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及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方法

文档序号:3993777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及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及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公开了ー种安全气囊切割体,其用于具有汽车用乘员保护装置的多个部分的安全气囊,所述安全气囊切割体具有至少两个相互重叠的安全气囊部,所述安全气囊部为了形成安全气囊而能够沿着外缘部被连接在一起,并且能够在相互重叠的区域内被相互连接在一起,而且,在安全气囊膨胀了的状态下,相互重叠的区域形成安全气囊的两个室之间的边界面(參照专利文献I)。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
专利文献I :日本特表2005-5314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上述的现有例中,在缝制长度较长、生产性及成本方面还存在改善的余地。考虑到上述事实,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降低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中所需的成本,并且实现将侧面安全气囊折叠而成的封装件的小型化及轻量化。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本发明的第一种方式具有侧面安全气囊,其在侧面碰撞时膨胀展开,并具有由各自独立的基布构成的、在膨胀展开时成为高压侧的高压室和与该高压室相比为低压的低压室;充气装置,其向该侧面安全气囊内供给膨胀用的气体;隔壁,其由构成所述高压室的基布的一部分而构成,并对所述高压室和所述低压室进行划分;单向阀,其被设置在该隔壁的一部分区域内,并以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非膨胀时朝向所述高压室侧凸出的方式而设置,其容许所述膨胀用的气体从所述低压室侧向所述高压室侧流动,而限制气体向与此相反的方向流动。在第一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侧面安全气囊具有在膨胀展开时成为高压侧的高压室和与该高压室相比为低压的低压室,并且高压室和低压室通过隔壁而被划分。由于高压室和低压室由各自独立的基布构成,且隔壁由构成高压室的基布的一部分而构成,因此与将该基布和隔壁设为分体的结构相比,能够降低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中所需的成本。此外,虽然通过单向阀而保持了高压室的内压,但是由于该单向阀被设置在隔壁的一部分区域内,因此与另外设置单向阀的结构相比,能够降低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中所需的成本,并且能够实现将侧面安全气囊折叠而成的封装件的小型化及轻量化。而且在侧面碰撞时,充气装置将工作,且从该充气装置喷出的膨胀用的气体将向高压室及低压室供给。此时,由于被设置在隔壁上的单向阀以在侧面安全气囊的非膨胀时朝向高压室侧凸出的方式而设置,因此容许膨胀用的气体从低压室侧向高压室侧流动,而限制气体向与此相反的方向流动。即,虽然在从充气装置的气体的喷出结束时,气体欲从高压室向低压室倒流,但是由于单向阀限制了该气体的流动,因此能够更长时间地将高压室的内压保持为高压状态。本发明的第二种方式为,在第一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构成所述高压室的基布在成为所述隔壁的中央部的部位处以朝向该高压室侧凸出的方式被对折,并在成为该隔壁的区域的气囊厚度方向两端部处分别向气囊外侧且该高压室侧被折回,且位于该闻压室的边缘部的端缘彼此被缝制在一起。在第二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由于构成高压室的基布在成为隔壁的中央部的部位处以朝向该高压室侧凸出的方式被对折,因此易于将该隔壁的一部分区域设为单向阀。此外,由于构成高压室的基布在成为隔壁的区域的气囊厚度方向两端部处分别向气囊外侧且高压室侧被折回,且在该高压室的边缘部处端缘彼此被缝制在一起,因此 能够减少对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由此,能够提高侧面安全气囊的生产性。本发明的第三种方式为,在第一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构成所述高压室的基布在该高压室的底部处被对折,并在成为所述隔壁的区域的气囊厚度方向两端部处分别向气囊内侧且该高压室侧被折回,位于所述隔壁的中央部的端缘彼此被缝制在一起,并且位于所述高压室的边缘部的端缘彼此被缝制在一起。在第三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由于构成高压室的基布在该高压室的底部处被对折,并在成为隔壁的区域的气囊厚度方向两端部处分别向气囊内侧且该高压室侧被折回,且在成为隔壁的中央部的部位处端缘彼此被缝制在一起,因此易于将该隔壁的一部分区域设为单向阀。此外,由于在构成高压室的基布中,通过将位于该高压室的边缘部的基布的端缘彼此缝制在一起,从而构成该高压室,因此能够減少对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由此,能够提高侧面安全气囊的生产性。本发明的第四种方式为,在第二种或第三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在膨胀展开状态下的所述侧面安全气囊中,所述高压室为,与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相对应的下部室,所述低压室为,与该乘员的胸部及肩部中的至少一方相对应的上部室。在第四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由于在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侧面安全气囊中,高压室为与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相对应的下部室,低压室为与该乘员的胸部及肩部中的至少一方相对应的上部室,因此在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下部室与上部室相比为高压。因此,能够通过较高压的下部室来对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此外,能够通过较低压的上部室来对乘员的胸部及肩部中的至少一方进行约束。而且,由于能够通过单向阀而更长时间地保持下部室的内压,因此能够进ー步提高侧面碰撞时的乘员约束性能。本发明的第五种方式为,在第二种方式或第三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在膨胀展开状态下的所述侧面安全气囊中,所述高压室为,与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相对应的下部室及与该乘员的肩部相对应的上部室,所述低压室为,位于所述上部室与所述下部室之间、且与所述乘员的胸部相对应的中部室。
在第五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由于在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侧面安全气囊中,高压室为与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相对应的下部室及与该乘员的肩部相对应的上部室,低压室为位于上部室与下部室之间、且与乘员的胸部相对应的中部室,因此在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下部室及上部室与中部室相比为高压。因此,能够通过较高压的下部室来对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且同样地,能够通过较高压的上部室来对该乘员的肩部进行约束,并且,能够通过较低压的中部室来对乘员的胸部进行约束。而且,由于能够通过单向阀而更长时间地保持下部室及上部室的内压,因此能够进ー步提高侧面碰撞时的乘员约束性能。本发明的第六种方式为,在第四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具备扩散器,所述扩散器在将所述膨胀用的气体主要向所述下部室侧引导的同时,也向所述上部室侧引导,该扩散器具有朝向所述下部室侧开ロ的主开ロ部、和朝向所述上部室侧开ロ的副开ロ部。在第六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在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由充气装置供给的膨胀用的气体以如下方式被分配,即,在通过扩散器的主开ロ部而主要向·下部室侧被引导的同时,也通过副开ロ部而向上部室侧被引导。通过追加了这种扩散器的·简单的结构,从而能够使下部室迅速且稳定地膨胀展开,并且能够使上部室稳定地膨胀展开。本发明的第七种方式为,在第五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具备扩散器,所述扩散器在将所述膨胀用的气体主要向所述下部室侧及所述上部室侧引导的同吋,也向所述中部室侧引导,该扩散器具有分别朝向所述下部室侧及所述上部室侧开ロ的主开ロ部、和朝向所述中部室侧开ロ的副开ロ部。在第七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在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由充气装置供给的膨胀用的气体以如下方式被分配,即,在通过扩散器的主开ロ部而主要向下部室侧及上部室侧被引导的同时,也通过副开ロ部而向中部室侧被引导。通过追加了这种扩散器的简单的结构,从而能够使下部室及上部室分别迅速且稳定地膨胀展开,并且能够使中部室稳定地膨胀展开。本发明的第八种方式为,在第七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所述扩散器的所述主开ロ部以贯穿所述下部室侧的所述单向阀及所述上部室侧的所述单向阀中的至少一方的方式而配置。在第八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由于扩散器的主开ロ部以贯穿下部室侧的单向阀及上部室侧的单向阀中的至少一方的方式而配置,因此能够更直接地将由充气装置供给的膨胀用的气体向下部室及上部室的双方或者一方引导。由此,能够使下部室及上部室的双方或者一方更加迅速且稳定地膨胀展开。本发明的第九种方式为,在第五种、第七种及第八种方式中的任意ー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所述下部室的气囊厚度被设定为,厚于所述上部室的气囊厚度。