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94034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大体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更具体地,本公开与具有第一椅背框
架和第二椅背框架的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有关,第一椅背框架包括用于支承座椅安全带的 一个端部的肩式安全带固定装置,第二椅背框架设置成基本上与第一椅背框架并行。
背景技术
JP2005-297960A中公开了一种具有左、右椅垫侧框架(即,第一椅背框架和第二 椅背框架)的用于车辆的椅垫框架。JP2005-297960A记载了左、右椅垫侧框架能够分别 适用作为左后侧框架和右后侧框架。因此,下面将以左后侧框架和右后侧框架来说明根据 JP2005-297960A的用于车辆的椅垫框架。左后侧框架和右后侧框架中的每一个均呈一定形 状,该形状通过弯曲板构件的两个端部以便形成两个箱部而获得。此外,在左后侧框架和右 后侧框架中每一个的两个箱部之间形成有凹入部。左后侧框架和右后侧框架中每一个的板 构件的两个端部均在板构件的端部彼此面对的状态下,在形成凹部的位置处连接至框架主 体,以便提高所述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的强度。 JP2005-67331A中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其具有左后侧框架和右后 侧框架(第一椅背框架和第二椅背框架);用于在左后侧框架和右后侧框架的上部处连接 左后侧框架和右后侧框架的上部横构件;以及用于在左后侧框架和右后侧框架的下部处连 接左后侧框架和右后侧框架的下部横构件。左后侧框架和右后侧框架各自均形成为箱形。 上部横构件和下部横构件各自均形成管状。下部横构件在其两个端部分别插入形成在左后 侧框架和右后侧框架处的孔中的状态下通过焊接连接至左后侧框架和右后侧框架,以便确 保在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处的强度。 DE10048128A1中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其具有左后侧框架和右后侧 框架;用于在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的上部处连接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的上部横构件;以及 用于在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的下部处连接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的下部横构件。左后侧框架 和右后侧框架各自均通过将板构件的两个端部弯曲成大致圆筒状而获得。此外,上部横构 件形成管状。下部横构件形成杆状。左后侧框架和右后侧框架设置成使得它们的板表面彼 此面对。另外,多个下部横构件中的每一个的两个端部均分别连接至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 位于后侧处的左后侧框架和右后侧框架的圆筒状部分的周向表面,以便确保在用于车辆的 椅背框架处的强度。 DE102004048351A1中公开了 一种形成为单元的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 DE102004048351A1中公开的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的对应于下部横构件的部分形成基本平 坦的表面形状,以便确保在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处的强度。 —般,在用于支承座椅安全带的一个端部的保护肩带固定装置设置在用于车辆的 椅背框架的上部处的情况下,如果车辆发生碰撞,则因为由乘坐者产生的惯性,座椅安全带 被巨大的拉力向前拉拽,因而对肩式安全带固定装置施加很大的载荷。例如,座椅安全带设 置成从右肩到左腰然后再到右腰横跨乘客的身体。因此,在车辆发生碰撞的情况下,由于上述载荷而在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处产生沿对角线向前的左扭转弯矩。在用作车辆后座椅的 两人用座椅上可能发生类似情况。 在JP2005-297860A中公开的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的后侧框架的构造适用作为中 央后侧框架的情况下,由于两个箱形部分在它们的端部所连接的凹入部处分开,因此当扭 转弯矩作用在中央后侧框架上时,在中央后侧框架处会以凹入部为基准点发生挤压变形。 另一方面,在JP2005-67331A中公开的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的后侧框架的构造适用作为中 央后侧框架的情况下,由于扭转弯矩,因此挤压力作用在弯曲成箱形且布置在车辆的前后 方向上的座椅前部处的板状构件的前壁部分上。因此,由于挤压力作用在前壁部分上,所以 在位于前壁部分的连接部处会发生挤压变形,在此处,板状构件的弯曲形成箱形的两侧端 部的端部重叠并连接。 根据JP2005-297960A和JP2005-67331A中公开的椅背框架,中央后侧框架可形成 为呈弯曲形状,使得凹入部形成在座椅的后部处,从而给坐在两人用座椅上的乘坐者提供 舒适性,此外,简化中央椅背框架的构造。 在具有JP2005-297960A中公开的后侧框架的构造的中央后侧框架的板状构件被 形成为呈弯曲形状使得凹入部形成在座椅后部处的情况下,张力作用在板状构件的在座椅 的后部处形成箱形部的侧端部上。因此,可以精确地实现板状构件的平滑性,这会使得有助 于凹入部与板状构件的两个端部之间的连接。但是,因为板状构件的形成箱形部的侧端部 在加工时受压,因此很可能在板状部分的侧端部的表面上产生不平或褶皱。因此,不能以高 精度实现板状构件的侧端部的平滑性,这可能导致难以将板状构件的端部与凹入部连接。
因为根据JP2005-67331A的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的下部横构件形成管状,所以该 下部横构件可具有对抗扭转弯矩的刚性。然而,下部横构件与后侧框架是以管状构件的外 周表面接触形成在板状构件处的孔的内周表面的方式来连接的,也就是说,下部横构件与 后侧框架是沿线(即,连接线)连接的。因此,在因为扭转弯矩所以张力集中在下部横构件 与后侧框架之间的连接部上的情况下,在连接部处会发生挤压变形。 根据DE10048128A1的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的下部横构件形成杆状。因此, 下部横构件的对抗扭转弯矩的刚性可能低于形成为管状的下部横构件。然而,由于在 DE10048128A1中公开的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上设置有多个下部横构件,因此可分散施加在 其上的载荷。后侧框架与各下部横构件都以如下方式连接即,杆状部的外周表面接触圆 筒状构件的外周表面,换而言之,后侧框架与各下部横构件都是沿线(即,连接线)连接的。 因此,在因为扭转弯矩所以张力集中在下部横构件与后侧框架之间的连接部上的情况下, 连接部可能断裂。此外,根据DE10200404835A1,因为椅背框架形成为单元,因此施加于其上 的载荷会被分散。但是,对应于下部横构件的部分形成基本平坦的表面的形状,因此,在用 于车辆的椅背框架即使是略微变形的情况下,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也可能突然挤压变形。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其能够确保一方面的第一椅背框架和 第二椅背框架与另一方面的横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具有简单构造,并且确保横构件的刚 度,其中,用于支承座椅安全带的一个端部的肩式安全带固定装置连接至第一椅背框架。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用于支承椅背的车辆用椅背包括第一椅背框架,在所述第一椅背框架上设置有用于支承座椅安全带的一个端部的肩式安全带固定装置;第二椅背
