉动操作杆46使上拉角从Θ1变 成Θ3时,主臂110的操作力被传递到旋转锁止部32和横向滑动锁止部36,从而使旋转 锁止部32和横向滑动锁止部36以该顺序依次解锁。另外,当操作者沿箭头Al的方向向上拉动操作杆46使上拉角从Θ1变成Θ3 时,副臂112的轮廓部122滑动接触第二圆弧部116Β。第二圆弧部116Β形成为与主臂 110的枢转部64同心的圆弧形形状,所以在枢转方向上没有力作用在副臂112上。因此, 副臂112保持在固定的枢转角度,使得纵向滑动锁止部28保持解锁。因此,防止了从纵 向滑动锁止部28传递到操作杆46的操作反作用力(即来自诸如弹簧等(未示出)迫压构 件的迫压力)增加。这样,通过该结构也能获得与上述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获得的操作效 果相同的操作效果。另外,在图17至图20所示的修改示例中,解锁机构20包括主臂130和副臂 132。主臂130具有轮廓部136而非根据上述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主臂40中的长 孔66。主臂130的其余结构与根据上述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主臂40相同。轮 廓部136由第一壁部136Α和第二壁部136Β形成,第一壁部136Α形成为平直形状并面向 车辆纵向方向上的前方,第二壁部136Β形成为平直形状并面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 同时沿与副臂132的切线方向相平行的方向延伸。副臂132与上述轮廓部136 —起形成凸轮结构。该副臂132由在车辆的竖直方 向上延伸的枢转部146 (即布置成相对于主臂130的枢转部64旋转90°的枢转部146)枢 转地支撑在座椅主体12上。在副臂132上形成有轮廓部142,该轮廓部142以可移动的 方式抵靠轮廓部136并与之接合。轮廓部142形成为平直形状。顺带地,在该修改示例中,主臂130可视为本发明的操作构件,第一壁部136Α 可视为本发明的第一操作力传递部,而第二壁部136Β可视为本发明的操作反作用力避免 部。另外,副臂132可视为本发明的传递构件,副臂132的轮廓部142可视为本发明的 接合部,而主臂130的轮廓部136可视为本发明的被接合部。同样在该修改示例中,当操作者沿箭头Al的方向向上拉动操作杆46使上拉角从 0°变成θ 1时,副臂132的轮廓部142通过与主臂130的轮廓部136的第一壁部136Α滑 动接触而被该第一壁部136Α移动,如图17和18所示。其结果是,使副臂132沿箭头 Α2的方向移动从而将纵向滑动解锁缆绳94沿箭头Bl的方向拉动。通过这种方式,将主 臂130的操作力传递到纵向滑动锁止部28,从而使纵向滑动锁止部28解锁。
顺带地,此时,移动销74和78在圆弧孔68和70中自由移动。其结果是,不 会将操作力从主臂130传递到旋转锁止部32和横向滑动锁止部36,所以旋转锁止部32和 横向滑动锁止部36保持锁止。如图19和20所示,当操作者沿箭头Al的方向向上拉动操作杆46使上拉角从 θ 1变成θ 3时,主臂130的操作力被传递到旋转锁止部32和横向滑动锁止部36,从而 使旋转锁止部32和横向滑动锁止部36以该顺序依次解锁。另外,当操作者向上拉动操作杆46使上拉角从θ 1变成θ 3时,副臂132的轮 廓部142滑动接触第二壁部136Β。第二壁部136Β形成为在与副臂132的切线方向相平 行的方向上延伸的平直形状。因此,副臂132保持在固定的枢转角度,使得纵向滑动锁 止部28保持解锁。因此,阻止了从纵向滑动锁止部28传递到操作杆46的操作反作用力 (即来自诸如弹簧等(未示出)迫压构件的迫压力)增加。这样,通过该结构也能获得与上述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获得的操作效 果相同的操作效果。虽然已经结合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 并不局限于所述实施方式或结构。相反,本发明意在涵盖各种变型和等同布置。此外, 虽然以多种示例性的结合和构造示出了所公开发明的多种元件,但是包括更多、更少或 仅单个元件的其它结合和构造也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座椅,包括用于供乘员就座的座椅主体;第一可调节部和第二可调节部,所述第一可调节部和所述第二可调节部中的每一个 均设置在所述座椅主体上并通过所传递的操作力而置于可调状态或通过所传递的操作力 来调节;操作构件,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操作者执行的操作所输入的操作力而在预定范围中位移;第一操作力传递部,所述第一操作力传递部用于当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所输入的操作 力而在所述预定范围内的第一范围中位移时将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力传递到所述第一可 调节部;第二操作力传递部,所述第二操作力传递部用于当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所输入的操作 力而在所述预定范围内的至少包括不同于所述第一范围的第二范围的范围中位移时将所 述操作构件的操作力传递到所述第二可调节部;以及操作反作用力避免部,所述操作反作用力避免部用于当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所输入 的操作力而在已经于所述第一范围中位移之后又在所述第二范围中位移时,通过将所述 第一可调节部保持在当所述操作构件于所述第一范围中位移时所述第一可调节部所处的 状态而避免从所述第一可调节部传递到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反作用力的增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中,所述第二操作力传递部形成为当所述操作构 件通过所输入的操作力而在所述第一范围中位移时阻断操作力从所述操作构件到所述第 二可调节部的传递;并且当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所输入的操作力而在所述第二范围中位移 时将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力传递到所述第二可调节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还包括传递构件,所述传递构件形成有接合部,并且所述传递构件能够将操作力传递到所 述第一可调节部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座椅主体位移的方式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操作力传递部和所述操作反作用力避免部是连续的且与所述操作构 件一体地形成,并且一起形成被接合部,所述被接合部与所述接合部相接合使得能够传 递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力。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其中,所述被接合部是所述操作构件中的长孔,所述接 合部以可移动的方式插入所述长孔中并且所述接合部与所述长孔相接合。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其中,所述被接合部是所述操作构件的轮廓部,所述接 合部以可移动的方式抵靠所述轮廓部并且所述接合部与所述轮廓部相接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还包括用于使所述操作构件能够自由枢转的枢转部,其中,所述被接合部的所述轮廓部包括第一圆弧部和第二圆弧部,所述第一圆弧部 具有预定曲率,所述第二圆弧部形成为与所述枢转部同心的圆弧形形状。