在第九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由干与乘员的腰部相对应的下部室的气囊厚度被设定为,厚干与该乘员的肩部相对应的上部室的气囊厚度,因此,在通过侧面安全气囊来对乘员进行约束时,能够在与肩部相比更早的时刻产生对腰部的约束力。由此,能够分别以恰当的时刻及恰当的约束カ来对乘员的上半身的各个部分进行约束。本发明的第十种方式为,在第六种至第九种方式中的任意ー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构成所述扩散器的基布至少在所述低压室的边缘部处,与构成该低压室的基布被缝制在一起从而形成为筒状。由于在第十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构成扩散器的基布至少在低压室的边缘部处,与构成该低压室的基布被缝制在一起从而形成为筒状,因此即使设置了扩散器,也能够抑制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中所需的成本的増加。本发明的第i^ 一种方式为,在第五种及第七种至第九种方式中的任意ー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构成所述中部室的基布中的、沿着所述扩散器的长度方向的端缘,以减少该基布与该扩散器之间的重叠区域的方式而被缝制在该扩散器的侧部上。在第十一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由于构成中部室的基布中的、沿着扩散器的长度方向的端缘,以减少该基布与该扩散器之间的重叠区域的方式而被缝制在 该扩散器的侧部上,因此能够减少构成中部室的基布的面积。由此,能够降低侧面安全气囊的材料成本,并且能够实现将该侧面安全气囊折叠而成的封装件的进ー步的小型化及轻量化。本发明的第十二种方式为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方法,其中,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具有在膨胀展开时成为高压侧的高压室和与该高压室相比为低压的低压室,该高压室和该低压室由各自独立的基布构成,并且被隔壁划分,该隔壁由构成所述高压室的基布的一部分而构成,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方法具有在所述隔壁的一部分区域内构成单向阀的エ序,所述单向阀容许膨胀用的气体从所述低压室侧向所述高压室侧流动,而限制气体向与此相反的方向流动。在第十二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方法中,由于通过构成高压室的基布的一部分而构成隔壁,因此与将该基布和隔壁设定为分体的结构相比较,能够降低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中所需的成本。此外,与另外设置单向阀的结构相比较,能够降低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中所需的成本,并且能够实现将侧面安全气囊进行折叠而成的封装件的小型化及轻量化。本发明的第十三种方式为,在第十二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方法中,具有将构成所述高压室的基布在成为所述隔壁的中央部的部位处以朝向该高压室侧凸出的方式而对折,并将成为该隔壁的区域的气囊厚度方向两端部与构成所述低压室的基布缝制在一起的エ序;将构成所述高压室的基布在成为所述隔壁的区域的气囊厚度方向两端部处分别向气囊外侧且该高压室侧折回,并在该高压室的边缘部处将构成该高压室的基布的端缘彼此缝制在一起,且在所述低压室的边缘部处将构成该低压室的基布的端缘彼此缝制在一起的エ序。在第十三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方法中,通过将构成高压室的基布在成为隔壁的中央部的部位处以朝向该高压室侧凸出的方式而对折,并将成为该隔壁的区域的气囊厚度方向两端部与构成低压室的基布缝制在一起,从而使构成高压室的基布和构成低压室的基布结合在一起,并且在构成该高压室的基布的一部分上形成有隔壁。此外,通过将构成高压室的基布在成为隔壁的区域的气囊厚度方向两端部处分别向气囊外侧且该高压室侧折回,并在高压室的边缘部处及低压室的边缘部处将各自的基布的端缘彼此缝制在一起,从而能够通过一次的缝制而形成高压室及低压室。由此,能够进一歩降低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中所需的成本。本发明的第十四种方式为,在第十二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方法中,具有将构成所述高压室的基布在该高压室的底部处对折,并将该基布中成为所述隔壁的区域的气囊厚度方向两端部与构成所述低压室的基布缝制在一起的エ序;将构成所述高压室的基布分别从与构成所述低压室的基布之间的缝制位置向气囊内侧且所述高压室侧折回,并以除了成为所述单向阀的所述一部分区域之外的方式,将其端缘彼此缝制在一起的エ序;在所述高压室的边缘部处,将构成该高压室的基布的端缘彼此缝制在一起,并且在所述低压室的边缘部处,将构成该低压室的基布的端缘彼此缝制在一起的エ序。在第十四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方法中,通过将构成高压室的基布在该高压室的底部处对折,并将该基布中成为隔壁的区域的气囊厚度方向两端部与构成低压室的基布缝制在一起,从而使构成高压室的基布和构成低压室的基布结合在一起,并且在构成该高压室的基布的一部分上确保了成为隔壁的区域。
此外,通过将构成高压室的基布分别从与构成低压室的基布之间的缝制位置向气囊内侧且高压室侧折回,并以除了成为单向阀的一部分区域之外的方式而将其端缘彼此缝制在一起,从而形成了隔壁。而且,通过在高压室的边缘部处,将构成该高压室的基布的端缘彼此缝制在一起,并且在低压室的边缘部处,将构成该低压室的基布的端缘彼此缝制在一起,从而能够通过一次的缝制而形成高压室及低压室。由此,能够进一歩降低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中所需的成本。本发明的第十五种方式为,具有侧面安全气囊,其通过对对置的基布的边缘部进行缝制而构成,并在侧面碰撞时膨胀展开,且具有,在膨胀展开初期被供给膨胀用的气体的初期膨胀部、在膨胀展开时成为高压侧且与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相对应的下部室、在膨胀展开时成为高压侧且与所述乘员的肩部相对应的上部室、和在膨胀展开时与所述下部室及所述上部室相比为低压且与所述乘员的胸部相对应的中部室;充气装置,其向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所述初期膨胀部供给膨胀用的气体;下侧隔壁,其被设置于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内,并对所述下部室和所述中部室进行划分,且对该下部室和所述初期膨胀部进行划分;下侧单向阀,其被设置在该下侧隔壁的一部分区域内,且以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非膨胀时朝向所述下部室侧凸出的方式而设置,其容许所述膨胀用的气体从所述初期膨胀部侧向所述下部室侧流动,而限制气体向与此相反的方向流动;上侧隔壁,其被设置于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内,并对所述上部室和所述中部室进行划分,且对该上部室和所述初期膨胀部进行划分;上侧单向阀,其被设置在该上侧隔壁的一部分区域内,且以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非膨胀时朝向所述上部室侧凸出的方式而设置,其容许所述膨胀用的气体从所述初期膨胀部侧向所述上部室侧流动,而限制气体向与此相反的方向流动;中部隔壁,其以对所述初期膨胀部和所述中部室进行划分的方式被设置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内,并且在其上设置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容许从该初期膨胀部向所述中部室的气体的流入。由于在第十五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下侧单向阀被设置在下侧隔壁的一部分区域内,且上侧单向阀被设置在上侧隔壁的一部分区域内,因此与针对各个隔壁而另外设置各自的单向阀的结构相比,能够降低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中所需的成本,并且能够实现将侧面安全气囊进行折叠而成的封装件的小型化及轻量化。此外,在侧面碰撞时,充气装置将工作,且从该充气装置喷出的膨胀用的气体将首先被供给至初期膨胀部。该气体进ー步从初期膨胀部通过下侧单向阀而向下部室被供给,并通过上侧单向阀而向上部室被供给,且通过中部隔壁的通气孔而向中部室被供给。虽然在从充气装置的气体的喷出结束时,气体欲从下部室及上部室向初期膨胀部倒流,但是由于下侧单向阀及上侧单向阀会对该气体的流动进行限制,因此能够将下部室的内压及上部室的内压分别保持为高压状态。另ー方面,由于容许从中部室向初期膨胀部的气体的倒流,因此能够使该中部室的内压成为较低的压力。由此,能够通过该中部室而适当地对乘员的胸部进行约束。发明效果如上述说明中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方式所涉及的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可获得如下的优异效果,即,能够降低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中所需的成本,并且能够实现将侧面安全气囊进行折叠而成的封装件的小型化及轻量化。
·