框架,其设置成与所述第一椅背框架基本并行;以及横构件,其设置成连接所述第一椅背框
架和所述第二椅背框架,其中,凸出部或凹入部在所述横构件上形成为沿所述横构件的纵
向延伸,第一凹入表面部或第一凸出表面部在所述第一椅背框架上形成为配合连接至所述
横构件的所述凸出部或所述凹入部,并且,第二凹入表面部或第二凸出表面部在所述第二
椅背框架上形成为配合连接至所述横构件的所述凸出部或所述凹入部。 所述横构件包括沿其纵向延伸的凸出部或凹入部。所述第一椅背框架包括配合连
接至所述横构件的凸出部或凹入部的第一凹入表面部或第一凸出表面部。此外,第二椅背
框架包括第二凹入表面部或第二凸出表面部,使得所述第二凹入表面部或第二凸出表面部
配合连接至所述横构件的凸出部或凹入部。因此,一方面的第一椅背框架和第二椅背框架
与另一方面的横构件在第一椅背框架、第二椅背框架以及横构件的表面上彼此接触,因此,
可提高一方面的第一椅背框架和第二椅背框架与另一方面的横构件之间的连接部(连接
表面)处的连接强度。另外,由于横构件形成为使得其横截面形状形成不均匀的,因此可提
高横构件的刚度。所以,即使在车辆发生碰撞并且座椅安全带因而乘坐者产生的惯性而由
巨大的拉力向前拉拽,使得对肩式安全带固定装置施加很大的载荷,并且因为施加于肩式
安全带固定装置的载荷而在所述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处产生扭转弯矩的情况下,仍然可以
避免在一方面的第一椅背框架和第二椅背框架与另一方面的横构件之间的连接部处发生
挤压变形或断裂。此外,还可以避免横构件发生挤压变形。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所述横构件形成为条板形状,使得所述横构件的连接至 所述第一椅背框架的部分的宽度被设定成比所述横构件的连接至所述第二椅背框架的部 分的宽度宽。 因此,呈条板形状的横构件形成为使得该横构件的连接至第一椅背框架的部分的 宽度被设定成宽于该横构件的连接至第二椅背框架的部分的宽度。当车辆发生碰撞时所 产生的扭转弯矩很可能在第一椅背框架与横线构件之间的连接部处变为最大。所以,很可 能在第一椅背框架与横线构件之间的连接部处产生挤压变形或断裂。因此,第一椅背框架 与横线构件之间的连接部需要具有足够的宽度以抵抗最大扭转弯矩。然而,如果横构件形 成为具有足够宽度以抵抗最大扭转弯矩的矩形形状,那么横构件很可能变大。但是,根据横 构件的上述构型,即使在将横构件与第一椅背框架之间的连接部形成为具有足够的宽度以 抵抗最大扭转弯矩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不必要地增大横构件与第二椅背框架之间的连接 部。因此,可减小横构件的尺寸和重量。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所述第一椅背框架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一椅背框架的所述 第一凹入表面部或所述第一凸出表面部的横截面面积被设定成大于所述第二椅背框架的 所述第二凹入表面部或所述第二凸出表面部的横截面面积。 因此,第一椅背框架的第一凹入表面部或第一凸出表面部形成为使得其横截面面 积被形成为大于第二椅背框架的第二凹入表面部或第二凸出表面部的横截面面积。相应 地,横构件也形成为使得其凸出部或凹入部的配合连接至第一椅背框架的第一凹入表面部 或第一凸出表面部的部分的横截面面积被设定成大于所述凸出部或凹入部的配合连接至 第二凹入表面部或第二凸出表面部的部分的横截面面积。 当车辆发生碰撞时产生的扭转弯矩在第一椅背框架与横构件之间的连接部处变为最大。因此,很可能在第一椅背框架与横构件之间的连接部处发生挤压变形或断裂。因 而,横构件的凸出部或凹入部的配合连接至第一椅背框架的第一凹入表面部或第一凸出表 面部的部分需要具有足够的尺寸以抵抗最大扭转弯矩。然而,如果横构件的凸出部或凹入 部的配合连接至第二椅背框架的第二凹入表面部或第二凸出表面部的部分也形成为具有 与横构件的凸出部或凹入部的配合连接至第一椅背框架的第一凹入表面部或第一凸出表 面部的部分相同的尺寸,那么就有可能增大横构件的尺寸。但是,根据具有上述构型的横构 件,即使横构件的凸出部或凹入部的配合连接至第一椅背框架的第一凹入表面部或第一凸 出表面部的部分被形成为具有足够的尺寸以抵抗最大扭转弯矩,也不必增大横构件的凸出 部或凹入部的配合连接至第二椅背框架的第二凹入表面部或第二凸出表面部的部分。因此 可以减小横构件的尺寸和重量。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所述第一椅背框架包括闭合截面部分和开口截面部 分。所述第一凹入表面部或所述第一凸出表面部形成在所述开口截面部分处。
因此,第一椅背框架包括闭合截面部分和开口截面部分,使得第一椅背框架的第 一凹入表面部或第一凸出表面部形成在连接横构件的开口截面部分处。因而,具有上述构 型的第一椅背框架在闭合截面部分处确保了刚度,并且,第一椅背框架的重量因为开口截 面部分而减轻。此外,第一椅背框架在开口截面部分处的刚度通过横构件而得以加强。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所述第二椅背框架包括分别定位在所述椅背的左侧部 和右侧部处的一对侧框架。所述第一椅背框架包括设置在所述一对侧框架之间的中央框 架。所述横构件设置成连接所述一对侧框架和所述中央框架。 因此,根据本公开的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可适用于例如用于后座椅或者用于任意 期望数目的乘坐者的任意座椅。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所述第一椅背框架形成为中空有角支柱的形状。此外, 所述第一椅背框架包括形成所述第一椅背框架的一个侧表面的第一侧板部;第一壁部和 第二壁部,所述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是通过弯曲所述第一侧板部的端部以便在座椅的后侧 形成凹部的方式形成的,并形成为分别定位在所述座椅的后侧和前侧;第二侧板部,所述第 二侧板部是通过将所述第一壁部的侧端部朝所述座椅的后侧弯曲成基本平行于所述第一 侧板部的方式得到的;以及第三侧板部,所述第三侧板部是通过将所述第二壁部的侧端部 朝所述座椅的前侧弯曲成基本平行于所述第一侧板部的方式得到的,所述第三侧板部搭接 在所述第二侧板部上从而彼此接触。此外,所述第二侧板部与所述第三侧板部在位于所述 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二侧板部之间的弯曲部附近的搭接部分处相连接。 在第二侧板部与第三侧板部之间的连接部定位在第二壁部与第三侧板部之间的 弯曲部附近的情况下,需要增大第二侧板部的从第一壁部与第二侧板部之间的弯曲部开始 的长度。在这种情况下,当弯曲以形成第二侧板部时可能会在第二侧板部的侧端部附近产 生过大的挤压。因此,可能难以避免在第二侧板部的侧端部附近出现不平坦或褶皱。因此, 在本公开中,第二侧板部与第三侧板部之间的连接部定位在位于第一壁部与第二侧板部之 间的弯曲部附近。因此,可以避免在第二侧板部的侧端部附近出现不平坦或褶皱。此外,在 车辆发生碰撞,并且座椅安全带因为乘坐者的惯性而由巨大的拉力向前拉拽的情况下,对 设置在第一椅背框架上的肩式安全带固定装置施加很大的载荷,这可能最终因为施加于肩 式安全带固定装置的载荷而在椅背框架处产生扭转弯矩。因而,挤压力作用在定位于座椅