7.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座椅,其中,所述操作构件和所述传递构件各自枢转地设 置在所述座椅主体上,并且所述被接合部的由所述操作反作用力避免部形成的部分形成 为与所述操作构件的枢转部同心的圆弧形形状。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其中,所述操作构件和所述传递构件各自枢转地设置在所述座椅主体上,并且所述被接合部的由所述操作反作用力避免部形成的部分形成为在与所述传递构件的切线方向相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平直形状。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其中,所述第一可调节部和所述第二可调节部是以下各项中至少两项的组合i)用于调节所述座椅主体在纵向方向上的滑动位置 的纵向滑动位置调节机构,ii)用于调节所述座椅主体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的旋转位置调 节机构,以及iii)用于调节所述座椅主体在横向方向上的滑动位置的横向滑动位置调节机 构。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其中,所述第一可调节部或所述第二 可调节部中的至少一个是用于调节所述座椅主体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的高度位置调节机 构。
11.一种座椅,包括用于供乘员就座的座椅主体;第一可调节部和第二可调节部,所述第一可调节部和所述第二可调节部中的每一个 均设置在所述座椅主体上并通过所传递的操作力而置于可调状态或通过所传递的操作力 来调节;操作构件,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操作者执行的操作所输入的操作力而在预定范围中位移;第一操作力传递部,所述第一操作力传递部用于当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所输入的操作 力而在所述预定范围内的第一范围中位移时将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力传递到所述第一可 调节部;第二操作力传递部,所述第二操作力传递部用于当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所输入的操作 力而在所述预定范围内的至少包括不同于所述第一范围的第二范围的范围中位移时将所 述操作构件的操作力传递到所述第二可调节部;以及操作反作用力避免部,所述操作反作用力避免部用于与当所述操作构件在所述第 一范围中位移时相比,当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所输入的操作力而在已经于所述第一范围中 位移之后又在所述第二范围中位移时,通过减小所述操作构件的每一位移量所引起的所 述第一可调节部的移动量来抑制从所述第一可调节部传递到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反作用 力的增加。
12.—种用于座椅的控制方法,所述座椅包括用于供乘员就座的座椅主体;第一 可调节部和第二可调节部,所述第一可调节部和所述第二可调节部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在 所述座椅主体上并通过所传递的操作力而置于可调状态或通过所传递的操作力来调节; 以及操作构件,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操作者执行的操作所输入的操作力而在预定范围中位 移,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当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所输入的操作力而在所述预定范围内的第一范围中位移时,将 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力传递到所述第一可调节部;当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所输入的操作力而在所述预定范围内的至少包括不同于所述 第一范围的第二范围的范围中位移时,将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力传递到所述第二可调节 部;以及当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所输入的操作力而在已经于所述第一范围中位移之后又在所述第二范围中位移时,将所述第一可调节部保持在当所述操作构件于所述第一范围中位移 时所述第一可调节部所处的状态。
13.—种用于座椅的控制方法,所述座椅包括用于供乘员就座的座椅主体;第一 可调节部和第二可调节部,所述第一可调节部和所述第二可调节部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在 所述座椅主体上并通过所传递的操作力而置于可调状态或通过所传递的操作力来调节; 以及操作构件,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操作者执行的操作所输入的操作力而在预定范围中位 移,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当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所输入的操作力而在所述预定范围内的第一范围中位移时,将 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力传递到所述第一可调节部;当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所输入的操作力而在所述预定范围内的至少包括不同于所述 第一范围的第二范围的范围中位移时,将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力传递到所述第二可调节 部;以及与当所述操作构件在所述第一范围中位移时相比,当所述操作构件通过所输入的操 作力而在已经于所述第一范围中位移之后又在所述第二范围中位移时,减小所述操作构 件的每一位移量所引起的所述第一可调节部的移动量。
全文摘要
一种座椅,包括座椅主体(12)、第一和第二可调节部(14,16,18),第一和第二可调节部中的每一个都设置在座椅主体上并通过操作力而置于可调状态;操作构件(40),其在预定范围中位移;第一操作力传递部(66A),用于当操作构件在第一范围中位移时将操作构件的操作力传递到第一可调节部(14);第二操作力传递部(68),用于当操作构件在第二范围中位移时将操作构件的操作力传递到第二可调节部(16,18);以及操作反作用力避免部,用于当输入的操作力使操作构件在第二范围中位移时,保持第一可调节部处于当操作构件在第一范围中位移时第一可调节部所处的状态。
文档编号B60N2/06GK102015359SQ200980116624
公开日2011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9日
发明者伊藤诚, 大石义浩, 岩崎圭太, 藤本宰, 马渊贞二 申请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