根据第二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可获得如下的优异效果,S卩,与将基布和隔壁设定为分体的结构相比较,能够降低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中所需的成本。根据第三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能够减少对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由此,可获得如下的优异效果,即,能够提高侧面安全气囊的生产性。根据第四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可获得如下的优异效果,S卩,能够提高侧面安全气囊的生产性。根据第五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可获得如下的优异效果,即,能够通过较高压的下部室来对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此外,能够通过较低压的上部室来对乘员的胸部及肩部中的至少一方进行约束。根据第六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可获得如下的优异效果,S卩,能够通过较高压的下部室来对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且同样地能够通过较高压的上部室来对该乘员的肩部进行约束,并且能够通过较低压的中部室来对乘员的胸部进行约束。根据第七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可获得如下的优异效果,S卩,通过追加了扩散器的简单的结构,从而能够使下部室迅速且稳定地膨胀展开,且能够使上部室稳定地膨胀展开。根据第八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可获得如下的优异效果,S卩,通过追加了扩散器的简单的结构,从而能够使下部室及上部室分别迅速且稳定地膨胀展开,并且能够使中部室稳定地膨胀展开。根据第九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可获得如下的优异效果,即,能够分别使下部室及上部室的双方或者一方更加迅速且稳定地膨胀展开。根据第十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可获得如下的优异效果,S卩,能够分别以恰当的时刻及恰当的约束カ来对乘员的上半身的各个部分进行约束。根据第十一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可获得如下的优异效果,即,即使在设置了扩散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中所需的成本的増加。根据第十二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方法,可获得如下的优异效果,即,能够降低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中所需的成本,并且能够实现将侧面安全气囊进行折叠而成的封装件的小型化及轻量化。根据第十三 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方法,可获得如下的优异效果,即,能够进一歩降低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中所需的成本。根据第十四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方法,可获得如下的优异效果,即,能够进一歩降低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中所需的成本。根据第十五种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可获得如下的优异效果,S卩,能够降低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中所需的成本,并且能够实现将侧面安全气囊进行折叠而成的封装件的小型化及轻量化。


图I至图12涉及第ー实施方式,其中,图I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在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侧面膨胀展开了的状态的侧视图。图2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侧视图。图3为表示下侧基布的折叠方法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4为表示在隔壁的折入端缘中成为单向阀的区域的邻接部位上设置了缝制部的状态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5为表示完成状态下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6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的非膨胀时的隔壁的状态的ー个示例的、沿着图2中的F6-F6向视观察时的放大剖视图。图7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时的隔壁的状态的ー个示例的、沿着图2中的F7-F7向视观察时的放大剖视图。图8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的、隔壁的缝制部附近的状态的ー个示例的、沿着图2中的F8-F8向视观察时的放大剖视图。图9为表示从充气装置的气体喷出部喷出的气体正在向下部室内流入时的隔壁和扩散器的状态的ー个示例的、沿着图2中的F9-F9向视观察时的放大剖视图。图10为表示从充气装置的气体的喷出结束且关闭了单向阀的状态的、沿着图2中的F10-F10向视观察时的放大剖视图。图11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的各个部分的膨胀厚度的一个示例的、沿着图2中的Fll-Fll向视观察时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模式图。图12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的各个部分的膨胀厚度的其他的示例的、沿着图2中的F12-F12向视观察时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模式图。图13至图18涉及第ニ实施方式,其中,图13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侧视图。图14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图15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的、隔壁的状态的ー个示例的、沿着图13中的F15-F15向视观察时的放大剖视图。图16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的单向阀附近的隔壁的状态的ー个示例的、沿着图13中的F16-F16向视观察时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模式图。图17为表示从充气装置的气体喷出部喷出的气体正在向下部室内流入时的隔壁和扩散器的状态的ー个示例的、沿着图13中的F17-F17向视观察时的放大剖视图。图18为表示从充气装置的气体的喷出结束且关闭了单向阀的状态的、沿着图13中的F18-F18向视观察时的放大剖视图。图19至图21涉及第三实施方式,其中,图19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在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侧面膨胀展开了的状态的侧视图。图20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侧视图。图21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图22至图24涉及第四实施方式,其中,图22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侧视图。图23为表示从充气装置的气体喷出部喷出的气体正在向下部室及上部室内流入时的下侧隔壁、上侧隔壁、和扩散器的状态的ー个示例的、沿着图22中的F23-0-F23向视观 察时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图24为表示从充气装置的气体的喷出结束,且关闭了扩散器的下侧开ロ部及上侧开ロ部、下侧单向阀及上侧单向阀的状态的图。图25至图28涉及第五实施方式,其中,图25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侧视图。图26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7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沿着图26中的F27-F27向视观察时的剖视图。图28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沿着图26中的F28-F28向视观察时的剖视图。图29至图35涉及第六实施方式,其中,图29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在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侧面膨胀展开了的状态的侧视图。图30为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侧视图。图31为表示上侧隔壁的、沿着图30中的F31-F31向视观察时的放大剖视图。图32为表示上侧单向阀打开,且气体从初期膨胀部向上部室流入的状态的放大首1J视图。图33为表示上侧单向阀关闭了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图34为表示上侧单向阀打开且气体从初期膨胀部向上部室流入的状态的、沿着图30中的F34-F34向视观察时的放大剖视图。图35为表示上侧单向阀关闭了的状态的、沿着图30中的F35-F35向视观察时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在图I中,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涉及ー种例如被搭载于车辆用座椅12中的座椅靠背14的侧部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且具有侧面安全气囊16、充气装置18、隔壁22、单向阀24。在图I、图2中,侧面安全气囊16具有,由各自独立的基布构成的、在膨胀展开时成为高压侧的作为高压室的一个示例的下部室26、和与该下部室26相比为低压的作为低压室的ー个不例的上部室28,并且,该侧面安全气囊16被构成为,在侧面碰撞时,该下部室26及上部室28接受膨胀用的气体的供给,从而分别在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2上的乘员32的侧面膨胀展开。下部室26为,由独立于上部室28的下方基布27而形成,且在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侧面安全气囊16中位于车辆下方侧的膨胀部,并且与落座于该车辆用座椅12上的乘员32的腰部32W相对应。如图3所示,构成该下部室26的下方基布27通过在成为隔壁22的中央部的部位处以朝向该下部室26侧、即车辆下方凸出的方式被对折,并在成为该隔壁22的区域的气囊厚度方向两端部、即上端部27U处分别向外侧(箭头D方向)被折回,且如图5所示将成为下部室26的边缘部的端缘27C彼此缝制在一起而形成(缝制部SI)。下方基布27中的、两侧的上端部27U之间的区域构成了隔壁22。另外,为了提高作为高压室的下部室26的气密性,也可以在下方基布27的内表面上实施涂敷。上部室28为,由独立于下部室26的上方基布29而构成,且在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侧面安全气囊16中位于车辆上方侧的膨胀部,并且与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2上的乘员32的胸部32C及肩部32S中的至少一方相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室28在与乘员32的胸部32C及肩部32S的双方相对应的同时,还与上臂部(未图示)及腹部32A相对应。