7前侧的第一壁部上。但是,根据本公开,由于第二侧板部与第三侧板部之间的连接部定位在 第一壁部附近,因此作用在该连接部上的弯矩小于作用在第一壁部上的力矩。所以,可以避 免在该弯曲部处发生挤压变形。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在所述第二侧板部的位于所述第一椅背框架的曲率增 大的部分处的侧端部处形成凹入部。 —般,在将第一壁部的一个侧部朝座椅后侧弯曲以形成第二侧板部的情况下,很 可能在第二侧板部的侧端部附近产生挤压,进而导致在第二侧板部的位于第一椅背框架的 曲率增大的部分处的侧端部附近的产生不平坦或褶皱。但是,根据本公开,由于在第二侧板 部的位于第一椅背框架的曲率增大的部分处的侧端部处形成了凹入部,因此可以减小在第 二侧板部附近产生的挤压,这可最终避免在第二侧板部上出现不平坦或褶皱。因而,第二侧 板的表面能够以高精度形成。此外,可以容易并可靠地将第二侧板与第三侧板彼此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再一个方面,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二侧板部之间的弯曲部形成为 使得所述弯曲部处的曲率半径被设定成大于所述第一椅背框架处的其它弯曲部的曲率半 径。 因此,可进一步避免出现在第二侧板部的侧端部附近所产生的不平坦或褶皱。相 应地,由于以高精度形成第二侧板的表面,因此可以更容易并可靠地将第二侧板部与第三 侧板部彼此连接。


从以下参考附图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前述以及其它特点和特征将变得显而易 见,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图2是从后面所见的不包括下部横构件的用于车辆的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图3A是示出用于车辆的座椅框架的中央后侧框架及周围部件的侧视图; 图3B是由图3A中的圆圈指示的部分IIIB的放大详图; 图4A是示出用于车辆的座椅框架的右后侧框架及周围部件的侧视图; 图4B是由图4A中的圆圈指示的部分IVB的放大详图; 图5A是示出用于车辆的座椅框架的左后侧框架及周围部件的侧视图; 图5B是由图5A中的圆圈指示的部分VB的放大详图; 图6A是用于车辆的座椅框架的中央后侧框架的立体图; 图6B是由图6A中的圆圈指示的部分VIB的局部放大图; 图6C是由图6A中的圆圈指示的部分VIC的局部放大图; 图7A是示出中央椅背框架的侧视图; 图7B是沿图7A中的线VIIB-VIIB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7C是沿图7A中的线VIIC-VIIC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8A是用于说明中央椅背框架的形成的立体图; 图8B是由图8A中的圆圈指示的部分VIIB的局部放大图; 图8C是沿E方向所见的中央椅背框架的端部视图; 图9A是用于说明中央椅背框架的形成的立体8
图9B是由图9A中的圆圈指示的部分IXB的局部放大图; 图9C是沿F方向所见的中央椅背框架的端部视图; 图10A是用于说明中央椅背框架的形成的立体图; 图10B是由图10A中的圆圈指示的部分XB的局部放大图; 图10C是沿G方向所见的中央椅背框架的端部视图; 图11A是用于说明中央椅背框架的形成的立体图; 图IIB是由图IIA中的圆圈指示的部分XIB的局部放大图; 图IIC是沿H方向所见的中央椅背框架的端部视图; 图12是图1中所示的用于车辆的座椅框架的倾斜设备的分解立体图; 图13A是图12中所示的倾斜设备的组装图; 图13B是沿图13A中的线XIIIB-XIIIB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14A是手动式倾斜设备的侧视图; 图14B是沿图14A中的线XIVB-XIVB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14C是动力式倾斜设备的侧视图;以及 图14D是沿图14C中的线XIVD-XIVD截取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根据附图描述具有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以下将称为椅背框架)的用于车 辆的座椅框架(以下将称为座椅框架)的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上(向上)"、"下 (向下)"、"右"和"左"对应于以坐在用于车辆的座椅(以下将称为座椅)上的乘坐者为 参照物的方向。如图1所示,座椅框架包括用于支承椅垫90的椅垫框架10 ;用于支承椅 背91的椅背框架20 ;倾斜装置,该倾斜装置用于相对于椅垫90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椅背 91并调节椅背91的旋转角度;以及设置在椅背框架20的上端部处的肩式安全带固定装置 27。肩式安全带固定装置27包括连结部27a和安全带引导部27b。 左侧椅背框架21 (第二椅背框架)和右侧椅背框架22 (第二椅背框架)分别设置 在椅背框架20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左侧椅背框架21和右侧椅背框架22中的每一个均 形成为使得其横截面形状形成大致括弧形并弯曲以在座椅后部处形成凹部。此外,在椅背 框架20的大致中间部分处设置有中央椅背框架23(第一椅背框架)。中央椅背框架23形 成为四边形中空支柱形状并弯曲从而在座椅的后侧形成凹部。左侧椅背框架21的上端部 和右侧椅背框架22的上端部通过上部横构件24连接。中央椅背框架23的上端部通过连 结部27a连接至上部横构件24的中部。连结部27a还保护肩式安全带部分51a。用于引导 肩式安全带部分51a的抽出和巻入的安全带引导部27b设置在连结部27a的上部处。左侧 椅背框架21的下端部、中央椅背框架23的下端部以及右侧椅背框架21的下端部通过下部 横构件25(S卩,横构件)连接。 在椅垫框架10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处分别设置左椅垫框架11和右椅垫框架 12。此外,在椅垫框架10的大致中间部分处设置有椅垫中央框架13。在椅垫中央框架13 的上部处设置有由厚板材制成的托架。倾斜装置30设置在右侧椅背框架22处,使得倾斜 装置30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椅垫框架10和椅背框架20。倾斜装置30通过连接轴18连接 至设置在位于中央椅背框架23与托架14之间的部分处的倾斜装置17。
9
在椅背框架20上设有牵引器50,从而通过牵引器50巻入包括肩式安全带部分 51a和腰式安全带部分51b在内的座椅安全带的一个端部。座椅安全带51的另一个端部固 定在固定板15上,该固定板15附连于椅垫中央框架13。座椅安全带51插入舌状板52中, 使得座椅安全带51与舌状板52在座椅安全带51的大致中间部分处接合。舌状板52以可 拆卸的方式连接至带扣16,带扣16附连至左椅垫框架11。另外,座椅安全带51从牵引器 50到舌状板52的部分称为肩式安全带部分51a。另一方面,座椅安全带51从舌状板52到 固定板15的部分称为腰式安全带部分51b。 下面将参照图1至图5给出对左侧椅背框架21和右侧椅背框架22、中央椅背框架 23以及下部横构件25的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横截面形成为大致括弧形的左侧椅 背框架21布置成使得其开口部分朝右敞开。此外,左侧椅背框架21弯成具有弯曲形状,使 得在座椅的后部处形成凹部。类似地,横截面形成大致括弧形的右侧椅背框架22布置成使 得其开口部分朝左敞开。此外,右侧椅背框架22弯成具有弯曲形状,使得在座椅的后部处 形成凹部。椅背框架20弯曲成在座椅的后部处具有凹部以适当地支承乘坐者的后背。