如图5、图6所示,该上部室28通过将位于气囊厚度方向两侧的、例如ー对的上方基布29的下端部29D和构成下部室26的下方基布27的上端部27U缝制在一起(缝制部S2),并且在该上部·室28的边缘部处将端缘29C彼此缝制在一起而形成(缝制部S3)。另外,虽然缝制部S1、S3中的缝制能够通过对侧面安全气囊16的边缘部进行连续地缝合而一次性地实施,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分别实施。此外,虽然在图示的示例中,上部室28通过对ー对的上方基布29的端缘29C进行缝制而形成,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将ー张上方基布29以例如座椅前方侧为中心向座椅后方侧(车辆后方侧)进行对折,并在边缘部处将端缘29C彼此缝制在一起。另外,上部室28并不限定于通过对上方基布29的端缘29C进行缝制而形成,也可以通过例如织成袋状而形成。如图I、图2所示,充气装置18为用于向侧面安全气囊16内供给膨胀用的气体的气体产生源,并被构成为例如筒状,且以使气体喷出部18A朝向下部室26侧(单向阀24侧)的状态被设直在例如上部室28内的座椅后方端部上。在上部室28内设置有扩散器34,所述扩散器34在将从气体喷出部18A中喷出的膨胀用的气体的流动主要向下部室26侧引导的同时,也向上部室28侧引导,且充气装置18的气体喷出部18A被设置在该扩散器34内。该扩散器34通过以至少从气体喷出部18A的周向上的全周对气体喷出部18A进行包围的方式将扩散器基布35形成为筒状而构成,并具有朝向下部室26侧而向车辆下方侧开ロ的作为主开ロ部的一个示例的下侧开ロ部34D、和朝向上部室28侧而向车辆上方侧开ロ的作为副开ロ部的一个示例的上侧开ロ部34U。该扩散器34通过将例如一张扩散器基布35进行对折或卷成筒状,并将其后端缘35R彼此和上方基布29的端缘29C在缝制部S3处缝制在一起,从而被固定在该上方基布29上。此外,扩散器34在上部室28内与例如单向阀24接近配置。这是为了,在侧面碰撞时优先向作为高压室的下部室26供给来自充气装置18的膨胀用的气体。另外,虽然在图示的示例中,充气装置18的车辆上侧端部从扩散器34中露出,但是该扩散器34的长度为任意长度,也可以构成为,充气装置18整体被收纳在扩散器34内。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充气装置18上直立设置有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例如两根的双头螺栓。通过使该双头螺栓穿过座椅靠背14内的座椅靠背框架(未图示),并将螺母(未图示)结合在该双头螺栓上,从而使充气装置18与侧面安全气囊16 —起被固定在座椅靠背框架上。此外,充气装置18通过线束而与安全气囊ECU相连接,并被构成为,通过来自该安全气囊ECU的工作电流而进行工作,从而向侧面安全气囊16供给膨胀用的气体。安全气囊ECU被构成为,在通过来自碰撞传感器(未图不)的信号而判断出侧面碰撞时,使工作电流流向充气装置18。在图I至图8中,隔壁22由构成下部室26的下方基布27的一部分而构成,并以对该下部室26和上部室28进行划分的方式而设置;且具有以在侧面安全气囊16的非膨胀时朝向下部室26侧凸出的方式而被折入的折入端缘22A。在图3中,折入端缘22A为,在对下方基布27进行折叠而形成下部室26时最先进行对折的部位。为了构成单向阀24,该折入端缘22A的座椅后方端部22B被切断。 此外,如图2至图4所示,在邻接隔壁22中成为单向阀24的一部分区域的、座椅后方端部22B的座椅前方侧(车辆前方侧)的折入端缘22A上,设置有例如半圆形的缝制部S4。该缝制部S4被设定为例如圆弧形状。由此,如图2所示,从下方基布27的上端部27U(侧面安全气囊16的基布与隔壁22之间的边界部)到缝制部S4的长度Ls被设定为,短于从该缝制部S4的座椅后方侧的下方基布27的上端部27U到折入端缘22A (座椅后方端部22B)的长度し由此,能够使从折入端缘22A起向车辆上方侧的L-Ls的范围作为单向阀24而发挥功能。換言之,能够使隔壁22中的与缝制部S4相比更靠座椅后方的一部分区域作为单向阀24而发挥功能。另外,缝制部S4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圆弧形状,只要长度Ls、L的关系为Ls < L即可。此外,如图2所示,当隔壁22被设定为固定宽度时,从缝制部S4的座椅前方侧的下方基布27的上端部27U到折入端缘22A的长度也为し在图I、图2、图5、图9、图10中,单向阀24被设置在隔壁22的一部分区域、例如座椅后方处,并以在侧面安全气囊16的非膨胀时朝向下部室26侧凸出的方式而设置,且被构成为,容许膨胀用的气体从上部室28侧向下部室26侧流动,而限制气体向与此相反的方向流动。该单向阀24通过对隔壁22中的折入端缘22A的座椅后方端部22B进行切断,并且设置缝制部S4,从而一体地形成在隔壁22上。如图9所示,当在充气装置18的工作时从该充气装置18的气体喷出部18A喷出的气体,从扩散器34的下侧开ロ部34D朝向下部室26喷出时,单向阀24通过其压カ而打开成例如筒状。另ー方面,如图10所示,即使在从充气装置18的气体的喷出结束之后,气体欲从作为高压室的下部室26侧向作为低压室的上部室28侧倒流,也通过关闭单向阀24而抑制了这种气体的倒流。而且,成为单向阀24的后端的隔壁22的座椅后方侧的端缘22E,在缝制部SI处与下方基布27的端缘27C缝制在一起。通过以此方式对单向阀24的后端进行固定,从而能够在气体欲从下部室26向上部室28倒流时,更进ー步地抑制单向阀24向上部室28侧翻转的情況。(作用)本实施方式通过上述方式而构成,下面对其作用进行说明。在图I中,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中,侧面安全气囊16具有在膨胀展开时成为高压侧的下部室26和与该下部室26相比为低压的上部室28,且下部室26和上部室28通过隔壁22而被划分。由于下部室26和上部室28由各自独立的基布(下方基布27、上方基布29)而构成,且隔壁22由构成下部室26的下方基布27的一部分而构成,因此与将该下方基布27和隔壁22设定为分体的结构相比较,能够降低侧面安全气囊16的缝制中所需的成本。此外,虽然下部室26的内压通过单向阀24而被保持,但是由于该单向阀24被设置在隔壁22的一部分区域内,因此与另外设置单向阀24的结构相比较,能够降低侧面安全气囊16的缝制中所需的成本,并且能够实现将侧面安全气囊16进行折叠而成的封装件的小型化及轻量化。而且,由于构成下部室26的下方基布27在成为隔壁22的中央部的部位处以朝向该下部室26侧凸出的方式而被对折,因此易于将该隔壁22的一部分区域设为单向阀24。此外,由于构成下部室26的下方基布27在成为隔壁22的区域的气囊厚度方向两端部处分别向气囊外侧且下部室26侧被折回,且在该下部室26的边缘部处端缘彼此被缝制在一起,因此能够减少对侧面安全气囊16的缝制。由此,能够提高侧面安全气囊16的生产性。 接下来,对侧面碰撞时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的作用进行说明。当安全气囊ECU根据来自未图不的碰撞传感器的信号而判断为发生该侧面碰撞时,工作电流将从该安全气囊E⑶流向充气装置18。充气装置18接受该工作电流而进行工作,从而从气体喷出部18A喷出大量的气体。如图9所示,由于该膨胀用的气体通过扩散器34而被分配到侧面安全气囊16的下部室26及上部室28内,因此该侧面安全气囊16从座椅靠背14的侧部鼓出,并向车辆侧部(未图示)与乘员32之间膨胀展开。具体而言,从充气装置18被供给至扩散器34内的气体通过该扩散器34的下侧开ロ部34D而向下部室26侧喷出。在此,由于扩散器34在上部室28内与例如单向阀24接近配置,且构成单向阀24的隔壁22的折入端缘22A以从下方基布27的上端部27U朝向下部室26侧凸出的方式而被折入,因此,能够通过从扩散器34的下侧开ロ部34D喷出的气体的压力,而容易地打开单向阀24。由此,由于容许单向阀24中的从上部室28侧向下部室26侧的气体的流动,因此,来自充气装置18的气体通过单向阀24而沿着箭头A方向向下部室26内被供给。此外,从充气装置18中喷出的气体通过该充气装置18和扩散器34之间的间隙从而还沿着箭头B方向被引导,并且通过扩散器34的上侧开ロ部34U而向上部室28内被供给(还參照图2)。由于充气装置18的气体喷出部18A以朝向下部室26侧的方式被设置,因此从该气体喷出部18A喷出的气体优先被供给至下部室26。因此,能够使下部室26先于上部室28而膨胀展开。在此,隔壁22的折入端缘22A以从下方基布27的上端部27U朝向下部室26侧凸出的方式而被折入。因此,即使折入端缘22A的座椅后方端部22B(单向阀24)和扩散器34的外表面相接触,在上部室28侧的气体欲向下部室26侧流动时,在隔壁22与扩散器34之间也会产生间隙。由此,容许单向阀24中的从上部室28侧向下部室26侧的气体的流动。在此,图6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16的非膨胀时的隔壁22的状态的ー个示例的、沿着图2中的F6-F6向视观察时的放大剖视图。此外,图7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16的膨胀展开时的隔壁22的状态的、沿着图2中的F7-F7向视观察时的放大剖视图。隔壁22随着侧面安全气囊16的膨胀展开时气囊厚度的増大,而从图6的状态向图7的状态变为在车宽方向(侧面安全气囊16的厚度方向)上扩展了的状态。该剖面位置处的侧面安全气囊16的单侧气囊厚度为Wf。在此,单侧气囊厚度是指气囊厚度的一半。图8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16的膨胀展开时的、缝制部S4的位置处的隔壁22的状态的ー个示例的、沿着图2中的F8-F8向视观察时的放大剖视图。如图2所示,在缝制部S4的位置处,从下方基布27的上端部27U到缝制部S4的长度Ls被设定为,短于从该缝制部S4的座椅后方侧中的下方基布27的上端部27U到折入端缘22A (座椅后方端部22B)的长度L (Ls <L)。因此,侧面安全气囊16的膨胀展开时的隔壁 22的宽度,窄于缝制部S4的座椅前方侧处的该隔壁22的宽度。该剖面位置上的侧面安全气囊16的单侧气囊厚度为Ws。图9为,表示从充气装置18的气体喷出部18A喷出的气体正在向下部室26内流入时的隔壁22 (单向阀24)的一个示例的、沿着图2中的F9-F9向视观察时的放大剖视图。在与隔壁22中成为单向阀24的一部分区域邻接的、座椅后方端部22B的座椅前方侧的折入端缘22k上,设置有半圆形的缝制部S4。此外,由于隔壁22中单向阀24所处的座椅后方侧的端缘22E在缝制部SI处和下方基布27的端缘27C被缝制在一起,因此在侧面安全气囊16的膨胀展开时,限制了单向阀24的位置处的隔壁22的扩展。该剖面位置处的侧面安全气囊16的单侧气囊厚度为Wr。图11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16的各个部分的膨胀厚度的一个示例的、沿着图2中的Fll-Fll向视观察时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模式图。如该图11所示,Wf、Ws、Wr之间的关系为,例如Wf >Wr >Ws。另外,各个部分的膨胀厚度的关系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如图12所示,为Wr NWf >Ws。另外,如图I所示,在侧面安全气囊16的膨胀展开时,缝制部S4的部分位于座椅靠背14的侧部处,并且与对乘员32的约束没有太大关系。因此,通过对这种区域的膨胀厚度进行抑制,从而能够节约侧面安全气囊16的气囊容量,并且能够使该侧面安全气囊16向乘员32与车辆侧部(未图示)之间更加迅速地膨胀展开。接下来,如图10所示,在从充气装置18的气体的喷出结束吋,虽然气体欲从作为高压室的下部室26侧向作为低压室的上部室28侧倒流,但是,此时通过关闭单向阀24,从而限制了这种气体的倒流。具体而言,由于在图2中将缝制部S4设置为Ls < L,因此,能够使折入端缘22A的座椅后方端部22B中的、从该折入端缘22A起向车辆上方侧的L-Ls的范围,作为单向阀24而发挥功能。由此,即使在通过侧面安全气囊16的膨胀展开而使隔壁22在车宽方向上扩展了的状态下,也能够确保折入端缘22A的座椅后方端部22B彼此紧贴的区域。此外,由于隔壁22中单向阀24所处的座椅后方侧的端缘22E在缝制部SI处与下方基布27的端缘27C被缝制在一起从而被固定,因此能够进ー步抑制单向阀24向上部室28侧翻转的情況。由于以此方式,在气体欲从下部室26向上部室28倒流时,通过该下部室26的内压而关闭单向阀24,因此能够限制这种气体的倒流,且能够更长时间地保持下部室26的内压。因此,如图I所示,通过下部室26从而能够及早且以高压的状态而对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2上的乘员32的腰部32W进行约束。而且,由于能够通过单向阀24而更长时间地保持下部室26的内压,因此能够进ー步提高侧面碰撞时的乘员约束性能。另ー方面,通过优先对下部室26供给气体,并对从该下部室26侧向上部室28的气体的倒流进行限制,从而使上部室28成为较低压状态。如图I所示,通过该上部室28,从而能够以恰当的约束カ来对乘员32的胸部32C、肩部32S、上臂部(未图示)以及腹部32A进行约束。此外,通过利用具有预定的宽度的隔壁22来对侧面安全气囊16中的下部室26和上部室28进行划分,从而与在胸部用气囊部与腰部用气囊部之间的边界部处对该胸部用气囊部和腰部用气囊部进行缝合从而进行划分的结构相比较,能够将该边界部处的侧面安全气囊16的气囊厚度确保于更大程度,并且能够使侧面安全气囊16的膨胀展开更加稳定化。(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方法)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16的缝制方法中,所述侧面安全气囊16具有,在膨胀展开时成为高压侧的下部室26和与该下部室26相比为低压的上部室28,该下部室26和该上部室28由各自独立的基布(下方基布27、上方基布29)构成,并且被隔壁22划分,该隔壁22由构成下部室26的下方基布27的一部分而构成,所述侧面安全气囊16的缝制方法具有在隔壁22的一部分区域内构成单向阀24的エ序,所述单向阀24容许膨胀用的气体从上部室28侧向下部室26侧流动,而限制气体向与此相反的方向流动。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16的缝制方法具有将构成下部室26的下方基布27在成为隔壁22的中央部的部位处以朝向该下部室26侧凸出的方式而进行对折,并将成为该隔壁22的区域的气囊厚度方向两端部(下方基布27的上端部27U)与构成上部室28的上方基布29缝制在一起的エ序;将构成下部室26的下方基布27在成为隔壁22的区域的气囊厚度方向两端部(下方基布27的上端部27U)处分别向气囊外侧且该下部室26侧折回,并在该下部室26的边缘部处将构成该下部室26的下方基布27的端缘27C彼此缝制在一起,且在上部室28的边缘部处将构成该上部室28的上方基布29的端缘29C彼此缝制在一起的エ序。根据该缝制方法,由于由构成下部室26的下方基布27的一部分构成隔壁22,因此与将该下方基布27和隔壁22设定为分体的结构相比较,能够降低侧面安全气囊16的缝制中所需的成本。此外,由于用于保持下部室26的内压的单向阀24,以对隔壁22的一部分区域进行切断且朝向下部室26侧凸出的方式而被折入构成,因此与另外设置单向阀24的结构相比较,能够降低侧面安全气囊16的缝制中所需的成本,并且能够实现将侧面安全气囊16进行折叠而成的封装件的小型化及轻量化。而且,由于在下部室26的边缘部及上部室28的边缘部处将各自的基布的端缘彼此(下方基布27的端缘27C彼此、上方基布29的端缘29C彼此)缝制在一起,因此能够通过一次的缝制而形成下部室26及上部室28。(第二实施方式)在图13、图14中,关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0,作为高压室的下部室26的缝制方法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具体而言,构成下部室26的下方基布27在该下部室26的底部26A处被对折,且在成为隔壁22的区域的气囊厚度方向两端部(下方基布27的上端部27U)处分别向气囊内侧且该下部室26侧被折回,并且,在成为隔壁22的中央部的部位处端缘27D彼此被缝制在一起(缝制部S5、S6),且位于下部室26的边缘部的端缘27C彼此被缝制在一起(缝制部SI)。如图13所示,下方基布27中的从上端部27U到端缘27D的长度例如从座椅前方侧朝向座椅后方侧线性地増加,并且在成为单向阀24的端缘27D的座椅后方端部27B处成为最大(长度U。另ー方面,从上端部27U到缝制部S5的长度Ls短于长度L,且例如为固定,并且上端部27U的棱线和缝制部S5大致平行。缝制部S6在与该缝制部S5交叉的方向上,从缝制部S5的座椅后方端部延伸至端缘27D。缝制部S5、S6通过在该交叉点处使下方基布27旋转,从而能够一次性地进行缝制。通过以这种方式设直缝制部S6,从而能够使端缘27D的座椅后方端部27B中从该端缘27D起向车辆上方侧的L-Ls的范围作为单向阀24而发挥功能。换言之,能够使隔壁22中的、与缝制部S6相比更靠座椅后方的一部分区域作为单向阀24而发挥功能。关于其他部分,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部分在附图中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作用)·本实施方式以上述方式而构成,下面对其作用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0中,由于构成下部室26的下方基布27在该下部室26的底部26A处被对折,并在成为隔壁22的区域的气囊厚度方向两端部(上端部27U)处分别向气囊内侧且该下部室26侧被折回,且在成为隔壁22的中央部的部位处端缘27D彼此被缝制在一起,因此,易于将该隔壁22的一部分区域设为单向阀24。此外,由于在构成下部室26的下方基布27中,通过将位于该下部室26的边缘部处的下方基布27的端缘27C彼此缝制在一起,从而构成了该下部室26,因此能够减少对侧面安全气囊16的缝制。由此,能够提高侧面安全气囊16的生产性。在侧面碰撞时,当充气装置18进行工作而使侧面安全气囊16膨胀展开时,如图17所示,通过从扩散器34的下侧开ロ部34D喷出的气体的压カ而使单向阀24打开,从而来自充气装置18的气体将通过单向阀24而沿着箭头A方向朝向下部室26内被供给。此外,此吋,从充气装置18喷出的气体从该充气装置18和扩散器34之间的间隙穿过从而还向箭头B方向被弓丨导,并且通过扩散器34的上侧开ロ部34U而向上部室28内被供给(还參照图13)。由于充气装置18的气体喷出部18A以朝向下部室26侧的方式而设置,因此从该气体喷出部18A喷出的气体优先向下部室26被供给。因此,能够使下部室26先于上部室28而膨胀展开。在此,图15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的隔壁的状态的ー个示例的、沿着图13中的F15-F15向视观察时的放大剖视图。如图13所示,隔壁22随着侧面安全气囊16的膨胀展开时气囊厚度的増大,而成为在车宽方向(侧面安全气囊16的厚度方向)上扩展了的状态。图16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的单向阀附近的隔壁的状态的ー个示例的、沿着图13中的F16-F16向视观察时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模式图。如图13所示,在缝制部S6的位置处,从下方基布27的上端部27U到缝制部S5的长度Ls被设定为,短于从该缝制部S4的座椅后方侧处的下方基布27的上端部27U到端缘27D (座椅后方端部27B)的长度L (Ls <L)。因此,如图15、图16所示,侧面安全气囊16的膨胀展开时的缝制部S6的位置处的隔壁22的宽度窄于,该缝制部S6的座椅前方侧处的隔壁22的宽度。接下来,虽然如图18所示,在从充气装置18的气体的喷出结束时,气体欲从作为高压室的下部室26侧向作为低压室的上部室28侧倒流,但是,此时通过关闭单向阀24,从而限制了这种气体的倒流。具体而言,由于在图13中,以Ls < L的方式而设置缝制部S6,因此能够使端缘27D的座椅后方端部27B中从该端缘27D起向车辆上方侧的L-Ls的范围,作为单向阀24而发挥功能。由此,如图18所示,即使在通过侧面安全气囊16的膨胀展开而使隔壁22在车宽方向上扩展了的状态下,也能够确保端缘27D的座椅后方端部27B彼此紧贴的区域。(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方法)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16的缝制方法中,所述侧面安全气囊16具有在膨胀展开时成为高压侧的下部室26和与该下部室26相比为低压的上部室28,该下部室26和该上部室28由各自独立的基布(下方基布27、上方基布29)构成,并且被隔壁22划 分,该隔壁22由构成下部室26的下方基布27的一部分而构成,所述侧面安全气囊16的缝制方法具有在隔壁22的一部分区域内构成单向阀24的エ序,所述单向阀24容许膨胀用的气体从上部室28侧向下部室26侧流动,而限制气体向与此相反的方向流动。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16的缝制方法具有将构成作为高压室的下部室26的下方基布27在该下部室26的底部26A处进行对折,并将该下方基布27中成为隔壁22的区域的气囊厚度方向两端部(下方基布27的上端部27U)与构成作为低压室的上部室28的上方基布29缝制在一起的エ序;将构成下部室26的下方基布27分别从与构成上部室28的上方基布29之间的缝制位置向气囊内侧且下部室26侧折回,并以除了成为单向阀24的一部分区域之外的方式,将其端缘27D彼此缝制在一起的エ序;在下部室26的边缘部处,将构成该下部室26的下方基布27的端缘27C彼此缝制在一起,并且在上部室28的边缘部处,将构成该上部室28的上方基布29的端缘29C彼此缝制在一起的エ序。根据该缝制方法,由于由构成下部室26的下方基布27的一部分构成隔壁22,因此与将该下方基布27和隔壁22设定为分体的结构相比较,能够降低侧面安全气囊16的缝制中所需的成本。此外,由于通过以除了成为该单向阀24的一部分区域之外的方式,将下方基布27的端缘27D彼此缝制在一起,从而构成了用于保持下部室26的内压的单向阀24,因此与另外设置单向阀24的结构相比较,能够降低侧面安全气囊16的缝制中所需的成本,并且能够实现将侧面安全气囊16进行折叠而成的封装件的小型化及轻量化。而且,由于在下部室26的边缘部处将构成该下部室26的下方基布27的端缘27C彼此缝制在一起,并且在上部室28的边缘部处将构成该上部室28的上方基布29的端缘29C彼此缝制在一起,因此能够通过一次的缝制而形成下部室26及上部室28。