中央椅背框架23包括位于其上部的闭合截面部分23A和位于其下部的开口截面 部分23B。更具体地,板状构件形成为四边形中空支柱的形状并弯曲成在座椅的后部处具有 凹部,从而在板状构件(即,中央椅背部23)的上部处形成闭合截面部分23A。此外,板状 构件弯曲使其横截面形成大致括弧形状,从而以板状构件的开口部分向左敞开的方式来布 置板状构件(即,中央椅背部23),由此在中央椅背部23的下部处形成开口截面部分23B。 根据具有上述构型的中央椅背部23,中央椅背部23因为闭合截面部分23A而确保了刚度。 另一方面,中央椅背部23的重量因为开口截面部分23B而得以减轻。此外可有助于倾斜装 置17与中央椅背部23之间的连接。 下部横构件25由条板状构件制成。此外,下部横构件25包括凸出部25a以沿车 辆的前后方向向前凸出并沿下部横构件25的纵向延伸。在左侧椅背框架21的后部处形成 有左凹入表面部21a(第二凹入表面部)。形成在下部横构件25处的凸出部25a的左端部 分(以下称为左端凸出部25aa)装配至左凹入表面部21a中并与左凹入表面部21a相连接。 类似地,在右侧椅背框架22的后部处形成有右凹入表面部22a(第二凹入表面部)。凸出 部25a的右端部分(以下称为右端凸出部25ab)装配至右凹入表面部22a中并与右凹入表 面部22a相连接。在中央椅背框架23的开口截面表面部分23B的后部处形成有中央凹入 表面部23a(第一凹入表面部)。凸出部25a的大致中间部分(以下称为中间凸出部25ac) 装配至中央凹入表面部23a中并与中央凹入表面部23a相连接。因此,通过下部横构件25 加强了中央椅背框架23的开口截面部分23B,从而确保了椅背框架20的刚度。
如图3至图5所示,下部横构件25形成为使得将位于连接至中央椅背框架23的中 间凸出部25ac处的宽度wc形成为最宽,将位于连接至右侧椅背框架22的右端凸出部25ab 处的宽度wb形成为比宽度wc窄,而将位于连接至左侧椅背框架21的左端凸出部25aa处 的宽度wa形成为最窄。换而言之,下部横构件25形成为使得其宽度从中间凸出部25ac到 右端凸出部25ab以及从中间凸出部25ac到左端凸出部25aa线性减小,换言之,从宽度wc 线性减小到wb,从宽度wc线性减小到wa。 当与右侧椅背框架22的右凹入表面部22a以及左侧椅背框架21的左凹入表面部 21a相比时,中央椅背框架23的凹入表面部23a的横截面的尺寸(面积)形成为最大。右侧椅背框架22的右凹入表面部22a的横截面的尺寸(面积)设定成比中央椅背框架23的 凹入表面部23a的小,但比左侧椅背框架21的左凹入表面部21a的大。左侧椅背框架21 的左凹入表面部21a的横截面的尺寸(面积)形成为最小。下部横构件25的凸出部25a 形成为使得中间凸出部25ac的横截面的尺寸(面积)被形成为最大,以对应于中央凹入表 面部23a的横截面的尺寸(面积),右端凸出部25ab的尺寸(面积)形成为比中间凸出部 25ac的小但比左端凸出部25aa的大,以对应于右凹入表面部22a的尺寸(面积),而左端 凸出部25aa的尺寸(面积)形成为最小以对应于左凹入表面部21a的尺寸(面积)。
如通过图3B中的部分IIIB的详图中的斜线所示,中央椅背框架23和下部横构件 通过焊接等方式, 一方面在中央凹入表面部23a的底部及周围部分处彼此连接,另一方面 在中间凸出部25ac的顶部及周围部分处彼此连接,并且通过焊接等方式在位于中央凹入 表面部23a附近的平表面部23b以及位于中间凸出部25ac附近的平表面部25fc处彼此连 接。如通过图4B中的部分IVB的详图中的斜线所示,右侧椅背框架22与下部横构件25通 过焊接等方式,一方面在右凹入表面部22a的底部及周围部分处彼此连接,另一方面在右 端凸出部25ab的顶部及周围部分处彼此连接,并且通过焊接等方式在位于右凹入表面部 22a附近的平表面部22b以及位于右端凸出部25ab附近的平表面部25fb处彼此连接。如 通过图5B中的部分VB的详图中的斜线所示,左侧椅背框架21与下部横构件25通过焊接 等方式,一方面在左凹入表面部21a的底部及周围部分处彼此连接,另一方面在左端凸出 部25aa的顶部及周围部分处彼此连接,并且通过焊接等方式在位于左凹入表面部21a附近 的平表面部21b以及位于左端凸出部25aa附近的平表面部25fa处彼此连接。另外,可在 下部横构件25上设置螺钉孔,并可在左侧椅背框架21、右侧椅背框架22以及中央椅背框架 23上设置螺钉,从而代替焊接,将左侧椅背框架21、右侧椅背框架22以及中央椅背框架23 与下部横构件25相连接。 相应地,由于凸出部25a形成在下部横构件25处,下部横构件25的横截面形成为 具有不均匀的形状(凸出和凹入),所以可提高下部横构件25的刚度。此外,一方面的左侧 椅背框架21和右侧椅背框架22与另一方面的下部横构件25以如下方式彼此连接S卩,左 凹入表面部21a和右凹入表面部22a分别接触左端凸出部25aa和右端凸出部25ab(即,表 面连接)。类似地,中央椅背框架23与下部横构件25以中央凹入表面部23a接触中间凸出 部25ac(S卩,表面连接)的方式彼此连接。因此,可加强如下连接部处的连接强度S卩,一方 面的左侧椅背框架21和右侧椅背框架22与另一方面的下部横构件25之间的连接部,以及 中央椅背框架23与下部横构件25之间的连接部。 在车辆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因为乘坐者的惯性,座椅安全带51由巨大的拉力向前 拉拽。因而,对设置在中央椅背框架23处的肩式安全带固定装置27施加很大的载荷,由此 因为这种载荷而在椅背框架20处产生扭转弯矩。但是,如上所述,由于加强了下部横构件 25的刚度,所以可以避免在下部横构件25处发生挤压变形。此外,由于一方面的中央椅背 框架23、左侧椅背框架21以及右侧椅背框架22与另一方面的下部横构件25之间的连接强 度提高,因此可以避免在各个连接部处发生挤压变形或断裂。 当车辆发生碰撞时产生的扭转弯矩倾向于在下部横构件25与中央椅背框架23之 间的连接部处变为最大。因此,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很可能在下部横构件25与中央椅背框 架23之间的连接部处发生挤压变形或断裂。所以,下部横构件25与中央椅背框架23之间的连接部需要形成为具有足够的宽度以抵抗最大扭转弯矩。然而,如果下部横构件25形成 为矩形形状以具有足够的宽度来抵抗最大扭转弯矩,那么下部横构件25很可能变大。但 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下部横构件25,在中央椅背框架23与下部横构件25之间的连接部 处的宽度wc形成为比左侧椅背框架21与下部横构件25之间的连接部处的宽度wa、以及 右侧椅背框架22与下部横构件25之间的连接部处的宽度wb宽。此外,下部横构件25形 成为其宽度从中央椅背框架23与下部横构件25之间的连接部朝向一方面的左侧椅背框架 21和右侧椅背框架22与另一方面的下部横构件25之间的连接部线性减小。因此,该下部 横构件25确保了对扭转弯矩的足够的耐受性,因为中央椅背部23与下部横构件25之间的 连接部形成为具有足够的宽度来抵抗最大扭转弯矩,而一方面的下部横构件与另一方面的 左侧椅背框架21和右侧椅背框架22之间的连接部的宽度未被不必要地增大。因此,可减 小下部横构件25的尺寸和重量。 而且通常,装配到中央椅背框架23的中央凹入表面部23a中的中间凸出部25ac 需要形成为具有足够的尺寸以抵抗最大弯矩。然而,如果分别装配到左侧椅背框架21和右 侧椅背框架22的左凹入表面部21a和右凹入表面部22a中的下部横构件25的左凸出部 25aa和右凸出部25ab形成为具有与中间凸出部25ac相同的尺寸,那么下部横构件25的尺 寸就会增大。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下部横构件25,中间凸出部25ac的横截面形成为大 于相应的左侧椅背框架21和右侧椅背框架22的左凹入表面部21a和右凹入表面部22a的 横截面。因此,S卩使将中间凸出部25ac的横截面形成为具有足够的尺寸以抵抗最大扭转弯 矩,也不需要不必要地增大左凹入表面部21a和右凹入表面部22a的尺寸。因此,可减小下 部横构件25的尺寸和重量。 下面将参照图6至图8详述中央椅背框架23的闭合截面部分23A。如图6所示, 中央椅背框架23的闭合截面部分23A是通过以下方式获得的采用轧制成形或压制成形的 方式弯曲板状构件,使得板状构件形成四边形中空支柱形状,并且使其弯曲以在座椅的后 部处形成凹部。闭合截面部分23A的形成其右侧表面的部分称为第一侧板部23c。闭合截 面部分23A的形成座椅前表面的部分称为第一壁部23d。闭合截面部分23A的形成座椅后 表面的部分称为第二壁部23e。闭合截面部分23A的左侧表面的形成从第一壁部23d连续 延伸的表面的部分称为第二侧板部23f 。此外,闭合截面部分23A的左侧表面的形成从第二 壁部23e连续延伸的表面的部分称为第三侧板部23g。 