由此,能够进ー步降低侧面安全气囊16的缝制中所需的成本。(第三实施方式)如图19至图2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30中,作为侧面安全气囊16的高压室,具有与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2上的乘员32的腰部32W相对应的下部室26及与该乘员32的肩部32S相对应的上部室38,并且作为侧面安全气囊16的低压室,具有位于上部室38与下部室26之间、且与该乘员32的胸部32C相对应的中部室36。下部室26和中部室36被下侧隔壁42划分,并且该下侧隔壁42为相当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隔壁22的部位。此外,上部室38和中部室36被上侧隔壁52划分。下部室26的结构及缝制方法与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所图示的结构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下部室26的气囊厚度被设定为,厚于上部室38的气囊厚度。此外,上部室38以与下部室26相同的方式而构成,且以与该下部室26上下翻转的方式而配置。具体而言,构成上部室38的上方基布39在该上部室38的底部38A处被对折,并在成为上侧隔壁52的区域的气囊厚度方向两端部(上方基布39的下端部39D)处分别向气囊内侧且该上部室38侧被折回,在成为上侧隔壁52的中央部的部位处端缘39U彼此被缝制在一起(缝制部S7、S8),且位于上部室38的边缘部处的端缘39C彼此被缝制在一起(缝制部S9)。 上方基布39中的从下端部39D到端缘39U的长度例如从座椅前方侧朝向座椅后方侧线性地増加,并且在成为上侧单向阀54的端缘39U的座椅后方端部39B处成为最大。另ー方面,从下端部39D到缝制部S7的长度例如为固定,并且下端部39D的棱线和缝制部S7大致平行。缝制部S8在与该缝制部S8交叉的方向上从缝制部S7的座椅后方端部延伸至端缘39U。缝制部S8、S9通过在该交叉点处使上方基布39旋转,从而能够一次性地进行缝制。下侧隔壁42中下侧单向阀44所处的座椅后方侧的端缘42E,在缝制部SI处与下方基布27的端缘27C被缝制在一起。此外,上侧隔壁52中上侧隔壁52所处的座椅后方侧的端缘52E,在缝制部S9处与上方基布39的端缘39C被缝制在一起。中部室36通过将位于气囊厚度方向两侧的例如ー对的中央基布37的下端部37D、和构成下部室26的下方基布27的上端部27U缝制在一起(缝制部S2),并且将上端部37U和构成上部室38的上方基布39的下端部39D缝制在一起(缝制部S10),而且在该中部室36的边缘部处将端缘37C彼此缝制在一起而形成(缝制部SI I)。另外,虽然缝制部S1、S11、S9中的缝制能够通过对侧面安全气囊16的边缘部连续地进行缝制而一次性地实施,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分别地实施。此外,虽然在图示的示例中,中部室36通过对ー对的中央基布37的端缘37C进行缝制而形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将ー张中央基布37以例如座椅前方侧为中心而向座椅后方侧(车辆后方侧)对折,并在边缘部处将端缘37C彼此缝制在一起。另外,中部室36并不限定于通过对中央基布37的端缘37C进行缝制而形成,例如也可以通过织成袋状而形成。扩散器34以在将膨胀用的气体主要向下部室26侧及上部室38侧引导的同吋,也向中部室36侧引导的方式而构成,并且具有向下部室26侧开ロ的作为主开ロ部的ー个示例的下侧开ロ部34D、分别向上部室38侧开ロ的作为主开ロ部的一个示例的上侧开ロ部34U、和向中部室36侧开ロ的作为副开ロ部的一个示例的前侧开ロ部34F。该扩散器34通过将例如一张扩散器基布35进行对折或卷成筒状,并将其后端缘35R彼此和中央基布37的端缘37C在缝制部Sll处缝制在一起,从而被固定在该中央基布37上。下侧开ロ部34D与设置在下侧隔壁42上的下侧单向阀44接近配置,而上侧开ロ部34U与设置在上侧隔壁52上的上侧单向阀54接近配置。另外,充气装置18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仅在与乘员32的腰部32W相对应的下部室26侧具有气体喷出部18A。这是因为,在通过侧面安全气囊16而对乘员32进行约束时,希望与肩部32S相比而更早地对腰部32W进行约束。如图21所示,扩散器34的前侧开ロ部34F例如为,与下侧开ロ部34D和上侧开ロ部34U相比开ロ面积较小的多个贯穿孔。被设置在扩散器34内的充气装置18在例如两端处具有气体喷出部18A,且能够优先向下部室26及上部室38供给膨胀用的气体。对于其它的部分,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附图中对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作用)本实施方式通过上述方式而构成,下面对其作用进行说明。如图19所示,在本实 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30中,由于在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侧面安全气囊16中,高压室为,与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2上的乘员32的腰部32W相对应的下部室26及与该乘员32的肩部32S相对应的上部室38,且低压室为,位于上部室38和下部室26之间、且与乘员32的胸部32C相对应的中部室36,因此在侧面安全气囊16的膨胀展开时,下部室26及上部室38与中部室36相比为高压。具体而言,在充气装置18工作时从上下端的气体喷出部18A喷出的气体通过扩散器34而主要向下部室26及上部室38供给,此外也向中部室36供给。更加详细地进行说明,从充气装置18被供给至扩散器34内的气体通过该扩散器34的下侧开ロ部34D而向下部室26侧喷出,并且通过上侧开ロ部34U而向上部室38侧喷出。下侧单向阀44通过从扩散器34的下侧开ロ部34D喷出的气体的压カ而打开,上侧单向阀54通过从该扩散器34的上侧开ロ部34U喷出的气体的压カ而打开。由此,由于容许向下部室26及上部室38的气体的流动,因此来自充气装置18的气体通过下侧单向阀44而向下部室26内被供给,并且通过上侧单向阀54而向上部室38内被供给。对于中部室36,则通过扩散器34的前侧开ロ部34F而供给气体。即使在从充气装置18的气体的喷出结束,而气体欲从作为高压室的下部室26侧及上部室38侧进行倒流的情况下,也由于下侧单向阀44及上侧单向阀54分别关闭,从而限制了这种气体的倒流。由此,能够更长时间地保持下部室26及上部室38的内压。而且,能够通过较高压的下部室26而对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2上的乘员32的腰部32W进行约束,且同样地,能够通过较高压的上部室38而对该乘员32的肩部32S进行约束。此外,由于与乘员32的腰部32W相对应的下部室26的气囊厚度被设定为,厚于与该乘员32的肩部32S相对应的上部室38的气囊厚度,因此在通过侧面安全气囊16而对乘员32进行约束吋,能够在与肩部32S相比更早的时刻,产生对腰部32W的约束カ。而且,能够通过较低压的中部室36而对乘员32的胸部32C进行约束。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部室36不仅与乘员32的胸部32C相对应,还与腹部32A相对应。以此方式,根据侧面安全气囊装置30,能够通过在侧面碰撞时向车辆侧部(未图示)与乘员32之间膨胀展开的侧面安全气囊16,而分别以恰当的时刻及恰当的约束カ来对乘员32的上半身的各个部分进行约束。(第四实施方式)如图22至图2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40中,扩散器34被上下延长,作为该扩散器34的主开ロ部的下侧开ロ部34D以贯穿下部室26侧的下侧单向阀44的方式而配置,并且作为该扩散器34的主开ロ部的上侧开ロ部34U以贯穿上部室38侧的上侧单向阀54的方式而配置。位于扩散器34的下侧开ロ部34D的扩散器基布35的后端缘35R,在缝制部SI处与下方基布27的端缘27C被缝制在一起。此外,位于扩散器34的上侧开ロ部34U的扩散器基布35的后端缘35R,在缝制部S9处与上方基布39的端缘39C被缝制在一起。由此,能够使扩散器34的下侧开ロ部34D及上侧开ロ部34U的位置更加稳定。另外,扩散器34的主开ロ部也可以为,贯穿下部室26侧的下侧单向阀44及上部室38侧的上侧单向阀54中的至少一方的结构。即,既可以为作为主开ロ部的下侧开ロ部34D贯穿下部室26侧的下侧单向阀44,而上侧开ロ部34U不贯穿上部室38侧的上侧单向阀54的结构,也可以为下侧开ロ部34D不贯穿下部室26侧的下侧单向阀44,而上侧开ロ部 34U贯穿上部室38侧的上侧单向阀54的结构。以此方式,能够通过对扩散器34的主开ロ部的位置的设定,从而容易地实施气体分配的控制。关于其他的部分,由干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附图中对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作用)本实施方式通过上述方式而构成,下面对其作用进行说明。如图22至图2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40中,由于扩散器34被上下延长,作为该扩散器34的主开ロ部的下侧开ロ部34D以贯穿下部室26侧的下侧单向阀44的方式而配置,并且作为该扩散器34的主开ロ部的上侧开ロ部34U以贯穿上部室38侧的上侧单向阀54的方式而配置,因此,能够将由充气装置18供给的膨胀用的气体更直接地向下部室26及上部室38的双方进行引导。具体而言,膨胀用的气体朝向下部室26侧而沿着箭头标记A方向被引导,且朝向上部室38侧而沿着箭头标记B方向被引导。如此,通过直接地将气体向下部室26及上部室38引导,从而能够使该下部室26及上部室38的双方更加迅速且稳定地膨胀展开。另外,在图22中,对于中部室36,则通过扩散器34的前侧开ロ部34F而供给气体。如图24所示,即使在作为高压室的下部室26的膨胀完成之后,气体欲从下侧开ロ部34D向扩散器34内倒流的情况下,也由于通过下部室26的内压而使该下侧开ロ部34D关闭,所以限制了这种气体的倒流。同样地,即使在作为高压室的上部室38的膨胀完成之后,气体欲从上侧开ロ部34U向扩散器34内倒流的情况下,也由于通过该上部室38的内压而使该上侧开ロ部34U关闭,所以限制了这种气体的倒流。即,下侧开ロ部34D及上侧开ロ部34U分别具有单向阀的功能。另外,即使在气体欲通过扩散器34和下侧隔壁42之间的间隙,而从下部室26侧向中部室36侧流入的情况下,也由于通过下部室26的内压而使下侧隔壁42 (下侧单向阀44)与扩散器34紧贴,所以限制了这种气体的流入。同样地,即使在气体欲通过扩散器34和上侧隔壁52之间的间隙,而从上部室38侧向中部室36侧流入的情况下,也由于通过该上部室38的内压而使上侧隔壁52 (上侧单向阀54)与扩散器34紧贴,所以限制了这种气体的流入。因此,能够在侧面安全气囊16的膨胀展开之后,更长时间地保持下部室26及上部室38的内压。(第五实施方式)