如图7所示,中央椅背框架23的闭合截面部分23A的下部构造出第一线性部 23AL。第一线性部23AL包括位于座椅前侧的第一壁部23d的一部分和位于座椅后侧的第二 壁部23e的一部分,它们的侧视图形成大致线性形状。闭合截面部分23A的中间部分构造 出弯曲部23AM,其包括第一壁部23d的侧视图为非常弯曲的部分以及第二壁部23e的侧视 图为略微弯曲的部分。闭合截面部分23A的上部构造出第二线性部23AN,其包括第一壁部 23d和第二壁部23e的侧视图形成大致线性形状的部分。中央椅背框架23的闭合截面部分 23A形成为使得其横截面形状的面积在第一线性部23AL的底部处最大并从弯曲部23AM朝 向第二线性部23AN逐渐减小,使得闭合截面部分23A的横截面形状在第二线性部23AN的 上部处变成最小。 下面将描述中央椅背框架23的闭合截面部分23A的成形过程。首先,将板状构件 压制成具有一形状,由此形状能够形成中央椅背框架23的闭合截面部分23A。如图8A所示,在中央椅背框架23的曲率增大的部分处,即,在与第二侧板部23f的位于弯曲部23AM处的 部分相对应的侧端部处,形成呈弧形的凹入部23h。通常,当将第一壁部23d的在座椅后侧 形成凹部的一个侧端部朝向座椅后侧弯曲以形成第二侧板部23f时,在第二侧板部23f的 位于弯曲部23AM处的侧端部附近的很可能产生挤压,这可能导致在该处产生不平坦或褶 皱。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在第二侧板部23f的位于弯曲部23AM处的侧端部处形成 呈弧形的凹入部23h,所以可减少在第二侧板部23f的侧端部附近产生的挤压,因此,可避 免在第二侧板部23f处产生不平坦或褶皱。因而,能够以高精度形成第二侧板部23f的表 面。 如图8A所示,将构造出右侧表面的第一侧板部23c的两个端部弯曲从而在座椅 的后侧形成凹部,由此形成位于座椅前侧的第一壁部23d和位于座椅后侧的第二壁部23e。 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第二侧板部23f的侧端部的在上下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定位成彼 此靠近。但是,在第二侧板部23f的侧端部附近产生的挤压可因呈弧形的凹入部23h而减 小。另外,如图9A所示,将第一壁部23d的一个侧端部朝座椅后侧弯曲,从而形成第二侧板 部23f 。进一步弯曲第二侧板部23f直至第二侧板部23f变为基本平行于第一侧板部23c 为止,并且将第二壁部23e的一个侧端部朝座椅前侧弯曲以形成第三侧板部23g,如图10A 所示。在这种情况下,第二侧板部23f的位于弯曲部23AM处的侧端部的两个端部被定位成 进一步彼此靠近。但是,在第二侧板部23f的侧端部附近产生的挤压可因呈弧形的凹入部 23h而减小。因此,可避免在第二侧板部23f的位于弯曲部23AM处的侧端部附近产生不平 坦或褶皱。因而,可以高精度形成第二侧板部23f的表面。 在形成第二侧板部23f的情况下,在第一壁部23d与第二侧板部23f之间的弯曲 部23df处形成的曲率半径Rdf设定成大于在第一侧板部23c与第一壁部23d之间的弯曲部 23cd处形成的曲率半径Rcd、在形成于第一侧板部23c与第二壁部23e之间的弯曲部23ce 处形成的曲率半径Rce、以及在第二壁部23e与第三侧板部23g之间的弯曲部23eg处形成 的曲率半径Reg (见沿图11A中的H方向所见的图)。通过将弯曲部23df处的曲率半径Rdf 形成得大,可避免在第二侧板部23f的侧端部附近产生过度挤压。因此,可避免在第二侧板 部23f的位于弯曲部23AM处的侧端部附近产生不平坦或褶皱。因而,能够以更高的精度形 成第二侧板部23f的表面。 如图11A所示,进一步弯曲第三侧板部23g直至第三侧板部23g变为基本平行于 第一侧板部23c为止,使得第三侧板部23g以接触第二侧板部23f的方式搭接在第二侧板 部23f上。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提高了第二侧板部23f的表面成形精度,所以第二侧板部 23f与第三侧板部23g之间的搭接部分易于正确连接。此外,由于第二侧板部23f和第三侧 板部23g彼此紧密接触,所以第二侧板部23f和第三侧板部23g可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连 接,这样可使得縮短形成中央椅背框架23的工时。 第二侧板部23f与第三侧板部23g之间的连接部23fg设定成使得该连接部23fg 与在第一壁部23d与第二侧板部23f之间的弯曲部23df处形成的曲率半径的中心点之间 的距离变得尽可能的小。换而言之,连接部23fg定位在中央椅背框架23的位于座椅左前 侧的拐角部附近。在第二侧板部23f与第三侧板部23g之间的连接部23fg定位在中央椅 背框架23的位于座椅左后侧的拐角部附近的情况下,需要增大第二侧板部23f离开弯曲部 23df的长度。在这种情况下,因第二侧板部23f的弯曲而很可能在第二侧板部23f的侧端
13部附近产生进一步过大的挤压,可能难以避免在第二侧板部23f的位于弯曲部23AM处的侧 端部附近产生不平坦或褶皱。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侧板部23f与第三侧板部23g之 间的连接部23fg定位在中央椅背框架23的位于座椅左前侧的拐角部附近,在第二侧板部 23f的位于弯曲部23AM处的侧端部附近产生不平坦或褶皱会变得能够避免。换而言之,第 二侧板部23f与第三侧板部23g之间的连接部23fg的位置设定于避免不平坦和褶皱产生 的限制位置,并设定于第二侧板部23f的表面与第三侧板部23g的表面彼此接触的位置。此 外,如上所述,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座椅安全带51因为乘坐者的惯性而由巨大的拉力向前 拉拽,因而对设置在中央椅背框架23处的肩式安全带固定装置27施加巨大的载荷。施加于 肩式安全带固定装置27的巨大载荷导致在椅背框架20上产生扭转弯矩。在这种情况下, 挤压力作用在中央椅背框架23的位于座椅前侧的第一壁部23d上。然而,由于第二侧板部 23f与第三侧板部23g之间的连接部23fg位于离开第一壁部23d距离d的位置处,因此比 作用在第一壁部23d上的力矩小的力矩作用在连接部23fg上。因此,在连接部23fg处发 生挤压变形可以是能够避免的。 下面将参照图9和图10详细描述倾斜设备。倾斜装置30形成为圆盘状。更具体 地,倾斜装置30包括下板31、上板33以及保持件34。下板31通过焊接附连至右椅垫框架 12。上板33通过焊接附连至右侧椅背框架22。保持件34覆盖上板31和下板33的外周 表面。在下板31上通过半切的方式形成凹入部,使得下板31设置成朝向上板33开口。上 板33装配到下板31的凹入部中并允许下板31的凹入部的内周表面与上板33的外周表面 以可滑动的方式彼此接触。下板31与上板33之间的可滑动接触表面在下板31和上板33 旋转的情况下用作轴和支承。在上板33上通过半切的方式形成凹入部,使得上板33设置 成朝向下板31开口。沿上板33的凹入部的整个内圆周部形成有与倾斜锁定机构相啮合的 齿轮32。在上板33的与形成凹入部的表面相反的端面上形成有呈圆盘形状的阶梯部33a。 止动板35装配到阶梯部33a上。此外,在上板33的端面上形成有多个柱状凸出部33b (在 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凸出部33b)。凸出部33b装配到右侧椅背框架22中。凸出部33b形 成以上板33的轴孔33c为中心从而具有预定的直径的成形分度圆。此外,凸出部33b设置 在阶梯部33a的端面上,并且相邻的凸出部33b之间形成固定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0 度)。凸出部33b装配到上板孔33d中,上板孔33d在右侧椅背框架22处形成为椭圆形。
倾斜装置30的附连机构包括止动板35,用于控制椅背框架20的倾斜角度;螺旋 弹簧36,用于朝座椅前侧偏置椅背框架20 ;弹簧座37,螺旋弹簧36的一个端部接合在该弹 簧座37上;以及钩38,螺旋弹簧36的另一个端部接合在钩38上并且止动板35与钩38相 接触。止动板35形成为环形板的形状。更具体地,在止动板35的内周表面上形成有凸出 部35a以用作为制动装置。此外,两个凸出部35ba和35bb形成在止动板35的周向下部处 并形成预定的角度。而且,凸出部35ba和35bb形成为能够与钩38接触。当凸出部35ba 接触钩38时,椅背框架20倾斜至座椅的最后方位置。另一方面,当凸出部35bb接触钩38 时,椅背框架20倾斜至座椅的最前方位置。止动板35装配到阶梯部33a上,从而不相对于 彼此旋转,阶梯部33a形成在上板33的端面处,从而具有与止动板35的内周形状相对应的 形状。另外,在将止动板35装配到上板33上的状态下将上板33附连至右侧椅背框架22。
弹簧座37形成为半圆筒形状。更具体地,弹簧座37包括凸出部37a和接合部37b, 凸出部37a用作为制动装置,而接合部37b用于在弹簧座37的外周表面的端部处与螺旋弹簧36的一个端部接合。在凸出部37a装配在形成于上板33的从右侧椅背框架22的相应 的上板孔33d凸出的相邻凸出部33b之间的空隙中的状态下,通过焊接等方式将弹簧座37 固定在右侧椅背框架22上。通过形成凸出部从而相对于弹簧座37的外周表面形成间隙的 方式来获得接合部37b。螺旋弹簧36的内端部配合到形成于弹簧座37的外周表面与接合 部37b之间的间隙中,由此使螺旋弹簧36与弹簧座37接合。 钩38包括附连部38a,其形成为矩形板的形状且附连至右椅垫框架12 ;接触部 38b,其从附连部38a的一个端部延伸,从而能够与止动板35接触;以及接合部38c,其形成 为以大致L形从接触部38b凸出,使得螺旋弹簧36的另一个端部与接合部38c接合。附连 部38a设置在钩38的一个位置处以便定位在附连至右椅垫框架12的倾斜装置30的下部 附近,使得接触部38b能够仅与止动板35的凸出部35ba和35bb接触,并使得接触部38b 与接合部38c不干涉其它部件。另外,在右侧椅背框架22的下端部处设置有切口,使得右 侧椅背框架22不与钩38的接触部38b相干涉。接合部38c分为两个并在它们之间形成间 隙。螺旋弹簧36的外端部装配到接合部38c的间隙中并接合在接合部38c的间隙内。
相应地,装配止动板35的倾斜装置30布置在右椅垫框架12与右侧椅背框架22 之间。螺旋弹簧36和弹簧座37相对于右侧椅背框架22布置在左侧。固定操作杆39的铰 轴39a经由形成在右椅垫框架12上的轴道12h和形成在上板33上的轴道33c,穿过并插入 形成在右侧椅背框架22上的轴孔中。另一方面,与倾斜装置30构造相似的倾斜装置17附 连在中央椅背框架23上。倾斜装置30的铰轴39a经由连接轴18连接至倾斜装置17的铰 轴。当操作杆39向上旋转时,解除了倾斜装置30和倾斜装置17的倾斜锁定机构的锁定状 态,从而允许椅背91能够向前和向后倾斜。 —般,已知的椅背框架20不包括用于相对于倾斜装置在外侧接合螺旋弹簧的 端部的钩。因此,倾斜装置等很可能变大,这可能导致座椅的尺寸和重量增加(见例如, JP2008-54712)。另一方面,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钩38的与螺旋弹簧36的端部相接合的接 合部38c相对于倾斜装置30的外周部分布置在内侧。因此,可减小倾斜装置30等的尺寸。 相应地,可减小座椅的尺寸和重量。 以上描述了将手动式倾斜设备适用作为倾斜设备的例子。在不对座椅的构造进行 大的改动而基于手动式倾斜设备制造的动力式倾斜设备的情况下,可降低制造成本。因此, 如果用在倾斜设备上的每个部件都形成为通用于手动式倾斜设备和动力式倾斜设备的话, 会是有利的。然而,通常,在动力式倾斜装置内所设置的上环的外齿轮相对于齿板的内齿轮 偏心运动。因此,动力式倾斜设备的上板的凸出部的成形分度圆需要形成为大于手动式倾 斜设备的上板33的凸出部33b的成形分度圆。 —般,上板孔在右椅背框架上形成为对应于动力式倾斜设备的成形分度圆或手 动式倾斜设备的成形分度圆。因此,在将用于手动式倾斜设备的部件适用于动力式倾 斜设备的情况下,需要重新形成右侧椅背框架22,这会导致制造成本的增加(见例如, JP1009976A)。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椅背框架20,呈椭圆形的多个上板孔33d(在本 实施方式中为六个上板孔33d)以轴孔33c为中心呈放射状的方式形成在右侧椅背框架22 上。因此,如图14A所示,呈椭圆形的各上板孔33d的径向内部形成为沿手动式倾斜设备的 凸出部33b的成形分度圆对应。此外,如图14B所示,呈椭圆形的各上板孔33d的径向外部 形成为沿动力式倾斜设备的凸出部33bp的成形分度圆对应。因此,适用于动力式倾斜设备的上板33p的凸出部33bp可装配到相应的上板孔33d中而无需重新形成右侧椅背框架22。
因此,该右侧椅背框架22既能够适用于手动式倾斜设备又能够适用于动力式倾 斜设备而无需重新形成右侧椅背框架22,这可降低制造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右侧椅背框架 22和手动式倾斜设备的上板33在连接手动式倾斜设备的上板孔33d的部分pm(连接部) 处连接。另一方面,在将动力式倾斜设备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椅背框架20的情况下,右侧 椅背框架22和上板33p在相对于上板孔33d位于径向外侧的部分pp(连接部)处连接。右 侧椅背框架22在部分pm处通过激光焊接或电弧焊接连接至手动式倾斜设备的上板33。类 似地,右侧椅背框架22通过激光焊接或电弧焊接连接至动力式倾斜设备上板33p。因此,可 确保上板33与右侧椅背框架22之间、以及上板33p与右侧椅背框架22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部横构件25上形成凸出部25a。此外,装配凸出部25a的左 凹入表面部21a和右凹入表面部22a分别形成在左侧椅背框架21和右侧椅背框架22上。 然而,本实施方式的椅背框架可改型为使得凹入部形成在下部横构件25上,与下部横构件 25的凹入部接合的左凸出表面部(第二凸出表面部)和右凸出表面部(第二凸出表面部) 形成在相应的左侧椅背框架21和右侧椅背框架22上,并且与下部横构件25的凹入部接合 的中央凸出表面部(第一凸出表面部)形成在中央椅背框架23上。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仍 然能够实现类似于上述益处和优点的益处和优点。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椅背框架20,凸出部25a或凹入部在下部横构件25上形成为 沿其纵向延伸,在中央椅背框架23上形成中央凹入表面部23a或中央凸出表面部、在相应 的左侧椅背框架21和右侧椅背框架22上形成左凹入表面部21a和右凹入表面部22a或者 左凸出表面部和右凸出表面部,使得下部横构件25的凸出部25a或凹入部与中央凹入表面 部23a或中央凸出表面部以及左凹入表面部21a和右凹入表面部22a或左凸出表面部和右 凸出表面部接合。相应地, 一方面的中央椅背框架23、左侧椅背框架21和右侧椅背框架22 与另一方面的下部横构件25以如下方式彼此连接即,相应的中央椅背框架23、左侧椅背 框架21和右侧椅背框架22的表面接触下部横构件25的表面(即,表面接触)。因此,一 方面的中央椅背框架23、左侧椅背框架21和右侧椅背框架22与另一方面的下部横构件25 之间的各连接部处的连接强度可得以提高。此外,由于下部横构件25的横截面形成为不均 匀的形状,因此可提高下部横构件25的刚度。因此,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S卩,当车辆发生 碰撞时,座椅安全带51因为乘坐者的惯性而由巨大的拉力向前拉拽,因而对设置在中央椅 背框架23上的肩式安全带固定装置27施加很大的载荷,并且因为该载荷而在椅背框架20 处产生扭转弯矩,仍然可以避免在一方面的中央椅背框架23、左侧椅背框架21和右侧椅背 框架22与另一方面的下部横构件25之间的连接部处发生挤压变形或断裂。因而,可避免 下部横构件25发生挤压变形。 而且,呈条板形状的下部横构件25形成为使得在中央椅背框架23与下部横构件 25相连的连接部处的宽度wc被设定成比一方面的下部横构件25与另一方面的左侧椅背框 架21和右侧椅背框架22之间的连接部处的宽度wa和wb宽。当车辆发生碰撞时所产生的 扭转弯矩很可能在下部横构件25与中央椅背框架23之间的连接部处达到最大。