如图25至图2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50中,构成中部室36的中央基布37中的、沿着扩散器34的长度方向的端缘37E,以减少该中央基布37与该扩散器34之间的重叠区域56的方式而被缝制在该扩散器34的侧部上(缝制部S12)。下部室26及上部室38的结构及缝制方法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下侧隔壁42具有以在侧面安全气囊16的非膨胀时朝向下部室26侧凸出的方式而被折入的折入端缘42A。该折入端缘42A为,在对下方基布27进行折叠而形成下部室26时最先进行对折的部位。该折入端缘42A的座椅后方端部42B为了构成下侧单向阀44而被切断,并且在该下侧单向阀44中穿过有扩散器34。即,扩散器34的下侧开ロ部34D被配置 在贯穿了下侧单向阀44的下部室26内。扩散器基布35的前缘35F在与下侧隔壁42的折入端缘42A交叉的位置处,与该折入端缘42A被局部地缝制在一起(缝制部S13)。从下方基布27的上端部27U到缝制部S13的长度被设定为,短于该缝制部S13的座椅后方侧处的从下方基布27的上端部27U到折入端缘42A (座椅后方端部42B)的长度。由此,能够使折入端缘42A的座椅后方端部42B作为下侧单向阀44而发挥功能。另ー方面,上侧隔壁52具有以在侧面安全气囊16的非膨胀时朝向上部室38侧凸出的方式而被折入的折入端缘52A。该折入端缘52A为,在对上方基布39进行折叠而形成上部室38时最先进行对折的部位。该折入端缘52A的座椅后方端部52B为了构成上侧单向阀54而被切断,并且在该上侧单向阀54中穿过有扩散器34。即,扩散器34的上侧开ロ部34U被配置在贯穿了上侧单向阀54的上部室38内。扩散器基布35的前缘35F在与上侧隔壁52的折入端缘52A交叉的位置处,与该折入端缘52A被局部地缝制在一起(缝制部S14)。从上方基布39的下端部39D到缝制部S14的长度被设定为,短于该缝制部S14的座椅后方侧处的从上方基布39的下端部39D到折入端缘52A (座椅后方端部52B)的长度。由此,能够使折入端缘52A的座椅后方端部52B作为上侧单向阀54而发挥功能。另外,扩散器34通过将例如一张扩散器基布35进行对折或卷成筒状,并将其后端缘35R彼此缝制在一起而构成(缝制部S15)。该后端缘35R在与下方基布27重叠的区域内与其端缘27C被缝制在一起(缝制部SI),此外,在与上方基布39重叠的区域内与其端缘39C被缝制在一起(缝制部S9)。中央基布37的下端部37D和下方基布27的上端部27U在缝制部S2处被缝制在一起。该缝制部S2在中央基布37的端缘37E的座椅后方的区域内,将下方基布27的上端部27U和扩散器基布35缝制在一起。此外,中央基布37的上端部37U和上方基布39的下端部39D在缝制部SlO处被缝制在一起。该缝制部SlO在中央基布37的端缘37E的座椅后方的区域内,将上方基布39的下端部39D和扩散器基布35缝制在一起。而且,中央基布37的座椅前方侧的端缘37C彼此在缝制部Sll处被相互地缝制在一起。通过实施这种缝制,从而形成了中部室36。虽然缝制部S1、S11、S9、S15中的缝制能够通过对侧面安全气囊16的边缘部连续地进行缝合而一次性地实施,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分别地实施。此外,虽然在图示的示例中,中部室36通过对ー对中央基布37进行缝制而形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将ー张中央基布37以例如座椅前方侧为中心而向座椅后方侧(车辆后方侦D进行对折,并将端缘37E缝制在扩散器基布35的侧部上,且将上端部37U和上方基布39的下端部39D缝制在一起,并且将下端部37D和下方基布27的上端部27U缝制在一起。如图25至图2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50中,构成中部室36的中央基布37中的、沿着扩散器34的长度方向的端缘37E,以减少该中央基布37与该扩散器34之间的重叠区域56的方式而被缝制在该扩散器34的侧部上。换言之,以中央基布37不会覆盖至扩散器基布35的后端缘35R的方式将其座椅前后方向长度设定为较短,从而使扩散器34露出。而且,在侧面安全气囊16的膨胀展开时,扩散器34也作为ー个膨胀部而发挥功能。因此,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50中,能够减少构成中部室36的中央基布37的面积。由此,能够降低侧面安全气囊16的材料成本,并且能够实现将该侧面安全气囊16进行折叠而成的封装件的更进一歩的小型化及轻量化。
另外,关于侧面安全气囊装置50中的其他部分的结构,由干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附图中对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此外,关于侧面安全气囊16的膨胀展开时的作用,由于也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第六实施方式)如图29、图30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60为,例如被搭载于车辆用座椅12中的座椅靠背14的侧部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并且具备侧面安全气囊16、充气装置18、下侧隔壁62、下侧单向阀64、上侧隔壁72、上侧单向阀74、中部隔壁66。侧面安全气囊16通过对在气囊厚度方向上对置的基布58的边缘部58C进行缝制而构成(缝制部S16),并且以在侧面碰撞时从座椅靠背14的侧部鼓出,并向车辆侧部(未图示)与乘员32之间膨胀展开的方式而构成。基布58例如以座椅后方侧的端缘58E为中心而向座椅前方侧被对折,且在缝制部S16处边缘部58C被缝制在一起。此外,侧面安全气囊16具有,在膨胀展开初期被供给膨胀用的气体的初期膨胀部68、在膨胀展开时成为高压侧且与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2上的乘员32的腰部32W相对应的下部室76、在膨胀展开时成为高压侧且与乘员32的肩部32S相对应的上部室78、和在膨胀展开时与下部室76及上部室78相比为低压且与乘员32的胸部32C相对应的中部室80。充气装置18为,用于向侧面安全气囊16的初期膨胀部68内供给膨胀用的气体的气体产生源,并被构成为例如筒状,且以使气体喷出部18A朝向下部室76侧的状态而被配置在例如初期膨胀部68内的座椅后方端部上。上侧隔壁72被设置在侧面安全气囊16内,并对上部室78和中部室80进行划分,且对该上部室78和初期膨胀部68进行划分。如图31所示,该上侧隔壁72通过将气囊厚度方向两侧的端缘72A分别缝制于在气囊厚度方向上相对置的基布58上,从而被设置在侧面安全气囊16内(缝制部S17)。上侧单向阀74被设置在上侧隔壁72的一部分区域内,且以在侧面安全气囊16的非膨胀时朝向上部室78侧凸出的方式而设置,并且以容许膨胀用的气体从初期膨胀部68侧向上部室78侧流动,而限制气体向与此相反的方向流动的方式而构成。具体而言,如图32、图34所示,上侧单向阀74由上侧隔壁72的后端部72R和侧面安全气囊16的后侧内表面16R而构成,并且被构成为,通过使上侧隔壁72的后端部72R从该后侧内表面16R上离开从而使气体的流道打开,且通过使该后端部72R与后侧内表面16R抵接从而使该气体的流道关闭。在图示的示例中,从气囊内侧观察到的缝制部S16的位置为,侧面安全气囊16的后侧内表面16R。在上侧隔壁72中,后端部72R的松弛度被设定为,大于一般部72B。因此,后端部72R通过从充气装置18向初期膨胀部68被供给的气体的压カ,而向上部室78侧凸出,且使上侧隔壁72的后端部72R从侧面安全气囊16的后侧内表面16R上离开。由此,通过使上侧单向阀74打开,从而容许从初期膨胀部68侧向上部室78侧的沿着箭头标记B方向的气体的流动。另ー方面,如图33、图35所示,在从充气装置18的气体的喷出结束,且气体欲从上部室78侧向初期膨胀部68侧倒流吋,上侧单向阀74欲向初期膨胀部68侧翻转。此时,通过上侧隔壁72的后端部72R紧贴在侧面安全气囊16的后侧内表面16R上,从而能够使上侧单向阀74关闭,进而限制气体的倒流。 接下来,下侧隔壁62被设置在侧面安全气囊16内,并对下部室76和中部室80进行划分,且对下部室76和初期膨胀部68进行划分。该下侧隔壁62通过将气囊厚度方向两侧的端缘62A分别缝制于在气囊厚度方向上相对置的基布58上,从而被设置在侧面安全气囊16内(缝制部S18)。下侧单向阀64被设置在下侧隔壁62的一部分区域、例如充气装置18所处的座椅后方端部上,并以在侧面安全气囊16的非膨胀时朝向下部室76侧凸出的方式而设置,且以容许膨胀用的气体从初期膨胀部68侧向下部室76侧流动,而限制气体向与此相反的方向流动的方式而构成。下侧单向阀64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与上侧单向阀74相同。中部隔壁66以对初期膨胀部68和中部室80进行划分的方式被设置在侧面安全气囊16内,并且其上设置有通气孔66B,所述通气孔66B容许从该初期膨胀部68向中部室80的气体的流入。该中部隔壁66通过将气囊厚度方向两侧的端缘66A分别缝制于在气囊厚度方向上相对置的基布58上,从而被设置在侧面安全气囊16内(缝制部S19)。被设置在中部隔壁66上的通气孔66B的开ロ面积被设定为,小于上侧单向阀74的开ロ面积及下侧单向阀64的开ロ面积。这是为了,在侧面安全气囊16膨胀展开时优先向下部室76及上部室78供给气体。另外,如图29、图30所示,为了使下部室76、上部室78、中部室80及初期膨胀部68的位置和容积合理化,上侧隔壁72及下侧隔壁62在座椅侧面观察时被适当地弯曲形成。该上侧隔壁72及下侧隔壁62的弯曲形状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形状。(作用)本实施方式通过上述的方式而构成,下面对其作用进行说明。如图2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60中,下侧单向阀64被设置在下侧隔壁62的一部分区域内,且上侧单向阀74被设置在上侧隔壁72的一部分区域内,因此与对于各个隔壁而另外设置各自的单向阀的结构相比较,能够降低侧面安全气囊16的缝制中所需的成本,并且能够实现将侧面安全气囊16进行折叠而成的封装件的小型化及轻量化。此外,在图30中,在侧面碰撞时,充气装置18将进行工作从而从该充气装置18喷出的膨胀用的气体将首先被供给至初期膨胀部68。该气体进ー步通过下侧单向阀64而从初期膨胀部68向下部室76内被供给。通过利用该初期膨胀部68内的气体的压カ而使上侧单向阀74打开,从而使初期膨胀部68内的气体通过该上侧单向阀74而沿着箭头标记B方向向上部室78被供给。此夕卜,通过利用初期膨胀部68内的气体的压カ而使下侧单向阀64打开,从而使初期膨胀部68内的气体通过该下侧单向阀64而沿着箭头标记A方向向下部室76被供给。而且,初期膨 胀部68内的气体通过中部隔壁66的通气孔66B而向中部室80被供给。在从充气装置18的气体的喷出结束时,虽然气体欲从下部室76及上部室78向初期膨胀部68倒流,但是由于下侧单向阀64及上侧单向阀74限制了该气体的流动,因此能够将下部室76的内压及上部室78的内压分别保持为高压状态。另ー方面,由于容许从中部室80向初期膨胀部68的气体的倒流,因此能够使该中部室80的内压成为较低压。因此,能够通过该中部室80来对乘员32的胸部32C进行恰当地约束。另外,虽然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扩散器34使用扩散器基布35而构成的结构,但是扩散器34并不限定于布制的构件,也可以为例如金属制的构件。此外,也可以在侧面安全气囊16中的低压室内设置用于进一歩降低约束乘员时的内压的通风孔。(符号说明)10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2 车辆用座椅;16 侧面安全气囊;18 充气装置;20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2 隔壁;24 单向阀;26 下部室(高压室);26A 底部;27 下方基布(构成高压室的基布);27C 位于高压室的边缘部的端缘;27D 位于隔壁的中央部的端缘;28 上部室(低压室);29 上方基布(构成低压室的基布);29C 构成低压室的基布的端缘;30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32 乘员;32C 胸部;32S 肩部;32W 腰部;34 扩散器;34D 下侧开ロ部(主开ロ部);34U 上侧开ロ部(副开ロ部);34F 前侧开ロ部;35 扩散器基布(构成扩散器的基布);
36中部室(低压室);37中央基布(构成中部室的基布);37E沿着扩散器的长度方向的端缘;38上部室(高压室);38A底部;39上方基布(构成高压室的基布);39C位于高压室的边缘部的端缘;
39U位于隔壁的中央部的端缘;40侧面安全气囊装置;42下侧隔壁;44下侧单向阀;50侧面安全气囊装置;52上侧隔壁;54上侧单向阀;56重叠区域;58基布;58C边缘部;60侧面安全气囊装置;62下侧隔壁;64下侧单向阀;66中部隔壁;66B通气孔;68初期膨胀部;72上侧隔壁;74上侧单向阀;76下部室;78上部室;80中部室。
权利要求
1.一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有 侧面安全气囊,其在侧面碰撞时膨胀展开,并具有由各自独立的基布构成的、在膨胀展开时成为高压侧的高压室和与该高压室相比为低压的低压室; 充气装置,其向该侧面安全气囊内供给膨胀用的气体; 隔壁,其由构成所述高压室的基布的一部分而构成,并对所述高压室和所述低压室进行划分; 单向阀,其被设置在该隔壁的一部分区域内,并以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非膨胀时朝向所述高压室侧凸出的方式而设置,其容许所述膨胀用的气体从所述低压室侧向所述高压室侧流动,而限制气体向与此相反的方向流动。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构成所述高压室的基布在成为所述隔壁的中央部的部位处以朝向该高压室侧凸出的方式被对折,并在成为该隔壁的区域的气囊厚度方向两端部处分别向气囊外侧且该高压室侧被折回,且位于该高压室的边缘部的端缘彼此被缝制在一起。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构成所述高压室的基布在该高压室的底部处被对折,并在成为所述隔壁的区域的气囊厚度方向两端部处分别向气囊内侧且该高压室侧被折回,位于所述隔壁的中央部的端缘彼此被缝制在一起,并且位于所述高压室的边缘部的端缘彼此被缝制在一起。
4.如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在膨胀展开状态下的所述侧面安全气囊中, 所述高压室为,与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相对应的下部室, 所述低压室为,与该乘员的胸部及肩部中的至少一方相对应的上部室。
5.如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在膨胀展开状态下的所述侧面安全气囊中, 所述高压室为,与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相对应的下部室及与该乘员的肩部相对应的上部室, 所述低压室为,位于所述上部室与所述下部室之间、且与所述乘员的胸部相对应的中部室。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具备扩散器,所述扩散器在将所述膨胀用的气体主要向所述下部室侧引导的同时,也向所述上部室侧引导, 该扩散器具有朝向所述下部室侧开ロ的主开ロ部、和朝向所述上部室侧开ロ的副开ロ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具备扩散器,所述扩散器在将所述膨胀用的气体主要向所述下部室侧及所述上部室侧引导的同时,也向所述中部室侧引导, 该扩散器具有分别朝向所述下部室侧及所述上部室侧开ロ的主开ロ部、和朝向所述中部室侧开ロ的副开ロ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扩散器的所述主开ロ部以贯穿所述下部室侧的所述单向阀及所述上部室侧的所述单向阀中的至少一方的方式而配置。
9.如权利要求5、权利要求7及权利要求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所述下部室的气囊厚度被设定为,厚于所述上部室的气囊厚度。
10.如权利要求6至权利要求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构成所述扩散器的基布至少在所述低压室的边缘部处,与构成该低压室的基布被缝制在一起而形成为筒状。
11.如权利要求5及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构成所述中部室的基布中的、沿着所述扩散器的长度方向的端缘,以减少该基布与该扩散器之间的重叠区域的方式而被缝制在该扩散器的侧部上。
12.—种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方法,其中, 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具有在膨胀展开时成为高压侧的高压室和与该高压室相比为低压的低压室,该高压室和该低压室由各自独立的基布构成,并且被隔壁划分,该隔壁由构成所述高压室的基布的一部分而构成, 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方法具有在所述隔壁的一部分区域内构成单向阀的エ序,所述单向阀容许所述膨胀用的气体从所述低压室侧向所述高压室侧流动,而限制气体向与此相反的方向流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方法,具有 将构成所述高压室的基布在成为所述隔壁的中央部的部位处以朝向该高压室侧凸出的方式而对折,并将成为该隔壁的区域的气囊厚度方向两端部与构成所述低压室的基布缝制在一起的エ序; 将构成所述高压室的基布在成为所述隔壁的区域的气囊厚度方向两端部处分别向气囊外侧且该高压室侧折回,并在该高压室的边缘部处将构成该高压室的基布的端缘彼此缝制在一起,且在所述低压室的边缘部处将构成该低压室的基布的端缘彼此缝制在一起的エ序。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方法,具有 将构成所述高压室的基布在该高压室的底部处对折,并将该基布中成为所述隔壁的区域的气囊厚度方向两端部与构成所述低压室的基布缝制在一起的エ序; 将构成所述高压室的基布分别从与构成所述低压室的基布之间的缝制位置向气囊内侧且所述高压室侧折回,并以除了成为所述单向阀的所述一部分区域之外的方式,将其端缘彼此缝制在一起的エ序; 在所述高压室的边缘部处,将构成该高压室的基布的端缘彼此缝制在一起,并且在所述低压室的边缘部处,将构成该低压室的基布的端缘彼此缝制在一起的エ序。
15.一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有 侧面安全气囊,其通过对对置的基布的边缘部进行缝制而构成,并在侧面碰撞时膨胀展开,且具有,在膨胀展开初期被供给膨胀用的气体的初期膨胀部、在膨胀展开时成为高压侧且与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相对应的下部室、在膨胀展开时成为高压侧且与所述乘员的肩部相对应的上部室、和在膨胀展开时与所述下部室及所述上部室相比为低压且与所述乘员的胸部相对应的中部室; 充气装置,其向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所述初期膨胀部供给膨胀用的气体; 下侧隔壁,其被设置于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内,并对所述下部室和所述中部室进行划分,且对该下部室和所述初期膨胀部进行划分; 下侧单向阀,其被设置在该下侧隔壁的一部分区域内,且以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非膨胀时朝向所述下部室侧凸出的方式而设置,其容许所述膨胀用的气体从所述初期膨胀部侧向所述下部室侧流动,而限制气体向与此相反的方向流动; 上侧隔壁,其被设置于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内,并对所述上部室和所述中部室进行划分,且对该上部室和所述初期膨胀部进行划分; 上侧单向阀,其被设置在该上侧隔壁的一部分区域内,且以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非膨胀时朝向所述上部室侧凸出的方式而设置,其容许所述膨胀用的气体从所述初期 膨胀部侧向所述上部室侧流动,而限制气体向与此相反的方向流动; 中部隔壁,其以对所述初期膨胀部和所述中部室进行划分的方式被设置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内,并且在其上设置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容许从该初期膨胀部向所述中部室的气体的流入。
全文摘要
一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及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方法,其目的在于,降低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中所需的成本,并实现将侧面安全气囊进行折叠而成的封装件的小型化及轻量化。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有侧面安全气囊(16),其在侧面碰撞时膨胀展开,并具有由各自独立的基布(下方基布(27)、上方基布(29))构成的、在膨胀展开时成为高压侧的下部室(26)(高压室)和与该下部室(26)相比为低压的上部室(28)(低压室);充气装置(18),其向该侧面安全气囊(16)内供给膨胀用的气体;隔壁(22),其由下方基布(27)的一部分而构成,并对下部室(26)和上部室(28)进行划分;单向阀(24),其被设置在该隔壁(22)的一部分区域内,并以在侧面安全气囊(16)的非膨胀时朝向下部室(26)侧凸出的方式而设置,其容许膨胀用的气体从上部室(28)侧向下部室(26)侧流动,而限制气体向与此相反的方向流动。
文档编号B60R21/235GK102695634SQ20098016224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1日
发明者山本一人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