因此,当 车辆发生碰撞时,很有可能在该连接部处产生挤压变形或断裂。所以,通常,下部横构件25 与中央椅背框架23之间的连接部需要形成为具有足够的宽度以抵抗最大扭转弯矩。但是, 如果下部横构件形成为矩形形状并具有足够的宽度来抵抗最大扭转弯矩,那么下部横构件的尺寸很可能增大。另一方面,根据具有上述构造的下部横构件25,即使在下部横构件25 的与中央椅背框架23相连接的连接部形成为具有足够的宽度以抵抗最大扭转弯矩的情况 下,也无需不必要地增大下部横构件25与左侧椅背框架21和右侧椅背框架22相接触的连 接部的宽度。因而,可以减小下部横构件的尺寸和重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中央椅背框架23形成为使得其中央凹入表面部23a或中 央凸出表面部的横截面形状变为大于相应的左侧椅背框架21和右侧椅背框架22的左凹入 表面部21a和右凹入表面部22a或左凸出表面部和右凸出表面部的横截面形状。相应地, 与中央椅背框架23的中央凹入表面部23a或中央凸出表面部相接合的凸出部25a的所述 凸出部25ac或凹入部的横截面形状同样形成为大于下部横构件25的分别与左侧椅背框架 21和右侧椅背框架22的左凹入表面部21a和右凹入表面部22a或左凸出表面部和右凸出 表面部相接合的所述凸出部25aa和25ab或凹入部。 当车辆发生碰撞时所产生的扭转弯矩在中央椅背框架23与下部横构件25之间的 连接部处变为最大。因此,很可能在中央椅背框架23与下部横构件25之间的连接部处产 生挤压变形或断裂。因而通常,下部横构件25的与中央椅背框架23的中央凹入表面部23a 或中央凸出表面部接合的所述凸出部25ac或凹入部需要具有足够的尺寸以抵抗最大扭转 弯矩。然而,如果下部横构件25的与相应的左侧椅背框架21和右侧椅背框架22的左凹入 表面部21a和右凹入表面部22a或左凸出表面部和右凸出表面部接合的整个凸出部25a或 整个凹入部都形成为具有与下部横构件25的所述凸出部25ac或凹入部相同的尺寸,则下 部横构件25的尺寸就会增大。另一方面,根据具有上述构造的下部横构件25,即使下部横 构件25的与中央椅背框架23的中央凹入表面部23a或中央凸出表面部接合的所述凸出部 25ac或凹入部形成为具有足够的尺寸以抵抗最大扭转弯矩,与相应的左侧椅背框架21和 右侧椅背框架22的相应的左凹入表面部21a和右凹入表面部22a或左凸出表面部和右凸 出表面部相接合的所述凸出部25aa和25ab或凹入部也无需毫无必要的增大。因此,可减 小下部横构件25的尺寸和重量。 根据本实施方式,中央椅背框架23包括闭合截面部分23A和开口截面部分23B。 此外,中央凹入表面部23a或中央凸出部形成在开口截面部分23B处,以便与下部横构件25 相连接。根据具有上述构造的中央椅背框架23,中央椅背框架23的刚度因为闭合截面部分 23A而得以确保,并且中央椅背框架23的重量因为开口截面部23B而减轻。此外,由于通过 下部横构件25加强了开口截面部分23B,因此进一步提高了椅背框架20的刚度。另外,在 本实施方式中,以椅背框架20适用于两乘客用的座椅为例。然而,本实施方式的椅背框架 20可适用于一个乘客用的座椅。 相应地,形成为中空四边形支柱形状的中央椅背框架23的形成一个侧表面的第 一侧板部23c的两个端部都弯曲,从而在座椅后侧形成凹部,由此形成位于座椅前侧的第 一壁部23d和位于座椅后侧的第二壁部23e。第一壁部23d的一个侧端部朝座椅后侧弯曲 成大致平行于第一侧板部23c,由此形成第二侧板部23f。类似地,第二壁部23e的一个侧 端部朝座椅前侧弯曲成大致平行于第一侧板部23c,由此形成第三侧板部23g。第三侧板部 23g搭接在第二侧板部23f上,使得第三侧板部23g接触第二侧板部23f 。更具体地,第二 侧板部23f与第三侧板部23g之间的搭接部分在该搭接部分的位于第一壁部23d与第二侧 板部23f之间的弯曲部23df附近的部分处连接。
在第二侧板部23f与第三侧板部23g之间的连接部23f g定位在第二壁部23e与第 三侧板部23g之间的弯曲部23eg附近的情况下,需要增大第二侧板部23f从第一壁部23d 与第二侧板部23f之间的弯曲部23df开始的长度。但是,可能因弯曲而在第二侧板部23f 侧端部附近产生过度挤压,在第二侧板部23f的所述侧端部附近出现不平坦或褶皱可能难 于避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侧板部23f与第三侧板部23g之间的连接部23fg定 位在第一壁部23d与第二侧板部23f之间的弯曲部23df附近,使得能够避免在第二侧板部 23f的侧端部附近出现不平坦或褶皱。此外,在车辆发生碰撞,并且座椅安全带51因为乘坐 者的惯性而由大的拉力向前拉拽的情况下,对设置在中央椅背框架23上的肩式安全带固 定装置27施加很大的载荷,使得因施加于肩式安全带固定装置27的载荷而在椅背框架20 上产生扭转弯曲力。因而,挤压力作用在位于座椅前侧的第一壁部23d上。但是,根据本实 施方式,由于第二侧板部23f与第三侧板部23g之间的连接部23fg定位在第一壁部23d附 近,所以作用在连接部23fg上的弯矩小于作用在第一壁部23d上的力矩。相应地,可避免 在连接部23fg处发生挤压变形。 凹入部23h形成在第二侧板23f的位于部分23AM处的侧端部处,在部分23AM处, 中央椅背框架23的曲率增大。通常,在第一壁部23d的一个端部(在该端部处,凹部形成为 位于座椅后侧)朝座椅后侧弯曲从而形成第二侧板部23f的情况下,很可能在第二侧板部 23f的侧端部附近发生挤压,这可能导致在第二侧板部23f的位于中央椅背框架23的曲率 增大的部分23AM处的侧端部附近产生不平坦或褶皱。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凹入部 23h形成在第二侧板部23f的位于中央椅背框架23的曲率增大的部分23AM处的侧端部处, 因此可减小第二侧板部23f的所述侧端部附近的挤压,这可以避免在第二侧板部23f处出 现不平坦或褶皱。相应地,可以高精度形成第二侧板部23f的表面。而且,第二侧板部23f 与第三侧板部23g容易且可靠地在它们之间的搭接部分处连接。 此外,第一壁部23d与第二侧板部23f之间的弯曲部23df形成为使得弯曲部23df 处的曲率半径Rdf被设定成大于其它曲率半径Rcd、 Rce和Reg (即,在第一侧板部23c与 第一壁部23d之间的弯曲部23cd处的曲率半径Rcd、在第一侧板部23c与第二壁部23e之 间的弯曲部23ce处的曲率半径Rce、以及在第二壁部23e与第三侧板部23g之间的弯曲部 23eg处的曲率半径Reg)。因此,减小了在第二侧板部23f的侧端部附近产生的挤压,这可 进一步避免在第二侧板部23f的侧端部附近出现不平坦或褶皱。因而,第二侧板部23f的 表面以高精度形成,这可进一步将第二侧板部23f与第三侧板部23g在它们之间的搭接部 分处容易且可靠地进行连接。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椅背框架20适用于两乘客用的座椅。然 而,该椅背框架20可适用于一个乘客用的座椅。 根据该实施方式,用于支承椅背91的椅背框架20包括中央椅背框架23,其形成中 空有角支柱的形状,并且用于支承座椅安全带51的一个端部的肩式安全带固定装置27设 置在中央椅背框架23上。此外,座椅框架20包括左侧椅背框架21和右侧椅背框架22,左 侧椅背框架21和右侧椅背框架22相对于中央椅背框架23在左、右两侧布置成彼此基本并 行(即,彼此基本成一排)。中央椅背框架23包括第一侧板部23c,所述第一侧板部23c 形成第一椅背框架23的一个侧表面;第一壁部23d和第二壁部23e,所述第一壁部23d和第 二壁部23e是通过弯曲第一侧板部23f的两个端部以在座椅后侧形成凹部的方式形成的, 从而分别定位在座椅的后侧和前侧;第二侧板部23f ,所述第二侧板部23f是通过将第一壁
18部23d的侧端部朝座椅后侧弯曲成大致平行于第一侧板部23c的方式得到的;以及第三侧 板部23g,所述第三侧板部23g是通过将第二壁部23e的侧端部朝座椅前侧弯曲成大致平行 于第一侧板部23c而得到。第三侧板部23g搭接在第二侧板部23f上从而彼此接触,并且 第二侧板部23f与第三侧板部23g在第一壁部23d与第二侧板部23f之间的弯曲部附近的 搭接部分处相连接。 在第二侧板部23f与第三侧板部23g之间的连接部定位在第二壁部23e与第三侧 板部23g之间的弯曲部附近的情况下,需要增大第二侧板部23f的从第一壁部23d与第二 侧板部23f之间的弯曲部开始的长度。在这种情况下,当进行弯曲以形成第二侧板23f时 会在第二侧板23f的侧端部附近产生过度挤压。因此,可能难以避免在第二侧板部23f的 侧端部附近出现不平坦或褶皱。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侧板部23f与第三侧板部23g 之间的连接部定位在第一壁部23d与第二侧板部23f之间的弯曲部附近。因此,可以避免在 第二侧板部23f的侧端部附近出现不平坦或褶皱。此外,在车辆发生碰撞,并且座椅安全带 51因为乘坐者的惯性而由巨大的拉力向前拉拽的情况下,对设置在中央椅背框架23上的 肩式安全带固定装置27施加很大的载荷,这可能导致因为施加于肩式安全带固定装置27 的载荷而在椅背框架20上产生扭转弯矩。因而,挤压力作用在定位于座椅前侧的第一壁部 23d上。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第二侧板部23f与第三侧板部23g之间的连接部定位 在第一壁部23d附近,因此作用在该连接部上的弯矩小于作用在第一壁部23d上力矩。因 此,可避免在该弯曲部处发生挤压变形。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二侧板部23f的位于中央椅背侧框架23的曲率增大的部分 23AM处的侧端部处形成凹入部23h。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壁部23d与第二侧板部23f 之间的弯曲部形成为使得该弯曲部处的曲率半径被设定成大于中央椅背框架23的其它弯 曲部处的曲率半径。 —般,在第一壁部23d的一个侧部朝座椅后侧弯曲以形成第二侧板部23f的情况 下,很可能在第二侧板部23f的侧端部附近产生挤压,这可能进而导致在第二侧板部23f的 位于中央椅背框架23的曲率增大的部分23AM处的侧端部附近出现不平坦或褶皱。但是,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第二侧板部23f的位于中央椅背框架23的曲率增大的部分23AM 处的侧端部处形成凹入部23h,因此可以减小在第二侧板部23f附近产生的挤压,这可以避 免在第二侧板部23f处出现不平坦或褶皱。因而,可以高精度形成第二侧板部23f的表面。 而且,可以容易并可靠地将第二侧板部23f与第三侧板部23g彼此连接。
因此,可进一步避免出现在第二侧板部23f的侧端部附近所产生的不平坦或褶 皱。相应地,由于第二侧板23f的表面以高精度形成,因此可更容易并可靠地将第二侧板部 23f与第三侧板部23g彼此连接。
19
权利要求
一种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20),所述椅背框架(20)用于支承椅背(91),包括第一椅背框架(23),在所述第一椅背框架(23)处设置有用于支承座椅安全带(51)的一个端部的肩式安全带固定装置;第二椅背框架(21、22),所述第二椅背框架(21、22)设置成与所述第一椅背框架(23)基本并行;以及横构件(25),所述横构件(25)设置成连接所述第一椅背框架(23)和所述第二椅背框架(21、22),其中,凸出部(25a)或凹入部在所述横构件(25)处形成为沿所述横构件的纵向方向延伸,第一凹入表面部(23a)或第一凸出表面部在所述第一椅背框架(23)处形成为配合连接至所述横构件(25)的所述凸出部(25a)或所述凹入部,并且第二凹入表面部(21a、22a)或第二凸出表面部在所述第二椅背框架(21、22)处形成为配合连接至所述横构件(25)的所述凸出部(25a)或所述凹入部。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20),其中,所述横构件(25)形成为条板 形状,使得所述横构件(25)的连接至所述第一椅背框架(23)的部分的宽度被设定成比所 述横构件(25)的连接至所述第二椅背框架(21、22)的部分的宽度宽。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20),其中,所述第一椅背框架(23) 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一椅背框架(23)的所述第一凹入表面部(23a)或所述第一凸出表面部 的横截面面积被设定成大于所述第二椅背框架(21、22)的所述第二凹入表面部(21a、22a) 或所述第二凸出表面部的横截面面积。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20),其中,所述第一椅背框架(23)包括 闭合截面部分(23A)和开口截面部分(23B),并且所述第一凹入表面部(23a)或所述第一凸 出表面部形成在所述开口截面部分(23B)处。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20),其中,所述第二椅背框架包括分别 定位在所述椅背(91)的左侧部和右侧部处的一对侧框架(21、22),所述第一椅背框架包括 设置在所述一对侧框架(21、22)之间的中央框架(23),并且,所述横构件(25)设置成连接 所述一对侧框架(21、22)和所述中央框架(23)。
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20),其中,所述第一椅背框架(23)形成 为中空有角支柱的形状,所述第一椅背框架(23)包括形成所述第一椅背框架(23)的一 个侧表面的第一侧板部(23c);第一壁部(23d)和第二壁部(23e),所述第一壁部(23d)和 所述第二壁部(23e)是通过将所述第一侧板部(23c)的端部弯曲成在座椅的后侧形成凹部 的方式形成的,并形成为分别定位在所述座椅的前侧和后侧;第二侧板部(23f),所述第二 侧板部(23f)是通过将所述第一壁部(23d)的侧端部朝所述座椅的后侧弯曲成基本平行于 所述第一侧板部(23c)的方式得到的;以及第三侧板部(23g),所述第三侧板部(23g)是通 过将所述第二壁部(23e)的侧端部朝所述座椅的前侧弯曲成基本平行于所述第一侧板部 (23c)的方式得到的,所述第三侧板部(23g)搭接在所述第二侧板部(23f)上从而彼此接 触,并且,所述第二侧板部(23f)与所述第三侧板部(23g)在位于所述第一壁部(23d)与所 述第二侧板部(23f)之间的弯曲部附近的搭接部分处相连接。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20),其中,在所述第二侧板部(23f)的位于所述第一椅背框架(23)的曲率增大的部分(23AM)处的侧端部处形成凹入部(23h)。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20),其中,所述第一壁部(23d)与 所述第二侧板部(23f)之间的弯曲部形成为使得所述弯曲部处的曲率半径被设定成大于 所述第一椅背框架(23)处的其它弯曲部的曲率半径。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车辆的椅背框架(20),用于支承椅背(91),包括第一椅背框架(23),在第一椅背框架(23)上设置有用于支承座椅安全带(51)的一个端部的肩式安全带固定装置;第二椅背框架(21、22),其设置成与第一椅背框架(23)基本并行;以及连接第一椅背框架(23)和第二椅背框架(21、22)的横构件(25),其中,凸出部(25a)或凹入部在横构件(25)上形成为沿横构件的纵向延伸,第一凹入表面部(23a)或第一凸出表面部形成在第一椅背框架(23)上,并且第二凹入表面部(21a、22a)或第二凸出表面部形成在第二椅背框架(21、22)上,使得第一椅背框架(23)和第二椅背框架(21、22)配合连接至横构件(25)的凸出部(25a)或凹入部。
文档编号B60N2/68GK101791956SQ20101010810
公开日2010年8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29日
发明者后藤直希, 山田幸史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